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乡兵)
(一)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周书》一《文帝纪上》记宇文氏的由来及宇文泰的家世、经历略云-"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其子陵率甲五百归魏。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陵生系,系生韬,韬生肱。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召乡里斩可孤。后避地中山。遂陷于鲜于修礼。修礼令肱还统其部众,后为定州军所破,殁于阵。太祖(宇文泰)少随德皇帝(宇文肱)在鲜于修礼军,及葛荣杀修礼,荣遂任以将帅。会尔朱荣擒葛荣,定河北,太祖随例迁晋阳。荣遗贺拔岳讨(元)颢,太祖与岳有旧,乃以别将从岳。万俟丑奴作乱关右,孝庄帝遣尔朱天光及《贺拔)岳等讨之,太祖遂从岳人关。"
《元和姓纂》上声九麋韵宇文下记宇文之所从出及其含义云:
"本出辽东鹵单于之后,或云以系炎帝神农,有尝草之功,俗呼窣为俟汾,音转为宇文。"
《隋书》六一《宇文述传》记武川与宇文氏云-"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侯)豆归,后从其主为宇文氏。"
《周书》一一《晋荡公护传》记有宇文护母(宇文泰嫂)给宇文护写的一封信,信中提及六镇起兵后,宇文氏经历,所云与《周书,文帝纪上》一致。其言云:"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鲜于修礼起日,吾之闺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将欲向左人城,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军打败。汝祖(宇文肱)及二叔时俱战亡。汝叔(宇文泰)将兵邀击,吾及汝等,还得向营。汝时年十二,共吾并乘马随军,可不记此事缘由也?于后,吾共汝在受阳位。(《魏书》一〇六上《地形志上》并州太厣郡有受阳县。)其后尔朱天柱亡岁,贺拔阿斗泥(贺拔岳,字阿斗泥)在关西,遣人迎家累。时汝叔(宇文泰)亦遗奴来富迎汝及《贺兰)盛洛等。"
据此可知:一,宇文氏本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宇文为俟份的音转,有"草"意。然而宇文氏所居的辽东之地,乃鲜卑之地。宇文之先有葛乌菟者,"鲜卑慕之,奉以为主"。《《周书,文帝纪上》)后代鲜卑化了,故《隋书,宇文述传》谓宇文俟(侯)豆归为鲜卑。宇文俟豆归为宇文泰的九世祖。二,宇文俟豆归之子宇文陵"率甲骑五百归魏",道武帝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从此以后,宇文氏即屡世在武川镇居住,职业为军人。三,六镇起兵之初,宇文肱曾纠合乡里,斩破六韩拔陵所署王卫可孤,后乃流移中山。从宇文护母亲的信中,可知宇文氏家族都到了中山。由此追随鲜于修礼与葛荣。葛荣失败,宇文氏随六镇军人一起,被迁往晋阳。宇文护的母亲说她与宇文护在受阳住,受阳、晋阳均属于太原邵。《文帝纪上》所谓"随例迁晋阳",当是以晋阳为重镇,包举旁县而言。宇文泰之所以能到关中去,是由于贺拔岳的关系。孝庄帝派尔朱天光和贺拔岳西征万俟丑奴,宇文泰随贺拔岳人关。以此,宇文泰得以在关中崛起。
(二)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六镇军人主要为高欢所得,宇文泰底下"军士多是关西之人"(《周书,文帝纪上》人从高欢与宇文泰之间的战争来看,西魏宇文泰弱于东魏高欢。对宇文泰来说,如果不建立-支新的军队,是难以与高欢争衡于中原的。
《北齐书》二四《杜弼传》记宇文泰曾招诱过六镇军人。其言云:
"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言之于高祖《离欢入萵祖曰:'弼来,我(&尔,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厲多在关西,黑類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菊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蒈将尽投黑獲,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这确实是高欢面临的问题。可是宇文泰利用家属招诱高欢督将的计谋,并未奏效。在战争中,宇文泰虽有胜利之时,但基本上处于劣势。《周书》二《文帝纪下》记沙苑等战役云:"大统三年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神武《高欢)军六十余里,遂进军至消曲,背水东西为阵,大破之。齐神武夜遁,追至河上。前后虏其卒七万,留其甲士二万,还军渭南。大统四年八月,太祖至谷城,莫多娄贷文、可朱浑元来逆,临阵斩贷文.元单骑遁免,悉虏其众送弘农。及旦,太袓串轻漪追之,至干河上。大捷,斩离敎曹,虏其甲士一万五千。"
这可说是很大的胜利,可是《文帝纪下》续云:"是日置阵既大,首尾悬远。独孤信、李远居右,赵贵、恰峰居左,战并不利。开府李虎、念贤等为后军,遇信等退,即与倶还。由是乃班师,洛阳亦失守。"
此即芒山之役,先胜后败。此役失利,影响不小。紧接"洛阳亦失守",《文帝纪下》续云:"大军至弘农,守将皆已弃城西走,所虏降卒在弘农者,因相与闭门拒守。进攻,拔之。大军之东伐也,关中留守兵少,而前后所虏东餽士卒,皆散在民间,乃谋为乱。及李虎等至长安,计无所出,乃与公卿辅魏太子出次渭北,关中大恐,百姓相剽劫,于是沙苑所俘军人赵青、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魏帝西止阌乡,遣太祖讨之,关中于是乃定。"
由此可见大统四年芒山之败,对西魏震动之大。《文帝纪下》续云-"大统九年,太祖以芒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魏帝报曰:'宜抑此谦光,恤予一人。'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这是大统九年的芒山之败。大统九年是建立府兵制的后一年。从中可以看到建立府兵制及广募关陇豪杰以增军旅,与邙山之战的关系。
关于府兵制的建立,《北史》五《魏本纪,文帝纪》云:"(大统)八年三月,初置六军。"
又《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云:
"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绰言,始仿周典,置六军。"
《周书》一六传末云: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數后,皮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戚.从容禁阁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菓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闹者,咸推八柱国家云。''(柱国大将军八人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所谓"六军",即指六柱国大将军所领之军。在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名义上有八个,实际上为六个。宇文泰"位总百揆,督中外军";元欣以"元氏尨戚,从容禁闱而已"。始建府兵,所以设八柱国,是仿照鲜卑八部、八国之制。而六军则是依据周官之文。
《北史》六十传末写到府兵的组织与性质。其言云:
"(拄国大将军六人,各督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賦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玉海》一三八《兵制三》引《邨侯家传》及《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写到府兵的成分。《#侯家传》云:"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已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通考》云:"籍六等之民,择魁健材力之士以为之首,尽租调。"所谓"六户中等已上"、"六等之民",即中下户以上六等。在它们中间选择府兵,与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一致。
尤可注意者,府兵并非只是一个军事团体,《周书》三《孝闵帝纪》(《北史》九《周本纪上》同)云-"今二十四军宜举贤良堪治民者,军列九人。"
可见府兵二十四军有选举治民官吏之权。
概而言之,从仿照鲜卑八部《八国)之制设八柱国看,从分团统领,自相督率,不编户贯看,从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为府兵看,从府兵有选择官吏之权看,府兵制初建,是鲜卑兵制,是部酋分属制,是兵农分离制,是特殊贵族制。此制之创立,实以鲜卑旧俗为依归,所以要比附周官之文,不过是笼络他部下的汉人而已。
(三)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一、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关于府兵与乡兵〉宇文泰和高欢都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藉的人才、地利,远在髙欢之下。如果要与离欢抗争,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那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的
二文化系统。宇文泰的办法是:使苏绰、卢辩之徒以周官之文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宇文泰比附周官之文,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都区别开来;宇文泰以鲜卑部落旧制为依归,建立有贵族性质的府兵制,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与姓氏,并使之与土地结合,是要建立起一个足以与东魏、梁朝相抗衡的强有力的关陇集团。
建立府兵,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与姓氏,并命府兵军士改从其将领之姓,是宇文泰关中物质本位政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关陇集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下面加以申述。关于改郡望。《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谱系篇序云:
"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九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网太祖人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
又《周书》四《明帝纪》(《北史》九《明帝纪》同,)云:"二年三月庚申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咸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
这是两次更改郡望,第一次是以关内诸州为人关鲜卑及中国士人的本望,事在周文帝宇文泰时;第二次是改称京兆人,事在周明帝时。
在这两次更改郡望之间,在魏恭帝元年,宇文泰曾改府兵诸将的姓为鲜卑姓,诸将所统军人也改从将领所改之姓。《周书》二《文帝纪下》魏恭帝元年记此事云: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离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资冶通鉴》一六五梁元帝承圣三年,"所统军人''作"所将士卒"》改姓完全根据功高与功低,并非一姓改一姓。如杨忠为普六茹氏,杨绍为叱利氏,杨篸为莫胡卢氏;李弼为徒何氏,李虎为大野氏;王雄为可频氏,王勇为库汗氏。也有原非同姓而改为同姓者,如改大野氏的,既有李虎,又有阎庆。这是给中原故家易賜蕃姓。
至于"所统军人(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也可找到实例。《隋书》四一《高颈传》云:"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賜姓独孤氏。"
同书五五《独孤楷传》云-"本姓李氏,父屯,从齐神武帝与周师战于沙苑,齐师败绩,因为柱国独孤信所禽,配为士伍,给使信家,渐得亲近,因蜈姓独孤氏。"
高宾为独孤信僚佐,李屯为独孤信士伍,均改姓独孤氏,即改从主将之姓。
改姓包括鲜卑人与汉人。鲜卑人是改回去,如刘氏复为独孤氏。汉人是将汉姓改为鲜卑姓。所改姓氏根据鲜卑"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一共应为一百三十五姓。据此来看周明帝二年更改"三十六国、九十九姓"的郡望,即一律改称京兆人,就不仅止是鲜卑人,而且包括改为三十六国、九十九姓之后的汉人在内。
按:陈寅恪老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中,以为《痏志》改郡望之文."自其中国士人'至'又以关内渚州为其本望,止一节,实专指汉人而言"。《周书》、《北史》周明帝二年三月庚申诏"指胡人而言"。按《述论稿》出版于一九四四年,上述系据一九四七年听课笔记。
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姓氏,是要使他所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的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夺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一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一个统治集团。
然而,单是改郡望与姓氏.并不能使这个集团巩固并持续下去。为使这个集团扎根于关中,宇文泰、苏绊使府兵将领与关中土地发生了关系。府兵将领都有赐田与乡兵,他们既是府兵将领,又是关中豪族。将领与关陇豪族的混而为一,使这个集团在关中生了根。下面谈一下赐田与乡兵的问題。
《周书》三六《裴果传》略云:
"及齐神武败于沙苑,果乃率其宗党归睛。太祖(宇文泰)嘉之,賜田宅、奴婢、牛马、衣服、什物等。一…以功加大都督。"
同书一八《王思政传》略云:
"尝被賜园地《《太平御览》二七六,"地"作"池",思政出征后,家人种桑果。"
同书一六传末有云:
"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
这只是举两个例子,其实每一个府兵将领都有他的賜田。
乡兵最初指部曲、奴隶。《周书》一九《宇文贵传》写到"元颞人洛,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这里所谓乡兵,恐即宇文贵的餌户、家奴。府兵将领既有賜田,也就一定有任客、家奴。西魏每用奴婢来作赏赐,于谨征粱还,宇文泰"亲至其第,宴语极欢,赏谨奴婢一千口"。(《周书》一五《于谨传》)前弓I《裴果传》,宇文泰除赏赐给他田宅之外,亦赏赐给他奴婢。用于耕田,是佃客奴隶;用于打仗,又是部曲。乡兵的意义后来有扩大,但是乡兵的最初含义、乡兵的核心力暈,无疑是豪族私人的部曲家兵。
府兵为中央军队,乡兵为豪族的私军,府兵与乡兵为两个系统。
下举《周书》有关乡兵的史料,以明乡兵与府兵二十四军,实为两个系统。
《周书》二三《苏绰传》附弟《椿传》云-"(大统)十四年,置当州乡帅。自非乡望,允当众心,不得预焉。〈太祖)乃令驿追椿,领乡兵。其年,加大都大统十四年是建立府兵制(大统八年)后的第六年,此年"置当州乡帅",领乡兵,可表明乡兵为府兵之外的一个军事系统。即在十四年,苏椿因破槃头氐有功,加大都督。表明他既是乡帅,又是一个府兵将领。同书三二《柳敏传》云:"加帅都督,领本乡兵。俄进大都督。"
柳敏是以府兵将领帅都督的身分为乡帅,领本乡兵。同书三三《王悦传》略云:
"太祖初定关陇,悦率募乡里从军。东魏将侯景攻围洛阳,太祖赴搜,悦又率乡里千余人从军。又领所部兵从达奚武征梁、汉。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魏废帝二年征还本任,属改行台为中外府,以仪同领兵还乡里。"
由此传可看出乡兵的私有性质。王悦"率募乡里从军",打侯景,征梁、汉,所率都是本部乡兵。后来"以仪同领兵还乡里"。仪同是府兵将领名称,所谓"领兵还乡里",是说此兵本为王悦率募的乡兵.不属于府兵范围,故可以还乡里。这种兵实际上是王悦的私人的军队。
同书三五《裴侠传》云:
"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陪阵。"这是裴侠的私军。同书三七《郭彦传》云-"大统十二年,初选当州首望,统领乡兵,除帅都同书三九《韦瑱传》云-"征拜鸿胪脚,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
这里说得很明白,乡兵是"兼领"。之所以兼领,是因为韦瑱、郭彦皆为望族或州望。加帅都督是别领府兵。同书四三《魏玄传》云:
"及魏孝武西迁,东魏北徙,人情II动,各怀去就。玄遂率募乡曲,立义于关南。……每率乡兵,抗拒东魏。"
魏玄所率抗拒东魏的兵,是他自己的乡曲,非府兵。同书四四《泉企传》略云:
"泉企,上洛丰阳人也。世雄商洛。萧宝貧反,遣其党郭子恢袭据渔关,企率乡兵三千人拒之,齐神武率众至渔关,企遣其子元礼督乡里五千人,北出大谷以御之(后)元礼遂率乡人袭(:洛)州城,斩《东魏剌史杜)窗。"
泉企、泉元礼两代人率乡兵、乡里、乡人打仗,表明乡兵可以世袭。之所以能够世袭,是由乡兵的私有性质决定。
同书四四《任果传》云:
"太祖以益州未下,复令果乘传归南安,率乡兵二千人,从〔尉迟)迥征蜀。"
任果已作府兵大都督,宇文泰以益州未下,叫他回南安领乡兵从尉迟迥征蜀。南安为任果的故乡,叫他去率南安乡兵从征,也就是叫他去率私军从征。
凡此皆可说明乡兵和府兵的不同。乡兵是地方豪族的部曲。宇文泰使府兵将领与土地发生联系,把府兵将领都变成了关陇地区的豪族。府兵将领豪族化,有土地,有部曲(乡兵〉,是关陇集团变得牢不可去的关键所在。
《旧唐书》五八《柴绍传》附《平阳公主传》略云:
"高祖第三女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遗使密召之。绍即阆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郸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离袓。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遗家趣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稱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
同书二《太宗纪上》略云-"高祖第二子也。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平阳公主在鄠县既有庄所,也就有佃户、奴婢〔如马三宝)。此种佃奴也就是她的部曲。她所招引的何潘仁等人,都是她的乡曲。唐取关中,进展迅速,平阳公主的接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须知李氏从西魏大将军李虎起,已变成关中豪族,拥有自己的田庄与部曲。平阳公主在鄠县的庄所与家僮反映了这个情况。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似为唐室所依托之地。武功在渭北,渭北为李世民与平阳公主会师之地。唐室为关陇集团最后一个代表,宇文泰将带来的人与新地区发生密切关系,变成豪族,形成集团,至唐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关陇文化本位政府《关于行周礼)
宇文泰的关陇本位政策的另一个表现,是关陇文化本位政策。宇文泰为了对抗离氏与萧梁,必应别有一个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政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关陇集团。
宇文泰的关陇文化本位政策,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内容是上拟周官的古制。但终是出于一时的权宜之计,以故创制未久,子孙已不能奉行。兹略作铨释。
《周书》二《文帝纪》(《北史》九《周本纪》同)略云:
"魏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宫。初,太袓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寻亦置六卿官,然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至是始毕,乃命行之。"
《北史》五《魏本纪》云:
"大统十四年五月以安定公宇文泰为太师,广陵王欣为太傅,太尉李弼为大宗伯,前太尉赵贵为大司寇,以司空于谨为大司空。"
《通鉴》一六一梁太清二年五月载此事,胡注云:
"宇文相魏,仿成周之制建官。"
按《北史》、《通鉴》所云,即《周书》二《文帝纪》所谓大统中置六蟬官。
《周书》二四《卢辩传》(《北史》三〇《卢同传》阱《辩传》略同〉又云:
"卢辩,范阳涿人,累世儒学。……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鄉、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事并施行。辩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自兹厥后,世有损益。于时虽行周礼,其内外众职又兼用秦汉等官,今略举其名号及命数附之于左:柱国大将军、大将军。
右正九命。
骠睐,车騎等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牧。
右九命。
標骑、车骑等将军、左右光禄大夫、户三万以上州刺史。
右正八命。(下略)"
《隋书》二七《百官志》略云:
"周太祖初据关内,官名未改魏号,乃方隅粗定,命尚书卢辩远师周之建职,置三公、三孤以为论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务。制度既毕,太祖以瑰恭帝三年始命行之。"
观上所引,可知宇文泰摹仿成周,创建官制的梗概始末。《周礼》一书的真伪及著作年代,古今论者甚多,大致为儒家依据旧资料加以系统理想化,欲行托古改制之作。自西汉以来,模仿《周礼》建设制度的,有王莽、周文帝、武则天、宋神宗四人。王莽、武则天、宋神宗受到后人讥笑,独宇文泰之制,则甚为前代史家所称道,至今日论史者尚复如此。其原因在于宇文泰、苏绰等人并非拘泥于周官的旧文,而为利用周官的名号,以适应鼎立时期关陇胡汉的特殊需要。故能收到模仿的功效,少见滞格不通的弊病。
宇文泰、苏绰不拘泥于周官的旧制,从西魏的地方官制和官吏的选举制可看得非常清楚。宇文泰虽然仿效周礼以建六官,可是地方政治仍然采用郡县之制,不搞成周的封建制度。特别是选举制,据《周书》二三《苏绰传》(《北史》六三《苏绰传》同)云:
"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四曰播贤良,曰。今刺史守令悉有僚吏,皆佐治之人也。刺史府官则命于天钥,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廝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苟非其人,则丹朱、商均虽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公卿之胄乎?
北朝自北魏孝文帝以来,选举只据门资。苏绰的不尚门资之论,不仅与成周的封建制度毫无共同之处,而且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大相迳庭。
至于苏绰作《大诰》,据《周书》二三《苏绰传》(《:!匕史》六三《苏绰传》同)云:
"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太担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庙,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
但一检《周书》四《明帝纪》所载武成元年后的诏书,就不是皆依苏绰《大诰》之体,而是渐同晋后之文。可知《大诰》不过是一种模仿《周诰》,矫枉过正的伪体。一传之后,周室君臣即已不复遵用。《明帝纪》载有明帝"幸同州,过故宅",所赋的诗一首,诗云:
"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宮。还如过白水,更似人新丰。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
这种体裁与南朝羁旅之臣庾信、王褒的诗歌相似,与《大诰》则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总之,除推行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如府兵制之外,宇文泰还需要一种独立于东魏及萧梁之外的关陇文化本位政策,以维系胡汉各族的人心。关中为姬周的旧土,宇文泰自然想到周官。他采用周官古制,用心只在维系人心,巩固关陇集团,而不是象王莽一样,事事仿古,拟古。就整个关陇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是主要的,文化是配合的。
(四)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周武帝对府兵制度作过一些改变。《周书》五《武帝纪上》云
"建德三年十二月戊子,大会卫官及军人以上,赐钱帛各有着。辛卯,诏荆、襄、安、延、夏五州总管内,有能率其从军者,授官各有差。其贫下户给复三年。丙申,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隋书》二四《食货志》又云;
"建德二年,(应依《周书》五《武帝纪》作"三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羝,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周武帝改军士为侍官,即变更府兵的部属观念,使府兵直隶于君主。这是湔洗鲜卑部落思想最有意义的措施,不可以为只是改易空名而加以忽视。又最初府兵制下的将卒都是胡姓,即同胡人。有军籍为胡人,有州县籍为夏人。周武帝"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即募夏人充之,变夏人为军人,亦即变为胡人。"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反映了府兵的扩大化,即平民化。然而,经过周武帝作了改变以后的府兵,仍然是兵农分离的。兵是兵,民是民。兵属军府,籍在军府;民属州县,籍在州县。兵为职业军人,民则从事农桑。又因兵从胡姓,兵民或兵农之分,仍然是胡汉之分。
《资治通鉴》一六八陈文帝天嘉二年(周武帝保定元年)胡三省注释"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谓"八丁兵者,凡境内民丁分为八番,递上就役。十二兵丁者,分为十二番,月上就役.周而复始绝不及一"兵"字。胡意大概以为其时兵民全无区别。但既称"丁兵",当为丁、兵两类,否则,自可依隋制,但云役丁为八番或十二番。《隋书,食货志》称保定元年后的周制为"十二丁兵",称隋制为"役丁为十二番",便已作了区别。周是丁、兵各役十二番,隋则但役丁为十二番。周所以要提丁兵,原因即在兵民的分离。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二《高祖纪下》有云:
"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通鉴》一七七隋文帝开皇十年胡注云:"元魏之季,兵制有六坊,后齐因之,亦日六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窵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六月辛酉,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康。"
按《隋书》二四《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农合一之端。今隋朝丁男、中男、永业、露田既皆遵北齐之制,则兵民至隋事实上已无可别。故在服役问题上,《食货志》但云"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而不再云"丁兵"。开皇十年的五月乙未诏,只是给予事实上已经出现的兵民合一或兵农合一制,以法令上的承认而已。此令使军人悉属州县,已大反西魏初创府兵时,"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即兵民分立之制。"垦田籍帐一与民同"之语,与《北史》所载府兵初起之制,兵士绝对无暇业农,也迥然有异。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对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周书》八《静帝纪》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诏略云:
"《诗》称不如同姓',《传》曰'异姓为后'。盖明辩亲疏,皎然不杂。太祖受命,多所改作,文武群官,赐姓者众,本殊国邑,实乖胙土。故君临区寓,累世于兹,不可仍遵谦挹之旨,久行权宜之制。渚改姓者,悉宜复旧。"
府兵将卒改从胡姓,便变成胡人;恢复汉姓,便仍为汉人。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复姓,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但隋文帝只改了府兵的姓氏,而未恢复府兵军将原来的郡望。故隋、唐皇室杨、李二氏的郡望,仍为关内郡望。杨为弘农杨氏,李为陇西李氏。
无论是周武帝或隋文帝的改革,都未影吶到关陇集团的存在,只是这个集团原来所带的鲜卑化色彩,经周武及隋文的改革,已经退色。隋文的改姓,表明这个集团事实上、名义上都是关陇地区的汉人的一个集团。
由胡化而汉化,由西部而东部化如隋遵后齐之制),由北朝而南朝化,变异大体如此。
―圍圍,—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