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皇朝经世文编 >卷九治体三政本上

《皇朝经世文编》·卷九治体三政本上

清朝 皇朝经世文编 贺长龄 著

履卦说 

钱大昕

履象上天下泽。天极其尊。泽较地而逾。卑上下各安其位。而无觊觎之心。此守成极盛之象也。五居尊位。四阳辅之。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具大有为之资。无自暇逸之志。宜乎利有攸往矣。而夬履之厉。圣人惕然戒之。何哉。阳健于上。阴说乎下。有将顺而无匡救。孔子所谓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若是者虽正亦危。况未必皆正乎。兑之义主乎说。以一阴加二阳之上。二阳不能说其君。而六三一阴独专之。上下相说。说且不解。上不知其眇且跛也。而委以视履之柄。下亦忘其眇且跛也。而矜其视履之能。力小任重。穷大失居。非干覆餗之刑。即致负乘之寇。不特自诒伊戚。抑且祸及国家矣。故于彖有咥人之戒。而于六三着咥人之凶。

  抑尊 

唐甄

圣人定尊卑之分。将使顺而率之。非使亢而远之。为上易骄。为下易谀。君日益尊。臣日益卑。是以人君之贱视其臣民。如犬马虫蚁之不类于我。贤人退。治道远矣。太山之高。非金玉丹青也。皆士也。江海之大。非甘露醴泉也。皆水也。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是以尧舜之为君。茅茨不翦。饭以土簋。饮以土杯。虽贵为天子。制御海内。其甘非食。暖麤衣。就好辟恶。无异于野处也。无不与民同情也。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陈五色于室中。灭烛而观之则不见。奏五音于堂下。掩耳而听之则不闻。人君高居而不近人。既已瞽于官。聋于民矣。虽进之以尧舜之道。其如耳目之不辨何哉。人君之于父母。异宫而处。朝见有时。则曰天子之孝。与庶人异。人君之于子孙。异宫而处。朝见有时。则曰天子之慈。与庶人异。人君之于妻。异宫而处。进御有时。则曰天子之匹。与庶人异。骨肉之间。骄亢袭成。是以养隆而孝衰。教疏而恩薄。谗人间之。废嗣废后。易于反掌。不和于家。乱之本也。亲虽至昵。亦有难谏。友虽至私。亦有难语。师虽善诱。亦有难教。而况君乎。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公卿大臣。罕得进见。变色失容。不敢仰视。跪拜应对。不得比于严家之仆隶。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臣日益疏。智日益蔽。伊尹傅说不能诲。龙逢比干不能谏。而国亡矣。蜀人之事神必冯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人不知神所视听。惟端公之畏。而不惜货财以奉之。若然者。神不接于人。人不接于神。故端公得容其奸。人君之尊。其犹土神乎。权臣嬖侍。其犹端公乎。无闻无见。大权下移。诛及伯彝。赏及盗跖。海内怨叛。寇及寝门。宴然不知。岂人之能蔽其耳目哉。势尊自蔽也。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亡。所贵乎直臣者。其上攻君之过。其次攻宫闱之过。其下焉者。攻帝族。攻后族。攻宠贵。是疡医也。君何赖乎有此直臣。臣何贵乎有此直名。是故国有直臣。百官有司莫不畏之。畏之自天子始。昔者明显帝食。庖人进鳖。显帝食而甘之。舍箸而问曰。吾闻刘光缙禁鳖之属。安所得此鳖也。左右对曰。取之远郊。显帝曰。自今勿复进此。恐犯御史禁也。以万乘之尊。下畏御史。可以为帝王师矣。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古之贤君。不必大臣。匹夫匹妇。皆不敢陵。不必师傅。郎官博士。皆可受教。不必圣贤。闾里父兄。皆可访治。尊贤之朝。虽有佞人。化为直臣。虽有奸人。化为良臣。何贤才之不尽。何治道之不闻。是故殿陛九仞。非尊也。四译来朝。非荣也。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是乃所以为尊也。

  纳谏 

熊伯龙

立国者不可以瑱也。谏官。国之威神也。凡天下大奸大害之所伏。其始也。以谏官折之而有余。其后也。以君相制之而不足。故谏官有弹压。而后朝廷有纲纪。而后天下有风俗。人君有正一官而百官莫不正者。其惟台谏哉。我  皇上宵衣旰食。励精唯勤。凡内而宫庭。外而临御。其所以昭德塞违者。毖饬不惜余力。而天下亦未尝有大奸隐害之不可诘也。宜若无需于犯颜敢谏者。虽然。贾山之至言。陈于露台惜费之主。魏征之十渐。陈于道不拾遗之世。其时皆英主也。治朝也。而两臣至秦之隋之。岂其迂戆而过计乎。天下政事之修救。唯可望之治朝。唯可望之英主。彼蔽明而觌祸者。奚用以说为矣。然则君之畜犯颜敢谏者。诚莫此时若也。然而致此则又有道矣。苏轼曰。人主能听言。而不能使其臣之必言。不可谓真能听言之主。人臣能进言。而不能使君之必听其言。不可谓真能进言之臣。言乎上与下之相感以诚也。以愚论之。臣之进言。其遇主诚有命。殊不可强。所可自主者。听言者耳。楚庄王出而谋其臣。其臣不逮。退有忧色。唐太宗神采英毅。臣对之多畏沮者。每遇言官。必霁色以待之。夫不得其言则为忧。得其言则为霁。二君之性情过于鼗铎矣。此申臣之所以贺。而贞观之治之所以成也。此其道人主莫不知。而卒不为者。则以顾忌之心中之耳。夫人非尧舜。岂必每事尽善。汉高非创业之君哉。以郦生之言而刻印。以张良之言而销印。一销一刻。有同儿戏。而后世称之者。不足累高帝之知人。适足明圣人之无我也。后之人君。问宏农则喜。问南阳则怒。问府中则喜。问宫中则怒。内外彼此之形。胶结而不可解。虽百汲黯。其能争之乎。则请进一箴曰。夫如荼之闷肠者不少也。石。其性可以攻玉。愿 皇上察迩言。则又进一箴曰。康庄之仁我也。是不如太行。愿  皇上明诏臣工。朕不似汉文帝。命释之卑之。勿甚高论也。则又进一箴曰。夜行者前其手。然而桥足也。开明于东。不圭窦而万卷皆烛。愿  皇上穷理以知人。知人以知言。而四聪廓如也。

  勤政殿说 

徐干学

臣伏读月令。明堂十二室。天子以时适居。所以法天之行。顺时之纪。勤民事而出治道。非独侈隆其制已也。古者皇居取象辰极。义取自强不息之意焉。  今皇帝景昊天之成命。法   祖宗之恭俭。凡一切宫室制度。自非国本所关。政事所出。无替于前。无侈于后。兹勤政殿在西苑。以岁之夏日。听政于其中。每旦接对臣。批览章奏。少暇则紬绎经典。翻阅图史。臣昔起家侍从。待罪公卿之后。常因奏事殿中。得奉清燕。浏览寓目。殿不甚闳敞。视正殿绝差。前为长廊。中辟层轩。体制朴略。臣仰颂  圣德。以为唐尧土。大禹卑宫。殆无以过。臣深惟天行无息之义。以为人主惟能勤而后能俭。勤则清明之气胜。物莫投其所好。故不与俭期而俭至。不勤则晏逸之志胜。物得进为之主。故不与奢期而奢至。由此观之。相因之理。必至之几也。臣窃  皇上深宫问夜。未明求衣。至于日晏不遑。上自宫府。下逮黎庶。外及山陬海澨。日入月出之所。惟恐一事之未理。一物之未安。即位二十五年。兢业常如一日。间者鲸鲵荡定。兵革偃息。海宇乂安。民生乐业。工体宵旰之勤。词人进太平之颂。愿怡神暇景。闲日  视朝。  皇帝赫然震动。竦然吁咈。益励忧劳。无敢怠惰。功业已盛。而常惧其荒。民庶已安。而独居其瘁。是以侈心遏绝。俭德益光。汉臣有言。古之王者。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窃观诗书所载雅异于此。周公进陈无逸。文王日昃终身。未闻其以逸乐继也。然则虔始之道。方自今日。载笔之臣。岂能纪其万一。昔华林有清暑之赋。骊山着九成之碑。并铺张巨丽。有乖典则。臣躬述  圣德。上窥大易自强之义。远览尚书无逸之训。推陈尧禹不与之衷。发明文王小心之德。虽未能编之诗。书亦庶几垂示来者。谨拜手而为之说。

  鼻息说 

冯景

天子。元首也。二三执政。股肱也。谏官。王之喉舌也。此见于诗书传记。天下之公言也。庶人鼻也。其歌谣诅祝谤议。犹鼻孔之息也。此景一夫之私言。亦天下之通义也。人莫不曰一身之中。首为元。股肱次之。喉舌又次之。至于鼻。具体而已。其为息也微。而吾曰不然。息最重。有息而后有鼻。有鼻而后有口。有口而后有喉舌。有元首。有股肱。九窍百骸四体之衰强存亡。悬于鼻息矣。其微也乃其所以成巨也哉。身常存而精力强健者。气为之嘘吸吐纳也。口可以终日闭。而鼻息不可一刻绝。今使缄其人之口。而又塞其鼻之息。外不得呼。而内不得吸。则其死也不旋踵。夫然后知口可以终日闭者。以鼻息为之通也。古之圣帝明王知之。其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诤臣七人耳。时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而师箴。而瞍赋。而蒙诵。而百工执艺事以谏。而庶人谤。而士传言。而官司相规。徇木铎于涂。采胪言于巿。登其歌谣。审其诅祝。察其谤议。于以明四目达四聪。而股肱良元首康也。鼻息之重何如。如曰吾有口鼻。可塞。视其喉舌虽具而若无。口既旦旦钳结。莫得开说以为常。而鼻息又塞。则周身之气。堙闭而不通。气不通。则手足无所措。耳目眩乱。以致疾而危其身。故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则与吾说有合也。

  汉诏多惧词 

赵翼

文帝诏曰。朕以不敏不明。而久临天下。朕甚自愧。又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甚咎。元帝诏曰。元元大困。盗贼并兴。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亏。咎至于此。朕甚自耻。为民父母。若是之薄。谓百姓何。又诏曰。朕淹于王道。靡瞻不眩。靡听不惑。是以政令多违。民心未得。东汉明帝诏曰。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若涉冰渊。而无舟楫。实赖有德。左右小子。又诏曰。比者水旱不时。边人食寡。政失于上。人受其咎。章帝即位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战栗。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章不中。可不忧欤。岐山得铜器诏曰。今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斯器曷为来哉。和帝诏曰。朕奉承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叹。用思孔疚。又诏曰。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雪。今春无雨。黎民流离。困于道路。朕痛心疾首。靡知所济。瞻仰昊天。何辜今人。安帝诏曰。朕以不德。不能兴和降善。灾异蜂起。寇贼纵横。百姓匮乏。疲于征发。朕以不明。统理失中。亦未获忠良。以毗阙政。顺帝诏曰。朕涉道日寡。政失厥中。阴阳气隔。寇盗肆暴。忧瘁永叹。疢如疾首。以上诸诏。虽皆出自继体守文之君。不能有高武英气。然皆小心谨畏。故多蒙业而安。两汉之衰。但有庸主而无暴君。亦家风使然也。

  汉儒言灾异 

赵翼

上古之时。人之视天甚近。迨人事繁兴。情伪日起。遂与天日远一日。此亦势之无可如何也。即以六经而论。易最先出。所言皆天道。尚书次之。洪范一篇。备言五福六极之征。其它诏诰。亦无不以惠迪从逆为吉凶。至诗礼乐盛于商周。则已多详于人事。而天人相应之理略焉。如正月繁霜诸作。不一二见也。惟春秋记人事兼记天变。犹是三代以来。记载之古法。非孔子所创也。战国纷争。诈力相尚。至于暴秦。天理几于灭绝。汉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谷梁。数其祸福。傅以洪范。五行志序而后天之与人又渐觉亲切。观五行志所载天象。每一变必验一事。推既往以占将来。虽其中不免附会。然亦非尽空言也。昌邑王为帝无道。数出微行。夏侯胜谏曰。久阴不雨。臣下有谋上者。时霍光方与张安世谋废立。疑安世漏言。安世实未言。乃召问胜。胜对洪范五行传云。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谋上者。光安世大惊。宣帝将祠昭帝庙。旄头剑落泥中。刃向乘舆。帝令梁邱贺筮之。云有兵谋不吉。上乃还。果有任宣子章匿庙间。欲俟上至为逆。事发伏诛。京房以易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每先上疏言其将然。近者或数月。远或一岁。无不屡中。翼奉以成帝独亲异姓之臣。为阴气太甚。极阴生阳。恐反有火灾。未几。孝武园白鹤馆火。是汉儒之言天者。实有于人。故诸上疏者皆言之深切着明无复忌讳。翼奉谓人气内逆则感动天地。变见于星气。犹人之五藏六体。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伸动于貌也。李寻谓日失其度。晻昧无光。阴云邪气。在日出时者。为牵于女谒。日出后者。为近臣乱政。日中者。为大臣欺诬。日入时者。为妻妾役使所营也。孔光谓皇之不极。则咎征荐臻。其传曰。有日月乱行诸变异也。而尤言之最切者。莫如董仲舒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欲止其乱也。谷永亦言灾异者天所以儆人君过失。犹父之明诫。改则祸消。不改则咎罚。是皆援天道以证人事。若有杪忽不爽者。而其时人君亦多遇灾而惧。如成帝以灾异用翟方进言。遂出宠臣张放于外。赐萧望之爵。登用周堪为谏大夫。又因何武言。擢用辛庆忌。哀帝亦因灾异用鲍宣言。召用彭宣孔光何武。而罢孙宠息夫躬等。其视天犹有影响相应之理。故应之以实不以文。降及后世。机智竞兴。权术是尚。一若天下事。皆可以人力致。而天无权。即有志图治者。亦徒详其法制禁令。为人事之防。而无复有求端于天之意。故自汉以后。无复援灾异以规时政者。间或日食求言。亦祇奉行故事。而人情意见。但觉天自天。人自人。空虚寥廓。与人无涉。抑思孔子修春秋。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二。慧星见三。夜恒星不见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以及五石陨坠。六鹢退飞。多麋有蜮。来巢。昼暝晦。大雨雹。雨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八月杀菽之类。大书特书不一书。如果与人无涉。则圣人亦何事多费此笔墨哉。

  汉文帝论 

方苞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当此。而惧于不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之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已)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唐元宗焚珠玉服玩论 

程嗣立

唐元宗承贞观之治。惩亡隋之失。开元二年六月。敕出珠玉锦绣服玩于正殿前焚之。观其设施。虽大有为之君。何以过之。乃未几纵房帏之私。卒致天宝之乱。或者曰。珠玉锦绣。不服玩足矣。奚焚为。元宗矫情饰貌。邀誉一时。故不能持久。以迄于败。其不足有为。已具见于此。何待出延秋而幸西蜀也噫。是何言欤。当开元之末也。其时朝无骨鲠之臣。内有褒妲之宠。精明之气。消于房闼。敬畏之心。侈于贡谀。假使天宝而后。姚宋犹存。玉环当不入宫。禄山当不得方镇。抑或姚宋死。而林甫国忠不相继为相。其祸亦不至若此烈。诚以辅弼得人。尚能制其欲而节其情也。是故圣人立教治情为先。情欲之动。如火之于物。触之而然。即不可扑灭。夫以武王之圣。西旅厎贡厥獒。而召公陈戒。不遗余力。虑开嗜好之端。而援之之力将不能胜也。汉高祖居山东。贪酒好色。及入关。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范增惧矣。秦欲灭西戎。馈戎王女乐。戎王爱而受之。而由余遂行。则此服玩嗜好之端。卒关政治得失兴衰治乱之本。可不慎哉。方元宗之焚珠玉锦绣也。一时英锐之气。奋发有为。是以开元之治。方诸贞观。论者顾乃以訾之。其亦苛矣。

  封驳 

顾炎武

人主之所患。莫大乎唯言而莫予违。齐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锺者三。千锺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此畜君之诗。所为作也。汉哀帝封董贤。而丞相王嘉封还诏书。锺离意为尚书仆射。数封还诏书。自是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唐制。凡诏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着于六典。如袁高崔植韦宏景狄兼谟郑肃韩佽韦温郑公舆之辈。以封还书。垂名史传。亦有召对慰谕。如德宗之于许孟容。中使嘉劳。如宪宗之于薛存诚者。而元和中给事中李藩。在门下。制有不可者。即于黄纸后批之。吏请别连白纸。藩曰。别以白纸。是文状也。何名批。宣宗以右金吾大将军李燧。为岭南节度使。已命中使赐之节。给事中萧仿封还制书。上方奏乐。不暇别召中使。使优人追之。节及燧门而返。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见。五代废弛。宋太宗化四年六月戊寅。始复给事中封驳。而司马池犹谓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万历之时。九重渊默。泰昌以后。国论纷纭。而维持禁止。往往赖科参之力。今人所不知矣。元城语录曰。王安石荐李定时。陈襄弹之。未行。已擢监察御史里行。宋次道封还词头辞职。罢之。次直吕大临。再封还之。最后付苏子容。又封还之。更奏复下至于七八。子容与大临俱落职。奉朝请。名誉赫然。此乃祖宗德泽百余年养成风俗。与齐太史见杀三人而执笔如初者何异。

  三习一弊疏乾隆元年 

左都御史孙嘉淦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悚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  上谕。仁心仁政。恺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不敢言者。皆已行之矣。事无可言。所欲言者  皇上之心而已。我  皇上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干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着。遂积重而不可返。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踰。令之所发。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课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入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弊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我  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或言之而不见听者矣。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  皇上之心也。语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见也。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知之。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  皇上之圣心自懔之也。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返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欿然不敢以自是。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诤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不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览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憎。久而习焉。忽不自知。而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满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  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 圣世。昌言不讳。故敢竭其狂瞽。伏惟  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益崇圣德疏乾隆七年 

御史柴潮生

窃惟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风。益谦亏盈。检身之至理。臣伏读本年三月内  上谕。有云尔九卿中。能责难于君者何人。陈善闭邪者何事。此诚唐虞之一堂交儆。而我  皇上虚怀若谷。从谏弗咈之盛心也。不独九列大臣。而承  训谕者。悚仄不安。凡属臣工。稍有心知血气者。靡不感愧思奋。以图仰赞  高深。臣伏念尧有水患。汤有旱忧。自古帝王之世。难免灾祲。论者以为气数适然。臣愚以为正天之保佑申命。而俾之愈勤其懋修也。故舜言洚水儆予。汤以六事自责。其德益纯。其操益密。而有感斯应。捷若影响。今岁入春以来。近京地方。雨泽未经沾足。  宵旰焦劳。无时或释。惟是天时之雨旸。难以浅见窥测。而人事之修省。不妨过为责难。然修省于事为者。一动一言。纯杂易见。修省于隐微者。不闻不见。朕兆难窥。君心为万化之源。普天率土。百司万姓。皆于此托命焉。  皇上出治临民。固无一不准乎天理。合乎人情。治臻美备矣。而小臣私意管窥。以为万几余暇。岂无陶情适兴之时。但恐一念偶动。其端甚微。而自便自恕之机。或乘于不及觉。遂致潜滋暗长而莫可遏。则俄倾间之出入。即为  皇功疏密所关。虽  深宫之纠虔。自必备极缜密。万非微臣所能参度。而报效无由。寸心激切。不得不鳃鳃过虑。伏乞  皇上于百尔臣工所不及见。左右近习所不及窥之地。朝夕愈加敕毖。致审于惟几惟康。而力求乎制心制事。则  圣德益隆。  圣心益溥。岂特随时修省。仅致感召之休征已哉。

  请缮进经史以资圣治疏乾隆二年 

给事中毕谊

臣猥以空疏。备员给谏。  圣明在上。图治方殷。臣日夜思竭驽钝。以仰答  圣主求言之诚。下尽人臣补衮之义。而学识浅陋。不能尽知当世之切务。其薄物细故。则又不敢苟为摭拾。烦渎  宸衷。谨就心得之愚。一效刍荛之献。窃惟圣王之治。皆本于心。而圣王之心。必求诸道。道本无穷。是惟充之以学问则日进。学亦无穷。惟持之以不息则日纯。三代之治。媲美唐虞。贤圣之君。靡不由学。治得其本。故化极其神。而事本至庸。则人每易忽。是以秦汉而降。世变风移。儒者则区文章经济为两途。人主则视天德王道为二事。但务求治。而不言向学。不知诣未深乎原本。则政多苟且以自安。志不期于化神。则功以小成而自足。治不古若。职此之由。伏惟  皇上万几在御。非若青宫无事之年。卷帙至繁。岂有秘殿翻书之暇。窃思一日之间。延接臣下之时多。晤对圣贤之时少。兵刑钱谷。所以纷  睿虑者多。往行前言。所以益圣心者少。则功忧间续。即治恐纯疵。且夫社稷民人。何者非学。而圣德大业。咸备于书。若欲希美于圣神。固必备资于典籍。即思收效于广听。亦当参考于成编。臣愚欲乞  特史臣。取经史诸书。及古来奏议。不论卷帙。亦毋拘忌讳。日派二人。缮写数幅。依时进呈。伏乞  听政之余。必赐披览。率以为常。更不间断。昔千秋金鉴。唐臣以之称觞。陆赞奏疏。宋臣以之进御。凡皆欲弼成君德。是以借助前言。然足备乙夜之览观。难免深宫之作辍。如臣所论。每日奏进不异披览章疏。无记诵之案牍之烦。然而是非得失之林。治乱兴亡之故。苟一经乎  御目。必有动于  圣心。日就月将。固必见日起有功之象。即习见旧闻。亦足收温故知新之盛。以臣愚陋。退食之余。偶一展卷。犹必有所感触。况  皇上秉上圣之资。懋日新之学。则所以发圣性之高明。致治功于尧舜者。理有可必。效亦不迟也。

  请开言路疏康熙三十六年 

御史胡德迈

奏为请宽言路之处分。并  赐召对诸臣。以收听言之实效事。窃惟 朝廷慎选台垣。以资谏诤。原欲其启迪  皇躬。匡弼国政也。恭读   太宗文皇帝谕谏官。朕躬如有不德。即行规谏。如实允行。如虚亦不加尔罪。并不令尔等质对。   世祖章皇帝。令言官各据见闻。极言无隐。所言果是。即与  采用。若未当。不必加罪。煌煌   祖训。已垂法万世矣。近来吏风逾坏。宠赂日章。  圣心业已洞晓。诸臣岂皆聋瞶。总以夤缘行贿。事最暧昧。明知而无确据。不敢妄渎。且与受同罪。定以发觉者为虚诬。公然行私。实无可如何。皆因臣等不肖。顾忌畏缩。不能冒例纠劾。缄默之愆。抑又何辞。兹当  圣主省[己](已)求言之日。亦诸臣实心悔过之时。合无宽其处分之定例。俾得率臆直陈。发奸剔弊。其有骨鲠无私者。褒励一二。过于戆直者。亦曲示优容。两班诸臣。日侍  御前。秉公挟私。何难立辨。惟在  皇上平素留心。黜陟时自有甄别。臣闻古帝有鼗铎之求。汉世设极谏之科。求之如此其切。尚有不肯尽言者。岂拘以处分之例。犹望其直言无隐乎。至各衙门三品以上官。或即系科道内升。或历事中外最久。此皆谙练之员。岂无识见。但定例开载。非系言官条陈者。降调等语。因而忠君爱国之念。不胜其爱功名之念者有之。凡遇灾异修省。便许直言。事过即止。夫有闻必告。臣谊当然。岂得分灾异与平时为二致乎。合无以后但听一例条陈。则言路愈宽。而人心愈奋矣。若夫治道之大。贵通上下之情。我  皇上忧勤政。每日令部院各衙门堂官。及科道等官。以次近前奏事。原于宵衣旰食之中。寓鉴别人材之法也。但进趋唯诺。不过片时一二语。即章疏彻览。亦或不能尽悉隐情。窃观历来督抚提镇诸臣。皆得  特谕陛见。面谘方略。口陈利弊。岂在京近臣独不可瞻对  天颜尽抒臆乎。伏乞  皇上于万几之暇。不拘在京衙门大小官员。  圣衷所稍知者。皆得不时  召对。询以政事阙失。民情疾苦。并令各举所知。以备擢用。夫独听则私。合听则公。进见人少。则被召者或得挟偏私之见以干冒  宸聪。惟  圣听既广。自可折衷至当。而人亦难逃  洞鉴之中矣。语云。刍荛之言。圣人择焉。况此皆股肱耳目之臣。宁无一得自献乎。大凡条奏。或有虚实可否。至于口陈。必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则诸臣才具之短长。心术之邪正。品行之优劣。皆为  皇上渊衷所默识。会推简用之际。可以立断无疑。不但通达下情。而且周知朝之贤否矣。至于容貌辞气。人各不同。  天威咫尺。或恐有畏惮忌讳而不敢言者。惟望假以  霁颜。诱之纳诲。以壮敢言之气。是又在  如天之涵覆。非微臣所敢知也。更有请者。明良交儆。乃盛世吁咈之风。近诸臣章疏。每多浮泛誉词。是不以尧舜期望吾  君。虽白简时陈。夫亦何益。今后关切  皇躬。一遵   祖制。许令规谏。其颂美浮词。相应饬禁。臣言官也。惟知以言效忱。而管见有限。伏愿我  皇上集思广益。兼听并收。则忠告日闻。太平可立致矣。

  请召对臣疏顺治六年 

给事中魏裔介

窃观今天下时事。亦孔亟矣。民不聊生。亦日甚矣。山左之萑苻遍野。畿辅因以燎原。江右之叛将甫擒。云中忽而豕突。又若巴蜀游魂。湖湘遗孽。何在非劳  圣主宵旰者。臣以为此皆不足虑也。所虑者上下之情未通。满汉之气中格。或阘茸以保富贵。或钳结以惜功名。纲纪日弛。法度日坏。贪官墨吏。转相吞噬鸱张。以鸣得意。惟我  皇上独立于上。日夜焦心劳思。不得与天下生民。共享一日太平之乐也。臣实忧之。昨者撤卖参之役。正朱罗江之罪。  传谕满汉官员。同寅协恭。勿得彼此偏向。远近欢呼。兹又特奉  上传。痛念生民之不得已。博求除弊兴利长策。自非  天纵如神。乌能洞见万里如此。臣虽至愚。结草有心。不忍不言而负  陛下也。窃以为督抚镇按。不得其人。有司朘削。民难自存。蠲免税赋。有名无实。此皆驱民为盗之由。我  皇上亦既知之稔矣。即谓此数者。不足尽天下之务。然更弦易辙。尽反其平日所为。固足以致太平而无难。要此数事。非精思熟虑。未有能得其要领者。昔唐太宗励精图治。开馆阁。引用房杜等一十八人。更日直宿。暇则从容燕见。讲求治道。或至夜分。然后就寝。是以当时君臣便殿问答。如家人父子相见于一堂之间。君愿闻而臣无不言。臣尽言而君无不纳。所以贞观之治至今脍炙人口也。臣敢请  皇上朝罢之时。或  御干清门。或  御便殿。大霁  天威。特召汉满大臣。俯赐  清问。凡政治之得失。生民之疾苦。官评之淑慝。以及某省尚可支持。某省灾荒特甚。盗贼如何可清。贪风如何可息。部院督抚。如何可以得人。河工重运。如何可以不误。令各条答事宜。必言救时切务。在诸臣留心 国家利弊。生民休戚。岂无补救一时之术。与久安长治之道。借箸前筹者乎。至部院诸臣。各有攸司。于启奏之时。  皇上亦当召问。果能谙练政务。通达民隐者。方为不负职掌。如此则足以明目达聪。而民间利病。无不周知矣。

  恳勤召对疏顺治二年 

御史赵开心

从来治天下者。将欲求君民一体。必先由君臣一体。乃疏通一体之脉。则莫如言路。此不徒在章奏也。古来明目达聪。敷求谠言。必朝夕接见。谏臣盈庭。天子咨询。百官献纳。而后下无不达之隐。君无不善之施。我  朝御极以来。用贤纳谏。言路亦既广矣。前偶以事归六部。内外顿成隔绝。乃不久旋复旧制。诚  圣明动。大快舆情。但立政之始。凡一事之得失。一言之通塞。关天下万世之利害。其中大纲大法。固须讲求。即细节隐情。尤须洞晰。惟是有奏疏不能尽陈。而封章不敢频渎者。伏祈  皇上开怀延纳。时  垂清问。不拘 朝见燕见。不分满洲汉官。不拘内院及九卿科道。时假  召对。霁以温文。一切用人行政。与民间利病所关。许各官随事条议。一臣言之。臣商之。  皇上听之。或可或否。或行或止。斟酌立断。仍命史臣。立书记注。如唐太宗召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史官随入。预闻政事。元仁宗曰。言事者当直至朕前。如是则人情以此而上达。恩泽以此而下施。所补救者非一人一事。所励精者非一朝一夕也。抑臣更有请者。科道职在陈言。辅臣悉心襄赞。崇卑虽殊。而致  主之心则一。臣考前代。凡入内阁预机务者。点检题奏。拟议批答。随时启沃。因事纳忠。是进言初不专在言官也。今阁臣学士等官。俱改兼殿阁诸衔。体制既备。职务宜修。伏乞  皇上查复旧制。令内阁诸臣赞理机务之余。每遇事关重大。随宜具疏敷陈可否取自  上裁。则臣不虚贵上下交而治乃可图矣。

  请复封驳旧制疏顺治十七年 

御史季振宜

奏为垣臣职掌宜明。封驳旧制当复。以收直言之实效。我  皇上一日万几。夙兴夜寐。宁有过。独是事故多端。有可以行之今日。不可以行之将来。有可以行之一隅。而不可以行之天下者。倘以  皇上之可否为依违。待政事已行之后。始纷纷条奏。请收回成命。则 朝廷有反汗之嫌。部臣已执奉  旨为定例矣。明知其不可。缄口腹非。不忠莫大焉。臣请  下科臣。凡值发抄之日。务详加磨核。少有可议。即奏请改票。纵其议有不当。再经  皇上推敲裁夺。是诚已治而求其益治。已精而求其益精矣。至于  上传密本。近来有不由科臣。而竟发各部者。夫六部六科之设。相为表里。原有深意。科臣既任耳目之官。欲以不见不闻。责其揣摩于冥漠之途。抑亦难矣。况  上传密本。每经一年半载而后知之。及知之矣。复以为  上传密本。拘忌展转。迟之又久。补救虽工。行如流水。嗟何及矣。臣子挟奸怀诈。徇情巿恩。往往在闲暇从容之时。若夫封驳。中原无成见。朝发科抄。夕上封事。钻营固有所不逮。变态亦何能猝成。是封驳之制复。而  皇上永无过。各部尽洗前非矣。

  请诏令宜信疏康熙十二年 

御史魏双凤

臣闻人君所以鼓动天下者。在乎诏令。而诏令之敷布于天下者。尤贵遵行。苟发之不妄。而持之必行。坚如金石。信如四时。则敷天之下。莫不竦听而悦服。书曰令出惟行。传曰令重则君尊。故诏令不可不信也。臣阅邸报。见今日已经奉  旨定例之事。奉行不力者有之。臣以为当慎持于未发之前。不宜轻格于既发之后。否则  诏甫下而不遵。令未及而辄变。不特各官阳奉阴违。有负职掌。揆之 国体 王章。诚未见其可也。如征收杂项钱粮银七分钱三分之例。奉有  旨矣。今直省州县。存留收放。未尝力行也。如每钱十文作银一分之例。奉有  旨矣。现在户部。每发钱一千。作银一两。而巿肆贸易。每钱一千。竟作八钱一二分不等也。如不许行使旧钱之例。奉有  旨矣。今各直省贸易。旧钱闲杂如故也。夫旧钱搀和。则制钱壅塞。制钱价贱。则钱法不通。岂非奉行之不力乎。如禁滥留衙役之例。奉有  旨矣。今各直省大小衙门。衙役蜂拥。或改换名色。或几人朋充。未尝遵定额也。如禁聚会烧香之例。奉有  旨矣。今直省各处。鸣镯张帜。敛钱号佛未止也。如禁服饰奢侈之例。奉有  旨矣。今街衢微贱。云绮奢华自若也。如擅用非刑之例。无辜毙狱之例。擅索夫马之例。俱奉有  旨矣。今职官故犯。列之弹章者比比也。凡此之类。难以枚。皆因内外臣工。积玩成风。全不实心担当。实力遵守。是以  皇上有不忍人之心。无人代为宣播。百姓何由而得知。  皇上有不忍人之政。无人代为奉行。百姓无从而得所。夫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煌煌  天语。炳若日星。而官不遵令。民不守法。何以示信于天下。伏乞  严内外部院督抚大小诸臣。嗣后洗心涤虑。精白承休。凡一切奉  旨定例人事。有益于民生。有利于风俗者。实心举行。一体恪遵。内而五城。外而有司。如奉行不力。当即题参。弊在必剔。勿计考成。奸在必厘。勿畏强御。事当为即为之。勿事苟且以塞责。事当言即告之。勿存避讳以误公。则法令永遵。而人心大定。天下共仰  皇上之明且断矣。

  请因变修省疏顺治十四年 

左都御史魏裔介

臣闻之。天道与人事。非有二理也。感应之际甚微。而休咎之征不爽。故天心仁爱人主。必屡出灾异以警之。人君敬谨天戒。则亟修仁政以回之。兹者自春至夏。雨泽未降。重烦  宸虑。俾臣斋心祈祷。又阅邸报。见陜西巡抚题报异常火灾。三月之内。连焚二堡。臣思火灾皆系旱征。复察礼部移文。内称钦天监具题。推算本年五月初一日癸卯朔日食。五月十四日夜十五日丁巳望月食。臣备位台端。览之不胜悚惧。谨按经传。月食者。日光遇望。遥夺月光。是为阳胜阴。日食者。日月同会。月揜日精。是阳不胜阴也。今五月朔日食。在易卦为姤。阴微而即抗阳。其变非细。于五月望复月食。为日月交食。况月食至既。尤属灾变。此在汉唐宋令主。尚能遇灾恐惧。因事禳救。况我 朝尚德缓刑。无事无念不敬天勤民。修省之实。可弗讲乎。昔汉文帝癸亥日食。诏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今  皇上虚怀求言。言路未尝壅闭。但累年以来。岂无敢言之士。缘事降斥。沈滞下僚。屡逢  恩诏。未见湔洗。所宜  下该衙门。速为察奏。取自  上裁。以开言路者也。昔汉明帝十月日食。诏以轻用民力。缮修宫宇自戒。今  皇上孝思不匮。创建内殿。以修祀事。其工难缓。至此外土木之工。不论大小。请  谕所司。一切报罢。于以省财足用。专意养兵恤民。昔汉光武七年三月晦日食。大中大夫郑兴上疏曰。国无善政。谪见日月。要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今官司贪墨。立法不赦。功令森严。人知惩惧。然自古相传。律有枉法。似宜稍加分别。若钱粮考成。参罚太急。降调日多。循吏不免。似宜  下吏户二部。采取众议。量从宽减。地方守令。果系贤能。如因钱粮镌谪。仍听抚按保留。务从民望。昔汉明帝十三年十月日食。诏刺史太守。详刑理冤。存恤鳏寡。今恤刑已毕。又屡经援赦。岂尚有刑之未详。冤之未理。所虑有司奉行不实。蠹役上下其手。况皇华之使。逍遥驿路。随意稽迟。今宜请  下该部。各将应赦事宜。马上飞传。各直省督抚按。速为清理。仍将开释过冤滞姓名件数。复报部院。以凭稽察。若夫鳏寡孤独。王政所先。裁减议及。所省甚微。五品以下。俸禄更薄。似宜一并照旧支给。昔汉章帝永平十一月晦日食。于是避正殿寝兵。诏有司各上封事。今连年征戍。寇盗未靖。将欲进取。必须足饷。然天行亢旱。饥馑可虞。 庙堂胜算。宜令南方专意招抚。固防险隘。旗下戍兵。减其二三。省数千里往来之劳。节数百万供应之费。俟岁稔财丰。方可决意大。以上各款。臣不敢为无稽之说。考诸往古。之当今。俯竭愚忱。仰渎  睿听。伏冀  皇上深思远虑。图之于未变之前。修德恤刑。持之于既变之后。念海宇之初平。则以宽大为务。恐骄盈之易至。则以节俭为先。民力将竭。用一缓二。抚字宜图。疆场靡宁。招携怀远。文德是尚。仍  严内外大小臣工。改过洗心。勉尽厥职。以国为家。视民若子。勿徒袭自劾之虚文。勿止修救护之故事。庶可以消弥灾沴。雨旸时若。而三光亦为之改色矣。

  亢旱应 诏言事疏 

储趾

臣以庸愚。忝居言路。自分区区。涓埃报效。无过于言。又当  皇上贬损威严。下剀切求言之诏。于此时也。而终缄默不言。揆诸分谊。臣心实有难安。臣闻天道。若持衡然。故雨旸燠寒。无时不得其平。而气化偶偏。必于亢阳伏阴示其象。然往来推行。久而必复其常者。天道之无私也。君道法天。亦若持衡然。故喜怒刑赏。无事不得其平。而意见偶偏。必于用人行政露其机。然斟酌损益。终必归于大中至正者。君德之极盛也。汉臣董仲舒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相应。捷于桴鼓。春秋所以详书灾异也。  皇上至圣极明。一切措置施为。虽尧舜无以加之。岂有纤芥之事。足以召祲致灾者。但愚臣蠡测管窥。以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  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  皇上患断之太速。即如今之擢一官。点一差。要皆外庭所莫测者。在满臣未必尽然。而于汉臣特加意行之。务令出人意表。为拟议所不及。此则  皇上意见之稍偏。而愚臣所谓圣明英断之太过者也。史臣之赞尧曰。乃圣乃神。宋儒朱子曰。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夫所贵乎不测者。错综参伍。与时偕行。而非于彼于此。不可思议之谓也。此虽不足上累  圣德万分之一。然臣尤愿  皇上开诚布公。太和翔洽。要使天下服  皇上用人之至当。而不必徒使天下惊  皇上用人之甚奇。若云防微杜渐。不得不尔。则国法具在。试问诸臣行事之邪正。又谁能欺  皇上之洞鉴者。抑臣又闻之。唐臣韩愈曰。独阳为旱。独阴为水。君阳臣阴。有君无臣。是以久旱。今  皇上宵衣旰食。焦劳于法宫之中。而王公大臣。拱手备位。曾不闻出一谋。献一画。上赞  主德。辅宣圣化。是君劳于上。臣逸于下。天道下济。而地道不能上行。其于致旱。理或宜然。臣区区之忱。愿  皇上虚中无我。一切用人行政。不改键空衡平之体。又于一二纯诚忧国之大臣。时  赐召对。清晏之余。资其辅益。必能时雨时风。销殄旱灾矣。臣冒渎  天威。仰答明诏。不胜战栗待罪之至。

  因灾变请止巡行疏康熙十八年 

蒋伊

为  圣心惕厉方殷。  皇躬起居宜慎。谬竭愚忱。仰希嘉纳事。臣惟自古地震之变。史策常有。然京师根本重地。而震惊如此。则断非细故。八月初三日夜半。流星犯斗。人心惶惧。讹言繁兴。兼之谷价日增。窃盗间作。星变于上。民困于下。臣鳃鳃过计。深切隐忧。伏念敬天之实敬身与敬百姓而已。  皇上一身。  天地所福飨。臣民所待命。四海八方所仰瞻。不可不慎也。迩年以来。臣每阅邸抄。见时届秋冬。  皇上间有境外之巡行。虽观风问俗。下悉民瘼。原非比于游畋。然当地震之变。臣愚以后此后  乘舆必不宜远出。方今时事多艰。工旷职。将士久露于边外。而兵气未销。灾荒迭见于四方。而民生日瘁。  皇上宜日御便殿咨诹治道。俾内外大小臣工如何永绝苞苴。如何更张琴瑟。用兵之地如何令其早奏肤功。被灾之民如何令其咸登席。若复涉历郊原。万一兽惊马逸。非所以节劳而慎动也。  皇上忧勤惕厉。并未有巡行之意。而犬马愚忠。不得不豫为陈请。昔汉光武帝西巡。郭宪当车而谏曰。方隅初定。车驾未可远行。明宣宗好微行。杨士奇谏曰。陛下奈何轻出。万一变起仓猝。何以备之。臣不敢妄希古人。而窃怀报 国。迂寡识。然爱  君之念。实出一片朴诚。伏冀  睿鉴涵宥。事关  圣躬起居。不敢不密疏缕陈。

  议封禅巡狩疏康熙二十三年 

任辰旦

顷者奉  旨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封禅巡狩二事。一并具奏。此我  皇上睿知文明。好问好察。慎重大典之盛心也。臣仰荷  特恩。捐糜难报。虽自揣原无知识。而此心不敢隐藏。窃以为封禅之说。惟秦始皇汉武帝宋真宗诸君行之。固猥陋无足道矣。若夫巡狩。则显载舜典王制诸书。及考之尧汤文武。其事未尝概见。亦祇有虞以摄位行。与夏后氏涂山之会。史册纪焉。古者行封建之法。天子自治其畿内千里。而畿外亦皆诸侯分治之。虑不无议礼制度。阴相紊渎者。故觐后之日。即取其律度权量正朔服色。与夫户版之兴衰。民情之向背。而正之别之同之协之。以审其画一与否。此巡狩所以不得不行者。时与势也。今天下一家。车书一统。皆畏怀遵路。梯山航海。莫不修我职贡。又三年大计。民生吏治。时时周知。并无有指臂扞格。烦我综核者。况我  皇上功德巍焕。声教四讫。普天率土。人人奉一  圣天子以为治。是省方固与神禹齐踪。即垂拱亦仍大舜并美。揆于三五。靡不合辙。亦无关于巡狩之行不行也。且典礼重大。久废之后。实同创始。简略则难于观瞻。备美则繁于费用。皆不可不熟筹而远计也。窃见我  皇上至圣配天。允恭克让。即东荡西涤。大告武成。开辟以来。莫此为盛。然且不受  尊号。谦而益光。谅此二事。自有  宸断。调剂古今。与世咸宜。垂为令典。特臣以区区之诚。思备  采择。伏祈  睿鉴施行。

  请止北巡疏 

熊赐履

臣闻古之人主。出入必谨。起居必慎。惩无名之动。诫非事之游。故设卫而后出幄。张幄而后登舆。遮迾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诚恐以一时轻忽之行。致贻意外莫测之悔。不得不如是之慎且重焉。若夫盘游田猎。尤从古圣帝明王之所深诫。载在史册。班班可考也。伏前月。驻跸南苑。旬余始回。兹道路传云。 车驾将幸关外。恭惟  皇上一身。上则   宗庙社稷所倚赖。下则中外臣民所瞻仰。前有   祖宗创垂之艰。后有子孙久远之计。一一动。当何如其慎重。而乃忽有边疆千里之役。此不待智者而知其万万不可也。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况万乘之主乎。昔周穆致祈招之箴。汉武来逆旅之辱。即前代英武二宗。具有明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况乎冒霜雾。蒙尘埃。跨堑陵险。射猛逐逸。万一乌飞兔起。猝犯清尘。不无可虑。舍九重万乘之安。而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此则臣之所大惧也。且目今水旱频仍。流亡遍野。而乘舆一出。扈从千官。骑乘糗刍。供亿匪易。是亦不可不为之念也。伏乞  皇上俯采刍言。即收回成命。以驰骋郊原之功裁决几务。以控纵苑囿之日讲究道理。明堂清庙之中。广厦细旃之上。丞弼赓扬于前。师儒拜稽于后。优游泮涣。喜起一堂。以视栉风沐雨。骤驰衔。疲精劳力于寒沙漠之间。其愉快果奚胜也。如不得已而从事讲武。则请如古搜苗狝狩之礼。按期举行。非时不出。仍祈仿起居注例。遴方正儒臣二员。朝夕簪笔左右。  皇上一言一动。皆书之简册。宣付史馆。以垂永久。则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其以成就君德。裨益万几。休息民力。所关非浅鲜也。臣一念朴诚。爱  君有素。昧死敷奏。干渎  宸严。无任战兢陨越之至。

  请行实政疏嘉庆六年 

御史茅豫

奏为  释服届期。敬陈下悃事。钦惟我  皇上亲政以来。敬以  饬躬。诚以御下。臣管窥蠡测。不能上拟  高深。窃以为主敬则有常。至诚则无息。自古治功之极盛。皆由初政之不移。臣谨就三年中。  皇上已行之实政。约举数大端。而久道化成。即在是矣。从来君以知人为明。臣以尽职为良。君知人则下情上达。臣尽职则百废具兴。  皇上亲政以来。整饬官常。振兴臣节。彰瘅悉符舆论。陟黜一秉至公。是以三年中。大法小廉。各勤职守。而揣摩趋附。一变为砥节励公。吏治蒸蒸日上。臣愚以为用人之道。逾时觉其难。惟浚哲之原。常裕于任使之先。则虽情伪百出。而清明在躬。自可收兼听并观之益。此慎简贤僚。伏愿  皇上永念于释服以后者也。人主赏罚并用。使罚不及恶。何以戢奸暴而安善良。自承办之员。加等问拟。而刻核浸成为风气。  皇上亲政以来。饬法务在准情。科罪悉依本律。法无可贷。未尝稍事姑容。罪有可矜。必使量从末减。是以三年中。吏守规条。案无枉纵。治狱固极为明允矣。臣愚以为立法之初。皆原于厚。而奉行之久。每致于严。惟好生之德。常深于弼教之中。则虽狱讼繁兴。而持衡益谨。自有以握潜移默化之权。此钦恤庶狱。伏愿  皇上时于释服以后者也。至于世风之奢俭。每随君德为转移。各省呈进方物。原为日用所需。从古皆然。行之无弊。自臣下好言进奉。往往踵事增华。而民力始疲于下矣。  皇上俭朴性成。亲政之初。即严禁办贡。违者照例治罪。诚不欲以无益害有益也。是以三年来。封疆大吏。不致藉端派累。其余逢迎馈送各陋规。均已一律革除。风气之厚。实未有过于此时者也。臣愚以为人情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伏愿  皇上释服后。黜华崇实。杜渐防微。庶人心益安古处。而风俗长此敦庞矣。 国家财赋所入。费有常经。军兴至今。支用浩繁。现届大功将次告竣。自应宽筹善后。  皇上以君民为一体。亲政之初。惟期藏富于民。不欲操之自上。故诸臣调剂。有意近加赋。事涉病民者。必深拒勿纳。而且酌裁官欠。核税银。查办漕粮。增修河务。蠲缓以苏歉收之困。赈济以恤一隅之灾。不惜 内帑之频颁。惟恐一夫之失所。是以三年来。民安畎亩。户有藏。百姓之乐业。实未有过于此时者。臣愚以为臣下之言利。既明禁于筹款之时。  圣主之惠民。益有加于蒇功。而后伏愿  皇上释服后。仍当以撙节爱养为良图。损上益下为盛业。则民力舒而国用愈足。国本固而贻泽孔长矣。凡此实政之在民。业于三年中次第施行者也。臣伏愿我  皇上圣德日新。励精于已治已安之后。  慎修思永。勤求夫可久可大之谟。处之以恒。而被于物者洽。行之以渐。而入于人者深。常存初政之  渊衷。即是万年之景祜矣。

御制遇变罪己诏恭跋嘉庆十九年 

桂芳

癸酉九月之望。有贼七十余人。阑入禁门。倡为逆者畿南奸民林清。捕得之。并寘于法。  上以为此非常巨变。前史所未有。  圣躬夤惕。思致变之由。亟  饬纲纪。申  诰诫。凡所以  宵旰殷忧者。既施于事功。亦宣诸  谟训。洵乎  至诚动物。血气之伦。罔不感奋。又况臣日侍  禁近。亲承  明谕者乎。一日侍郎赵秉冲。  召见出。传  旨内廷诸臣。凡两月余。先后  发下  御制文七篇。其各书以进。臣诚惶诚恐。既斋沐以书。而辄举弇陋之识。缀言于末。伏惟  皇上御极以来。承   列圣深仁厚泽。无日不以爱民为政。四海之内。莫不闻。今兹事变。岂不怪异。而臣窃以谓此诚不足为  圣德之疚者。昔孔子论仁至于济众。论敬至于安百姓。而皆曰尧舜其犹病诸。岂真以尧舜之圣为未至哉。夫天下之大。万民之众。而决其无一夫之梗于化。自古以为难。然而揆之人事。实则有所未尽者。夫林清先以习教被系。既释归。转益煽乱。数年之间。往来纠结于曹齐鲁之间。其党至数千人。内而阍寺职官有与其谋者。而未事之先。曾无一人抉发。是吏无政也。藏利刃。怀白帜。度越门关。饮于都巿。无诇而知者。是逻者门者无禁也。禁兵千计。贼不及百。阖门而击之。俄顷可尽。乃两日一夜。始悉擒戮。是军无律也。夫吏惰卒骄。文武并弛。而法制禁令为虚器。则事之可忧。岂独在贼。我  皇上观微知着。洞悉天下之故。  诏曰。方今大弊。在因循怠玩。至哉言乎。臣敬绎之。因循怠玩亦有其本。无才与识。则有因循而已矣。无志与气。则有怠玩而已矣。是故得人而任之。则因循怠玩之习不患其不除。傥非其人。微独不能除其习而已。就令除之。不因循而为烦苛。不怠玩而为躁竞。其无裨于治则均耳。而岂  圣人谆谆示戒之旨哉。

御制尽心竭力仰报天恩谕恭跋嘉庆十九年 

桂芳

天笃生  圣人以  君天下。予以亿万赤子。使妪煦而覆育之。其克受  付畀。  天亦遂向之。而降之福祥。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之爱民甚矣。天之数不可得而测。而天之心固可得而知。天心维何。一仁而已矣。我 大清受  命。代有  圣德。无不以爱民为本。  皇上亲政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天所系属。是以十有余年之间。川陕楚邪孽。以次削平。滨海数省。洋盗息迹。号令万里之外。藩部亲附。四夷向风。不其盛欤。辛未八月。慧星见于析木之次。犯紫垣者数夕。继乃移于天河以没。以今之。禁门之警。滑台之乱。  天已示之象矣。而伊玛图之  回跸。趣以山潦。故林清慝作。  车驾已及近郊。九月十五日夕。巨霆一震。凶渠丧魄。亦惟  皇上至仁合于  天心。故  天之佑相至于如此。然而犹有犯上作乱之民。致烦  睿虑者。仁心与仁政。有端有委。官吏不职。不能宣  上意。此由政之未孚。非行仁之遂有不效也。夫重典之说。见于周礼。先儒有以为周秦间晚出之书。非周公所手定者。有以此语为刘歆所窜入以佐莽者。皆不可知。而要非古圣人之法也。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曾子语士师。亦以道失民散宜于哀矜。姬周之兴数百年。至于春秋祸变已极。诚可为乱国。而孔曾之言如此。则重典之无时而可用亦审矣。夫五刑之用。期于当罪。故曰  天讨。若故峻其法。而使民莫之犯。究之此枉而彼纵。是法已不平。而何奸之能格。故重典之用。非特不可。亦实无益耳。大哉洋洋乎。  圣人之情见乎辞。虽遇至变。不改至常。其所以答 天者。亦始终一仁而已矣。

御制致变之源说恭跋嘉庆十九年 

桂芳

昔帝尧命舜之辞仅数言耳。而兢兢于四海困穷。圣人忧民之大。诚莫有过于此者。  皇上以一乱民之故。推而及于民穷官困。而思亟变之。天下幸甚。臣惟财货之在天下。此朒则彼赢。必有所专聚。而后众匮。此其恒也。则尝以是考之。 国家损上益下。大府无溢羡之藏。而如往代之权臣外戚强藩宦官。倾天下之财而拥之者。又皆蔑有。则财货之散于下。宜莫如今日。而官与民。皆若有不足之患者。此何以故。天下物之轻重。皆权于币。币重则有余。币轻则不足。自有明至于我 朝。皆以银与钱二品为币。相权而行。凡下之所输。上之所予。粟不及十之一。余皆银也。然则上与下所谓有余不足者。皆币为之而已矣。臣伏观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之初。民间百物之估。按之于今。大率一益而三。是今之币轻已甚矣。而官之俸。兵之饷。所得者币耳。民间如富商巨贾。皆操币以逐利者也。绅士吏胥僧道役夫奴仆。皆以币为衣食者也。惟百工与农。需币者少。而亦不能以阙。币轻则用繁。天下无三倍于昔之币。而有三倍于昔之用。官吏庶民。俱汲汲以患不足者。直是故耳。而取民之制。如赋税之入。不能以其币轻而益之。至于 国帑岁下虽循常则。而有司竭蹶。则必他有侵冒。以为取偿。而如河工料价军需口粮之属。已多溢于例矣。然则币轻而不足于用。其病于 国。又必然之势也。夫币者。上之所制。以驭天下之富。然而其轻其重。常转移于下。而上不能与之争。古有以币轻而更之者。龟贝鹿皮大钱五十当百之属是也。古有以币不足于用而益之者。钞是也。然而数更币则民不信。不信则不行。骤益币则百物腾贵。而币愈不重。然则欲其币重而足于用。是当求诸民矣。民多务本。则币日重。民多逐末。则币日轻。此自然之势也。夫粟菽布帛者。齐民衣食之所资也。民贫而至于冻馁。皆贫于粟菽布帛而不贫于他。然而贱粟菽而贵珍错。贱布帛而贵文绣。于是百人致之。以给一人之食。百人作之。以供一人之衣。而此百人者。即其舍本而逐末者也。故奢俭者。贫富之大源也。诚使工无作淫巧。商无致罕异。驱游惰之民而返之南亩。令粟菽布帛之积。所在充物。如是久之。则百物之估。当无不平者。而币重矣。历观前史。当一代盛时。其币必重。继乃日患其轻。则盈虚消息之理。可见于此矣。易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以天下运会之所趋。而还返朴。与民更始。非夫  圣人之恃而奚恃乎。

御制原教恭跋嘉庆十九年 

桂芳

古之教者。明于人伦而已。人之有伦。贵贱所同。故士大夫之与小民无异教也。然而士大夫之于教。必其知之无不明。而后行之无不当。若小民者。导其所当为。禁其所不当为而已。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士大夫者。小民之标准也。彼其于教。必先躬行而实践之。而后可以教于民。孟子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然则教之不能骤责诸民也审矣。昔韩愈之辟异端。其言曰。甚矣。人之好怪也。欧阳修则曰。甚矣。人之好善也。臣窃以修之说为近似。人之惑于邪教者。大率以为此善事也。彼习闻夫因果利益之说。蔽锢于中。不知其何者之为善。而惟福之求。而邪教者。乘其惑而诱之。则翕然从之矣。夫小民希福。亦其嗜利之常耳。然而因贪而懵。因懵而妄。妄人相聚而处。于是有巨奸者。煽而胁之。则不幸而陷于大恶矣。方今邪教。所在多有。大率皆起于前明之世。其党多者千计。少亦百计。诛之不胜其诛。屏之远方。不胜其屏。  明诏许其自悔。诚至仁之德也。臣愚以为邪教所聚。必有其魁。诛之屏之。惟魁之除。则其党亦必知所悔而自返。是故自悔者。悟而悔者也。治而使之悔者。畏而悔者也。既悔矣。则邪教者。齐民也。亦姑置之。再聚则再求其魁而治之。如是而已。王制曰。执左道者杀。左道之作。众必惑之。诛其执左道者。众乃解矣。此法之善也。昔孔子诛少正卯于两观。而不及其徒。亦治左道之法乎。若夫修明教化。使天下晓然于邪正之分。真伪之辨。出其至性至情。以实而致诸伦常之地。使众知伦外无教。则邪教熄矣。此尤善之善也。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