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正文·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正文·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 著

(一)北强南弱之形势

南北比较,经济、武备,北方远胜于南方。古代人口为经济的极重要的因素,男以耕作,女以纺织。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比北方要少得多。

《晋书》一""三《苻坚载记上》略云:

"坚人郸宫,阅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

这是前燕的人口。《通典》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条略云-"三国通立,战争不息。及(魏)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吳。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宮五千余人。九州敉同,大抵编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晋之极盛也。宋孝武帝大明八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陈后主灭亡之时,隋家所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后餽户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I:齐至崇化三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后周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

据此可见南方户口数一直低于北方。魏户数为六十余万,口数为四百四十余万,而吴蜀的户数虽为八十余万,口数却只有三百二十余万。前燕户数为二百四十余万,口数为九百九十余万;后魏户数为三百三十余万;后周大象中,户数为三百五十叙万,口数为九百万。而南方宋孝武帝大明八年,户仅九十余万,口仅四百六十余万;陈亡之时,户为五十万,口为二百万。在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济的优胜。

在军事上,北朝亦胜于南朝。南北军事的分别,为胡汉之别。北宋吕颐浩尝论金兵除有骑射的习惯外,且组织严密,斥候运用灵活,非宋兵所能及。古代少数民族的军队往往都有这个特点。北朝战争的主力均为胡人,胡人为部落兵制,领兵酋长与他的部属情谊如父子,所以组织严密。兵种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很强。骑兵要用斥候。南人同北兵打仗,每于夜间劫北兵营寨,即在躲避北兵的斥候。北朝军事胜于南朝,可用组织之密、骑术之精、斥候之明三语来概括。

与南方接触最早的是羯族石氏。从石氏向南方的进攻中,巳可看出北强南弱的形势。《晋书》七《成帝纪》略云:"(咸和五年)石勒将刘征磋南沙,都尉许儒遇害,进入海虞。六年春正月癸巳,刘征复寇娄县,遂掠武进。"

同书一〇五《石勒载记下》云:"晋将军赵胤攻克马头,石堪遗将军韩雍救之,至则无及,遂寇南沙、海虡,俘获五千余人。"

同书一〇六《石季龙载记上》云:"季龙自率众南寇历阳,(江而旋,京师大。

石勒将刘征、石堪将韩雍先后打到了江南吴郡乃至毗棱之境。石虎也打到过长江北岸的历阳。这对建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南北强弱异势,可以看得很清楚。羯族军队的组织,从《晋书》一〇四《石勒载记上》所记"今部落皆巳被单于(指刘渊)赏募"的话,即可知为部落兵制。石勒"以大单于镇抚百蛮",用石虎为单于元辅,也就是叫他率领胡族的部落兵。

《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云:

"拓跋氏起自云朔,兵戎乃其所以为国也。羽林虎贲则宿卫之兵,六镇将卒则御侮之兵,往往皆代北部落之苗裔,其初藉之以横行中国者。"

北魏之初藉之以横行中国的,也正是代北的部落兵。西魏府兵制的前期.为鲜卑兵制,为部酋分属制。府兵八柱国,即自北魏鲜卑八国、八部之制而来。后期有变化,此当另述。

(二)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北朝既然比南朝要强,为什么又不能很快统一南北二方呢?北朝之所以不能一举并吞南朝,主要在于内部民族与文化问题没有解决。

北朝民族问题极为复杂。政治上的统治者为胡人中的少数胡人。除此极少数的胡人统治者以外,另有其他占绝大多数的胡人与汉人。问题的发生不仅在胡汉之间,而且在胡人与胡人之间。北朝整个胡族不及汉人多,统治者胡人又不及被统治者胡人多,以此极少数人统治极大多数不同种族的民族,问题遂至无穷。

石勒不能成功,在于未将"国人"与非国人的关系弄好。石勒"号胡(羯)为国人"《《晋书》一〇五《石勒载记下》〉。这种人为的区分国人和非国人的办法,造成了国人与非国人的矛盾,后果很严重。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后赵因之灭亡(事见《晋书》一〇七《石季龙载记下》。

符坚不能成功也在未将民族关系弄好。淝水之战,苻坚战败瓦解,史家以为这是苻坚灭前燕,迁徙鲜卑于长安及其附近,造成的恶果。淝水战败,鲜卑遂起。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苻坚何以要进攻东晋?二是淝水战败,何以立即导致前秦的瓦解?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而文化最高的是汉人中的士族。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胡人,就要推崇汉化,要汉化就要推崇汉人,而推崇汉人莫过于推崇士族。当时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似在南方。如果不攻取东晋南朗,就不能自居于汉人正统的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鲜卑等族,且汉人也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统一胡汉。苻坚所以坚持南伐,原因在此。南饯前,苻融对苻坚说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晋书》一一四《苻坚载记下》〉"(慕容)垂、(姚)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同书同卷《苻融传》)苻融所说的隐忧,苻坚岂能不知?苻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文化正统所在)而代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初不料会在淝水战败。

苻坚南伐,动用骑兵二十七万,歩兵六十余万。

(《苻坚载记下》)骑兵为主力斗兵,歩兵用于运输。骑兵多为胡人,步兵为汉人。东晋与苻坚对峙,西边襄沔有桓冲,东边有谢石、谢玄,兵有新近组成的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八年五月,桓冲率众十万俛秦,攻襄阳;遣刘波等攻沔北诸城;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郭铨攻武当。六月,苻坚以钜鹿公苻數、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步骑五万救襄阳,张崇救武当,张蚝、姚苌救涪城。七月,苻坚下诏大举南伐。(见《资治通鉴》一〇五晋孝武帝太元八年)苻坚的布置是:以阳平公苻敲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诸军事。八月庚子,苻坚发长安。九月,苻坚至项城。十月,苻融攻陷寿阳,慕容垂攻拔郾城,梁成等率众五万屯于洛涧。十一月梁成五万人在洛润西岸为晋将刘牢之所率北府兵战败。《晋书,苻坚载记下》记此役云:

"晋龙骧将军刘牢之率劲卒五千,夜袭梁成垒,克之,斩成及王显、王咏等十将,士卒死者万五千。"

又《晋书》七九《谢玄传》记此役云-"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润,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渍,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桷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

梁成所部为氐军主力之一,洛澜之役被歼灭了。

接着而来的淝水之战,苻融所部二十余万人又被全歼。《晋书,谢玄传》记此役云:"玄、琰仍进,决战肥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礅。坚众奔澳,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重以饥冻,死者十八七。"

同书八一《朱序传》记此役云:"于是(雜)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又同书---《苻坚载记下》记此役云:"融于是埯军却阵,欲因其济水,复而取之。军遂奔退,制之不可止。繳驰骑略阵,马倒被杀,军遂大畋。王师乘胜追击,至于靑岡,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铕遍还于淮北。……诸军悉澳,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

苻融、张蚝、慕容垂、梁成等所部二十五万人,受到最大损失的是洛涧梁成、寿阳苻融的军队,而他们的军队,都是氐族的精华。二十五万人中,慕容垂所率为鲜卑兵。慕容垂所拔郧城,在江夏郡云杜县。苻坚因为西线桓氏兵强,不得不分慕容垂精兵于此。淝水之战,慕容垂一军没有参加,以故独全。苻坚没有料到淝水之役,溃败的为他的本部氐兵,而慕容垂所率鲜卑兵却无损伤。

苻坚至渑池,慕容垂"请至邺展拜陵墓,因张国威刑,以安戎狄。坚许之",遣其将李蛮、闵亮,尹国率众三千送慕容垂。〔《晋书》一二三《慕容垂载记》〉慕容垂已走,苻坚又怕慕容垂为变,"遣硗骑石越率卒三千戌邺,骤骑张蚝率羽林五千戌并州,留兵四千&镇军毛当戌洛阳。"《《晋书,苻坚载记下》〉这又是氐人的精华,是淝水战败后的遗留部众,被苻坚用去戌守山东,以防慕容垂。慕容垂之所以请求去邺城,是因为鲜卑的根据地本在关东。

前秦的精锐即所谓"四帅子弟",既一澳于水,又再分戌于山东,苻坚回长安后,乃不得不用鲜卑慕容弘、慕容冲的兵。慕容弘、慕容冲变生肘腋,因缺乏氐兵相抗,苻坚又不得不用羌兵。羌人遂得承鲜荦而起,而苻坚最终亦被羌人姚苌所缢。苻坚所以败亡,即在民族的分配与组织上有缺口,鲜卑、羌人无损失,损失的都是本部的氐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在与南朗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上,做得相当成功。秦汉以来,北部有两个文化中心,一是长安,一是洛阳。北方汉人士族并不以江左政权为依归,并不响往南朝。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正统论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能得到中原的地方,谁便是正统。如果想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正统的代表,假定不能并吞南朝,也要定鼎嵩洛。当然,单是定鼎嵩洛,不搞汉化也不行。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其目的正在统一胡汉,确保北魏统治。

可是,孝文帝仍旧没有解决民族问题。被迁到洛阳来的鲜卑人汉化了,留在北镇的鲜卑人却保持鲜卑旧俗。在边镇的鲜卑化武人集团和洛阳的汉化文官集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卒致引发了六镇暴动。北魏不仅未能并吞南朝,而且自身也未能保住。六镇尽叛,使北魏分裂成了两半。关于六镇的起兵,以后再详论。

北齐占据山东,经济力量远远胜过占据关中的北周,可是北齐却被北周灭亡。原因在哪里呢?在北周能将民族问题解决,而北齐在民族关系上,则未能善闳。《隋书》二四《食货志》说:"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徙,寓食于齐、晋之郊。齐神武《高欢)因之,以成大业/'北齐是依靠六镇鲜卑化的变兵建立起来的,上层统治萏反对汉人和汉化的胡人。高欢之妻娄氏曾骂高洋之妻李祖娥(赵郡李希宗之女)为"汉老妪"。支持李祖娥的杨愔死的时候,废帝曾谓:"岂敢惜此汉辈!"《《北齐书》三四《疡愔传》)齐后主离纬时,韩凤曾骂朝士为"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同书《恩幸传,韩凤》〕后主要到晋阳去,崔季舒"与从驾文官连名进谏",韩凤竟借此上奏:"汉儿文官连名总署,声云谏止向并,其实未必不反,宜加诛戮。"后主"即召巳署表官人集含章殿,以季舒、张雕、刘逖、封孝瑛、裴泽、郭遵等为首,并斩之殿廷"。(《北齐书》三九《崔季舒传》〉这样排斥汉人,在少数民族中尚少见。北周不同,汉人士族苏绰、卢辩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与重用,协助宇文泰治理北周。为宇文泰、苏绰所创立的府兵制,其初虽然是鲜率兵制,部酋分属制,但经过周武帝与隋文帝的改革,终于变成华夏兵制,兵农合一制。民族界限在军队中也消失了。北周灭了北齐,陏时,内徙的六镇鲜卑汉化,北朝的民族问题得以最后解决,南北统一因此能够实现。南并于北,也不是为北方一举并吞,而为北力的靳次南移,带蚕食性。

总之,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因为这个问理一解决,北朝内部便无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这是南朝抵挡不住的。

(三)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东晋南朝曾经北伐,但都未成功,究其原因有四:一为物力南不及北,二为武力南不及北,三为运输困难,四为南人不热心北伐,北人也不热心南人的恢复。

南朝国力较北朝为弱,资源不及北方,尤其不及山东。这从前面(一)所引《通典》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条所载南北户口之差,即可看出。

南朝兵卒素质不及北兵,纪律亦不及。骑兵甚少。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究三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这个例子很能说明南朝兵力不及北朝。至于北府楚子集团,到南朝已在逐渐腐化中。

江南驴马极少,军运唯有走水路,水运如果不济,北俛的军队便只有"因粮于敌"。水运和因粮于敌二者,有一个做不到,南朝就难言北伐。《梦溪笔谈》一一讲到"凡师行因粮于敌"的问题,认为"最为急务"。作者计算了一下:打仗的兵七万人,如果用人负粮,需要三十万人;如果用畜乘运粮,"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牧不时,畜多疫死,一畜死则井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平"。运输上的困难,使南朝很难发动大规模的、持久的北伐。

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潘上。《晋书》九八《桓通传》记其事有云:

"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桓温是想因粮于敌的,不料麦苗为苻健所芟,遂不得不退兵。

刘裕北伐南燕,议者以为南燕如果"刈粟清野,以绝三军之资,非唯难以有功,将不能自反"。刘裕说:

"我揣之熟矣。鲜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苗。……彼必不能清野固守,为诸君保之。"果然慕容超不能清野,而刘裕军却得到河北居民供给的粮食当刘裕军包围广固时,"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曰以千敉"。(《宋书》一《武帝纪上;刘裕因此得以攻灭南燕。其后北伐后秦,王镇恶等在潼关下受阻,"而军叉乏食,驰告高祖(刘裕〉,求遣粮後"。后来得到"义租",军队才得以继续向关中进军。(见《宋书》四五《王镇恶传"桓温尝"以河南粗平,将移都洛阳"。孙绰以为如果要移都,首先必须做到:"扫平梁许,清一河南,运漕之路既通,然后尽力于开垦,广田积谷,渐为徙者之资。"(《晋书》五六《孙绰传》)孙绰注意到"运濱之路",是一个卓识。水路如果阻塞,粮道不通,北伐、移都洛阳都不可能。勉强行之,必然无功,徒招损失。

南渡北人对于北伐的态度,可以王栽之为代表。《晋书》八〇《王義之传》记王義之与会稽王笺,陈殷浩不宜北伐有云:

"夫&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明,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襖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檎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而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I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焯而莫敢吐诚。…一須根立势举,谋之未晩。"

王義之说的"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代表了南渡北人对北伐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与那些只知苟且偷安的腐朽势力的反对北伐是有差别的。东晋主持北伐的人,即使如刘裕也不想久滞北方。义熙十三年八月克复长安,十一月,以刘穆之卒,刘裕即从长安南返。后来关中丢弃给了赫连勃勃。(见《宋书》二《武帝纪中》〉又未曾南渡的北人,既受少数族统治者的长期统治,民族意识和其他关系转趋模糊。对于南朝的北伐,也"燕太宰【慕容)恪将取洛阳,先遗人招纳土民,远近诸坞皆归之,乃使司马悦希军于盟津,豫州刺史孙兴军于成皋。"

慕容恪之所以能招纳远近诸坞土民,也就是因为土民民族意识模糊。这样的北方土民,是一点也不热心南朝的北伐的。

以上四者,决定了南方北伐的无成。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