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嚴可均曰:「勤而行之」,御注無「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
謙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羅卷同此石,與武內本異。范本作「懃」,注云「古本」。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一引古老子作「懃」( )。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咲之。
謙之案:「咲」,各本作「笑」,遂州本作「咲」,御注作「〈口笑〉」。傅、范本作「而大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孫讀書雜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猶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來久矣。』是牟、葛所見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說是也。「下士聞道,大而笑之」,與上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兩句相對。傅奕本作:「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下士聞道,而大笑之。」蓋誤移兩「而」字於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則尚可籍以考見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誤。然則「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誤,可以隅反矣。
高亨曰:「亡」讀為「忘」,二字古通用。詩假樂「不愆不忘」,說苑建本篇引「忘」作「亡」。荀子勸學篇「怠慢忘身」,大戴禮勸學篇「忘」作「亡」。呂氏春秋權勳篇「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韓非子十過篇、淮南子人間篇並「忘」作「亡」。皆其證。詩綠衣「心之憂矣,曷維其亡」,鄭箋「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對舉,與此文同。
不咲不足以為道。
羅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
嚴可均曰:御注無「故」字。
謙之案: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高翿、室町本與御注同。武內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顧歡本同。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謙之案:傅、范本亦有「曰」字。范應元曰:「王弼、孫登、阮咸同古本,河上公本無『曰』字。」奚侗曰:「建言」,當是古載籍名。高亨曰:「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也。莊子人間世篇引法言,鶡冠子天權篇引逸言,鬼谷子謀篇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證名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嚴可均曰:「若類」,御注、王弼作「若纇」。
謙之案:「進道若退」,御注「退」作「〈逻,中“四改日”〉」,傅奕、彭耜、林希逸、趙孟頫此句在「夷道若類」句下。「類」字,釋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顧歡並同,傅、范本作「纇」。范曰:「『纇』,古本音耒,絲節也,河上公作『類』。今從古本。」今案:「纇」、「類」古通用。廣雅釋言:「纇,節也。」通俗文:「多節曰纇。」「夷道若纇」,簡文注:「疵也。」淮南氾論「明月之珠,不能無纇」,注:「纇,磐若絲之結纇也。」假借為「戾」。左傳昭十六「刑之頗纇」,服注:「不平也。」不平與平對立,故曰「夷道若纇」。夷,平也,「纇」則引申為不平之義。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羅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謙之案:羅卷敦戊本「谷」不作「俗」,與法京敦乙本異。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異囂俗也。」馬敘倫曰:「各本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塵之義。」又「大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范本作「〈黑辱〉」。范曰:『〈黑辱〉』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畢沅曰:「『〈黑辱〉」,河上公、王弼並作『辱』。作『〈黑辱〉』者,所謂『以白造緇』是矣。說文解字無『〈黑辱〉』字。」謙之案:玉篇:「〈黑辱〉,垢黑也。」當為「辱」之古文。廣雅釋詁三:「辱,污也,又惡也。」儀禮士昏禮「今吾子辱」,注:「以白造緇曰辱。」素問氣交變大論:「黑氣迺辱。」辱有黑義,與白對立,故曰「大白若辱」。易順鼎曰:按「辱」者,儀禮士昏禮注云「以白造緇曰辱」,即此「辱」字之義。……蓋以白造緇,除去污辱之跡,故曰辱也。此老子本義,幸有詩傳、禮注可以互證。
廣德若不足,
謙之案:莊子寓言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末二句與此章同。又史記老子本傳老子教孔子語:「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疑「廣德」為「盛德」之訛。馬敘倫謂此文當從莊子,作「盛」是故書,是也。嚴遵本作「盛德」,當從之。又羅卷「若不足」作「若濡」,與諸本異。
建德若偷,
狩野直喜曰:河上公本之與王弼本,經文原不相同,後世輔嗣義行,而河上注漸微,遂據王本妄改經文,以致兩者混而無別,幸有舊鈔足以正刊本之誤。……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此本(謙之案:指柰卷)「若偷」作「若揄」。案王弼注:「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河上注:「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偷引」,此本亦作「揄引」。蓋王弼本作「偷」,其訓為匹;河上本作「揄」,其訓為引。說文手部:「揄,引也。」韓非子飾邪篇:「龐援揄兵而南。」漢書禮樂志「神之揄」,顏師古云:「揄,引也。」是其證也。可見兩家經文不同,訓釋亦殊,後人無識,妄改「揄」為「偷」,以從王本,注亦改為「偷」,而河上公義更不可問矣。又曰:案唐景龍刻石作「建德若偷」,……則河上公本為王本所亂,自唐時已然。
謙之案:河上本為王本所亂,是也。惟此句,敦煌本無,河上公、王弼作「偷」,與此石同。廣明本、傅本作「媮」,高翿本作「輸」,柰卷、室町本作「揄」。范應元曰:「『輸』,傅奕云『古本作輸』,引『廣韻云:「輸,愚也。」河上公作揄,乃草字,變車為手。』傅奕云:『手字之誤,動經數代,況「辱」字少「黑」字乎?』傅奕當時必有所據。王弼作『偷』,董遇作『搖』,今從古本。」案范說有誤,傅奕此句作「媮」,下句作「輸」,范本作「輸」,乃誤引傅奕。案作「偷」是也。說文:「媮,巧黠也,從女,俞聲。字亦作偷。」朱駿聲曰:「媮假為愉,漢書食貨志:『民媮甘食好衣。』路溫舒傳『媮為一切』,注:『苟且也。』禮記表記:『安肆曰偷。』左文十七傳『齊君之語偷』,注:『苟且。』又東京賦『勦民以媮樂』,注:『猶僥倖也。』又後漢張衡傳『雖遨遊以媮樂兮』,注:『懷安也。』爾雅釋言:『佻,偷也。』又荀子脩身『偷儒轉脫』,非十二子『偷儒而罔』,注:『當為輸,苟避於事也。』又為揄。」由上知「偷」、「媮」、「揄」、「輸」古可通用,「偷」字是故書。
俞樾曰:按河上公注曰:「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王弼注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然偷匹之義,於古無徵,義亦難曉。……今按「建」當讀為「健」。釋名釋言語曰:「健,建也,能有所建為也。」是「建」、「健」音同,而義亦得通。「健德者偷」,言剛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與上句「廣德若不足」一律。
質真若渝,
謙之案:傅奕本作「質直若輸」,柰卷「真」亦作「直」。「渝」、「輸」古字通。畢沅曰:「河上公、王弼作『渝』,古字通,如春秋『渝平』為『輸平』是也。」案「輸」假為「愉」,有苟且懷安之意,又為「渝」。「質真」之「真」,為「悳」之訛。「質悳若渝」,蓋謂質朴之人,行動遲緩,駑弱有若輸愚者也。
劉師培曰:案上文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此與並文,疑「真」亦作「德」,蓋「德」字正文作「悳」,與「真」相似也。「質德」與「廣德」「建德」一律,「廣德」為廣大之德,與「不足」相反;「建德」為剛健之德,與「偷」相反(用俞說);「質德」為質樸之德,與「渝」相反;三德乃並文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謙之案:法京敦乙本「無」作「无」,羅卷均作「無」。
易順鼎曰:「大方無隅」,道德指歸論作「大方不矩」。
顧廣圻曰:「大音希聲」,傅本「希」作「稀」,按同字也。
王先慎曰:傅本「音」作「言」,與各本全異。
李翹曰:呂氏春秋樂成篇首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不引老子。
夫唯道,善貸且善。
嚴可均曰:「善貸且善」,各本作「且成」。
羅振玉曰:敦煌本「貸」作「始」。
謙之案:譣羅卷敦煌乙本「無名」下缺,此云「貸」作「始」,乃據老子義本。傅本、諸王本、室町本作「善貸且成」,范本作「善貨且善成」,云:「嚴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貸且成』、今從古本。」今按怡蘭堂嚴本亦作「善貸且成」,與范所見不同,蓋與王本同脫一「善」字,碑本句末脫一「成」字,宜從范本增入。「成」與成、聲、形、名為韻。「貸」與莊子應帝王篇述老聃語「化貸萬物而民弗恃」之「貸」意旨相同。「道隱無名」,亦即莊子「有莫舉名,使物自喜」之意,所謂功成不名,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于省吾曰:景龍本作「夫唯道,善貸且善」,當脫「成」字。敦煌「貸」作「始」,乃聲之轉。周語「純明則終」,注:「終,成也。」又「故高明令終」,注:「終猶成也。」書皋陶謨「簫韶九成」,鄭注:「成猶終也。」是成、終互訓,義同。然則「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終也。六十四章「慎終如始」,亦「終」「始」對文。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行、亡韻(陽部),笑、道韻(幽、宵通韻,道協音盜)。昧、退、類韻(脂部,昧音寐,退,吐位反)。谷、辱、足、偷、渝、隅韻(侯部,渝,喻蓲反,隅,俄蓲反)。成、聲、形、名、成韻(耕部)。
謙之案:笑,宵部,道,幽部,幽、宵通韻。惟道音盜,似誤。「道」,徒皓切。古,徒苟切。「道」,首聲,九章與守、咎韻,十四章與有韻,四十七章與牖、少韻,此其例證。又谷、辱、足、偷、渝、隅一韻,姚文田、鄧廷楨分谷、辱、足一韻(六屋入聲),偷、渝、隅一韻(十三侯平聲)。又「建德若偷」之「偷」字,高本漢本一作「媮」,一作「輸」,皆韻。
顧炎武曰:「行」,古音杭,引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唐韻正卷五十二庚)又曰:四句二韻,而語助「之」字,一有一無,在他詩亦有可證者。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行與亡為韻。又唐韻正卷十七,十三末:「昧」,今考古書「昧」字,有讀去聲者,有讀入聲者。去聲則莫佩反。老子「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又卷六十九侯:「偷」,古音俞。老子「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
鄧廷楨曰:偷、渝、隅為韻。「渝」,古音讀若羭。詩羔裘「舍命不渝」,與「侯」為韻。「隅」,古音蓋讀若耦之平聲。詩綢繆「三星在隅」,與「逅」為韻。偷、渝、隅古音皆侯部字。又曰:俞、禺二字今音與魚、虞同,而古音皆在侯部,其從俞聲、禺聲之字,並當入侯。……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若隅。」谷、辱、足皆侯部之入聲,偷、渝皆侯部之平聲,而隅與之為韻,則從禺聲之字皆隅之類,不但如唐韻厚部所收之偶、耦、藕等字矣。
右景龍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河本、王本同,傅本九十七字,范本九十八字。河上本題「同異第四十一」,王本題「四十一章」,范本題「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