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宋元学案 >卷九十四师山学案(全氏补本)

《宋元学案》·卷九十四师山学案(全氏补本)

清朝 宋元学案 黄宗羲 著

师山学案(全祖望补本)
师山学案表
郑玉(弟)琏
(夏大之、吴朝(族孙)忠
阳、洪复翁门郑潜(子)桓
人。)鲍颎(见上《师山门人》。)
(融堂三传。)鲍元康
(慈湖四传。)鲍深(子)颎
(象山五传。)(子)葆(并见《师山门人》。)
(晦翁续传。)鲍浚
鲍淮
鲍颎
鲍观
鲍偕
鲍葆
汪自明
王友直
洪斌
洪杰
洪宅
吴虎臣
鲍同仁(子)深
(子)浚
(子)淮(并见《师山门人》。)
鲍叶(子)观
(子)偕(并见《师山门人》。)
危素(别见《静明宝峰学案》。)
(并师山讲友。)
唐仲实
(附师钱水村。)
(师山学侣。)
王廷珍
胡默鲍颎
洪斌(并见《师山门人》。)
程文王友直(见上《师山门人》。)
(并师山同调。)
----
师山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继草庐而和会朱、陆之学者,郑师山也。草庐多右陆,而师山则右朱,斯其所以不同。述《师山学案》。(梓材案:是卷谢山所特立,其■具存。)
◆夏吴门人(融堂三传。)
隐君郑师山先生玉
郑玉,字子美,徽州歙县人。幼敏悟嗜学,既长,覃思六经,尤邃于《春秋》,绝意仕进,而勤于教。学者门人受业者众,所居至不能容。学者相与即其地构师山书院以处焉。先生为文章,不事雕刻锻炼,流传京师,揭傒斯、欧阳玄咸加称赏。至正十四年,朝廷除先生翰林待制、奉议大夫,遣使者赐以御酒名币,浮海征之。先生辞疾不起,而为表以进曰:「名器者,祖宗之所以遗陛下,使与天下贤者共之者,陛下不得私与人。待制之职,臣非其才,不敢受。酒与币,天下所以奉陛下,陛下得以私与人,酒与币,臣不敢辞也。」先生既不仕,则家居,日以著书为事,所著有《周易纂注》。十七年,明兵入徽州,守将将要致之,先生曰:「吾岂事二姓者邪!」因被拘囚。久之,亲戚朋友携具饷之,则从容为之尽欢,且告以必死状。其妻闻之,使语之曰:「君苟死,吾其相从地下矣。」先生使谓之曰:「若果从吾死,吾其无憾矣。」明日,具衣冠,北面再拜,自缢而卒。(云濠案:先生着《春秋经传阙疑》四十五卷、《师山集》八卷、《遗文》五卷、《附录》一卷。)
(梓材谨案:《慈湖学案洪隐君传》谓先生学于淳安,尝曰:「朝阳先生,吾师之。复翁、大之二先生,吾所资而事之。」朝阳为吴先生暾,大之为夏先生溥,复翁即隐君震老也。)
师山文集
曩岁,懵然日用心于句读文辞之间,而无有得。其后,优游餍饫,为日既久,若有所获。以前所闻者雠之,往往不合,乃知道理在天地间,非真积力久,心融意会,不可恍惚想象,遽为去取。
自孟子没,《诗》、《书》出秦火中,残坏断缺,无一完备,重以汉儒章句之习,破碎支离,唐人文章之弊,浮夸委靡,虽有董仲舒、韩愈之徒,或知理之当然,而终莫知道之所以然,故二氏之学,得以乘隙出入其间,以似是而实非之言,饰空虚无为之说诱吾民,上焉者落明心见性之场,下焉者落祸福报应之末,而吾儒无复古人为己之学,徒以口舌辩给,卒不能胜,使天下如饮而醉、病而狂者,千四百年。贞元会合之气,散而复聚,于是汝南周夫子出焉。河南两程夫子接迹而起,相与昌明之而益大。至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集其大成,使吾道如青天白日,康衢砥道,千门万户,无不可见,而天地之秘,圣贤之妙,发挥无余蕴矣。然自是以来,三尺之童,即谈忠恕,目未识丁,亦闻性与天道,一变而为口耳之弊。盖古人之学,是以所到之浅深,为所见之高下,所言皆实事;今人之学,是游心千里之外,而此身原不离家,所见虽远,而皆空言,此岂朱子教世之意﹖其得罪于圣门而负朱子也深矣!
吾党今日但当潜心圣贤之书,进退俯仰,一随其节,久而吾心与之为一,自有得焉,不可先立一说,积于胸中,主为己见,而使私意得以积起,庶几防邪存诚,虽有小失,随时救正,不致大缪,如此死而后已,以冀于道可入。
近时学者,未知本领所在,先立异同,宗朱则毁陆,党陆则非朱。此等皆是学术风俗之坏,殊非好气象也。陆子静高明不及明道,缜密不及晦庵,然其简易光明之说,亦未始为无见之言也,故其徒传之久远,施于政事,卓然可观,而无颓堕不振之习。但其教尽是略下工夫,而无先后之序,而其所见,又不免有知者过之之失,故以之自修虽有余,而学之者有弊。学者自当学朱子之学,然亦不必谤象山也。
以敬为主,以谨独为要,则工夫无间断,而自强不息,虽圣人之纯亦不已,皆由此进。(以上《与王真卿》。)
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亦一《易》也。以天身而论之,心者,《易》之太极也;血气者,《易》之阴阳也;四体者,《易》之四象也;进退出处之正与不正,吉凶存亡之所由应者,《易》之用也。近取诸身,《易》无不尽,虽无书可也。(《周易大传附注序》。)
《春秋》损益四代之制,为百王不刊之典,所以着圣人之大用,体天地之道而无遗,具帝王之法而有征,其功足以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明之者,帝王之治可复。六经无《春秋》,殆皆空言而已。(《春秋经传阙疑序》。)
道外无文,外圣贤之道而为文,非吾所谓文。文外无道,外《六经》之文而求道,非吾所为道。(《余力稿自序》。)
士君子在天地间,惟出处为一大事,故观其出处之节,而人之贤否可知。然出处之际,祸患之来,常有不可避者,听其在天而已。(《送徐推官序》。)
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各因其质之所近,故所入之途不同。及其至也,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大本达道,岂有不同者﹖后之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江东之指江西则曰:「此怪说之行也。」江西之指江东则曰:「此支离之说也。」此岂善学者哉!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才高独得之妙也。二家之说,又各不能无弊。陆氏之学,其流弊也,如释子之谈空说妙,工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夫致知之功。朱子之学,其流弊也,如俗儒之寻行数墨,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其力行之效。然岂二先生垂教之罪哉,盖学者之流弊耳!(《送葛子熙序》。)
程子曰:「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秦、汉以来,非无学者,而曰孟轲死,千载无真儒,何也﹖不知用力于此,而溺于训诂词章之习,故虽专门名家,而不足以为学,皓首穷经,而不足以知道,儒者之罪人耳。近世学者,忠恕之旨,不待呼而后唯;性与天道,岂必老而始闻,然出口入耳,其弊益滋,则又秦、汉以来诸儒之罪人。(《王居敬字序》。)
为学之道,用心于支流余裔,而不知大本大原之所在,吾见其能造道者鲜矣。《太极图说》、《西铭》,其斯道之本原与!《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太极之生阴阳,阴阳之生五行,岂有理外之气﹖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岂有气外之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二书之言虽约,而天地万物无不备矣。(《跋太极图西铭》。)
方今之吏,强者不过生事以立声名,弱者不免废事以市恩惠。(《也先脱囚碑》。)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为王处士立传于后。)
附录
先生尝谓学者曰:「斯道之懿,不在言语文字之间,而具于性分之内;不在高虚广远之际,而行乎日用常行之中。以此穷理,以此淑身,以此治民,以此觉后,庶乎无媿于古之人矣。」(《行状》。)
◆师山讲友
州同鲍先生同仁
鲍同仁,字国良,歙县人。历官会昌州同知,所至皆有治绩。先生性慧巧,旁通针砭之术。(参《姓谱》。)
(云濠谨案:《江南通志》载先生着有《通玄指要赋注》二卷、《经验针法》一卷。)
鲍先生叶
鲍叶,字君茂。见师山所作《亦政堂记》。(参《师山文集》。)
承旨危云林先生素(别见《静明宝峰学案》。)
◆师山学侣
征君唐白云先生仲实(附师钱水村。)
唐仲实,名桂芳,歙之槐塘人,教授元第五子也。生有夙慧,年十五,受《诗》钱水村,尽得其学。时危太朴、郑师山皆负人伦鉴,咸折节与交。荐除崇文学谕、南雄学正,皆不就。戊戌,明太祖幸歙,延访耆硕,守臣邓愈以其名闻。召见,首问平天下要道,对以不嗜杀人语,太祖大喜。因力陈筑城之苦,立为罢役。赐尊酒粟帛,抚慰而去。事载御制《五伦书》。所著有《武夷小■》、《白云集略》行于世,学者称为白云先生。(参《歙县志》。)
(梓材谨案:《歙县志》《古迹》,「三峰精舍在槐塘,唐白云所筑。常与危太朴、郑师山讲论此堂。前对三峰耸秀,故名。」)
◆师山同调
处士王先生廷珍
王廷珍,字子真,祁门处士。师山志其墓云:「子真读书见大意,谓圣贤作经,意在言表,岂拘拘注脚者所可得其本旨,要当真体实认,见之日用常行间。」
胡石丘先生默
胡默,字孟成,婺源人,号石丘生。师山序其文集云:「孟成文奇崛而有气,诗深远而无瑕,善于学古者也。但奇崛者宜变而平易,深远者当使之明白,是又在孟成种绩之久,时至而骨自换也。予尝以是语孟成。他日其徒洪生斌手钞孟成所为诗文若干卷,因以语孟成者语之,是亦朋友忠告之道也。」(参《师山遗文》。)
礼部程黟南先生文
程文,字以文,婺源人。自幼事父母以孝闻。家贫,勤苦自励。比壮,束书游学,四阅寒暑,研穷六经,博考诸子百氏,学业日进,遂挟策入京师。平章公、翰林虞公、欧公、揭公皆推许,然安分恬退,不务进取。受知虞、揭尤深。预修《经世大典》,书成,例授各路儒学教授,借注黄竹岭巡给。任满,调怀孟教授。丁内艰,庐于墓侧。辛巳,科举复兴,浙省以掌卷官召。比还,丁外艰,复庐墓侧,终丧未尝御酒肉。再为临清漕运万户教授,考满,御史台、翰林院交举,任编修官云。家学得程、朱之旨,文章有《史》、《汉》之风。再授助教,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与待制余公阙为忘年友。丞相贺公欲不次用之,以年老乞身,授礼部员外郎,奉命斋赐江浙省丞相达公。时浙东所属郡邑半归方氏,浙省属张氏,徽、饶、衢、信、江西咸非元土,遂寓居绍兴钱清僧舍。一日,张氏遣使致礼,坚卧不顾。既而兵四集,乃之杭,主贡宪使师泰所,遂卧疾。张氏之为平章者就谒,拥衾面内卧,不回视。复迁寓西山僧舍,疾遂笃,谓师泰曰:「吾以死累子。」卒年七十一。有《蚊雷小■》、《师音集》、《黟南生集》,刊之西湖书院云。(参《新安文献志》。)
◆师山家学(融堂四传。)
县尹郑先生琏
郑琏,字希贡,师山弟也。慷慨有志略。自遭丧乱,追随师山于患难,不避艰险。鲍仲安之起义兵,先生与焉。邓愈购师山,先生自先赴难。既不能脱,师山挺身出,谓先生曰:「汝当屈身以保家。」先生泣应之,然且终其身不仕。
(梓材谨案:先生在元,仕至歙县尹。潘从善志其墓云:「至正十三年,以复婺源州功,受太白渡巡司。十六年,克复黟、祁二县,元帅李诚以其功呈枢密院,升充行军都镇抚。是年予转浙任,邑乏抚字官,元帅八尔思公荐公为歙县尹。」)
训导郑溪西先生忠
郑忠,字以孝,师山之族孙也。少随师山。戊戌之难,师山以遗戒与之曰:「我之死也,所以为天下立节义,为万世立纲常,其在汝辈所宜自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以不辱为亲为族足矣,何必区区悲慕邪﹖」先生后以荐为歙学训导,自号溪西渔。
州同郑樗庵先生潜
郑潜,字彦昭,歙县人也。于师山不同谱,而以叔父事之。师山尝称其「敏悟坚笃,吾乡子弟之千里驹也。」又曰:「吾尝有后生无可语之叹,得潜而释然。」官至监察御史、泉州总管。入明同知□州。所著有《白沙■》、《樗庵集》。子桓,官至河南参政,亦有时名。
◆师山门人
鲍先生元康
鲍元康,字仲安,歙县人也。少喜读书,自经籍外,诸史诸子以及山经地志、岐黄医书、孙吴兵法、道藏佛典无所不究,而尤以修饬行义为先。已而学于师山,则曰:「前所学者,皆误也,吾今知之矣。」乃日从事于《六经》、《四书》,而尤尽心于《易》,日读一卦,周而复始,有得即笔记之。且曰:「程、朱之说,谨问简略,盖引而不发,学者宜尽心玩味,使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出入,字字有所归宿,方为有得。」尝语人曰:「自吾见郑先生,于体认道理,识所谓大泼泼地者,于应事得经权之道焉。」先是,其父鲁卿善治生,仲安代之承家曰:「先人将积有余以及人,元康敢不善述之。」乃以其岁所入为十分,其三以为家用,其三以供贡赋及官府公用,其二贮之以防水旱,其一以赈族党邻各有差等,其一以待亲友之有患难者,立社仓而不取其息。休宁有务官以负课粥二女为倡,百计赎之;朱子祭田百亩为族人所盗卖,以中统钞一万五千余贯复之,其它不能枚举也。红巾兵至饶州,集乡勇以捍州里。已而官军弃城走,乃籍乡里之贫者,计口给粟,使尽挈老幼入山避之。时师山正当厄,先生谋于诸生曰:「家破可以再营,师死不可再得。」倾家救之,得出。是年,官军来复新安、与其从子深、师山之弟琏皆起义兵应之。出入山谷,积劳成疾,呓语谆谆,犹曰「杀贼」,竟卒。甫三日,红巾复至,先生之家遂破。初,师山门下弟子日盛,先生为筑书院以处之,师山曰:「继我主讲席者,子也。」及先生卒,师山哭之恸。
(梓材谨案:谢山于是卷《札记》云:「尚有鲍安。」然查《师山文集》及诸书无及鲍安者,盖即鲍仲安也。)
山长鲍先生深
鲍先生浚(合传。)
鲍先生淮(合传。)
修撰鲍先生颎(合传。)
鲍深,字伯原,仲安之从子也。其父同仁,与师山为学侣,官至同知会昌州。先生与弟浚、淮并学于师山,行业与仲安等。师山之被购也,仲安为行赇,先生冒死入城,自任其事,遂得免。师山被召,先生摄行师山书院山长,以教诸生。师山至四明而返,道出淳安,将留焉,先生迎之而还。元兵复新安,先生与仲安以义兵应之,时人称为「郑门二鲍」。仲安死于行间,先生为主其丧,出其柩于兵革之中而葬之。明师下徽州,邓愈复购师山。先生先令遁去,而使己子颎代入狱。榜掠百辈,度不可免,师山乃挺身出。先生朝夕在狱,视其饮食。师山自罄,先生踊号哭,如丧父母,痛无以救其师也。颎,字尚褧,少随其父讲学师山,兼游石丘先生胡默之门。洪武初,以荐起,历官翰林修撰,同知耀州。非罪而死时,先生尚在堂,论者以为天道之难谌也。
(梓材谨案:《万姓统谱》载尚褧云:「从学乡先生张子经、胡孟成、郑彦昭诸先生辈。」是其从游者不独师山、石丘也。)
附录
新安再陷,元军复至,伯原被执。其帅欲杀之,伯原从容言曰:「山林遗民,捍御乡井,将军奈何不抚绥之而反歼之乎﹖」帅乃释之。
鲍先生观
鲍先生偕(合传。)
鲍观,字以仁,仲安之从子也。其父叶,亦师山老友。先生与其弟偕并学于师山,孝友称于乡里。尝筑堂以奉亲,师山名之曰亦政。师山将死,先生流涕而言曰:「观愿得一言以自警,则尊所闻,行所知,犹侍左右也。不然,死且不瞑。先生幸哀之。」师山援笔书曰:「予之以『亦政』名子堂也,其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刑于家,化于乡,是亦为政而已矣,奚必食君之禄,治民之事,而后为政﹖子兄弟其勉之!」师山之死,先生周旋最力。
鲍先生葆
鲍葆,亦伯原子也。师山被囚,日侍侧。一日,请曰:「先生素爱灵山之秀,近得西山钓石极佳,当俟先生事定后,筑草堂以讲学。师山叹曰:「吾且死矣,子好为之!」尝考干、淳之际,东阳郭氏、吴氏、何氏皆以富家子兴起于学,游东莱、同甫、说斋、止斋、水心诸公之门,父子兄弟交驰讲舍,可谓一时之盛。师山之讲学,亦资鲍氏之力。顾东阳诸子尚在承平之时,而鲍氏当丧乱。其崎岖百死,以卫其师,盖有古人之风。后世之泊然于师友之际者,足以感媿也夫!
汪先生自明
汪自明,字俊德,歙县人也。师山之死,以孤逢辰托之。
王先生友直
王友直,字季温,婺源人也。初,师黟南。已而,黟南令助教于师山,出则讲授诸生,入见则执弟子礼,相随六年,师山爱之如骨肉。师山蒙难,自始囚至就死,未尝一日舍去。时黟南避地越中,师山以所著《春秋阙疑》属之,使归请序于黟南而传之。顾《新安文献志》不载其人。
洪先生斌
洪先生杰(合传。)
洪先生宅(合传。)
洪斌,字节夫,歙县人也。帅其弟曰杰,字仲德;曰宅,字季安,并学于师山。师山尝登天目,宿狮子寺,盘桓玉立亭上,睹云海之奇,见城南覆船山邃深险易,为一郡最胜处,自是每夏携书避暑山中,先生因为构招隐草堂于眠云石下,师山偕黟南诸公赋诗焉。先生亦尝师石丘先生胡默。
吴先生虎臣
吴虎臣,字道威,歙县人也。师山先生之妹丈,因从学焉。家于县南,其地曰富登,有一石岩然出江上,势若飞入江中,师山每过之,辄坐钓其上,徘徊不能去,人因称为「郑公钓台」。淮阃余阙闻之,以篆书「郑公钓台」寄之,鲍以仁辈乃建草堂,以为讲学之地。
◆国良家学
山长鲍先生深
鲍先生浚
鲍先生淮(并见《师山门人》。)
◆君茂家学
鲍先生观
鲍先生偕(并见《师山门人》。)
◆石丘门人
撰鲍先生颎
洪先生斌(并见《师山门人》。)
◆黟南门人
王先生友直(见《师上山门人》。)
◆樗庵家学(融堂五传。)
参政郑先生桓
郑桓,字居贞,歙县人,同知潜子。先生从父官闽中,从贡泰甫游。明初,以硕儒与唐仲实等召对,官终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后坐方正学党死。(参《姓谱》。)
◆樗庵门人
修撰鲍先生颍(见上《师山门人》。)
◆伯原家学
修撰鲍先生颎
鲍先生葆(并见《师山门人》。)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