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通典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四

《通典》·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四

唐朝 通典 杜佑 著

樂四權量八音金一石二土三革四絲五木六匏七竹八八音之外又有三樂懸權量虞漢魏隋大唐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三代式遵斯制。秦滅學之後,紛綸莫定。

  漢書曰:「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其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子,北方。北方黑,謂黑黍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黃鍾,九寸。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謂五則也。位於北方,太陰為智,為水,水曰潤下,智者謀,謀而深,故為權,北方之義也。大小有准,輕重有數,各應其象,五權謹矣。」

  魏初,杜夔造斛,即周禮所謂「嘉量」也。深尺,方尺,實一釜。音輔。臀一寸,實一豆。耳三寸,實一升。重一鈞。聲中黃鍾。晉氏播遷,亡其彝量。

  隋制,前代三升當今一升,三兩當今一兩,一尺二寸當今一尺。

  大唐貞觀中,張文收鑄銅斛、秤、尺、升、合,咸得其數。詔以其副藏於樂署。至武延秀為太常卿,以為奇翫,以律與古玉尺、玉斗升合獻焉。開元十七年,將考宗廟樂,有司請出之。敕惟以銅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聲有銅律三百五十六,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斛左右耳與臀皆正方,積十而登,以至於斛。銘云:「大唐貞觀十年,歲次玄枵,月旅應鍾,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茲嘉量,與古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協律郎張文收奉敕修定。」秤盤銘云:「大唐貞觀秤,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題「秤尺」二字,尺亡,其跡猶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之五,衡皆三之一。一斛,一秤,是文收總章年所造。斛正圓而小,與秤相符也。

  八音金一鐘棧鐘鎛錞于鐃鐲鐸方響銅鈸銅鼓鐘,世本云:「黃帝工人垂所造。」山海經云:「炎帝之孫鼓延始為鐘。」又禮記云:「垂之和鐘。」鄭玄云:「垂,堯時鐘工。」並未知孰是。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鐘口兩角。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此四名者,鐘體也。鄭眾云:「于,鐘脣之上袪也,鼓所擊處。」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此二名者,鐘柄也。甬,並音勇。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旋屬鐘柄,所以懸之也。鄭眾云:「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鄭玄謂:「今時旋有蹲熊、盤龍、辟邪。」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帶,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鉦、舞、甬、衡之間,凡四。鄭眾云:「枚,鐘乳也。」鄭玄云:「今時鐘乳俠鼓與舞,每處有九,四面三十六。」于上之●謂之隧。●,所擊之處●敝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音摩,又莫賀反。窐音烏華反。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以其鉦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此言鉦之徑,居銑徑之八分,而銑間與鉦之徑相應。鼓間又居銑徑之六,與舞修相應。舞修,舞徑也。舞上下促,以橫為修,從為廣。舞廣四分,今亦去徑之二分,以為之間,則舞間之方,常居銑之四也。舞間方四,則鼓間六亦其方也。鼓六,鉦六,舞四,此鐘口十者,其長十六也。鐘之大數,以律為度,廣長與圜徑假設之耳。其鑄之則各隨鐘之制,為長短大小也。凡言間者,亦為從篆以分之。鉦間亦當六,今時鐘或無鉦間。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并衡數也。以其甬長,為之圍。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衡居甬上,又小。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今衡居一分,則參分旋,亦二在上,一在下,以旋半當甬之中央,是其正。鐘已厚則石,太厚則聲不發。已薄則播,太薄則聲散。侈則柞,側柏反。弇則鬱,聲不舒揚。長甬則振。鐘掉則聲不正。掉音徒弔反。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言若此則不石不播。鼓鉦之間同方六,而今宜異,又十分之一,猶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鉦外,則近之。鼓外二,鉦外一。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淺則躁,躁則易竭也。聞音問。下同。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深則安,安難息。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厚,鐘厚也。深,謂窐之也。其窐圜。爾雅曰:「大鐘曰鏞,中者曰剽,音漂。小者曰棧。」春秋左氏傳曰:景王將鑄無射,無射,鐘名。律中無射。伶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伶,樂官也。州鳩,其名。夫樂,天子之職也。職,所主也。夫音,樂之輿也;樂因音而行也。而鐘,音之器也。音由器以發也。天子省風以作樂,省風俗,作樂以移之。器以鐘之,鐘,聚也。以器聚音也。輿以行之。樂須音而行也。小者不窕,窕,細不滿也。窕音他刁反。下同。大者不摦,摦,橫大不入也。摦音戶化反。下同。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嘉樂成也。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億,安也。窕則不感,不充滿人心也。感音戶暗反。下同。摦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摦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棧鐘,東晉初得,則爾雅所謂鐘小者棧也。小而編次之,曰編鐘。

  鎛,如鐘而大。按前代有大鐘,若周之無射,非一,皆謂之鐘。  錞于,古禮器也。錞音淳。圓如碓頭,大上小下。周禮「以金錞和鼓」。宋史云「今人間猶時有其器」,則宋非廟廷所用。廣漢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獻始興王鑑,其器高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筩,音動。銅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縣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震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後周平蜀得之,斛斯徵觀曰:「錞于也。」依干寶周禮注驗之,如其言也。

  鐃,如編鐘而無舌,有柄搖之,以止鼓。漢鼓吹曲有鐃歌。釋名曰:「鐃聲鐃鐃也。」

  鐲,鉦也。形如小鐘,軍行鳴之,以為鼓節。周禮「以金鐲節鼓」。近代有如大銅疊,懸而擊之以節鼓,呼曰鉦。

  鐸,大鈴也。周禮「以金鐸通鼓」。三禮圖云:「其匡以銅為之。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

  方響,梁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也。方響,以鐵為之,修九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倚於架上以代鐘磬。人間所用者,纔三四寸。

  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圓數尺,或謂齊穆士素所造,非也。  銅鼓,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南夷扶南、天竺類皆如此。嶺南豪家則有之,大者廣丈餘。西戎有吹銅角者,長可二尺,形如牛角。

  石二磬毊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古史考曰:「堯時人也。」禮記曰:「叔之離磬。」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其博為一,博,謂股博也。博,廣也。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以其一為之厚。鄭眾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也。」鄭玄謂:「股外面,鼓內面也。假令磬股廣四寸半者,股長九寸也,鼓廣三寸,長尺三寸,厚一寸。」已上則摩其旁,鄭眾云:「磬聲太上,則摩鑢其旁。」玄謂:「太上聲清也。薄而廣則濁。」已下則摩其耑。」太下聲濁也。短而厚則清。磬師掌教奧磬,教視瞭也。磬亦編。教縵樂、燕樂之鐘磬。鄭玄云:「縵,謂雜聲之和樂者。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絃。」燕樂,房中之樂,所謂陰聲。二樂皆教其鐘磬。」

  毊,虛嬌反。爾雅注云:「形似犁錧,以玉石為之。」書云「泗濱浮磬」,言泗濱石可為磬。近代出華原也。

  土三塤缶塤,許袁反。世本云:「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乎?宋均曰:「為塤久矣,此掌其官也。」爾雅注曰:「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似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大者曰嘂音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