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常读常新,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阅历变化,阶段而理解解读的不同,确实常读常新//@春秋捡书:你有什么层次啊?字里行间尽是自夸之辞,看不出阁下有什么不俗之处,怎么,看了点先贤著作就自命不凡?
你有什么层次啊?字里行间尽是自夸之辞,看不出阁下有什么不俗之处,怎么,看了点先贤著作就自命不凡?//@73a804ed: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说明你还是在专注于思考,但是思考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我只能这样说,论语是常读常新。如果将读论语比喻成修炼九重九阳神功的话,我现在大概在第三层次,你已经处于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了。
天人合一之思想,自身无完善之境,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只是两个俗人的社会交流罢了,并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真正的有进步的价值
接受到教导,自己经常反复练习(慢慢变成自己的理解,又每每有新的收获),这不是让人心生愉悦吗?有同门同道之人从各地而来(既久别重逢又游学交流,互相探讨印证,进而有所进步),这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吗?同学同道之间,大家不会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产生的分歧不高兴,这不就是“君子”(有志向学识品德的人,这样的人可为人君,是人君该有的样子)的样子吗?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习说》曰:“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君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狼戾时习之。若学辞让。则于忿争时习之。若学勤敏。则于懈怠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尽。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书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学者,非独知之,其要在习,若鲁仲连。我人今之环境,非尽善也,当今之世,礼义廉耻不用,孔方兄独行,若求乎一方净域,终不可得。唯有暗自发奋,时时习之,方有转变之可能。若流于习气,与世沉浮,其殆矣。//@73a804ed: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说明你还是在专注于思考,但是思考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我只能这样说,论语是常读常新。如果将读论语比喻成修炼九重九阳神功的话,我现在大概在第三层次,你已经处于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了。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说明你还是在专注于思考,但是思考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我只能这样说,论语是常读常新。如果将读论语比喻成修炼九重九阳神功的话,我现在大概在第三层次,你已经处于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了。
回楼上,翻译问题,我更倾向于把“习”翻译成实习 实践,学习后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不是很快乐吗?把“知”翻译成任用,赏识,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中的知一样,别人不提拔自己,不给自己高官爵位,也不生气//@00557695:学而时习之:学,指形成一套学说,理论;时,时政,当权者。习,通”袭“,指采用,沿袭。整句翻译:我形成了一套治国安邦的学说,而当权者采用了并实施了,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这是第一层次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我的”学“没有被当权者采用,但是有个”知音“从远方来,他赞成我的学说,我们促膝长谈,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政不采用,朋友不理解,我不和朋友吵架,我不生气,我怡然自得,我有修为,这就是君子呀!这是自我欣赏,自我安慰的快乐!不知道你是否赞成我的说法。你不赞成,我也不会生气的。”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