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满急
【茯苓】〔平〕。心下结痛。
【枳实】〔寒〕微寒。心下急,痞痛,逆气。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心下急痛坚痞。
【朮】〔温〕。除心下急满。
【生姜】微温。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药性论》)。
【百合】〔平〕。除心下急满痛(《药性论》)。
【橘皮】温。和杏仁蜜丸,主心下结(孟诜)。
药对
【庵闾子】微寒。主心下坚,疗心下坚,膈中寒热。
【杏仁】温。主心下急满(臣),消心下急。
【石膏】大寒。主心下急(臣),心下热气惊喘。
心下满急,即胸痹之类欤?不然何以篇中有橘枳生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也。心下满急,即水饮之所为欤?不然何以篇中有枳朮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也。夫心下满急之气结不行,固有类于胸痹,其为病之根,固不出于水饮,第言其处则曰心下,言其状则曰满急,能不推求其故,混同胸痹、水饮治之乎!夫曰心下,则其处狭于胸中,曰满急,则其状甚于胀痛,盖贮物充盛毫无空隙谓之满,急如弦张谓之急(《通评虚实论》王注),非特不波及于腹,且不徧于胸。以为胸痹,则胸痹有缓有急,此则但急不缓;以为支饮,则支饮在傍,此则在中,所据之地甚微,所凭之势甚猛,自是胸中之气为水饮所格,急切不能升降。《金匮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彼则言其所欲不能之迹,此则言其为病之根,若生姜半夏汤则正煌煌列于篇中者也。更详篇中之义,此证系以阴困阳,特其阳有盛有衰,其最衰者宜化阴以伸之,其次则导阴以舒之(百合、庵闾子),其最盛者虽困于中,仍能劫阴以助阳,却宜通阳以救阴者(石膏),其等限不可紊也。篇中仅胪药十味,与《腹胀满篇》同者四,与《痰饮篇》同者六,与《上气咳嗽篇》同者四,祇石膏一味无同焉,以其病固与腹胀满同状而部位异,与痰饮同体而动静异,与上气咳嗽同源而趋向异耳。
心烦
【石膏】〔微寒〕大寒。止消渴,烦逆。
【滑石】〔寒〕大寒。除烦热,心躁。
【杏仁】〔温〕。心下烦热。
【栀子】〔寒〕大寒。心中烦闷。
【茯苓】〔平〕。心下结痛,寒热,烦满。
【母】〔平〕微寒。伤寒烦热,咳嗽上气,止烦热渴。
【通草】〔平〕。疗脾疸常欲眠,心烦。
【李根】大寒。止心烦逆,奔气。
【竹沥】大寒。暴中风,风瘴,胸中大热,止烦闷。
【乌梅】平。主下气,除热烦满。
【鸡子】微寒。除心下伏热,烦满,欬逆。
【豉】寒。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
【甘草】〔平〕。烦满,短气。
【知母】〔寒〕。伤寒,久疟,烦热。
【尿】寒。疗血闷,热狂(《日华》)。
蜀本
【卢会】寒。主热风,烦闷,胸隔间热气。
【天竺黄】寒。
【胡黄连】平。大人五心烦热(《唐本》)。
药对
【王不留行】平。主心烦(君)。止心烦,鼻衄。
【石龙芮】平。主心烦(君)。止烦满。
【玉屑】平。主胸中热,心烦(君)。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
【鸡胵】微寒。除热,主烦热(君)。除热止烦。
【寒水石】大寒。主烦热(臣)。皮中如火烧,烦满。
【蓝汁】寒。主烦热(君)。止心烦躁(《药性论》)。
【楝实】寒。主大热狂(使)。伤寒大热烦狂。
【廪米】温。止烦热(臣)。主下气,除烦渴。
【败酱】微寒。主烦热(臣)。除疹,烦渴(《药性论》)。
【梅核仁】平。主烦热(臣)。
【蒺藜子】微寒。主心烦(君)。止烦,下气。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牛黄】平。主小儿痫热,口不开,心烦(君)。
【酸枣】平。主心烦。烦心不得眠,虚汗,烦渴。
烦之训为劳(《礼记》《乐记》注),为剧(《周官.司隶》注),为扰(《广雅释诂》),为乱(《考工记.弓人》注),为多(《淮南.俶真训》注),为众(《大戴记.少问》注),似与病之烦不相当者,而不知烦,心病也。凡心之为用,由外入者,自此而藏于中,由中出者,自此而暴于外。设有热芜累于其间,则中外搅扰,于是平昔之以为,与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未尝思而忽来,欲剖决而不得,一事未已,一事复起,憧憧往来,历碌难稽,此可为“众、多、扰、乱、剧、劳”否耶!虽然是在方书,溯其源则一出于热,揆其派则为虚热为实热已耳,及历稽是篇所隶,而后知热之所由化,热之所挟持,热之所停顿,不一而足,并有不必由热者,观之天可知,夫天之所以使人烦者,非湿热郁蒸,即蕴隆亢旱,然不有山川崇卑,彼此之相殊乎!不有夏秋春冬,节序之早晚乎!就其推移,溯其迁化,已指不胜屈,况即郁蒸亢旱而论,民之所以徒避望救者,且必审高下向背以求即于安,此治烦之所以,炽盛者折(石膏、楝实、寒水石、蓝汁),冲逆者抑(杏仁、栀子、竹沥尿、乌梅、蒺藜),相持者解(母、李根皮、豉),壅遏者通(通草、滑石、茯苓、王不留行),疲罢者和(甘草、廪米),焦涸者滋(知母、鸡子、酸枣仁、玉屑),顽劣者化(牛黄、败酱),散漫者收(龙齿),突致病之源,随所在即所据而利而导之,慰而安之,治烦之法于是乎扩充,然谓已尽则未也。
烦非重病也,故“太阳病,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不过大便硬。”“太阴中风,四支烦疼,为欲愈。”“少阴病,虽烦,下利必自愈。”“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厥阴病,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仅便血。”寸口脉阴阳俱紧证,至“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为欲解”,皆以烦乃从阴出阳之候也。惟其兼躁则为自阳入阴,乃是重病,故“太阳病躁烦者,为欲传。”“伤寒六七日,躁烦者,为阳去入阴。”而“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自利,烦躁不得卧者,死。”亦良以烦属于心,躁属于肾耳。考躁之训为动(《淮南.主术》注),为疾(《广雅释诂》),为狡(《淮南.原道》注),为不安静(《论语》季氏集解引郑注),为暴急(《荀子.富国》注),为好变动(《周书谥法》)。是烦为心动,躁为体动,心动犹是阳不容阴,体动则是阴不容阳,故且烦且躁者虽系死征,犹有可救,若仅躁不烦,则阳亦无以自容,故“阳微,发汗则躁不得眠。”“少阴病,不烦而躁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脉微而厥,肤冷,躁无暂安时者,为藏厥。”则皆必死之证矣。虽然烦亦不尽由心,然必病应于心乃烦;躁固不由于体,然必病应于体乃躁,故湿家有身体烦疼,关节烦疼;脾病有腹中烦重;谷疸,饱则发烦,头眩;黄疸有四支苦烦;妇人杂病有腹满,手掌烦热。而躁之义,更有如物既燥,乃动而飞扬者(《释名》),则系阳不浃阴,阴不入阳,阳燥而欲飞动,阴非特不能使之摄纳,且将迸而逐之矣。虽然欲知烦之所以然,断须扩充斯义,若注此篇之烦,则毋庸论计及此,何者?篇目固曰心烦也,形容心烦之状,莫妙如反复颠倒,心中懊者,此篇栀子豉汤咸具焉,故曰烦非重病也。然亦非实病,如“心中悸而烦”“心中烦不得卧”“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下利,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可知矣。而其主治颇取裁于是篇,则此篇之不可列极寒、极温、极补、极泄,正为此矣,似与仲景书各途而实一贯之大指也。
积聚症瘕
【空青】〔寒〕大寒。破坚积。
【朴消】〔寒〕大寒。逐六府积聚,固结留癖,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
【芒消】大寒。主五藏积聚,久热胃闭,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
【石硫黄】〔温〕大热。疗心腹积聚,冷癖在胁。
【粉锡】〔寒〕。去瘕。
【大黄】〔寒〕大寒。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
【狼毒】〔平〕。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胁下积癖。
【巴豆】〔温〕生温熟寒。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
【附子】〔温〕大热。破症坚积聚,血瘕。
【乌头】〔温〕大热。破寒热积聚。
【苦】〔寒〕。主心腹结气,症瘕。
【茈胡】〔平〕微寒。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诸痰热结实。
【甲】〔平〕。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温疟,血瘕。
【蜈蚣】〔温〕。疗心腹寒热结聚。
【赭魁】平。主心腹积聚。
【白马溺】微寒。破症坚积聚,男子伏梁,积疝,妇人瘕疾。
【鮀甲】微温。主心腹症瘕,伏坚,积聚,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