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遼海叢書 >《全遼志》批注

《遼海叢書》·《全遼志》批注

近人 遼海叢書 金毓黻 主編 著

李文信 遺注

  李仲元 整理

  《遼海叢書》第二集之五至十冊

  一、馬雲、葉旺改建之說甚誤,稱遼東郡城為遼陽是遼太祖時開始的。馬、葉在舊址上重建是實。

  [原文]「遼陽城(注)……洪武壬子因遼陽舊城之失,都督馬雲、葉旺改建于此,非水北曰陽之義也。」(卷一第三頁)

  二、十六年以前與遼東志同。本年為四十四年。

  [原文]「儒學(注)……丁酉……重修殿廡堂齋……,辛丑……建名宦鄉賢二祠……;甲子……先師殿兩廡戟門俱災……,本年……呈准優等生員給糧……。」(卷一第三頁)

  三、萬曆時門額:南門曰日永,東曰寅賓,西曰迎恩(?)。門額石刻,東門的一角微損,鑲于門石壁上。西門的已落地,移于菜園中。唯南門的仍舊保存原樣。兒時曾親見之。

  [原文]「永寧監城(注)……東西南三門。」(卷一第二十頁)

  四、舊宜州,實即元懿州。

  [原文]「廣寧 廣寧後屯衛(注)……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于此。」(卷一第二十四頁)

  五、開元為萬奴東真國之首都,南京在開元之南。元收其地設二萬戶府。洪武改元為原。初設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後改三萬衛,移開原城,即舊咸州。

  按:開原條,敘開原沿革,文繁不錄…仲元(卷一第二十五頁)

  六、永寧監在古熊岳縣故址南約七十里,是復縣永寧公社所在地。

  [原文]「永寧監(注)在遼陽城南四百六十里,古熊岳縣故地。」(卷一第二十五頁)

  七、「大蟲江也作短錯江。」

  [原文]「遼陽大蟲江」(卷一第二十六頁)

  八、新安河,城南九十里,當在熊岳南,可能與浮渡河有關,新安之名,當由新安鋪而來。

  [原文]「蓋州衛新安河注:城南九十里。……浮渡河注:城南一百里。」(卷一第二十七頁)

  九、溫泉,百里者為龍門湯溫泉;六十五里者為熊岳溫泉。

  [原文]「溫泉(注)二、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六十五里。」(卷一第二十七頁)

  十、畢里河,蓋州下作畢利河。

  [原文]「復州衛 畢里河」(卷一第二十八頁)

  十一、鴻臚島以唐鴻臚寺卿崔忻井而得名。

  [原文]「金州衛 鴻臚島」(卷一第二十八頁)

  十二、臭水島今稱周水子

  [原文]「金州衛臭水島」(卷一第二十九頁)

  十三、青泥島今稱青泥洼。

  [原文]「(金州衛)青泥島」(卷一第二十九頁)

  十四、東川州即遼川州,今黑城子。

  [原文]「義州隘口河(注)城東北八十里,源出東川州雙峰山,流入清河。」(卷一第三十頁)

  十五、木葉山不在錦州。

  [原文]「錦州 木葉山」(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六、今錦縣右屯衛村。

  [原文]「廣寧右屯衛。」(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七、今綏中縣前衛村。

  [原文]「廣寧前屯衛」(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八、今興城縣。

  [原文]「寧遠衛」(卷一第三十二頁)

  十九、義德府不詳,可能是貴德州之誤。

  [原文]「沈陽中衛,渾河(注)……西流經義德府,……。」(卷一第三十三頁)

  二十、馬鞍山在吉林市東北屬額穆。在東經一百二十七度強,北緯四十四度強,張廣才嶺一支。

  [原文]「馬鞍山(注)城東北四百里,在建州東。」(卷一第三十三頁)

  二十一、細河今泉頭河,西流至西雙山入二道河。

  [原文]「細河(注)……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二、小創忽兒河今二道河,即牤牛哨河。

  [原文]「小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三、大創忽兒河今招蘇太河。

  [原文]「大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四、艾河今赫爾蘇河,即東遼河上源。黑嘴在公主嶺西,新河口附近。

  [原文]「艾河(注)……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與土河會,別名遼海。」(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五、穩禿河,今名溫道河,在吉林市入江。

  [原文]「穩禿河(注)……源出房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六、案察河,今名卡岔河,發源于舒蘭縣,北流入拉林河,經榆樹縣東。

  [原文]「案察河(注)……源出艾河北流入松花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七、掃兀河,今名綏河,清初稱綏哈河,距吉林市西四十五里。

  [原文]「掃兀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八、禿魯麻河當是鰲龍河。

  [原文]「禿魯麻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九、一迷河今名飲馬河。

  [原文]「一迷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一禿河今名伊通河。

  [原文]「一禿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一、斡莫河今拉林河。

  [原文]「斡莫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二、金水河,今阿什河。

  [原文]「金水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三、理河今亮子河。

  [原文]「理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四、忽兒海河今牡丹江。

  [原文]「忽兒海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五、艾葱河應為綏芬河。

  [原文]「艾葱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六、莽哥河當是穆棱河或門河,但都不入海。

  [原文]「莽哥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七、忽刺溫江今呼蘭河。

  [原文]「忽剌溫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八、托溫江今湯旺河,發源于屯鄂模即湍湖,在伊春河附近。

  [原文]「托溫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九、混同江今東流松花江

  [原文]「混同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阿速江今烏蘇里江。

  [原文]「阿速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一、土木江今圖們江。

  [原文]「土木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二、嘴,《遼東志》、《九邊圖》均作堆。

  [原文]「邊台:石嘴空台」(卷二第二十五頁)

  四十三、興水,遼之神水縣故城,興、神一音之訛也,故址在女兒河旁,遼史所謂置神水縣于女河川是也。

  [原文]「興水縣堡」(卷二第二十八頁)

  四十四、正安堡仍舊名。

  [原文]「鎮安堡(注)……堡西正安堡可按伏。」(卷二第三十四頁)

  四十五、東安堡今名中安堡。

  [原文]「鎮遠堡(注)……堡西東安堡可按伏。」(卷二第三十四頁)

  四十六、今刺榆堝小城址,有碑。

  [原文]「長勝堡」(卷二第三十七頁)

  四十七、彰義站小城址,原有石門額,今佚。

  [原文]「長勇堡」(卷二第三十八頁)

  四十八、清河等堡位置,詳見《籌遼碩畫》卷一「棄地啗虜疏」。

  [原文]「清河堡等處墩台障塞操守」(卷二第三十九頁)

  四十九、大東州屬撫順市。

  [原文]「東州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今名馬群鄲、屬撫順市。

  [原文]「馬根單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一、散羊峪今名三龍峪,屬撫順市,在救兵台南。

  [原文]「散羊峪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二、本溪縣清河堡村。

  [原文]「清河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三、松樹口仍舊名,屬新賓。

  [原文]「(清河堡)松樹口墩」(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四、鴉鶻關舊在清河堡東北七十里。

  [原文]「(清河堡)鴉鶻關墩」(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五、一堵牆堡遺址即馬家城子。

  [原文]「一堵牆堡」(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六、小夾河,今仍舊名,屬新賓縣。

  [原文]「(一堵牆堡)小夾河墩」(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七、代子河即太子河。

  [原文]「(一堵牆堡)代子河台」(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八、碱場屬本溪縣。

  [原文]「碱場堡」(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九、南河峪今名藍河峪。

  [原文]「(碱場堡)南河峪墩」(卷二第四十頁)

  六十、南孤山,在碱場南,屬本溪縣。附近新城子或即其遺址。有小孤山。新城有石碑。

  [原文]「孤山堡」(卷二第四十頁)

  六十一、賽馬集,屬鳳城縣。

  [原文]「洒馬吉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二、靉陽堡,據《遼東志·經略》韓斌于成化四年建,在碱場堡南一百二十里。遺址在。

  [原文]「靉陽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三、新安既與靉陽、鳳凰二堡鄰近,遺址當即鳳凰城東北的石頭城。

  [原文]「新安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四、湯室城或其遺址。在鳳城縣東湯河。如此為寧東堡時,則險山應為蒲石河上的土城子。

  [原文]「險山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五、故址土城子,屬鳳城縣,在靉河左岸。也可能是其北湯河上的湯室城。以有湯頭孛羅台,似屬後者。

  [原文]「寧東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六、今名石頭城,在安東市北三十五里,楊家溝子屯,該屯小學即設在溝內。

  [原文]「江沿台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七、今名湯山城,屬鳳城縣。

  [原文]「湯站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八、鎮東堡,今雪里站土城

  [原文]「鎮東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九、鎮夷堡,今名通遠堡。

  [原文]「鎮夷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草河城,在通遠堡東北,草河口車站東方。

  [原文]「草河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一、青苔峪,在鳳城縣西北青城子。

  [原文]「青台峪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二、甜水站,在遼陽縣東南,浪子山東,東距摩天嶺甚近。是由遼陽東趨朝鮮大道。

  [原文]「甜水站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三、大黑山俗稱大和尚山,上有高句麗山城。

  [原文]「本城,大黑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四、鐵山通稱老鐵山。

  [原文]「旅順口鐵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五、黃井山實即皇井山。

  [原文]「(旅順口)黃井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六、木場驛包括大連市區。沙河口、青泥凹其明證。

  [原文]「木場驛,沙河口台、青泥凹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七、孛羅店今稱普蘭店。

  [原文]「石河驛,孛羅店台」(卷二第四十九頁)

  七十八、團瓢與歸州二村鄰近,一東一西,歸州在西近海。

  [原文]「本城,團瓢山台」(卷二第五十頁)

  七十九、五十寨、今復縣土城子公社所在的土城。

  [原文]「本城,五十寨堡」(卷二第五十頁)

  八十、石?旋城,張鏊苑馬寺興修記作宣城;卷四宦業張鏊傳作線城。東溝縣玄城村山上有城址是其遺構,磚瓦陶瓷都具明代特點。

  [原文]「東山草場一千四百九十九頃……查得東山石?旋城一帶荒芫草甸……俱給永寧等余餘種。」(卷二第七十三頁)

  八十一、二員,一駐河東,一駐河西,河指遼河而言。

  [原文]「管糧通判。注:弘治初添設山東濟南府帶銜管糧通判二員,一駐河東遼陽城,一駐河西廣寧城。」(卷三第二十三頁)

  八十二、捏吉伯當是據墓志入錄的。

  [原文]「元,捏吉伯,注:西夏國人……後以壽終,葬復州城東百步許。豫章竇仲清志其墓。」(卷四第六頁)

  八十三、江沿台、險山、孤山、一堵牆、散羊峪五堡,嘉靖時建。

  按:張鐸條記張鐸建五堡事,文繁不錄。(卷四第十頁)

  八十四、線城,今稱玄城村,在東溝縣,小山上有城址,系明代所建,附近平原廣闊,延至海邊。

  [原文]「張鏊:……奏開線城田幾千頃。」(卷四第十二頁)

  八十五、長廣道在遼河西,三岔河之北,向廣寧的人工大道。

  [原文]「葉旺:乙卯冬,納哈出由長廣渡水,直趨金州。」(卷四第十二頁)

  八十六、(周鶚)洪武時人,東寧安撫司。鴨綠江,東寧、黃城。又東寧、那丹府、嘉州相連,東寧位置可知大概。黃城與江界相近,黃城亦稱皇城,今輯安縣。

  [原文]「周鶚:……尋又總率諸軍往東寧……招討東寧安撫司等處……又總率諸軍征鴨綠江與東寧、黃城等地方……繼往東寧、那丹府、嘉州……自黃城招致江界。」(卷四第十四頁)

  八十七、益都山,前作一都山。

  [原文]「陳玉:……率領步騎進征上都北魚兒泊,直抵益都山。」(卷四第十四頁)

  八十八、略地海西,至松江招諭人口,回經一迷河,海西地方位置約略可知。一述河應為一迷河,即今飲馬河,北流入伊通河。

  [原文]「徐玉:未幾又略地海西,至松江,招諭人口五千餘……至一述河、虜踵其後,玉自以精甲為殿,終莫敢逼。……(卷四第十五頁)

  八十九、宣城即秀岩城音訛。杓子河今稱哨子河。

  [原文]「房暠:……與吳立共守蓋州。乙卯,虜復來寇,暠,良佐乘勝追擊,至宣城杓子河……」(卷四第十五頁)

  九十、得利贏城,即得利寺龍潭山城,原為高句麗山城遺址。

  [原文]「張良佐:……詔諭開設遼東衛于得利贏城……」(卷四第十六頁)

  九十一、塔兒山在新立屯北三十餘里。此云在鎮城北二十里,當是另一塔兒山。

  [原文]「閻懋官:……虜犯廣寧,同鎮守殷尚質追至塔兒山……血戰而歿……死于鎮北二十里。」(卷四第十九頁)

  九十二、寬甸峪,當即寬甸堡之地方名。

  [原文]「周益昌,注……虜又擁眾入犯寬甸峪。」(卷四第三十八頁)

  九十三、團佃子、江沿台、長安堡三捷,當在嘉靖四十年左右。

  [原文]「楊照,注……尋擢遼陽副兵于團佃子、江沿台、長安堡三捷并奏,詔復前職。」(卷四第三十八頁)

  九十四、古城丘在遼陽磚城東北角的北牆外,其處城堡內縮一段,丘上多高句麗磚和紅瓦片。

  [原文]「飛山無敵之神廟:遼陽城東北古城丘上,舊有祭。」(卷四第四十五頁)

  九十五、成化無戊午,當是戊子,即四年。

  [原文]「褒功祠:……成化戊午開設靉陽以北諸堡。」(卷四第四十五頁)

  九十六、河西游擊即遼河西游擊。

  按:「閻忠愍公」「賈忠壯公」條下皆有。(卷四第四十六頁)

  九十七、仰山寺在歸州南五里仰山村。

  [原文]「仰山寺,注,蓋州城南九十里。」(卷四第五十六頁)

  九十八、白塔彌陀寺在白塔鋪。塔日俄戰毀,舍利石棺有遼時銘刻,在省博物館。

  [原文]「白塔彌陀寺:沈陽城南二十里。」(卷四第五十六頁)

  九十九、蓋州玄真觀俗稱上帝廟。

  [原文]「玄真觀:二,一蓋州西門里……」(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零、金州營城,在城南,人稱土城子。即下之毛家營。又一稱營城子距州較遠。

  [原文]「營城:金州城南有土城一座。」(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一、舊遼陽城實指遼濱塔古城。實為遼遼州遼濱縣址。

  [原文]「舊遼陽城:沈陽城西北八十里。今在境外。」(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二、金望平縣設于梁魚務,在廣寧東南。

  [原文]「望平縣:廣寧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三、興水縣為遼神水縣音訛。

  [原文]「寧遠城西北三十五里,今在境外。」(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四、海濱、東關驛者為是,即遼隰州治,即漢陽樂地。陽樂故城可能為今綏中北方不遠的龍王山故城。所謂前衛西者,乃因遼史地理志之誤。

  [原文]「海濱縣:二、一寧遠城西六十五里,今為東關驛。一前屯城西八十里……」(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五、進城縣址今名營城子,在上柏官屯西南方。

  [原文]「進城縣:沈陽城東四十里,今廢。」(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六、漢州烽台應作韓。

  [原文]「歸仁縣:開元城北一百餘里,在漢州烽墩之北。」(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七、銅館驛後訛為中固驛。

  [原文]「銅山縣:開原城南三十里,俗傳銅館驛即古縣址。」(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八、成化丁酉始敕設郎中一員管理。

  [原文]「剌戶部管糧郎中。」(卷五第二頁)

  一零九、北城以宅外國降氓,即東寧衛自在州。

  [原文]《重修遼陽內城記》:「洪武己未都指揮潘敬附築土城以宅外國降氓。」(卷五第二十頁)

  一一零、河東七堡:彭家灣、李屯堡、散羊峪、一堵牆、孤山堡、險山堡、江沿台堡。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事。

  按:事載《增建河東七堡記》,敘述增建七堡緣由和山川形勢,文繁不錄。(卷五第二十二頁)—仲元

  一一一、由廣寧至開原建立邊牆城堡,改造畢恭凹字邊牆,實為開拓土地,加強邊防的最正確建議,惜當時朝中柄政者無此卓識,致被擱阻。所謂顯州廢城遼之中京者,當是誤指遼州故址。

  按:事載《奏復遼東邊事疏》(卷五第三十二頁)敘開復舊邊,建邊台墩空之議甚詳,文繁不錄。—仲元

  一一二、實即弘治時李善的建議也。正德間始立邊牆,棄遼河套與達虜。盤山、高平、沙嶺自古缺水。

  [原文]《使朝鮮回奏》(卷五第三十六頁,計奏邊事五項,文繁不錄—仲元)

  一一三、可惜當朝文恬武嬉,貪黷成風,豈有興舉改途之望?

  [原文]《嚴邊防以予消虜患疏》「如該鎮之議,修邊牆,行令就彼招兵,多造火器為得策也。」(卷五第三十九頁)

  一一四、十岔口踰山而入則犯新安、鳳城西南等堡,險山其要;短錯江沿流而入則犯九連城,江沿台東南等堡,康家哨其要。有險山而湯站為腹里。險山堡三十里外有一地方名大佃子。大佃子系十岔口以里之二關,險山以東之外蔽。

  [原文]《補議經略東方未盡事宜以安邊境疏》(卷五第四十九頁)(文繁不錄—仲元)

  一一五、開原為開元,非後日的開原城,乃七姓野人住地之開元。

  [原文]《平夷賦》「建州一衛女直,東方之黠虜也……永樂間開原降虜楊木達戶者悖逆,率數百騎往投之。」(卷六第二十四頁)

  一一六、喜昌口當即什岔口,古城指建州衛所居,有時稱虎城,即虎蘭哈達城。

  [原文]《平夷賦》「成化丁亥秋九月二十有四日,兵分五路深入虜地。左掖左哨出渾河、柴河、越石門、土木河至分水嶺。右掖右哨由鴉鶻關、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至潑豬江。中軍自撫順經薄刀山、粘魚嶺過嶺,渡蘇子河至古城。」(卷六第二十四頁第十一行)

  一一七、三江越虎城不知何指,亦不知何出,或指鳳凰山城?九連城?

  [原文]《平夷賦》「建州之地東南接鴨綠江朝鮮國。正南則三江越虎城。正東則毛憐衛七姓野人、黑龍江奴兒干諸夷……」(卷六第二十四頁第十七行)

  一一八、唐宗勒馬于鳳凰山無史實根據。

  [原文]《平夷賦》「唐之太宗乃奮東征之舉,僅勒馬于鳳凰之山。」(卷六第二十四頁二十四行)

  一一九、舊開原不知何指,但非指金元之開元可知,因方位道里皆不同也。

  [原文]「兀良哈:福餘、泰寧二衛韃靼在開原迤西古城堡境外住牧、舊開原一帶地方到古城八、九十里,至開原一百十餘里。」(卷六第三十二頁十一行)

  一二零、野若河,或是野苦之訛,即清人所稱愛滹江。

  [原文]「生女真:長白山在故會寧府南六十里……其嶺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野若河。」(卷六第三十五頁二十行)

  一二一、《遼東志》《實錄》馬作麻。

  [原文]「外夷衛所:亦馬河衛。」(卷六第三十六頁)

  一二二、《遼東志》蘭作闌。

  [原文]「外夷衛所:忽蘭山衛。」(卷六第三十六頁)

  一二三《遼東志》阿吉河衛下有密剌禿山衛。

  [原文]「外夷衛所:阿吉河衛。」(卷六第三十七頁)

  一二四、《遼東志》諸作渚。

  [原文]「外衛衛所:諸冬河衛。」(卷六第三十八頁)

  一二五、《遼東志》蒲作滿。

  [原文]「外夷衛所:蒲徑衛。」(卷六第三十八頁)

  一二六、《遼東志》蓋作益。

  [原文]「外夷衛所:蓋實左衛。」(卷六第三十八頁)

  一二七、《遼東志》丹作舟。

  [原文]「外夷衛所:塔山丹衛。」(卷六第三十八頁)

  一二八、《遼東志》遠作速。

  [原文]「外夷衛所:也遠倫衛。」(卷六第三十八頁)

  一二九、《遼東志》出萬山衛下有兀失衛。

  [原文]「外夷衛所:出萬山衛。」(卷六第三十九頁)

  一三零、《遼東志》作真河、鎖郎哈二千戶所。

  [原文]「外夷衛所:真河鎮郎哈千戶所。」(卷六第三十九頁)

  一三一、《遼東志》河作山。

  [原文]「外夷衛所:哈魯門河千戶所。」(卷六第三十九頁)

  一三二、《遼東志》河作阿。

  [原文]「外夷衛所:河魯木千戶所。」(卷六第三十九頁)

  一三三、洪州,當是橫州之音訛,橫州為遼頭下州,州有橫山因以得名,在遼州西北九十里,今彰武東北土城子。

  [原文]「開原西陸路:慶雲站熊山站洪州站懿州站」(卷六第四十頁)

  一三四、會寧府為朝鮮咸鏡北道之會寧,非金上京會寧府即今阿城縣白城地。

  [原文]「史考:(至正)十九年賊將關先生、破頭潘、董太歲、沙劉兒引兵自開平會寧陷大寧、懿州路,并海蓋復金四州及遼陽路,所過殺掠逃竄殆盡。二十年陷上京會寧府。」(卷六第四十一頁)

  一三五、威寧營方位,《遼東志·總圖》在奉集堡西,大誤。信按:威寧營屬本溪,奉集堡屬瀋陽市郊區。此為是。

  [原文]「圖考志:全遼總圖:威寧營堡:原寧營誤靈宮,據《遼東志》及本志開原鐵場注改,其方位與《遼東志·總圖》所列互易,未知孰是,各仍其舊。」(全遼志校勘記第一頁)

  一三六、本志海州境脫麻崖墩。

  [原文]「麻岸墩:《遼東志》岸作崖。」(全遼志校勘記第五頁)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