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嚴先生無恙耶﹗嘗于報紙觀見行事翊翊有生氣,凋瘵之國,若都如此,外侮內爭其不可以熄乎﹗武人利器殺一團,辯士政策殺一國,學說潛勢殺天下萬世,使人樂耽狂死而不悟,進化論是矣﹗(門人景昌極評進化論生命及道德文頗切。)甲午以還,奔走淒惶,無所托足,石埭楊居士講究竟學于寧,乃與桂伯華諸人相率以事之,不仕不葷,絕男女之欲,悉力精研者二十年,而後豁然淹貫,講學育才,將以移易乎天下萬世,此支那內學院之由來也。別調孤彈,宗教則屏為世學,世學又屏為宗教,舂糧且不能宿,蓋垂青者寡矣。十二年秋,公曾與太炎、印泉、右任諸公,謀所以 +次內院者于滬商人,而無效,公與印泉頗悶損。今者時機大至,公為天下教宗,乃作支那內學院非宗教性質、是講學機關之文,將用以釋群疑,呈請左右,必為宣傳。嗚呼﹗如先生者,可謂上不負國,下不負友者歟﹗天下誰不竭誠盡忠,獻芹奉曝者,而況于漸乎﹗謹先陳支那內學院性質四條外,將一及乎教育之精神肝髓。
所稱支那內學院性質者何耶?一、所學之目的︰求得如鏡之智,照一切事物能究竟,即用為拯拔群眾苦迷之器具,而天下皆脫苦解迷。
宗教有悲無智,科哲學有智無悲,佛法則悲智雙運。然其悲亦非宗教之悲,以宗教悲人不為善而生天堂,佛法則悲人不証不生不滅、平等自由之理。又其智亦非科哲學之智,科學因果律展轉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電子而術窮;哲學之知識,或謂出先天,然不明先天為何物,或謂由經驗,然何以突有經驗,更何以歷久長存?以故事物窮研,每難結果。佛法鏡智但是現量,一剎那間如物而量,不用比証;一剎那間現前明了,不藉先天,現成即是,不用經驗。以是佛法能得究竟。夫現量者,術語名無漏種發現,與常人日用行習思想邏輯之有漏種發現者,截然兩物。是故,佛法非宗教非科哲學,而別為一學也。
二、求學之方法︰假聖言量為比量,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以引生其他日之無漏。由聖言渾涵中推闡以極其致,詳前所略,厘前所雜,或疏失之糾修,或他義之資助,以期思想之大發達。
聖言量者,非宗教之教條,但有服從而無探討,實若因明之因喻,幾何之公理也。宗教有結論無研究,哲學有研究無結論,佛法則于結論後而大加研究以極其趣,非待研究而希得其結論。是故,佛法于宗教哲學外,而別為一學也。
三、現得之學理︰一、群眾三苦熾然,而後學興,一切所學,為他而學。二、唯識、法相學是兩種學,法相廣于唯識,非一慈恩宗所可概。三、法性、法相是一種學,教止是談法相,龍樹、無著,實無性、相之分。四、教以法義為通途,無大小乘之畛域。五、教無進化之理,而有遞嬗之跡。六、理非佛說盡,而必從法印而生。七、世所棄幻相是真相,世所執實相是空相,道在空其所實而真其所幻。八、一切法相體用因果,法爾如是。九、法相不可亂,六根互用以耳為見者,耳中具眼種,耳帶之發現,而實眼見。十、三性是一物,無別實物,但是緣起,故明依他起用義而法界立。十一、不立無漏種說心性自生自滅者,墮外道說。十二、唯識學有今學、古學之異。十三、今古學同尊無著、世親之籍,而傳本各異,奘師承今學,譯名潤文,但存今學傳本之精,以西藏異譯勘無著、世親原文,而古學傳本之精時見。十四、古以無不屬識為唯,今以無不離識為唯。十五、古唯受用緣起,今創自性緣起。十六、能緣挾帶所緣而起,古學就所緣種邊曰真如緣起,今學就因緣種邊曰正智緣起。十七、真如緣起說無漏則通,說一切不通。十八、諸行剎那頓起頓滅。十九,一切有情各自識變,各一宇宙。二十、各變宇宙,互不相礙,光光相網。
略述二十理,恐繁且止,而皆術語,不能詳析。他日內院學理書成,將以呈公,藉餉國人。此二十條中,一至六為總得之理,七至十為法相之理,十一至終為唯識之理。其古今傳本之異,法相亦然。
佛法之晦,一晦于望風下拜之佛徒,有精理而不研,妄自蹈于一般迷信之臼;二晦于迷信科哲之學者,有精理而不研,妄自屏之門牆之外。若能研法相學,則無所謂宗教之神秘;若能研唯識學,則無所謂宗教之迷信感情。其精深有據,足以破 侗支離;其超活如量,足以藥方隅固執。用科哲學之因果理智以為治,而所趣不同。是故,佛法于宗教科哲學外,別為一學也。
四、現學之科目;一、唯識學;二、法相學;三、因明學;四、印度哲學;五、印度歷史學;六、佛法律學;七、佛法心學;八、佛法美術學;九、梵藏英日文學;十、中國古文學。
心理學有與唯識意識中之一部分相似者,物理學有與唯識色法中一部分相似者,哲學有與唯識中多數部分相似者。然唯識學之因果緣依伴業所及,一物之起,實繁有緒,單純粗率,決不能同。因明之三十三過十四類,以視近時邏輯學亦然。印度無史,依經比附,全賴佛徒。世史一任其殘,斯科乃不稱學。大乘之律,舍跡誅心,參其用意,足濟世間法律之窮,如何非學﹗化腐為新,轉凡成聖,全恃觀力,豈有神奇?萬變唯心,組成緒統,如何非學﹗美術者,適當其可之象征也。思想高邁,構結遂神,此中雕塑畫像,獨非學乎?周秦邃籍,毫不問津,內典深文,烏容涉逕?風騷雅頌已不敵呵呀呢嗎之聲久矣,留此餼羊,忍雲非學﹗
所稱教育神髓者何耶?從民之欲望,趨時之潮流,始事而兆亂者,不得辭其過。然烏頭以治風,水來而土掩,因應複因應,亦複何時已乎﹗夫事有似迂而實神者,端本澄源之謂,游刃于虛之謂也。教育不以興國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為人之量為的。國可亡,天下不可亡,明不可失其所以為人耳。夫人也者,仁也,克己之謂仁,無我之謂仁。生心動念,唯知有己,非人也;舉足下足,環顧皆人,人也。為仁之方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才有其欲,而立之見為事實者即在乎人,孔子之教育也。
今天下何能之不有?而朝野上下,賢否智愚,第一拳拳止知有己而不負責,豈獨武人?夫亦焉往而不滅亡者哉﹗事已無可奈何,以故不得不創菩薩以他為自之教育。無言之教,不行而至,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陽明而後,誰其繼者?以故須複宋明講學精神之教育,搗虛以實,去囂以朴,專門之學愈簡愈精,一藝一材必充其量。苟能分門別類,無學而不踐其實,而所謂虛驕夸誕之士氣,能長存而不變者,未之有也。以故,須趨重學術團體之教育。
漸愚,止足知此,唯公裁之。
(1925年)八月十五日,自南京支那內學院發。
(選自《內學雜著》卷下,《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