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一·卷第三十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一·卷第三十

隋朝 黄帝内经太素 杨上善 著

杂病

平按:此卷卷首目录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别抄本全佚,平从杨惺吾氏所获仁和寺十三纸中补入。目录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写;一行上缺三字,下有于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应系黄帝问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为”二字,又下缺一字。据《素问·奇病论》及《甲乙经·妇人杂病》篇,曰下所缺一字应作人,重下所缺五字应作身九月而喑五字,为下所缺一字应作何,则此一行应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正与本书下文病字相接。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从《太素》残卷补入。)病?岐伯曰:胞之络脉绝。问曰:何以言之?答曰:胞络系于肾,少阴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妇人怀子,又名曰重身□□□□□□属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络系于肾少阴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络亦系于肾,故任身九月有胞络绝者,喑不能言,至十月胎生,还复旧也。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络脉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应是胱字,袁刻作胱肾腑三字,不合。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肾。十月上袁刻脱至字。

复下袁刻脱旧也二字。)《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问》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问》作疹。”《素问》疹下有“然后调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无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所谓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益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也,故曰疹成。(身之羸瘦,更用石,此为损不足也。

腹中有形,此为有余,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损于有余为病也。益有余为病□知,□实为病难□,故须言之。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卷第三十·杂病

温暑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一《热论》篇。篇末一句,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热穴论》,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病者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谓玄府者,汗空。(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于病温。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于病暑。暑病热气与汗俱出者,此为热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平按:《素问》、《甲乙》病者当与汗作暑当与汗。《甲乙》汗空作汗孔也。又《素问》新校正引杨注,发于,两于字均作为。)

卷第三十·杂病

四时之变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日中阳陇,必降为阴;夜半阴极,必升为阳。)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十一月极寒,一阳爻生,即寒生热也。五月一阴爻生,即热生寒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寒,冬之气也。伤,过多也。人之冬月,受寒过多,至春必属瘅热之病,此为寒生热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风,春之气也。受风过多,极为飧泄肠,此为风生泄也。)夏伤于暑,秋生疟;(暑,夏之气也。受暑过多,极为疟,此为暑生疟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湿,秋之气也。受湿过多,极为咳嗽,此为湿生咳也。此是四时必□□□不可易。平按:注四时下原抄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时下无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兹于必字下,仍空三格。)

卷第三十·杂病

息积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为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黄帝曰:善。(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逆行,故气聚积,经二三岁,名曰息积,无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药,药行不可更刺。平按:《素问》逆下无行字。精为引《素问》、《甲乙》作积为导引,袁刻作精为导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导引二字,无精字。原抄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谨根据原抄。)

卷第三十·杂病

伏梁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府。(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府也。平按:《素问》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府作病。)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膈,使胃脘内痈。(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膈,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膈作生膈,使胃作挟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挟胃作使胃。)此人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着于齐下盲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盲原,所以齐上为逆也。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卷第三十·杂病

热痛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

《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卷第三十·杂病

脾瘅消渴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平按:《素问》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甲乙》兰字不重。)

卷第三十·杂病

胆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输,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可取胆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胆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问》无此句。)

卷第三十·杂病

头齿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齿亦当痛,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齿痛不恶清饮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

黄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数不已,此安得之?是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人头痛,齿亦当痛。(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以其脑有寒逆,故头痛数岁不已。齿为骨余,故亦齿痛。平按:《素问》、《甲乙》岁数作数岁,齿亦当痛作齿亦痛。)齿痛不恶饮,取足阳明;恶饮,取手阳明。(上齿虽痛,以足阳明谷气,故饮不恶冷,可取足阳明。下齿痛,取手阳明也。平按:《灵枢》、《甲乙》作清,道藏本《灵枢》作。)

卷第三十·杂病

颌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一)

颌痛,刺手阳明与颌之盛脉出血。颊痛,刺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手阳明上颈贯颊,故颊痛皆取之。曲周动脉有足阳明,无手阳明动脉也。

平按:颌《甲乙》作颔,《灵枢》作。颊《甲乙》作颔,《灵枢》作。刺阳明《灵枢》、《甲乙》作刺足阳明。按人迎于经《甲乙》作按经刺人迎。)

卷第三十·杂病

项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甲乙》同上编。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顾,刺手太阳也。(足太阳脉行项,故不可俯仰取之。手太阳脉行项左右,故不得顾取之也。平按:《甲乙》项痛作头项。《灵枢》顾上有以字。)

卷第三十·杂病

喉痹嗌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叶,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二。自喉痹不能言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第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阳关冲。手心主出属心包,下内;手少阳从膻中,上□系耳后,故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痛及臂内痛皆取之也。平按:臂内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灵枢》及《太素》俱作臂内廉痛。又《甲乙》取下有关冲在三字,韭叶下有许字。注系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检《灵枢·经脉》篇,手少阳上项系耳后,应作项。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误作者。)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手阳明脉循缺盆上头,足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脉疗主病者也。)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足少阴脉至舌下,故口热取之。平按:《甲乙》少阴作少阳。)

卷第三十·杂病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阴乔,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自目外决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

目中赤痛,从内始,取之阴乔。(目内,阴乔脉也,故取所主之输也。平按:乔《灵枢》、《甲乙》作跷。)目外决于面者,为兑;在内近鼻者,上为外,下为内。(人之目有三:外决为兑,内角上为外,下为内。准《明堂》兑为外,近鼻者为内也。平按:《灵枢》兑作锐,近鼻者下有为内三字。注准《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卷第三十·杂病

耳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十二第五。自聋而不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同上。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中,听宫、角孙等穴也。)耳鸣,取耳前动脉。(耳前动脉,和、听会等穴也。)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抵,耳无闻也。(耳痛者有二:有脓,有干抵。无所闻者,不可刺也;而有闻声者,可刺。,当狄反。抵,乃井反。平按:抵《灵枢》作盯二字,《甲乙》亦作抵,注云:一本作盯。)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手少阳至小指次指,即关冲穴。足少阳至足小指次指,即窍阴穴也。其脉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无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耳鸣,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手之中指,手心主脉,《明堂》不疗于耳。

足之中趾,十二经脉并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疗耳鸣,今刺之者,未详,或可络至缪刺也。平按:手足中指《灵枢》、《甲乙》作手中指。)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平按:《灵枢》两痛字下均有者字。)

卷第三十·杂病

衄血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

衄而不,血流,取足太阳;,取手太阳,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中出血。

(血,凝血也。,普杯反。血不凝,热甚也。足太阳起鼻,手太阳至目内,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手腕前起骨名完骨,非腕也。平按:足太阳下《甲乙》有大衄二字。

取手太阳《灵枢》、《甲乙》作衄血取手太阳。)

卷第三十·杂病

喜怒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怒,肝木也。食,脾土也。今木克土,故怒不欲食,宜补足太阴。肝足厥阴,怒也。足少阳,多言也。故泻少阳也。平按:足少阳《甲乙》作少阴,注云:《太素》作少阳。)

卷第三十·杂病

疹筋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编。

黄帝曰:人有尺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者,是腹必急,白色、黑色则病甚。(尺脉数,筋急见出者,此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为尺瘦也。平按:《素问》尺下有脉字。《甲乙》尺数甚作尺肤缓甚,注云:一作瘦甚。疹筋《甲乙》作“狐筋,狐筋者”,注云:“狐《素问》作疹。”《素问》、《甲乙》腹上有人字,黑色下有见字。)

卷第三十·杂病

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七。

黄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胁支满;二,妨于食;三,病将发,先闻腥臊臭气;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时复出血。有此八状,名曰血枯之病。此得由于少年之时有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绝伤肝,遂使月经衰少,或不复来,以成此血枯之病也。平按:《甲乙》支满作满,清液作清涕。)黄帝曰:治之奈何?以何术?答曰:四乌贼鱼骨,一茹,二物并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

(四,四分。一,一分。捣以雀卵为丸,食后服之,饮鲍鱼汁,通利胁及补肝伤也。平按:《素问》以何术作复以何术,贼作,作,新校正云:“《太素》作。”并令三合作并合之。《甲乙》乌上无四字,骨下无一字。并令三合作并合。《素问》《甲乙》鲍鱼上有饮以二字,胁中作肠中。)

卷第三十·杂病

热烦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上编。

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身体发热,而苦热而烦,是为阳胜故也。平按:《甲乙》无为之热三字,《素问》新校正云:《甲乙》无此三字。)

卷第三十·杂病

身寒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问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也,寒从中出者何也?曰:是人多痹气,而阳气少,而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焉。(外衣不单,内不觉寒,而身冷如从水中出,内多寒气故也。平按:《素问》、《甲乙》中非有寒也作中非有寒气也,出者作生者。)

卷第三十·杂病

肉烁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上编。

问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于火者何也?(平按:于火《素问》、《甲乙》作如火,《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无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灸于火,当从《太素》之文。”)答曰:此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也,阴气虚少,水不能减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如灸火者,是人当肉烁。

(人有四肢先热,若逢风寒,更如火灸。是人阴虚阳盛,以其四肢是阳,阳气更盛四肢,二阳合而独盛,消烁肌肉,不能生长,故曰肉烁。平按:《素问》、《甲乙》少下重一少字,减作灭,如灸火作如灸如火,《素问》新校正云:当从《太素》作如灸于火。)

卷第三十·杂病

卧息喘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则不得偃卧,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自问曰人有逆气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故人不能注悬其病。(人之病有卧不安者,五脏内伤,入房太甚,泄精过多,有所不足,故倚卧不安,不能悬定病处,数起动也。平按:及精所有乏倚则不安,别本乏作之,《素问》作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甲乙》作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精所有倚则不安。”均无乏字。本书原抄作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与杨注“泄精过多,有所不足,故倚卧不安”正合。袁刻无乏字。《素问》、《甲乙》悬上无注字。注太甚袁刻作太盛。)

黄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大则不得偃卧。

(肺居五脏之上主气,气之有余,则手太阳脉盛,故不得偃卧也。)问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此五皆是人之起居,卧之与喘,不安之病,皆由脏内不和,故请示也。)答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为三阳之长,故气下行,顺而息调,失和上行,逆而有音,此解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上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阳明循道逆行,息便有音,今不根据其道逆行,故不得卧。上经,前所说经也。平按:上经《素问》、《甲乙》作下经,王注:《下经》,上古经也。)夫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此脾之络脉逆,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夫络脉循脉经上下而行,络脉受邪,注留于经,病患也甚,故起居不安,息亦有声。今络脉气逆,不循于经,其病也微,所以起居如故,息有音也。平按:脾之络脉《素问》、《甲乙》作肺之络脉。)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主卧与喘。(肾为水脏,主于胃中津液。今有水气客于津液,循之而流,津液主卧主喘,故津液受邪,不能得卧,卧即喘也。平按:《甲乙》而流作而留。《素问》、《甲乙》津液二字不重。)

卷第三十·杂病

少气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七。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体重,解不能动,补少阴。(漯漯、吸吸,皆虚乏状也。骨体重,皆肾虚耳。故补肾足少阴脉,于所发之穴补也。平按:《灵枢》、《甲乙》解作懈惰,少阴作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少阴,取血络。

(属,连也。索,取气也。亦是肾气虚,故补足少阴正经,泻去少阴络血也。平按:短气袁刻作少气。《灵枢》、《甲乙》少阴上有足字,取作去。)

卷第三十·杂病

气逆满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动脉,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四。自气满至气下乃止,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胸下动脉,中府等量取也。平按:下胸《甲乙》作胁下。注胸下动脉袁刻作胸膺气下动脉,原抄无膺气二字。)气满胸中息喘,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端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足太阴脉,起足大趾端隐白穴也。平按:《灵枢》韭作薤。)

卷第三十·杂病

疗哕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一。

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疾迎引之者,以草刺无息,可疾迎更刺引大惊令□哕愈。平按:《灵枢》、《甲乙》亦可下有已字。注令下原缺一字,原抄于左方注有动字,谨拟作动,袁刻空三格,不合。)

卷第三十·杂病

腰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惟编次前后略异。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项、脊、尻皆足太阳脉行处,故腰痛相引。中,足太阳,刺金门。足太阳在冬春时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夏无见血。(少阳,足少阳也。其脉行颈循胁出气街以行腰,故腰痛不可俯仰反顾。成骨,膝膑外侧起大骨,足少阳脉循脾出过,故腰痛刺之。足少阳在春,至夏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平按:《素问》、《甲乙》循然作循循然。不可顾《素问》作不可以顾,《甲乙》作不可以左右顾。成骨《甲乙》作盛骨。独起下《素问》、《甲乙》有者字。)阳明令人腰痛不可顾,顾如有见者,喜悲,刺阳明于前三,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阳明支者,循喉咙入缺盆,又支者,循腹里下气街,故腰痛不可顾。阳明谷气虚,故妄有见。虚为肝气所克,故喜悲。下循衍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足阳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平按:《素问》、《甲乙》不可顾作不可以顾,喜悲作善悲,作,新校正云:“《甲乙》作。”今本《甲乙》仍作。又注在仲夏上袁刻有脉字。)足少阴令人腰痛引脊内痛,刺足少阴内踝下二,春无出血,出血大虚,不可复也。(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腰痛引脊内痛也。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少阴与太阳在冬,至春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平按:脊内痛《素问》、《甲乙》作脊内廉,《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内廉作脊内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阴腰痛证并刺足太阴法,应古文脱简也。”)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踵鱼肠之外,循之累累然,乃针刺之,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居阴脉在踵鱼肠之外,其处唯有足太阳脉,当是足太阳络也。平按:居阴《素问》、《甲乙》作厥阴,王注云:“厥阴一经作居阴,是传写草书厥字为居也。”弩上《素问》、《甲乙》有弓字,鱼肠作鱼腹。循之《甲乙》作循循。言《素问》、《甲乙》作善言,《素问》新校正云:“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嘿嘿《素问》、《甲乙》作默默。)解脉令人腰痛引膺,目KTKT然,时遗溲,刺解脉,在引筋肉分间,在郗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止。(解脉行处为病,与足厥阴相似,亦有是足厥阴络脉。平按:《素问》、《甲乙》引膺作引肩,KTKT作KTKT,引筋作膝筋,止上有而字。筋肉,袁刻肉作内。)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针居其中,弗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同阴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当是足少阳络脉也。平按:小针《素问》、《甲乙》作小锤,《素问》新校正云:“《太素》小锤作小针。”弗《素问》、《甲乙》作怫。)解脉令人腰痛如别,常如折腰之状,喜怒,刺解脉,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似黑,见赤血而已。(前之解脉与厥阴相似,今此刺解脉中,当是取足厥阴中之络也。平按:如别《素问》作如引带,《甲乙》作如裂。

喜怒《素问》作善恐,《甲乙》作善怒。似黑《素问》、《甲乙》作以黑。《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两解脉,病源各异,恐误未详。”《素问》此条在同阴之脉上。)阳维之脉令人腰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下间,上地一尺所。

(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行腰与足太阳合于下间,上地一尺之中,疗阳维肿痛也。平按:《素问》、《甲乙》腰痛下重痛字,弗作怫,下同,肿上无脉字,上地作去地。)冲绝之脉令人腰痛,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冲绝络,恶血归之,刺之在郗阳筋之间,上郗数寸冲居为二出血。(冲脉循脊里,因举重冲脉络绝,恶血归聚之处以为腰痛,可刺冲郗阳筋间,上数寸冲气居处。平按:冲绝《素问》、《甲乙》作衡络。“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则恐仆”《素问》作“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甲乙》作“得不得仰,仰则恐仆”。绝络《素问》作络绝,《甲乙》作络绝伤。《甲乙》筋之间作之筋间。)会阴之病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汗干令人欲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二,在乔上下下三寸所横居,视其盛者出血。(刺直阳者,有本作会阳,乔上下横居络脉也。平按:漯漯然《甲乙》作然。《素问》、《甲乙》汗下有出字,饮下重一饮字,二作三,乔作跷。郗下下三寸所《素问》作下五寸,《甲乙》作下三所。)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弗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足太阳别,名曰飞扬,有本飞作蜚。太阳去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当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是此刺处也。平按:二寸《素问》作五寸,新校正云:当作二寸。太阴《素问》、《甲乙》作少阴,据本注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则太阴恐系少阴传写之误。)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KT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在内踝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三寸所。(内筋在踝大筋前太阴后,内踝上三寸所。大筋,当是足太阴之筋。内筋支筋,在足太阳大筋之前,足太阴筋之后,内踝上三寸也。平按:《素问》内踝作内踝上,三寸作二寸。)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肉分间,在络外廉束脉为三。(散脉在膝前肉分间者,十二经脉中,惟足厥阴、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名。在二经大络外廉小筋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平按:《素问》、《甲乙》肉上有骨字,络上无在字。注膝前袁刻误作脉前。)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挛急,刺肉里之脉为二,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脉也。平按:筋挛急,《素问》挛作缩,《甲乙》无急字。《甲乙》之后作之端。)腰痛挟脊而痛至头沉沉然,目HTHT欲僵,刺足阳明出血。(足阳明在头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腹里近脊,故腰痛刺足阳明中出血也。平按:《素问》、《甲乙》沉沉作几几,HTHT作KTKT,僵下有仆字,下有中字。《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头沉沉然。)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如喘,刺足少阴,刺中出血。(腰痛上热,补当腰足太阳足阳明脉。腰痛上寒,泻当腰足厥阴脉。足少阳主机关,不可俯仰,取足少阳。腰痛中热□如喘气动,可取足少阴中出血也。平按:如喘《素问》、《甲乙》作而喘。注机下袁刻脱关字。中热下原缺一字,原抄旁注极字。又按注上热上寒,与经文不合,疑有误。)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仰,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生死为数,发针立已。(,以沼反。胂,脊骨两箱肉也。平按:两胂上《素问》、《甲乙》作两踝胂上。《素问》立已下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字。)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太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中血络。(前腰痛刺中,此刺中也。平按:此段《甲乙》无,《素问》在腰痛引少腹一段之前,其文意亦小异。《素问》云:“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再检本书此段如上腰痛上寒一段,仅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与刺足少阳不同。注云前条为刺中,此刺中,则此条与上条,亦可互相发明也。)

卷第三十·杂病

髀疾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足太阳脉过髀枢中,即为枢合也。平按:《灵枢》、《甲乙》髀上有足字。枢合《甲乙》作枢阖。大针不可《灵枢》作大针不可刺。)

卷第三十·杂病

膝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经》见同上。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耗,刺膝无疑。(犊鼻,足阳明脉气所发,故膝痛取之。平按:《灵枢》针字不重。)

卷第三十·杂病

痿厥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

痿厥为四束,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毋休,病已止。(四束,四肢如束。,烦也。平按:为四束《灵枢》、《甲乙》作为四末束。《甲乙》作闷。)

卷第三十·杂病

平按:此篇上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

下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五。

,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淋也。阴跷上循阴股入阴,故取阴跷所主病者。足厥阴脉起大趾丛毛之上,入毛中环阴器,故取阴跷脉所主之输,并取足厥阴脉三毛之上,及此二经之络去血。平按:《灵枢》作癃,《甲乙》作。)病泄下血,取曲泉。(曲泉,足厥阴脉之所入也。平按:泄《灵枢》、《甲乙》作注。)

卷第三十·杂病

如蛊如妲病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

男子如蛊,女子如妲,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蛊音古。妲音但。女惑男为病,男病名蛊,其状狂妄,失其正理,不识是非,醉于所惑。男惑女为病,女病为妲,其状萎黄羸瘦,醉于所惑。今有男子之病如蛊,女子之病如妲,可并取肾之井,可息相悦之疾也。问曰:喜怒忧思乃生于心,今以针灸疗之,不亦迂乎?答曰:病有生于风寒暑湿,饮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针石汤药去之。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以针药裨而助之,但用针药者,不可□□又加身体骨脊解别不欲食者,先取足少阴于足下涌泉之输去血,及循少阴于足跗上络盛之处去血也。平按:《灵枢》妲作怛,食上有饮字。涌泉《灵枢》、《甲乙》作涌泉。)

卷第三十·杂病

癫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令人发为癫疾,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十一卷第二。自癫疾始生先不乐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甲乙》见同上。

黄帝问岐伯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何?安得之?答曰:病名为胎疾,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不下,精气并居,故令人发为癫疾。(人之生也,四月为胎,母为人物所惊,神气并上惊胎,故生已发为癫疾也。平按:《素问》、《甲乙》腹中上有母字,故令人作故令子。)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其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手太阳上头在目络心,手阳明络肺,手太阴与手阳明通,故不乐头重目赤心烦取之也。平按:《灵枢》、《甲乙》其作甚。《甲乙》无阳明二字。)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候之手阳明太阳,右僵者政其右,左僵者政其左,血变而止也。(手太阳支者,别颊上抵鼻,手阳明挟口,故啼呼左右僵皆取之也。平按:《灵枢》、《甲乙》悸下有者,两僵字均作强,政其右作攻其左,政其左作攻其右。又按注皆取之也,则两政字,恐系攻字传抄之误。)癫疾始作而反僵,因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手太阳,血变而止。(足太阳挟脊,足阳明耳前上至额颅在头,手太阳绕肩甲交肩上,故反僵脊痛取之也。平按:《灵枢》而反僵作先反僵,阳明下有太阴二字。)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五壮。穷骨者,胝骨也。(病有过者,视其络脉病过之处,刺取病血,盛之瓠壶中,至其发时血自动,不动者,灸穷骨也。平按:二十五壮《灵枢》作二十壮,《甲乙》作三十壮。胝骨《甲乙》作尾。)骨癫疾者,颔、齿、诸输、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呕多涎沫,其气下泄,不治。(居,处也。骨之癫疾,不可疗候有八:颔、齿、输、及分肉间,骨处汗出,烦,呕多涎沫,气下泄。有此八候,是骨癫疾,死不可疗也。平按:《灵枢》颔作。《甲乙》而骨居作而骨居强直,作闷。《灵枢》涎沫作沃沫。注有此八候,袁刻此误作死。)筋癫疾,身卷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液沫,气下泄,不治。

(身卷挛急大者,是足太阳之病,宜刺项之大经足太阳脉大杼之穴。若呕液沫气下泄,死不可疗也。平按:《灵枢》、《甲乙》疾下有者字。卷《灵枢》作倦。《甲乙》急下有脉字,杼下无脉字。液《灵枢》作沃,《甲乙》作涎。)脉癫疾,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侠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暴前倒仆,四肢脉皆胀满而纵缓者,可刺去其血。若不胀满,可灸太阳于项疗主病者,又灸□□当十四椎相去三寸,分肉之间疗主癫疾之输也。

平按:《灵枢》《甲乙》癫疾下有者字,侠上有之字。《灵枢》侠作挟。《甲乙》灸带脉上有又字,沃作涎。注灸下二字原不全,玩其剩处,似带脉二字,袁刻作腰取二字,恐误,据经文应作带脉二字。)治癫疾者,病发如狂者,死不治。(僵仆倒而不觉等谓之癫,驰走妄言等谓之狂,今癫疾发而若狂,病甚故死不疗也。平按:《灵枢》癫上无治字,病作疾。)

卷第三十·杂病

惊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

治狂始生,先自悲,喜忘喜怒喜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人之狂病,先因忧结之甚,不能去解于心,又由饥虚,遂神志失守,则自悲喜忘喜怒喜恐,乘即发于狂病,虽得之失志,然因疗之心腑手太阳,肺腑手阳明也。足太阴、阳明主谷,亦可补此二脉,以实忧饥,虚损即愈也。平按:《灵枢》、《甲乙》悲下有也字。三喜字《甲乙》均作善。《灵枢》作苦怒善恐。手太阳《灵枢》、《甲乙》作手太阴。)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喜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脉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释之。

(手阳明络肺,手太阳络心,手太阴属肺主气,故少卧自高等,皆是魄失气盛,故视脉盛者皆泻去之,及舌下足少阴脉盛者,互泻去之。平按:喜骂《灵枢》、《甲乙》作善骂。视下《灵枢》无脉字。注互袁刻作亦。)狂,喜惊喜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此三脉乃是狂惊歌乐妄行所由,准推可知也。

平按:《灵枢》喜惊喜笑作言惊善笑,《甲乙》作善惊善笑。)狂,目妄见、耳妄闻、喜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颔。(狂而少气,复生三病,因此四经,故皆取之也。平按:《甲乙》足太阴作足太阳,头上有及字。

《灵枢》颔作。)狂者多食,喜见鬼神,喜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阳明、太阳,复取手太阴、太阳、阳明。(不发于外者,不于人前病发也。得之大喜者,甚忧大喜并能发狂,然大喜发狂与忧不同,即此病形是也。手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太阳,是疗此病所由,故量取之,以行补泻也。平按:《灵枢》、《甲乙》喜见喜笑作善见善笑,复取作后取。)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食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壮。(曲泉,肝足厥阴脉穴。平按:《灵枢》食顷作有顷。)

卷第三十·杂病

厥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自篇首至立快者是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内闭不得溲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十。

厥逆为病也,足暴,胸若将别,腹若将以刃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小大皆清缓,取足少阴,取足阳明,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之病,足冷胸痛,心闷不能食,其脉动之大小皆多血少气。缓而温者,可取足少阴输穴,泻其热气。足之寒者,取足阳明输穴,补其阳虚也。平按:《灵枢》、《甲乙》将别作将裂,脉小大皆作脉小大皆涩。暴、取足阳明、则补之,三字今本《灵枢》及《甲乙经》均作清,明赵府居敬堂《灵枢》均作,腹作肠,刃作刀,缓作暖。)厥逆腹满胀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肋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指按之立快者是也。(厥逆胸满不得息,可量取下胸二肋咳而动手之处,谓手太阴中府输也。厥逆腹满胀肠鸣,量取背胃及大小腹输疗主病者也。平按:《灵枢》满胀作胀满,二肋作二胁。《甲乙》动下有应字,输作俞,《灵枢》作。注背胃,据经文应作背输,袁刻作背输。)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上以长针;气逆,取其太阴阳明;厥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足少阴、太阳主于便溲,故厥便溲闭,取此阴阳二经输穴疗主病者。若加气逆,可取手足太阴、阳明疗主病者。

若此闭及气逆厥甚,可取手足少阴、阳明二经动脉疗主病者也。平按:《灵枢》厥下有阴字。厥甚取少阴《甲乙》作厥甚取太阴。)

卷第三十·杂病

厥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十一。

黄帝问岐伯曰:有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火,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藏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得五有余、二不足也。问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答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二病之气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者,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明死矣。(,淋也。人有病一日数十溲,肾气不足也。手太阴脉如发,肺气不足也。此则二脏不足也。身热如火,一有余也;颈及膺二气盛如格,三有余也;颈前胃脉人迎躁盛,四有余也;喘息气逆,五有余也。人之遇病,外有五有余、内有二不足者,病在手足太阴,藏于胃中,动之于肺,非定在于表里,名曰厥死之病,不可疗也。平按:《素问》、《甲乙》炭下无火字,其藏在胃作其盛在胃。《甲乙》五病之气,无五字。《素问》、《甲乙》亦二病之气不足也作亦病气之不足也。亦明死矣《甲乙》作亦死证明矣。又按本注缺二有余一条,《素问》王注云:“外五有余者,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

卷第三十·杂病

阳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

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问》、《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于阳。问曰:阳何以使人狂?答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喜怒,病名阳厥。(平按:喜怒《素问》、《甲乙》作善怒。)

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而动太疾,此其候也。(足阳明人迎脉常动。有病名阳厥,以阳气暴有折损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阳、少阳不动而大疾,以为候也。平按:《甲乙》巨阳作太阳。《素问》、《甲乙》不动下重不动二字。

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动而大疾,袁刻动误作通。)问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长气,椎铁落自下气疾。(衰其食者,少食也。谷气热,故推入腹内,阴中长盛阳,所以憎于狂病。故夺于情少食,令服生铁落,病则愈矣。生铁落,铁浆也。平按:衰其食《素问》作夺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经》夺作衰,《太素》同。”落《素问》作洛。夫生长气椎铁落《素问》、《甲乙》作夫生铁落者。又按“生长气椎铁”五字颇费解,当必有误,原抄如是,故仍之。)

卷第三十·杂病

风逆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编。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喜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取荣,骨取井也。(手太阴为里,手阳明为表,二经主气。肉者土也,荣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荣温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实母,故取井温骨也。平按:《灵枢》、《甲乙》支作肢,喜变作善变。今本《灵枢》及《甲乙》均作清,赵府本《灵枢》作。《甲乙》荣作营。)

卷第三十·杂病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

风,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中;及血络中有寒,取三里。(足太阳行腰脊,故身反折,取其脉所生输穴及中正经。视血络黑也,可取足阳明三里之输也。平按:《灵枢》作痉,血络下有出血二字。《甲乙》血络下有出血三字。)

卷第三十·杂病

酒风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

黄帝问曰:病者身体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答曰:名曰酒风。问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饮酒汗出得风,名曰酒风。先食后服,故曰后饭也。平按:《素问》、《甲乙》病者作有病,“五合,以三指撮”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问》王注云:“饭后药先,谓之后饭。”与此注不同。)

卷第三十·杂病

经解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诊脉所知,中手如针,此细之状也。切,按也。

《上经》言上通天之气,《下经》言下病之变化也。又自腰以上,随是何经之气,以为上经;自腰以下,以为下经。上经通于天气,下经言其变化也。平按:《素问》针下有也字,气上有言字。)《金匮》者,决死生也。(《金匮》之章,作决死生之论也。)

《揆度》者,切度之。《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者也。

恒者,得以四时死者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也。度者,得其病处也,以四时度之也。(得病传之,至于胜时而死,此为恒也。中生喜怒,令病次传死者,此为奇也。揆者,方将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处,更于四时度其得失也。平按:方切求也下《素问》有“言切求其脉理也”七字。注令病次传死者,《素问》新校正引杨注作令病次传者,无死字。又按《素问》王注云:“凡言所谓者,皆释未了义。今此所谓,寻前后经文,悉不与此篇义相接。似今数处少成文义者,终是别释经文,世本既缺第七二篇,应彼缺经错简文也。古文断裂,缪续于此。”)

卷第三十·杂病

身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惟自问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节在后,脉浮而涩二句在前,与《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经文春秋则生冬夏则死之下。详《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移续于此,旧在后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为错简,移附于此。”据新校正所云,则本书编次,与旧时无异也。

问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曰:脉浮而涩,涩者而身有热者,死也。(形骨筋等有病,于身节度,可诊脉而知,故脉浮而涩者,身必有热,身热脉浮涩者死也。平按:《素问》、《甲乙》而身上无者字。)

卷第三十·杂病

经络虚实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问曰:络气之不足,经气有余何如?答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秋为顺,治主病者。(络虚经实,何以得知?络为阳也,经为阴也。寸为阳也,外也;尺为阴也,内也。秋冬,阴也;春夏,阳也。络气不足,阳气虚也;经气有余,阴气盛也。于秋冬时,诊寸口得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逆;春夏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顺。缓脉,热也。以秋冬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春夏阴气在内,阳气在外故也。于尺寸在内时寒热,取经络虚实也。平按:《素问》、《甲乙》脉下有口字。《素问》顺作从。)问曰:经虚络满何如?答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此春夏则死,秋冬则生。(满,盛也。经虚络盛,春夏诊得尺之皮肤热盛,寸口得急脉,为逆,故死。秋冬得尺热脉急,故生。脉急多寒,脉缓多热也。平按:《素问》、《甲乙》脉下有口字,死生上无两则字。)问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经虚阴虚,故灸阴;络满阳满,故刺阳也。经满阴满,故刺阴;络虚阳虚,故灸阳也。)

卷第三十·杂病

禁极虚

平按:此篇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者,何谓也?答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虚阳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阴,阴虚则死。(数,音朔。春夏是阳用事,秋冬是阴用事。阴阳用事之时,行针者不可数虚阳,数虚阳者,阳极发狂;数虚阴者,阴极致死也。平按:《甲乙》“虚阳,虚阳”作“虚阳明,阳明虚”,“虚阴,阴虚”作“虚太阴,太阴虚”。)

卷第三十·杂病

顺时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此篇前一段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后一段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问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输,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处。所谓少用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须时。(春夏秋三时极意行针,冬时有痈疽得极,余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称其时也。春时阳气在于皮肤,故取络脉也。夏时在于十二经之五输,故取输也。秋气在于六腑诸输,故取之也。冬气在于骨髓,腠理闭塞,血脉凝涩,不可行于针与砭石,但得饮汤服药。痈疽以是热病,故得用针石也。以痈疽暴病,不得须间失时不行针石也。平按:《素问》、《甲乙》极作亟。《素问》闭塞下重闭塞二字,处作也。须时《素问》作顷时回三字。)因痈不知不致,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旁三,与婴络各二。(有因痈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应其手,乍来似有,乍去似无者,此是肺气所为,可取手太阴脉有主此病输,旁三刺之,及缨脉足阳明之输主此病者,二取之。平按:《素问》、《甲乙》因痈不知不致作痈不知所,婴络作缨脉,据本注应作缨脉。《素问》三下有字。)

卷第三十·杂病

刺疟节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过之则失时,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自疟不渴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素问·刺疟篇》惟文义略有不同,又见本书二十五卷《十二疟》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

疟病脉满大急,刺背输,用中针,旁五输各一,适肥瘦,出其血。(满,盛也。

脉大,多气少血也。急,多寒也。疟病寸口脉盛,气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输有疗疟者,用中针刺输旁五取,及输两胁下中之输有疗疟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适于肥瘦,出血多少。旁,左右箱也。平按:《素问》、《甲乙》疟下无病字,输作俞。五《素问》作伍。)疟脉小而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脉小者,血气皆少。疟病诊得寸口之脉血气皆少而实而多寒,可灸足少阴疗疟之输,并指有疗疟之井也。平按:《素问》、《甲乙》无而字。)疟脉满大急,刺背输,用第五针,输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第五针,以取大脓,今用刺疟背输,可适行至血出而已也。平按:用第五针输各一《素问》作用五俞背俞各一。《甲乙经》无此条,《素问》新校正云:“经文与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不若士安之精审,不复出也。”)疟脉缓大虚,便用药所宜,不宜用针。(脉缓者,多热。疟病诊寸口脉得多热多气少血虚者,可用药。用药者,取所宜之药以补也。

平按:便用药所宜《素问》作便宜用药。)凡治疟者,先发如食顷,乃前可以治,过之则失时。(此疗疟时节也。平按:《素问》、《甲乙》无前字。)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疟不渴取足阳明,渴取手阳明,皆取所主输。平按: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素问》作刺足太阳,本书《十二疟》篇同。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阳明。《太素》同。“检今本《灵枢》亦云取足阳明,是不渴间日而作之疟,可取足太阳、阳明二处。故《十二疟》杨注谓治寒疟,本篇谓取所主输也。)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腹满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按之立已,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自腹暴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自篇首至足厥阴,见《甲乙经》卷九第九。自腹满大便不利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七。

少腹满大,上走胃至心,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水气聚于少腹,上走至于心下,恶寒寒热,小便不利,下热也。是足厥阴所由,故取其输穴也。平按:《灵枢》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灵枢》作淅淅,《甲乙》作索索然。)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此皆足少阴脉所行之处,故取其脉之输穴。有本少阴为少阳。平按:上走《灵枢》作亦上走。《甲乙》无喘息二字,注云:”《灵枢》有喘息二字。”足少阴《甲乙》作足少阳。)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便,取足太阴。(腹满食不化,腹虚胀不大便,皆足太阴脉所主,故取之输穴也。平按:《甲乙》化下无腹字。不便《灵枢》作不能大便,《甲乙》作不得大便。

足太阴《甲乙》作足太阳。)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腹痛,足阳明脉所主,故脐左右动脉,足阳明动也。气街亦是足阳明动脉,故不已取之也。平按:《甲乙》气街下无已刺二字。)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经络者,则人募者也。少阴输,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员利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阴上行贯肝膈,发腹诸穴,故腹暴满,故取太阳经络。经脉络脉,人之盛募之气。腹满亦取足少阴之输,夹脊相去三寸,输旁五取之,作员利针。募,有本为幕也。平按:《甲乙》暴下有痛字。《素问》太阳上有手字,经络二字不重,则人募者也作胃之募也,《甲乙》作取太阳经络血者则已,无人募者也四字,少阴上有又刺二字。《素问》王注云:“太阳为手太阳经络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新校正云:“杨上善注云足太阳,其说各不同,未知孰是。”)

卷第三十·杂病

刺霍乱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四。

霍乱,刺输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霍乱,刺主疗霍乱输旁,可五取之,及足阳明下脉与上有疗霍乱输旁,可三取之也。平按:输旁五《素问》王注云:“取少阴俞旁志室穴。”新校正引杨注云:“刺主霍乱输旁,五取之。”)

卷第三十·杂病

刺痫惊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十一。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阳经络者旁一寸,足阳明一寸,上踝五寸刺三针之。(刺痫惊脉,凡有五别:手太阴五取之,又足太阳输穴五取之,又手少阳经络旁三取之,又足阳明旁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针之。平按:手太阴《甲乙》作手足太阴。《素问》手少阳作手少阴,《甲乙》作手足少阴。《素问》、《甲乙》两一字下均无寸字,三针下无之字。又按《素问》王注自针手太阴以下主治霍乱,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甲乙经》、《太素》均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非也。”又注经络旁三取之,别本作经络旁一寸以下穴位取之。)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腋痈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九。

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痈而热,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平按:刺痈而热《素问》、《甲乙》作刺而热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谨拟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辄筋二字。)

卷第三十·杂病

病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之六种,是肥贵人膏粱所发之病。平按:痿厥气满发逆《甲乙》作厥气逆满四字。)膈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此之四种,因暴愁忧所生之病。膈塞,膈中塞也。闭,谓七窍闭也。谓噫与下使之气,即上下也。)暴厥而聋不通,偏塞也。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着也。(暴厥耳聋,偏塞也。内气暴满薄,不从于内中,风病也。以脾气停壅,不顺于内,故瘦留着也。平按:“不通,偏塞也”《素问》、《甲乙》作“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着也”《素问》、《甲乙》作“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跛,寒风湿之病也。(风湿之气,生于跛痹病。,之石反。跛,有本为也。)

卷第三十·杂病

久逆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二。

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此之五病,气之久逆所生。平按:《甲乙》黄胆作贯疽,注云:“《素问》作黄胆。”暴痛作暴病,狂上无厥字。)

卷第三十·杂病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甲乙》同上编。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卷第三十·杂病

肠胃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编,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窍病也。)

卷第三十·杂病

经输所疗

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编,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暴痈筋濡,随外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输。(筋濡者,谓筋湿也。

随分痛者,随分肉间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气不足者,谓膀胱之胞气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经输疗主病者也。平按:濡《素问》作。随下《素问》、《甲乙》无外字。)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并杨氏原注

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又按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握、忧、哕、咳、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平按:此条亦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忧。(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中央,湿伤肉,甘伤肉。南方,热伤气,苦伤气。北方,寒伤血,咸伤血。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又按《素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哕,气忤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燥伤皮毛,热胜燥。(平按:此条见同上。)

寒伤骨。(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胜寒。(平按:此条见同上。又按:寒伤骨、湿伤寒两条,袁刻脱。)

咸伤骨。(平按:此条见同上。)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平按:此条见同上。)

肖者濯濯。(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三第八《灵兰秘典论》。)

神之处。(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三第九《六节藏象论》。)

又按:《素问·六节藏象论》为阳中之太阴,新校正引《太素》太阴作少阴;为阴中之少阴,新校正引《太素》少阴作太阴;此为阳中之少阳,新校正引《太素》作阴中之少阳,三条。平从杨惺吾氏所获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补入本书卷三第二《阴阳合》篇,故此三条不复列入。

间者环已。(平按:此条见《素问》卷四第十六《诊要经终论》。)

滑则少气。(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又按《脉经》少气作气少。)

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平按:此条见同上。)

五脏者,中之府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行则偻跗。(平按:此条见同上。)

象心之太浮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一《经脉别论》。)

所谓气虚者。(气虚者,膻中气不足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

尺满而不应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足温则生,寒则死。(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平按:此条见同上。)

脉实大病久可治。(平按:此条见同上。又按《素问》王注云。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不可治,《甲乙经》、《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治。”复引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袁刻作脉悬小坚病久可治,恐误。)

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五《着至教论》。)

列星辰与日月光。(此条见同上。)

上通神农,着至教拟于二皇。(平按:此条见同上。)

夫三阳,太为业。(平按:此条见同上。)

下为漏病。(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肾且绝死,死日暮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子诚别而已通五脏之过。(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六《示从容论》。)

是以名曰诊经。(平按:此条见同上。)

为万民副。(副,助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七《疏五过论》。)

病深以甚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始乐始苦。(平按:此条见同上。)

封君败伤,及公候王。(平按:此条见同上。)

气内为实。(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营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更名自巧。(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征四失论》。)

愚心自功。(平按:此条见同上。)

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

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已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根据之调摄,修身于身,以正八风之气。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四第七十九《阴阳类论》。)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上头,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足少阳脉也,起目外,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生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曰游部。平按:此条见同上。)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肺脉浮涩,此为平也。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阴独至。(一阴,厥阴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二阴一阳病在肺。(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交,期在水。(,廉检反,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虚者,厥也。阳气一上于头,不下于足,足胫虚,故寒厥至膝。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论》。)

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平按:此条见同上。)

至阳绝阴,是为少气。(平按:此条见同上。)

脾主为卫。(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三。)

六腑者,胃为之海,广KT大颈张胸,五谷乃容。(平按:此条见同上。)

当候阙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五。)

黑色见于庭。(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上者,咽喉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中者,肺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平按:此条见同上。)

卫气留于腹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九第四。)

非灾风也。(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血气留积,髋皮充肌。(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有过之脉。(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二。)

滑则气少。(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十三。又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气少作少气。)

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平按:此条见《脉经》卷四第七。)

一月膏,二月脉,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动,九月躁,十月生。

(平按:此条见日本《医心方》卷二十二。又按《太素》卷九第一《经脉正别》篇,杨注云:“人之受身时,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为形之先。”自三月胞以下不载。又按《医心方》卷二十四所引《太素》有“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气,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臊,十月而生。”当系杨注,与《医心方》卷二十二所引小异。)

导引,谓熊颈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平按:此条见日本《医心方》卷二十七所引《太素》杨注。)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三十卷,两《唐志》皆着录,北宋以还,渐多散佚,《宋志》仅存三卷,元以来遂鲜称及之者,盖亡失久矣。光绪中叶,吾乡杨惺吾先生始从日本获唐写卷子本影钞以归,存二十三卷。桐庐袁忠节公得其书,未加详校,即以付刊,谬滋多,未为善本。吾姻友萧北承孝廉,精于医,始聚群籍校正其书,殚精二十年,以成此本。余受而读之,盖合《灵枢》、《素问》纂为一书,编次卷目,皆有不同,反复以观,然后知《内经》十八卷之自有真,后人援他书以窜乱《素问》者固非,而据一二浅短之文,疑《灵枢》之出于伪托者亦误也。《汉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初无《素问》之名,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是《素问》之名,实起于汉晋之间,故其书《隋志》始着于录。然《隋志》虽名九卷,已注明梁八卷,是其书自梁以来早阙其一卷,故全元起注本仅八卷,已亡其第七篇,是为《素问》原书最初之本。至唐·王冰作注,不知所据何书,妄称得先师秘本,即隋所亡之第七篇,窜入本书,移易篇第,纂为二十四卷,是为今《素问》四库着录本。其书出宋·林亿等所校正,当校正时,即谓《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前后相等,所载之事,亦不与余篇相通,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素问》之阙卷者。今按其说,未知确否,而其文系王氏补入,为全元起本所未有,则显而易见。盖林亿等校正此书,即取全本对勘,于王本移易篇第之下,注明全元起本在第几卷,独此七篇篇目之下,未经注明全本。其引《太素》杨上善注,虽不及引全注之详,亦几于卷卷有之,独此七篇会无一字引及,此可为《素问》原言无此七篇之确证。其不加删汰者,徒以系古医书过而存之云尔。今观杨氏此书,则林亿等所引以驳正王注者,具在卷中,而《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则全书俱无此文,此可见杨氏所据以编纂此言之经文,即同元起本,而全注所据之已阙第七篇本,乃系素问原本,窜乱之迹明,而原言之真出矣,此可征林亿等之说之确者也。《灵枢》之名,汉、隋、唐志皆不载,宋绍兴中,锦官史崧出其家藏旧本,送官详正,世始有传,是其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故宋志始着于录。《四库提要》谓即王冰取《九灵》所改名,《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疑其一经而二名。杭堇浦《灵枢经》跋,据隋志所载,谓《九灵》肩《九灵》,《针经》自《针经》,可合而为一,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疑即出冰之伪托。不知《内经》十八卷,医家取其九卷,别为一书,名曰《素问》,其余九卷,本无专名。张仲景序《伤寒论》,历引古医经,于《素问》外,称曰《九卷》,并不标以异名,存其实也。晋·王叙和《脉经》,一同皇甫士安序《甲乙经》,本仲景之意,以为《内经》十八卷,即此《九卷》及《素问》,又以《素问》亦九卷,无以别此经,因取其首篇之文,谓之《铁经》九卷,其实《针经》非《九卷》之名也,故其后仍称《九卷》。《甲乙经》内所引《灵枢》之文,其称皆同于此。今观杨氏此书,所引《九卷》之文不一而足,并有引《九卷》篇名如《终始》篇者,今其文具在《灵枢》之中。可知《灵枢》之文,古只称为《九卷》,杨氏据之,其传甚古。王冰谓《灵枢》即汉志《内经》十八卷之九,其言确有可征。《九灵》之文,今已不传,不知何若。

在王氏并未取以更名《灵枢》,固可信也。若其文义浅短,疑为伪托,则不知《内经》一书,虽出黄帝,其在古代,不过口耳相传,晚周以还,始着竹帛,大都述自医师,且不出于一手,故其文义时有短长。今观其义之深者,《九卷》之古奥,虽《素问》有不逮;其浅而可鄙者,即《素问》未尝不与《九卷》略同。而以源流而论,则《素问》且多出于《九卷》,观《素问·方盛衰论》,言合之五诊,调之阴阳,已在《经脉》。《经脉》即《灵枢》篇目,王注已言之,是《素问》之文,且有出于《灵枢》之后者,《素问》且宗《灵枢》,而谓《灵枢》不逮《素问》乎?徒以宋·史崧撰《灵枢》音释,欲以此九卷配王注《素问》之数,乃分其卷为二十四,分其篇为八十一。至元间并《素问》为十二卷,又并史崧《灵枢》之卷以合《素问》。于是古《九卷》之名湮,后人遂疑《灵枢》为晚出之书。

岂知《素问》自《素问》,《九卷》自《九卷》,二者同属古书,皆为杨氏所据,初不疑其伪托,此可证杭氏之说之误者也。北承究心医书,涉览极博,《内经》不去乎者盖数十年。

其校此书也,据《甲乙经》、《灵枢》、《素问》,以订经文之异同,据《伤寒论》、《巢氏病源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日本《医心方》等,以证注义之得失,体例与《素问》王注新校正相近。其穿穴经论,微契圣心,虽未知于仲景诸家奚若,而用汉学治经义之法,于宋贤校医言之中,一义必析其微,一文必求其确,盖自林亿、高保衡以还,数百年无此诣精之作,可断言也。尝自谓生平精力,尽于此书,而决其必传。久客京师,一旦书成,遂即南归,不肯复出,其自信也如此,即其书可知矣。余懵于医,无以赞之,喜其刻之成而得以有传于世也,辄为之僭书于后。

甲子冬十月姻愚弟周贞亮谨序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