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节

《孟子》·第二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guīfāngyuánzhīzhìshèngrénrénlúnzhīzhìwéijūnjìnjūndàowéichénjìnchéndàoèrzhějiēyáoshùnérshùnzhīsuǒshìyáoshìjūnjìngjūnzhěyáozhīsuǒzhìmínzhìmínzéimínzhěkǒngyuēdàoèrrénrénérbàomínshènshēnshìguówángshènshēnwēiguóxuēmíngzhīyuēyōusuīxiàosūnbǎishìnénggǎishīyúnyīnjiànyuǎnzàixiàhòuzhīshìzhīwèi

注释

(1)至:《逸周书》:“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荀子·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荀子·议兵》:“夫是之谓三至。”这里用为准则之意,最高标准。

(2)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说文》:“伦,辈也。”这里用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之意,做人的道德。

(3)幽、厉:幽:昏暗乱常;厉:暴虐嗜杀;周朝的幽王和厉王,就是因其所为而得此不好的谥号。

(4)贼:残害。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想要做君主,就要走君主的道路;想要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这二者不过是效法尧、舜罢了。不以舜之所以侍奉尧的作为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之所以治理民众的作为来治理民众,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爱民与不爱民而已。’残暴虐害老百姓太过分则身被杀国亦亡;不太过分,则自身危险国力削弱,这就称之为‘昏暗乱常和暴虐嗜杀’,即使有孝子及孙子,历百世也改变不了。《诗经》上说:‘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遥远,就是在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析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此段文言文乃孟子之言,其通篇贯彻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孟子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政治道德追求。

首先,孟子以“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为引子,引出他对规矩和圣人的理解。规矩是工艺的标准,方员即圆方,是工艺的极致。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比喻为工艺,把圣人比喻为工艺的极致,形象地表达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圣人的崇高地位,这是孟子的儒家观念的体现。

然后,孟子提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君要做到尽君道,臣要做到尽臣道,二者都应以尧舜为法则。这里,孟子借尧舜之名,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他的政治观点,即君臣之间应有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关系。

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话“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强调了仁和不仁的对立。孟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本性;而不仁则是道德的堕落,是人性的败坏。孟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警告君主们,如果对人民施行暴政,结果只能是自己的灭亡。这是孟子的政治观念的体现,他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反对暴政。

最后,孟子引用《诗》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明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暗示君主们应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孟子的历史观的体现,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们应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避免犯错误。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展现了孟子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政治道德追求,他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都体现在这段文言文中,使这段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