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錢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為道經卷上,「上德不德」以下為德經卷下。晁說之跋王弼注本,謂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不知陸德明所撰釋文,正用輔嗣本,題云「道經卷上」,「德經卷下」,與河上本不異。晁氏所見者,特宋時轉寫之本,而翻以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家藏石刻道德經凡五本,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皆分道經、德經為二,蓋漢、魏以來篇目如此。而此本為初唐所刻,字句與他本多異。如「無」作「无」,「愈」作「俞」,「芸」作「云」,「譽」作「豫」,「荒」作「忙」,「佐」作「作」,「噏」作「翕」之類,皆從古字。又如「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蔽復成」。「師之所處,荊棘生」下,石本無「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二句。「上將軍居右」下,石本無「言以喪禮處之」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此類皆遠勝他本,聊舉一二,以見古石刻之可貴也。武億曰:分老子道經卷上,德經卷下,亦與古本相彷。
後陸放翁題跋云:「晁以道謂王輔嗣老子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今此本已久離析。」然則宋已失輔嗣定本。今邢氏論語疏引老子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此其可徵之一也。然又考漢書注,如顏氏于魏豹傳,引老子道經曰:「國家昏亂有忠臣。」田橫傳引老子德經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揚雄傳「貴知我者希」,師古曰:老子德經云「知我者希,則我貴矣」。酷吏傳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師古曰:「老子德經之言也。」「下士聞道,大笑之」,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
西域傳注:老子德經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為糞」。蓋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而與釋文題「道經音義」、「德經音義」者並合。又賈公彥周禮師氏疏,亦以為老子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下案德經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章懷太子註後漢書,其於翟酺傳也,則又謂老子道經曰:「魚不可以脫於泉。」是數子于初唐時,並同所證。(夢真客碑:「稽之道經,以慈為寶。」)其必襲自晉、宋舊本,如此碑所分題,固有據也。
王昶曰:碑上卷題「老子道經」,下卷題「老子德經」,皆道、德分見,未嘗混而為一,則玄宗所注,實從古本如此。董迥藏書志謂「玄宗注成,始改定章句為道德經,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非也。
吳雲曰:隋書經籍志載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晁說之、熊克重跋,皆稱不分道德經,而今本釋文實分上下二卷,或疑為刻者增入。然邢昺論語疏引老子德經「天網恢恢」二句,顏師古漢書注多引老子道經、德經,分之者當不自陸德明始。此石亦書德經,殆有據也。
孫詒讓曰:老子上下篇八十一章,分題「道經」、「德經」。河上公本,經典釋文所載王注本,道藏唐傅奕校本,石刻唐玄宗注本並同。
弘明集牟子理惑論云:「所理正於三十七條,兼法老氏道經三十七篇。」則漢時此書已分道、德二經,其道經三十七章,德經四十四章,亦與今本正同。今所傳王注,出於宋晁說之所校,不分道、德二經,於義雖通,然非漢、唐故書之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