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真氏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篡辑全祖望修定)
西山真氏学案表
真德秀(子)志道
(詹氏门人。)王埜王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屏山、晦翁再马光祖
传。)金文刚
孔元龙
吕良才
吕敬伯
江埙
刘炎
陈均
周天骏
徐元杰
刘克庄(别见《艾轩学案》。)
王迈
程掌(别见《鹤山学案》。)
熊庆冑
徐几王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汤千
汤巾
汤中(并为《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刘汉弼(弟)汉传(别见《九峰学案》。)
(忠愍同调。)陈策
王天与(子)振
(西山续传)
魏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李燔
张洽
李方子(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并西山讲友。)
西山真氏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西山之望,直继晦翁,然晚节何其委蛇也!东发于朱学最尊信,而不满于西山,《理度两朝政要》言之详矣。《宋史》亦有微辞。述《西山真氏学案》。(梓材案:是卷本称《西山学案》,谢山《序录》定本益以真氏,所以别于西山蔡氏也。)
◆詹氏门人(刘、朱再传。)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希元,建之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继中博学宏辞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历知泉州、隆兴、潭州。理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史弥远惮之,落职。绍定五年,起知泉州、福州,召为户部尚书,时去国已十年矣。改翰林学士,寻得疾,拜参知政事而卒,端平二年也,年五十八,谥文忠,学者称西山先生。立朝不满十年,奏疏亡虑数十万言,直声震朝廷。四方文士诵其文,想见其风釆。及游宦所至,惠政深洽,由是中外交颂。都城人时惊传倾动,奔拥出关曰:「真直院至矣!」果至,则又填塞聚观不置。时相益以此忌之,辄摈不用,而名愈彰。自韩侂冑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时大儒之书,皆显禁绝之。先生晚出,独立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宋史詹体仁传》言:「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先生能守而行之。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等书。(云濠案:先生著述尚有《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又《文章正宗》二十卷,《续集》二十卷,俱内府藏本。)
百家谨案: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鹤山之志西山,亦以司马文正、范忠文之生同志、死同传相比,后世亦无敢优劣之者。然百家尝闻先遗献之言曰:「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
西山答问
问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德性,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是也。收放心,养德性,虽曰二事,其实一事,盖德性在人,本皆全备,缘放纵其心,不知操存,自致贼害其性,若能收其放心,即是养其德性,非有二事也。
问端庄静一乃存养工夫
端庄,主容貌而言;静一,主心而言,盖表里交正之义。合而言之,则敬而已矣。
问学问思辨乃穷理工夫
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盖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基。本心既有所主宰矣,又须事事物物各穷其理,然后能致尽心之功。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纭,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以养心矣,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只是个空荡荡底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能皆当,释氏禅学,正是如此。故必以敬涵养,而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致其知,则于清明虚静之中,而众理悉备,其静则湛然寂然,而有未发之中,其动则泛应曲当,而为中节之和,天下义理,学者工夫,无以加于此者。自伊川发出,而文公又从而阐明之。《中庸》「尊德性道问学」章与《大学》此章皆同此意也。
问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省悟
正如曾子平日学问,皆是逐一用功,如三省,如问礼,逐些逐小做将去,积累之久,一旦通悟,夫子遂以吾道一以贯告之,至此方知从前所为,百行万善,只是一理。方其积累之时,件件着力,到此如炊之已熟,酿之已就,更不须着分毫之力。
问大学只说格物,不说穷理
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无形之理也。明道先生曰:「道即器,器即道,两者未尝相离。」盖凡天下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理便在其中。大而天地,亦形而下者,干、坤乃形而上者。日月星辰、风雨霜露亦形而下者,其理即形而上者。以身言之,身之形体,皆形而下者,曰性曰心之理,乃形而上者。至于一物一器,莫不皆然。且如灯烛者,器也,其所以能照物,形而上之理也。且如卓,器也,而其用,理也。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即器以求之,而理在其中,如即天地则有健顺之理,即形体则有性情之理,精粗本末,初不相离。若舍器而求理,未有不蹈于空虚之见,非吾儒之实学也。所以《大学》教人以格物致知,盖即物而理在焉,庶几学者有着实用力之地,不致驰心于虚无之境也。
问致知一段是梦觉关,诚意一段是善恶关
言格物致知,必穷得尽,知得至,则如梦之觉,若穷理未尽,见善未明,则如梦之未觉,故曰梦觉关。好善必实然好之,如饥之必食,渴之必饮;恶恶必实然恶之,如水之不可入,火之不可蹈,如此方能尽人之道,以充人之形。若名为好善,而好之不出于实,名为恶恶,而恶之不出于实,则是为欺而已。欺心一萌,无往而非恶矣,亦何以异于禽兽哉!故曰善恶关。《大学》虽有八条,紧要全在两节,若知已至,意已诚,则大本已立,其它以序而进,有用力之地矣。若知不至,意不诚,既无其本,无往而可矣。故朱子以二关喻之,言如行军然,必须过此二重关隘,方可进兵故也。
问主忠信章
《论语》止言主忠信,不言诚,至子思、孟子然后言诚,盖诚指全体而言,忠信指用功处而言。忠是尽于中者,信是形于外者,有忠方有信,不信则非所以为忠,二者表里体用之谓,如形之与影也。心无不尽之谓忠,言与行无不实之谓信,尽得忠与信,即是诚,故孔子虽不言诚,但欲人于忠信上着力,忠信无不尽,则诚在其中矣。孔子教人,大抵只就行处说,行到尽处,自知诚之本源。子思、孟子,则并本源发出以示人,其义一也。
问非鬼而祭章
鬼神之理,虽非始学者所易穷,然亦须识其名义。若以神示鬼三字言之,则天之神曰神,地之神曰示,人之神曰鬼。若以鬼神二字言之,则神者气之伸,鬼者气之屈。气之方伸者属阳,故为神;气之屈者属阴,故为鬼。神者,伸也;鬼者,归也。且以人之身论之,生则曰人,死则曰鬼,此生死之大分也。然自其生而言之,则自幼而壮,此气之伸也;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此又伸而屈也。自其死而言之,则魂游魄降,寂然无形,此气之屈也。及子孙享祀,以诚感之,则又能来格,此又屈而伸也。姑举人鬼一端如此。至若造化之鬼神,则山泽水火雷风是也。日与电皆火也,月与雨皆水也,此数者合而言之,又只是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二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万物赖之以生,赖之以成,此即所谓鬼神也。今人只塑像画像为鬼神,及以幽暗不可见者为鬼神,殊不知山峙川流,日照雨润,雷动风散,乃分明有迹之鬼神。伊川曰:「鬼神者,造化之。」又曰:「鬼神,天地之功用。」横渠曰:「鬼神,二气之良能。」凡此皆指阴阳而言。天地之气,即人身之气,人身之气,即天地之气。《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之生也,精与气合而已。精者,血之类,是滋养一身者,故属阴;气是能知觉运动者,故属阳。二者合而为人,精即魄也。目之所以明,耳之所以聪者,即精之所为也,此之谓魄。气充乎体,凡人心之能思虑,有知识,身之能举动,与夫勇决敢为者,即气之所为也,此之谓魂。人之少壮也,血气强,血气强,故魂魄盛,此所谓伸。及其老也,血气既耗,魂魄亦衰,此所谓屈也。既死,则魂升于天以从阳,魄降于地以从阴,所谓各从其类也。魂魄合则生,离则死,故先王制祭祀之礼,使为人子孙者,尽诚致敬,以萧之属,求之于阳,灌鬯之属,求之于阴,求之既至,则魂魄虽离而可以复合,故《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神指魂而言,鬼指魄而言,此所谓屈而伸也。
问仁字
凡天下至微之物,皆有个心,发生皆从此出,缘是禀受之初,皆得天地发生之心以为心,故其心无不能发生者。一物有一心,自心中发出生意,又成无限物,且如莲实之中,有所谓ㄠ荷者,便俨然如一根之荷,他物亦莫不如是,故上蔡先生论仁,以桃仁、杏仁比之,谓其中有生意,才种便生故也。惟人受中以生,全具天地之理,故其为心又最灵于物,故其所蕴生意纔发出,便近而亲亲,推而仁民,又推而爱物,无所不可,以至于覆冒四海,惠利百世,亦自此而推之耳。此仁心之大,所以与天地同量也。然一为利欲所汩,则私意横生,遂流而为残忍,为刻薄,则生意消亡,顽如铁石,便与禽兽相去不远,岂不可畏也哉!今为学之要,须要常存此心,平居省察,觉得胸中盎然有慈祥恻怛之意,无忮忍刻害之私,此即所谓本心,即所谓仁也,便当存之养之,使之不失,则万善皆从此而生。
问敬字
伊川先生言:「主一之谓敬。」又恐人未晓一字之义,又曰:「无适之谓一。」适,往也,主于此事,则不移于他事,是之谓无适也。主者,存主之义。伊川又云:「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主则有意,在学者用功,须当主于一。主者,念念守此而不离之意也。及其涵养既熟,此心湛然,自然无二无杂,则不待主而自一矣。不待主而自一,即所谓诚也。敬,是人事之本,学者用功之要,至于诚,则达乎天道矣,此又诚敬之分也。所谓主一者,敬时要一,动时亦要一,平居暇日,未有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应事接物,有所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此是静时敬,动时静。静时能敬,则无思虑纷纭之患;动时能敬,则无举措烦扰之患,如此则本心常存而不失。为学之要,莫先于此,当更以胡致堂一段参观。
问颜乐
《集注》所引程子三说,其一曰不以贫窭改其乐,二曰盖其自有乐,三曰所乐何事,不说出颜子之乐是如何乐,其末却令学者于博文约礼上用功。博文约礼亦有何乐,程、朱二先生似若有所隐而不以告人者。其实无所隐而告人之深也。又程氏《遗书》有人谓颜子所乐者道,程先生以为非。由今观之,言岂不有理,先生非之何也﹖盖道只是当然之理而已,非有一物可以玩弄而娱悦也。若云所乐者道,则吾身与道各为一物,未到浑融无间之地,岂足以语圣贤之乐哉!颜子工夫,乃是从博文约礼上用力。博文者,言于天下之理,无不穷究,而用功之广也。约礼者,言以礼检束其身,而用功之要也。博文者,格物致知之事也。约礼者,克己复礼之事也。内外精粗,二者并进,则此身此心皆与理为一,从容游泳于天理之中,虽箪瓢陋巷不知其为贫,万锺九鼎不知其为富,此乃颜子之乐也。程、朱二先生恐人只想象颜子之乐,而不知实用其功,虽日谈颜子之乐,何益于我,故程子全然不露,只使人自思而得之,朱文公又恐人无下手处,特说出博文约礼四字,令学者从此用力,真积既久,自然有得,至于欲罢不能之地,则颜子之乐,可以庶几矣。二先生之拳拳于学者,可谓甚至,不可不深玩其旨也。
问语上语下
此章南轩先生之说至为精密,所当玩味。所谓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者,盖道德性命者,理之精也,事亲事长、洒扫应对之属,事之粗也,然道德性命只在事亲事长之中,苟能尽其事亲事长之道,则道德性命不外乎此矣。但中人以下之资质,若骤然告之以道德性命,彼将何所从入﹖想象臆度,反所以害道,不若且从分明易知处告之,如事亲事长、洒扫应对之属,皆人所易知也,如此则可以循序而用力,不期而至于高远之地。此圣门教人之要法也。
问不由户章
旧说谓人之不能不由道,如出之不能不由户。朱文公非之,以为世人之行不由道者多矣,若如旧说,则凡人所行,不问是非善恶,皆可以为道矣。且如事亲事长,人人所同也,然必事亲孝,事长弟,然后谓之道,不然,则非道矣。此章盖叹世人但知出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欲人知行不可以不由道也。
又《中庸》道不可须臾离章,龟山先生谓:「寒而衣,饥而食,出而作,入而息,耳目之视听,手足之举履,无非道也。此百姓所以日用而不知。伊尹耕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所谓尧、舜之道,即乐于有莘之野是已。」朱文公辨之曰:「衣食作息、视听举履皆物也,其所以如此之义理准则乃道也。若便指物为道,不惟昧于形而上、下之别,而坠于释氏作用是性之失,且使学者误为道无不在,虽猖狂妄行,亦无适与而不为道矣。其害可胜言哉!」盖龟山先生以物即是道,而文公以为物之则方是道,正出不由户章意同。
又告子曰:「生之谓性。」盖言人之能知觉运动者即性也。孟子不然之。朱文公发其义曰:「能知觉运动者只是气,知觉运动之理方是性。告子误认气为性。」又引龟山举释氏语云:「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以比徐行后长,不知徐行后长方谓之弟,疾行先长则为不弟。若谓运水搬柴便是妙用,则徐行疾行皆是弟矣。」此亦与前章意同,大抵皆谓,人于日用事物间处处当理,然后为道,不可以日用事物便为道。朱文公此说最有益于学者,当参而味之。」
问太极中庸之羲
下问太极、中庸二条,自顾浅陋,何足以辱。姑即平日所读朱文公先生之书,及尝见所窥者,略陈一二。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太极之上别有所谓无极哉,特不过谓无形无象而至理存焉耳。盖极者,至极之理也,穷天下之物,可尊可贵,孰有加于此者!故曰太极也。世之人以北辰为天极,屋脊为屋极,此皆有形而可见者。周子恐人亦以太极为一物,故以无极二字加于其上,犹言本无一物,只有此理也。自阴阳而下,则丽乎形气矣。阴阳未动之先,只是此理,岂有物之可名邪!即吾一心而观之,方喜怒哀乐之未发也,浑然一性而已,无形无象之中,万理毕具,岂非所谓极无而太极乎﹖以是而言,则思过半矣,喜怒哀乐之未发,即寂然不动之时,思虑一萌,则已动矣,故程子以思为已发,此至论也。来谕谓思是已发,则致知格物亦是已发,此则未然。盖格物致知,自属穷理工夫,大凡讲论义理,最忌交杂,今方论喜怒哀乐之发、未发,而以格物致知杂之,则愈浑杂而不明矣。来谕又恐悬空无致力处,此亦未然。盖未发之时,则当戒慎恐惧;其将发之时,则当慎其独,逐时逐节,皆有用功之地。惟其未发也,戒惧而不敢忘;将发也,慎独而不敢肆,则其发自然中节矣。圣贤之学所以无弊者,正缘句句着实,未尝说悬空道理。且如《中庸》始言天命之性,终言无声无臭,宜若高妙矣。然曰戒慎,曰恐惧,曰笃恭,则皆示人以用力之方,盖必戒惧慎独而后能全天性之善,必笃恭而后能造无声无臭之境,未尝使人驰于窈冥而不践其实也。《太极图说》亦然,首言无极太极,次言阴阳五行,亦可谓高且远矣。要其归宿,只在中正仁义而主静之一语,其于《中庸》戒惧慎独之云,若合符节。总而言之,惟敬之一字可以该也。盖戒惧慎独者,敬也;主静,亦敬也。学者傥能居敬以立其本,而又穷理以致其知,则学问之道无余蕴矣。大率此理自文公尽发其秘,已洞然无疑。所虑学者欲自立一等新奇之论,而于文公之言反致疑焉,不知此老先生是用几年之功,沈潜反复,参贯融液,然后发出以示人。今读其书,未能究竟底蕴,已先疑其说之未尽,所以愈惑乱而无所明也。故区区常劝朋友间且将文公《四书》朝夕涵泳既深,达其旨矣,然后以次及于《太极》、《西铭解》、《近思录》诸书,如此作数年工夫,则夫义理之精微不患其无所见矣。又必合所知所行为一致,讲贯乎此,则必践履乎此,而不堕于空谈无实之病,庶乎其可矣。此平生拙论如此,故因垂问及之,更望详加镌晓,以补其昏愚之所不逮,幸甚。
大学衍义自序
臣始读《大学》之书,见其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后有伦,盖尝抚卷三叹曰:「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既又考观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达之天下者,然后知此书所陈,实百圣传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学失传,其书虽存,概以传记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者亦不以望其君。独唐韩愈、李翱尝举其说,见于《原道》、《复性》之篇,而立朝论议曾弗之及,盖自秦、汉以后,尊信此书者,惟愈及翱,而亦未知其为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柢也,况其它乎!臣尝妄谓:「《大学》一书,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近世大儒朱熹,尝为《章句》、《或问》以析其义。宁皇之初,入侍经帷,又尝以此书进讲。愿治之君,傥取其书玩而绎之,则凡帝王为治之序,为学之本,洞然于胸次矣。臣不佞,窃思所以羽翼是书者,故剟取经文二百有五字,载于是编,而先之以《尧典》、《谟》、《伊训》与《思齐》之诗、《家人》之卦者,见前圣之规不异乎此也,继之以子思、孟子、荀况、董仲舒、扬雄、周敦颐之说者,见后贤之议论,不能外乎此也。(以上论帝王为治之序。)尧、舜、禹、汤、文、武之学,纯乎此者也;商高宗、周成王之学,庶几乎此者也;汉、唐贤君之所谓学,已不能无悖乎此矣;而汉孝元以下数君之学,或以技艺,或以文辞,则甚缪乎此者也。(以上论帝王为学之本。)上下数千载间,治乱存亡皆由是出,臣故断然以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虽然,人君之学,必知其要,然后有以为用力之地。盖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明道术之目有四:曰天性人心之善,曰天理人伦之正,曰吾道异端之分,曰王道霸术之异。辨人材之目亦有四:曰圣贤观人之法,曰帝王知人之事,曰奸雄窃国之术,曰憸邪罔上之情。审治体之目有二:曰德刑先后之分,曰义利重轻之别。察民情之目亦有二:曰生灵向背之由,曰田里休戚之实。)崇敬畏,戒逸欲者,诚意正心之要也;(崇敬畏之目有六:曰修己之敬,曰事天之敬,曰临民之敬,曰治事之敬,曰操存省察之功,曰规儆箴诫之助。戒逸欲之目有五:曰沈湎之戒,曰荒淫之戒,曰盘游之戒,曰奢侈之戒。而先之以总论者,所以兼戒四者之失也。)谨言行,正威仪者,修身之要也;(一事无其目。)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者,齐家之要也。(重妃匹之目有四:曰谨选立之道,曰赖规儆之益,曰明嫡媵之辨,曰惩废夺之失。严内治之目有四:曰宫闱内外之分,曰宫闱预政之戒,曰内臣忠谨之福,曰内臣预政之祸,定国本之目有四:曰建立之计宜早,曰论教之法宜豫,曰嫡庶之分宜辨,曰废夺之失宜鉴。教戚属之目有二:曰外家谦谨之福,曰外家骄溢之祸。)四者之道得,则治国平天下在其中矣。每条之中,首以圣贤之明训,参以前古之事迹,得失之鉴,炳焉可观。昔时入侍迩英,盖尝有志乎是。比年以来,屏居无事,乃得翻阅经传,汇而辑之。畎亩微忠,朝思暮绎,所得惟此,秘之巾衍,以俟时而献焉。其书之指,皆本《大学》,前列二者之纲,后分四者之目,所以推衍《大学》之义也,故题之曰《大学衍义》云。
附录
张荃翁《贵耳集》曰:「西山入朝,都下歌曰:『若要百物贱,须是真直院。及至换得来,揽做一镬』」(补。)
又曰:「南省士子,为文曰误,南省之多士,真西山之饿夫。」(补。)
(梓材谨案:此二条,谢山《学案札记》有之,盖即黄文洁所云「州兵皆哄,知贡举以喧骂出院」者也。
王深宁《困学纪闻》曰:「真文忠公曰:『恃焉而弗修,贼天者也。安焉而弗求,乐天者也。此圣狂所以异。』」(补。)
又曰:「善推其所为,此心之充拓也。求其放心,此心之收敛也。致堂曰:『心无理不该。亡而不能推,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痒疾痛之不知;存而善推,则潜天地,抚四海,致千岁之日至,知百世之损益。』此言充拓之功也。西山曰:『心一而已。由义理而发,无以害之,可使与天地参;由形气而发,无以检之,至于违禽兽不远。』此言收敛之功也。不阖则无辟,不涵养则不能推广。」(补。)
(梓材谨案:此二条,从《深宁学案》谢山所节录移入。深宁,盖私淑西山者也,故录其精语如是。)
黄文洁《两朝政要》曰:「理宗时,天下所素望其为相者,真德秀文行声独重。嘉定、宝、绍间,佥谓用则即日可太平。端平亲政,趋召至朝,正当世道安危升降之机,略无一语及之,乃阿时相郑清之,饰其轻举败事,谓为和、扁代庸医受责;又以清之开边建议,御阅卒以府库不足犒赏,事不可行,致前至诸军,质贷备衣装,无以偿,故哄,延及州兵皆哄,自是军政不复立。知贡举事,复以喧骂出院。除参政,未及拜,以疾终。(补。)
谢山《题真西山集》曰:「干、淳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为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近临川李侍郎穆堂讥其『沈溺于二氏之学,梵语青辞,连轴接幅,垂老津津不倦,此岂有闻于圣人之道者』!愚尝详考其本末,而叹西山之过负重名,尚不止于此。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然其立身行己则固有不媿于古人者,龟山、上蔡而后,横浦、玉山皆是也西山自得罪史弥远以出,晚节颇多惭德。其学术之醇疵,姑弗论可矣。。文洁笃行醇儒,固非轻诋人者,况其生平依归,左西江而右建安,而论是时之有宰相器者,独推袁蒙斋,而深惜西山之无实,则是非之公心也,其事又耳目所亲接,则非传闻失实也。《宋史》西山本传即出文洁之手,其后元人重修,虽讳其隳军知举之短,而于呵护郑清之一节,亦多微辞。然则端平之出,得非前此偶着风节,本无定力,老将知而耄及之邪﹖吾于是而致叹于保岁寒之难也。西山以博学宏辞起家,故辞命为最着,然其两制文字,凡遇嘉定以后宰执,多有伊、傅、周、召之誉,殆亦可以已而不已者与﹖或又言倪文节公纠弥远昆命元龟之制,弥远私人所据以自辩者,亦得之西山,虽西山未必以此求用于当时,然亦要可以已者耳。慈湖初见西山,因以其命讯日者,戒其须忘富贵利达之心。(梓材案:《西山集》《题慈湖行述》云:「嘉定初元,先生以秘书郎召,某备数馆职,始获从之游。」似西山尝为慈湖门人。然其辞为墓铭云:「铭于体为最重,述其道当最详,非门人高弟不可。」则又自外于及门矣。)由今观之,西山未能终身践此言也,然则其不能攘斥佛、老,固其宜耳。
◆西山讲友
文靖魏鹤山先生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文定李宏斋先生燔
直阁张主一先生洽
通判李果斋先生方子(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西山家学(刘、朱三传。)
监税真先生志道
真志道,字仁夫,西山之子也。尝请益于袁蒙斋甫,蒙斋请以小字字先生曰实之而因为之说以赠之。(参《袁蒙斋集》。)
(云濠谨案:先生尝监南剑州在城税务。见刘后村所状《西山行实》与鹤山所作神道碑。)
◆西山门人
签枢王潜斋先生埜
王埜,字子文,金华人。嘉定十二年进士,仕为潭属,真西山一见奇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西山授以辞学,先生曰:「所为学于先生者,义理之奥也。」西山益奇之。累官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讨。淳佑初,为两浙转运判官,又以访察使出视江防。宝佑二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与宰相不合,罢。提举洞霄宫卒,赠特进。
(云濠案:先生为朱、吕弟子介之子,谢山《札记》所云:「真西山门人王潜斋,官端明。」盖即先生。西山为作《潜斋记》。)
庄敏马先生光祖
马光祖,字华父,东阳人。宝庆二年进士,主新喻簿。见真西山讲学,悦之,遂执弟子礼从焉。积升右曹郎官,历知处州、建康、临安。咸淳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进知枢密院事。以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龙图金先生文刚
金文刚,字子潜,休宁人。用遗恩补将仕郎,调潭州司户。时真西山帅潭,得先生,喜其端厚,由是受知,遂为真氏门人。历知奉新县通判、兴国军监左藏及封桩库,出知临江军、常德府,迁太府丞、浙江提举、将作监,进直龙图阁卒。先生庄重修洁,燕居如肃宾,官尤严明,求民利病为兢兢,老而制行尤笃。宝佑间,真、魏得罪去国,门人或更名他师,先生独音问不绝,举步出言,一以西山为准。
文介孔先生元龙
孔元龙,字季凯,衢州人,先圣五十世孙也。尚志笃学,从西山游。主余干簿,后为柯山精舍山长。以宣教郎致仕。年至九十,手不释卷。赠太子少师。所著有《柯山讲义》、《论语集说》、《鲁樵斐■》、《奏议丛壁》等书。
(云濠谨案:《阙里志》称先生卒之日,门弟子三百哭之,私谥曰文介。)
县尉吕先生良才
吕良才,字贤甫。从西山游。举淳佑进士,任潭州善化尉,改京秩,辞归。
吕先生敬伯
吕敬伯,从学于西山。西山称其有求道之志,因示以入道之要。佩服仁、诚、敬三字,终身不忘。
(梓材谨案:先生名中,初字仲甫。敬伯,西山所为改字也。)
知军江先生埙
江埙,字叔文,崇安人。嘉定元年进士,尉古田县,历武冈军司法参军、提点刑狱、检法官,知永平,通判靖州,知南平军而卒。先生从西山游最久,貌肃而气和,孜孜然惟讲学是崇。
刘先生炎
刘炎,字子宣,括苍人。西山序其《迩言》曰:「予读刘子《迩言》,屡废而叹。有问者曰:『刘子之言,常言也,子何叹之数乎﹖』予曰:『子以予为玩其文辞也邪﹖若惟文辞之玩而已,则刘子固常言也。夫孰知其有功于学者邪﹖』」
(梓材谨案:《学案》刘氏名炎者二,其一字潜夫,邵武人,晦翁门人。见《沧洲诸儒学案》。)
承旨陈公齐先生均
陈均,字子公,一字公齐,平阳人,(云濠案:一作永嘉人。)资政殿学士昉兄子。受学于西山。官江东提刑,改广东。猺寇犯边,漕臣方摄帅邀功,囚平民数十,先生曰:「治兵帅职,治刑吾职。」审核而纵之。被中伤去。起为江西提刑,兼知赣州,以慈祥介洁着。咸淳初,除检正。贾似道在西湖,欲以堂印自随,先生争之曰:「堂印无出城之理。」复坐免。寻以枢密都承旨、秘阁修撰致仕。(修。)
周敬齐先生天骏
周天骏,字子美,永丰人也。从西山游,称其质性浑厚,若在璞之玉。其学以持敬为主,西山字之曰敬斋。
忠愍徐先生元杰
徐元杰,字仁伯,上饶人。陈文蔚讲书铅山,为朱子门人,先生往师之。后师事西山。绍定五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淳佑四年,史嵩之丁父忧,诏起复。先生适轮对,言:「大臣读圣贤书,畏天命,畏人言。士论所以凛凛者,实以陛下为四海纲常之主,大臣尤当身任道揆,扶翼纲常者也。自闻起复之命,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兴言及此,非可使闻于邻国者也。」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孤忠,起复之命遂寝。明年,以暴疾卒。或以为嵩之毒之,太学生相继讼冤,台谏交疏论奏。诏付临安府逮医者及常所给使鞫治。狱迄无成,谥忠愍。
文定刘后村先生克庄(别见《艾轩学案》。)
朝请王臞轩先生迈
王迈,字实之,仙游人,号臞轩。从西山游。嘉定丁丑进士甲科。端平中,为秘书省正字,史嵩之将复相,极言嵩之奸憸刻薄,不可用。轮对,论:「君不可欺天,臣不可欺君,厚权臣而薄同气,此欺天之大者。」理宗为动容。出通判漳州。禋祀雷雨,应诏上言:「蘗致疾,妖冶伐性,道路忧疑,纲沦法斁,此天与宁考之所以怒也。陛下方册免三公,乃遥相崔与之,恐与之不至,政柄必他有所属。」于是言官李大同、蒋岘希意论之,补外。徙知邵武军。亢旱,应诏驿奏七事,以撤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终朝请郎,赠司农少卿。(补。)
教授程先生掌(别见《鹤山学案》。)
熊竹谷先生庆冑
熊庆冑,字竹谷,建阳人。少受业于蔡节斋,后游西山之门,兼师刘垕。所著有《三礼通议》。(补。)
通判徐进斋先生几
徐几,字子与,号进斋,崇安人。通经,尤精于《易》。自朱、真后,理学之传,先生称得其妙。景定间,臣僚交荐,与何北山基同以布衣召,诏补迪功郎,添差建宁府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有经义行世。(补。)
(梓材谨案:谢山修补稿又为先生一传云:「建安人,节斋蔡氏弟子也。崇政殿说书,通判建宁府。着有《易辑》。」是先生兼受真、蔡之学者。又案:谢山作《同谷三先生书院记》引或说云:「深宁之学,得之王氏埜、徐氏凤,王、徐得之西山真氏。」考《清容居士集》《陈教授墓志》云:「方宋文治时,立博学宏辞科。至吕成公、真文忠公阐正,学弥贵重。真传诸徐凤,徐凤传诸尚书王公应麟。」是或说所本。然秘书少监徐凤以嘉定十七年卒,深宁以前一年生,无师传之理,岂谓先生邪﹖
通直汤存斋先生千
郡守汤晦静先生巾
侍郎汤息庵先生中(并为《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忠愍同调
忠公刘先生汉弼
刘汉弼,字正甫,上虞人。成嘉定九年进士,累官侍御史。首论濮斗南、叶贲为时相史嵩之腹心,且言嵩之久擅国柄,愿听其终丧,亟选贤臣,早定相位。至论:「马光祖夺情,总赋淮南,乃嵩之预为引例之地,乞勒令追服,以补名教。」已感疾,遂卒,谥曰忠。先生之殁也,太学生蔡德润等上书讼冤,程公许着先生墓志,与徐元杰并称,其旨微矣。史称先生学明义利,律身严正,故不容于小人倾轧之世,至以微疾暴亡,是则可哀也已。弟子知名者曰陈策。(参史传。)
◆王徐门人(刘、朱四传。)
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刘氏家学
司农刘先生汉传(别见《九峰学案》。)
◆刘氏门人
帅幕陈南墅先生策
陈策,字次贾,上虞人也。受业于刘忠公汉弼。累官帅幕。欲以经世自任而不遂。晚年自号南墅。陈本堂铭其墓。(补。)
◆西山续传
教授王梅浦先生天与(附子振。)
王天与,字立大,别号梅浦,吉安人。初习举子业,诸生从游者甚众。后乃研精覃思,着《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先引汉、唐二孔氏之说,次收诸家传注,而一以晦庵朱子、西山真氏为归,虽其说之散在文集语录者,靡不会萃于中,反复考证十五年而后成。其心似薄蔡氏而不攻其非,间亦釆摭其说。成宗大德三年,宪使臧梦解上书于朝,诏授临江路儒学教授。武宗至大中,其子振板行之。(从黄氏补本录入。)
《尚书纂传》自序
晦庵先生于《易》于《诗》皆有训传,独于《书》,晚年属之蔡氏九峰,《二典》、《禹谟》,亲所订定。其贡举私议,则曰诸经皆以注疏为本,《书》则兼取刘、王、苏、程、杨、晁、叶、吴、薛、吕;其与门人答问,则如林、如史、如曾、如李、如陈各取其长。西山先生《读书记纂》三十余篇、《大学衍义》讲数十余条。愚窃叹曰:「古今传《书》者之是非,至晦庵而遂定。晦庵折衷传《书》者之是非,至西山而愈明。学者不于二先生据,将焉据﹖」积日累月而编始就。乙亥冬,求是正于集斋彭先生,增广校定凡若干条。
(梓材谨案:《梅浦传》及《尚书纂传序》,并黄氏补本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