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部总论
易经
说卦传
干为天为君为父
大
全
节斋蔡氏曰尊而在上为君 沙随程氏曰为
君居上而覆下也 双湖胡氏曰干□所不统为
君变生六子为父
礼记
曲礼上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陈
注
事君者国无二尊虽父不可以抗之故无贵贱
尊卑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所尊贵也
檀弓上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
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
三年
陈
注
饶氏曰左右即是方养不止饮食之养言或左
或右无一定之方子之于亲不分职守事事皆当
理会无可推托有方言左不得越右右不得越左
有一定之方臣之事君当各尽职守故曰有方
朱氏曰亲者仁之所在故有隐而无犯君者义之
所在故有犯而无隐 刘氏曰父子主恩犯则为
责善而伤恩故几谏而不可犯颜君臣主义隐则
是畏威阿容而害义故匡救其恶勿欺也而犯之
文王世子
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
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大
全
临川吴氏曰兼天下而有之谓有父之亲有君
之尊也
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
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
于君臣之义也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
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
为君臣焉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国治
孝经
开宗明义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
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着乃能
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
士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
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
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
资取也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事父兼爱与
敬也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移事兄敬以
事于长则为顺矣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
位永守祭祀
圣治章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注
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父为君
以临于己恩义之厚莫重于斯
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注
以孝事君则忠
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
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
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
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
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
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
为孝乎
晏子
谏下
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
导亲于父兄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
于诸父谓之孝
庄子
人间世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
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
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
之忠之盛也
荀子
子道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鲁哀公问于
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
对孔子趋出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
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
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
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
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
之国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
谓孝之谓贞也
淮南子
缪称训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
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违其难也
韩诗外传
君父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亲丧三年君与父孰重
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
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
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
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盬
不遑将父
可于君不可于父孝子弗为也可于父不可于君君
子亦弗为也故君不可夺亲亦不可夺诗曰恺悌君
子四方为则
刘向说苑
建本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
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
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
本生才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
不悦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闻记不言无务
多谈比近不说无务修远是以反本修迩君子之道
也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
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
父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谊藏其
伪时其节慎其施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
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故贤子之事
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趋走进退容貌不悖乎
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
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
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贤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
以主为父以国为家以士人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
国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以成其义故其
君亦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
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
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君
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
其本荣华槁矣
林逋省心录
君亲
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故存虽妻子不
能移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可易其守
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谓
良知者其可忘乎
爱身者所以孝于亲爱民者所以忠于君
子之事亲不能承颜养志则必不能忠于君上
内不溺于妻子者事亲必孝外不欺于朋友者事君
必忠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
事君则无往而不忠
事亲孝则专其爱而妻子不能移事君忠则尽其职
而爵禄不足动竭力于亲者不必须士类致身于君
者不必问品秩
性理会通
人伦
朱子曰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
彝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死则哀送
之所以致其忠孝之诚者无所不用其极而非虚加
之也以为不如是则无以尽吾心云尔
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敬非是欲其如此盖有父子
则便自然有亲有君臣则便自然有敬
君父部艺文
孝义传序 宋书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夫仁义者合君亲之至理
实忠孝之所资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
圣哲诒言至于风漓化薄礼违道丧忠不树国孝亦
愆家而一世之民权利相引仕以势招荣非行立乏
翱翔之感弃舍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于心名
节不变戎车遽为其首斯并轨训之理未弘汲引之
涂多阙若夫情发于天行成乎己捐躯舍命济主安
亲虽乖理暗主匪由劝赏而宰世之人曾微诱激乃
至事隐闾阎无闻视听故可以昭被图篆百不一焉
今采缀湮落以备阙文云尔
唐明宗家人传从璟论 五代史
呜呼无父乌生无君乌以为生而世之言曰为忠孝
者不两全夫岂然哉君父人伦之大本忠孝臣子之
大节岂其不相为用而又相害者乎抑私与义而已
耳盖以其私则两害以其义则两得其父以兵攻其
君为其子者从父乎从君乎曰身从其居志从其义
可也身居君所则从君居父所则从父其从于君者
必辞其君曰子不可以射父愿无与兵焉则又号泣
而呼其父曰盍舍兵而归吾君乎君败则死之父败
则终丧而事君其从于父者必告之曰君不可以射
也盍舍兵而归吾君乎君败则死之父败则待罪于
君君赦己则终丧而事之古之知孝者莫如舜知义
者莫如孔孟其于君臣父子之际详矣使其不幸而
遭焉其亦如是而已矣从璟之于庄宗知所从而得
其死矣哀哉
君父部纪事
吕氏春秋行论篇纣为无道杀梅伯醢之杀鬼侯脯
之以礼诸侯于庙文王流涕而咨之纣恐其畔欲杀
文王而灭周文王曰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
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
史记伯夷传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
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仁乎左右
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韩子十过篇管仲老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
父不幸而不起政安迁之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知子
莫若父公曰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
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
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
亲君乎
国语晋献公烝于武公公称不与使奚齐□事猛
足言于大子曰伯氏不出奚齐在庙子盍图乎大子
曰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
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弃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图
焉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况有不忠焉废人以自成
有不贞焉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
孝矣吾其止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
人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怀公执狐突
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
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
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
襄公十七年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
重丘人闭门而询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
忧而何以田为
疏
蒯与其父共逐其君则是身亲为
恶故言亲逐而君尔父为厉者父为恶首故以恶鬼
骂之
二十二年楚令尹子南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
王御士王曰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其
居乎对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泄命重刑臣亦不为
王遂杀子南于朝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
焉入曰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雠吾弗忍也遂缢而
死
谷梁传定公四年子胥父诛于楚挟弓扶矢而干阖
庐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
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
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
韩子五□篇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
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
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
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
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
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
之福必不几矣
吕氏春秋高义篇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
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
其父也还车而反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
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
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
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
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
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
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
且孝矣
韩诗外传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
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
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
说苑立节篇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
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
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
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
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
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
弃父而死岂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
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
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
以兵围吾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
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
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
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
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
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
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
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
天下遂自杀
臣术篇景公饮酒陈桓子请浮晏子晏子曰何故也
陈桓子曰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
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曰臣以君之
赐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衣食者如此
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
国语吴人之入楚楚昭王奔郧郧公之弟怀将杀王
郧公辛止之怀曰平王杀吾父在国则君在外则雠
也见雠弗杀非人也郧公曰夫事君者不为外内行
不为丰约举苟君之尊卑一也且夫自敌以下则有
雠非是不雠下虐上为杀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
而讨臣何雠之有若皆雠君则何上下之有乎吾先
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
今尔以是殃之不可怀弗听曰吾思吾父不能顾矣
郧公以王奔随王归而赏及郧怀子西谏曰君有二
臣或可赏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惧矣王曰夫
子期之二子邪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
不亦可乎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大夫种行成于吴夫差与
之成而去之句践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
而思报父母之雠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
者乎请复战句践既许之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
其弟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败吴于囿遂灭吴
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
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
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
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
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废将而
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何为而击之顷间言秦
兵大败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
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
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
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
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
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
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
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大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
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
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
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
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与百
姓人臣莫难于无□而进贤故明主之察其臣必知
其无□而进贤贤臣之事其主亦必无□而进贤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陈楚之间今遂不加善
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
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
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
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也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
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
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
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
王曰善乃止之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
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
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
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臣父臣父且死
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
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
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
汉书高祖本纪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
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
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
行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
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
言赐黄金五百斤
王陵传汉王击项籍陵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
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
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
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
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新序节士篇苏武使匈奴匈奴欲降武使贵人故汉
人卫律说武武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铁钺汤镬之诛而
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
后汉书冯异传建武三年异拜征西大将军人有章
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
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
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赵苞传苞字威豪迁辽西太守遣使迎母值鲜卑万
余人入塞苞母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骑二万
与贼对阵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
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
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责母
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
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
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殡母葬讫谓乡人曰食
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
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
世说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
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
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臣何敢言盛
晋书周处传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
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
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
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
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谢琰传琰与辅国将军刘牢之俱讨孙恩恩逃于海
岛朝廷以琰为会稽内史既而上党太守张虔硕战
败群贼锐进贼既至琰跨马而出广武将军桓宝为
前锋至千秋亭败绩琰与二子肇峻俱被害宝亦死
之后诏以琰父子陨于君亲忠孝萃于一门赠琰侍
中司空谥曰忠肃
桂苑丛谈崔英年九岁在秦王苻坚宫内读书坚殿
上方卧诸生皆趋英独缓步怪而问之英曰陛下如
慈父非桀纣君何用畏乎
南史柳世隆传齐高帝践祚世隆进爵为公褚彦回
曰世隆事陛下在危尽忠居忧杖而后起立人之本
二理同极加荣增宠足以敦厉风俗
梁书谢蔺传蔺五岁每父母未饭乳媪欲令蔺先饭
蔺曰不觉饥强食终不进舅阮孝绪闻之叹曰此儿
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因名之曰蔺
北史裴让之传让之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
系齐神武问云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
弟各得尽心况让之老母在此君臣分定失忠与孝
愚夫不为
唐书李□传□改东京留守安禄山反兵薄城下□
约卢奕吾曹荷国重寄虽力不敌当死官城陷禄山
害之谥曰忠子源俘为奴故吏赎归以父死贼手常
悲愤不仕不娶李德裕表荐之穆宗下诏曰褒忠所
以劝臣节旌孝所以激人伦其以源守谏议大夫遣
使者持诏书袍笏即赐
王珪传珪拜尚书兼魏王师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
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
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
大唐新语元宗尝赐握兵都将郭知运等内人天军
节度太原尹王皎独不受上表曰臣事君犹子事父
在三之义宁有等差岂有经侍宫闱臣子敢当恩贶
以死自誓固辞不受优诏许之
宋史范纯仁传纯仁疾革以宣仁后诬谤未明为恨
呼诸子口占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
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
洪皓传皓为大金通问使及还见于内殿力求郡养
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
舍朕去耶
宗室不传不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
涕泣长力学母曹氏止之答曰君父雠未报非敢志
□贵也
安世通传世通隐居青城山中不出吴曦反乃献书
于成都帅杨辅曰公初得曦檄即当兴仗义之师以
顺讨逆而士大夫不明大义尚云少屈以保生灵夫
君乃父也民乃子也岂有弃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
一人之叛乃举蜀士大夫之叛也
李成大传成大知金坛北兵至吏民挟成大降乃潜
与胡用存谋复金坛事泄系狱搒掠不屈杀其二子
以惧之终不屈笑曰子为父死臣为君死卒杀之
通鉴帝废皇后郭氏吕夷敕有司毋得受台谏章
奏中丞孔道辅率谏官范仲淹十人诣垂拱殿伏奏
皇后不当轻废寻有诏令夷简谕以皇后当废状道
辅等至中书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
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
后有汉唐故事道辅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仅引
汉唐失德为法耶夷不能答
青箱杂记刘温叟父名岳终身不听乐不游嵩华每
赴内宴闻钧奏回则号泣移时曰若非君命则不至
于是
墨客挥犀杨大年内翰七岁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年
十一太宗皇帝闻其名召对便殿授秘书省正字且
谓曰卿久离乡里得无念父母乎对曰臣见陛下一
如臣父母上叹赏久之
元史伯颜不花的斤传伯颜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
尝南望泣下曰我为天子司宪视彼城之危急忍坐
视乎吾知上报天子下拯生民余皆无可恤所念者
太夫人耳即日入拜其母鲜于氏曰儿今不得事母
矣母曰尔为忠臣吾即死复何憾
普颜不花传普颜不花守御益都明兵压境城陷还
告其母曰儿忠孝不能两全有二弟当为终养拜母
趋官舍坐堂上主将素闻其贤召之普颜不花曰我
元朝进士官至极品臣各为其主不屈死之
明郑克敬传略克敬官御史常奉使还赐之宴不食
光禄以闻太祖问之对曰今日臣父忌日不敢食肉
太祖曰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况君命乎对曰臣
闻有父子而后有君臣
君父部杂录
管子霸言篇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
父一家不可理也
墨子亲士篇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
爱无益之子
兼爱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荀子致仕篇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
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吕氏春秋名类篇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
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孔丛子问军礼篇介胄在身执锐在列虽君父不拜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事父可以事君
白虎通谏诤篇子谏父不去者父子一体而分无相
离之法犹火去木而灭也论语事父母几谏下言又
敬不违臣之谏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谏父法
火以揉木也臣谏君以义故折正之也子谏父以恩
故但揉之也
晋书段灼传灼上表曰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
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退则有戚然
之忧非怀禄也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
已者也
抱朴子良规篇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废则天亦可
改父亦可易也大圣着经资父事君民生在三奉之
如一
两同书明君之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
谭子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宠非忠也
迂书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父曰前子
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故违
君之言臣不顺也逆父之命子不孝也不顺不孝者
人得而刑之顺且孝者人得而赏之
懒真子元城先生与仆论礼记内则鸡鸣而起适父
母之所仆曰不亦太早乎先生正色曰不然礼事父
与君一等一体父召无诺君命召无诺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今朝谒者必以鸡鸣而起适君之所而人不
以为早盖以刑驱其后也今世俗薄恶故事父母之
礼得已而已尔若士人畏犯义如犯刑则今人可为
古人矣仆闻其言至今愧之
兼明书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犯
上谓干犯君上之法令也言人事父母能孝事兄长
能弟即事君上能遵法令必不干犯于君上也
皇极经世尧舜父子之衰也汤武君臣之缺也
东坡志林郗嘉宾将死出其所与桓温密谋之书一
箧嘱其门生曰若家君眠食大减即出此书方回见
之曰是儿死已晚矣乃不复念余读而悲之曰士之
所甚好者名也而爱莫加于父子嘉宾以父之故而
不匿其恶名方回以君之故而不念其子嘉宾可谓
孝子方回可谓忠臣也
闻见后录桃应问于孟子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
瞍杀人则如之何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
舜安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窃
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刘子曰
孟子之言察而不尽理权而不尽义孝子之事亲也
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志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
使其人有间非之言舜为天子瞽瞍必不杀人也仲
尼之作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故以子则讳父以
臣则讳君岂独春秋然哉虽为士者亦然故必原父
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听之昔者商鞅之作法也太子
犯之鞅曰太子君之贰也不可以刑刑其傅与师鞅
之法刻矣然而犹有所移由是观之瞽瞍杀人皋陶
必不执也叶公子高问于孔子曰吾党直躬者其父
攘羊而子证之何如孔子曰不可吾党之直者异于
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由是观之瞽瞍杀人皋陶虽
执之舜必不听也舜岂以天下有所受顾临其亲哉
夫圣人莫大焉天子莫尊焉德为圣人而不能使其
亲无一朝之患是则非舜也知天子之尊而不知天
子父之贵也而务搏执之是则非皋陶也无其事云
尔有其事奚至于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故曰孟子
之言察而不尽理权而不尽义夫衡之为物也徒悬
则偏而倚加权焉则运而平一重一轻之间圣人权
之时也请问权曰皋陶不难弃士不过失刑而已矣
以君臣权之天下之为君臣者必定义莫高焉舜不
难弃位不过隐法而已矣以父子权之天下之为父
子者必悦仁莫盛焉故善为政者无以小妨大无以
名毁义无以术害道无以所贱干所贵迂其身有以
利天下则为之贬其名有以安天下则为之其唯舜
皋陶乎
晁氏客语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国人此为
君而言也非为臣者所以责君父子之间不责善此
为父而言也非为子者所以责父
艺圃折中君天也父也天不常雨泽而旱潦为下土
者倾而陷之可乎父不理生产而博饮为子孙者鸩
而戕之可乎其不可也必矣汤武之罪当无所逃彼
其自恕与天下后世恕之者不过曰诛一残贼而拯
亿兆于涂炭行大义者不恤小节兴大利者不顾小
害是又不思甚也为汤武者能保其子孙皆贤明仁
圣否乎如身后之付不可必盖亦姑忍是而冀其将
来矣何遽为祸首以启天下无君无父之心使殃毒
之流纷纷如也
容斋随笔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
孝子之门刘歆事父虽不载不孝之迹然其议论每
与向异同故向拳拳于国家欲抑王氏以崇刘氏而
歆乃力赞王莽倡其凶逆至为之国师公又改名秀
以应图谶竟亦不免为莽所诛使天道每如是不善
者其知惧乎
容斋三笔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夫子责数之
以为野盖是时夫子在卫当辄为君之际留连最久
以其拒父而窃位故欲正之然子欲适晋安有命世
圣人而肯居无父之国事不孝之君哉是可知已
朱全忠篡逆杨涉为押传国宝使其子凝式曰大人
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盍辞之涉大
骇曰汝灭吾族神色为之不宁者数日涉又惩白马
之祸丧其良心甘入六臣之列凝式痛其父失节托
于心疾历五代十二君佯狂不仕亦贤乎哉
魏王裒嵇绍其父死于非命裒之父仪以为司马昭
安东司马之故因语言受害裒为之终身不西向而
坐绍之父康以魏臣锺会谮之于昭昭方谋篡魏阴
忌之以故而及诛绍乃仕于晋武之世至为惠帝尽
节而死绍之事亲视王裒远矣温公通鉴犹取其荡
阴之忠盖不足道也
东谷赘言孝子忠臣代固有之惟子能合父心惟臣
能合君心者为难能也盖有之矣不多见也是故执
友穷乏济以麦舟范忠宣公之心即父之心也河东
未平不望使相曹武惠王之心即君之心也
耄余杂识伍员为父复雠鞭平王之尸于父则孝矣
而以臣雠君不可也夫员始事吴以雠楚继败越以
报吴员于时盍一死以下报伍奢于地下是死于父
犹死楚也孰与伏属镂之剑以死是死吴也即不死
而为蠡之去可也然蠡可去员不可去员去楚而归
吴今去吴而他适也其孰与之惟有死之道而已矣
狂夫之言夜间与客饮茶客问曰事君事亲同乎余
曰不同陆绩怀橘奉母便谓之孝子丁晋公献大龙
团茶蔡君谟献小龙团茶欧阳公惊曰君谟士人也
何至作此事钱惟演献洛下牡丹东坡诗云洛阳相
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推此则事君事亲必有
分矣客曰此论殆为近来献纳与矿税发也余不答
长者言名利坏人三尺童子皆知之但好名之过使
人不复顾君父世有妨亲命以洁身讪朝廷以卖直
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笔畴大抵与奸邪之人言论当以忠君孝父平坦可
行者言之慎毋以古今权谋智计启其不正之心
遒徇编孝者所以事亲大学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天
地间有此奇文字
君臣部杂录
礼记礼运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晏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
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曰君令臣共礼也君令而不违
臣共而不贰礼之善物也
孝经广要道章敬其君则臣悦
管子宙合篇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揨擿挡则
击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左操五音右执五
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劳
故立于右夫五音不同声而能调此言君之所出令
无妄也而无所不顺顺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
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无妄也而无所不得得而力
务财多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一其爱而无
独与是王施而无私则海内来宾矣臣任力同其忠
而无争其利不失其事而无有其名分敬而无妒则
夫妇和勉矣君失音则风律必流流则乱败臣离味
则百姓不养百姓不养则众散亡君臣各能其分则
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
法法篇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独能尽贤于人也曰
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有故为
其杀生急于司命也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
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其臣人臣望此
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六者在臣期
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
春秋之际臣有□其君子有□其父者得此六者而
君父不智也
君臣篇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
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
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
能匡则百姓之与闲犹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
其道于国家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饰官化下者明君
也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
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参表则
邪者可知也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
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
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然则上
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虚矣上之畜下不妄则
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虚则循义从令者
审也上明下审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
不旷其产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
守节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则百姓上归亲
于主而下尽力于农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
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民性因而三族
制也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为人臣者仰生于
上者也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为人臣者受任
而处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以劳
受禄则民不幸生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名正分明
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
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
而动者也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人臣也者无
爱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毕矣是故主画之
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
印玺典法策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奸伪之术
也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
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
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
之君正其德以□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
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
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
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则不公矣
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
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
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顺
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
伪诛视听者众也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
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
坐而取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走而奉其败
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
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故曰主
道得贤材遂百姓治治乱在主而已矣故曰主身者
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
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是
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
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十
主民者失其纪也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
失之谓道道德定而民有轨矣有道之君者善明设
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
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
私以为公公道不违则是私道不违者也行公道而
托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奸心得无积乎奸心之积也
其大者有侵逼杀上之祸其小者有比周内争之乱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国无常法也主德不
立则妇人能食其意国无常法则大臣敢侵其势大
臣假于女之能以规主情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
援外权于是乎外夫人危太子兵乱内作以召外寇
此危君之征也
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
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朝
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衣服緷絻尽有法度则君体
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
上而成俗着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
上者佚矣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
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
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
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
有求而得火也奸伪之人无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
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庆之
于天子大夫有善纳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庆之于
长老此道法之所从来是治本也是故岁一言者君
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
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间
听其言于君臣之义而官论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
宫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为常具以给之相总要者
官谋士量实义美匡请所疑而君发其明府之法瑞
以稽之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余日而
官胜其任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下
有分职也
四称篇桓公问于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诸侯
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
鉴焉管子对曰夷吾之所能与所不能尽在君所矣
君胡有辱令桓公又问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
四邻诸侯之义仲父不当尽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
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
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
侧竞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
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
革受其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
谓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
语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富尽语我昔者无道之君
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
宫职美道又何以闻恶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缘
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
父已语我其善而不语我其恶吾岂知善之为善也
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无道之君大其
宫室高其台榭良臣不使谗贼是舍有家不治借人
为图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兽无所朝处不修
天道不鉴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众所怨诅希不
灭亡进其谀优繁其钟鼓流于博塞戏其工瞽诛其
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
笑语式政既輮刑罚则烈内削其民以为攻伐辟犹
漏釜岂能无竭此亦可谓昔者无道之君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与昔者
无道之君矣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
以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
委质为臣不宾事左右君知则仕不知则已若有事
必图国家遍其发挥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
谗慝不作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
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
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近君
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酒食
则慈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
有忧则臣服之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当
尽语我昔者无道之臣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
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无道之臣委质为臣宾事左右
执说以进不蕲亡己遂进不退假宠鬻贵尊其货贿
卑其爵位进曰辅之退曰不可以败其君皆曰非我
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食于货贿
竞于酒食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
谗贼与斗不弥人争唯趣人诏湛湎于酒行义不从
不修先故变易国常擅创为令迷惑其君生夺之政
保贵宠矜迁损善士捕援货人入则乘等出则党骈
货贿相入酒食相亲俱乱其君君若有过各奉其身
此亦谓昔者无道之臣桓公曰善哉
明法解人主者擅生杀处威势操令行禁止之柄以
御其群臣此主道也人臣者处卑贱奉主令守本任
治分职此臣道也故主行臣道则乱臣行主道则危
故上下无分君臣共道乱之本也故明法曰君臣共
道则乱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势也故威势在下则主制
于臣威势在上则臣制于主夫蔽主者非塞其门守
其户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势
也故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法政独出于主则
天下服德故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出于臣则
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
臣共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明法曰威不两
错政不二门
制群臣擅生杀主之分也县令仰制臣之分也威势
尊显主之分也卑贱畏敬臣之分也令行禁止主之
分也奉法听从臣之分也故君臣相与高下之处也
如天之与地也其分画之不同也如白之与黑也故
君臣之间明别则主尊臣卑如此则下之从上也如
响之应声臣之法主也如影之随形故上令而下应
主行而臣从以令则行以禁则止以求则得此之谓
易治故明法曰君臣之间明别则易治
晏子问上篇景公问晏子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
治身荥难乎易乎晏子对曰易公曰何若对曰为君
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
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公又问为君何行则危为臣何
行则废晏子对曰为君厚藉敛而托之为民进谗谀
而托之用贤远公正而托之不顺君行此三者则危
为臣比周以求进逾职业防下隐利而求多从君不
陈过而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故明君不以邪观
民守则而不亏立法仪而不犯苟有所求于民而不
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于下民心固于上故察士不
比周而进不为苟而求言无阴阳行无内外顺则进
否则退不与上行邪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景公问晏子曰臣之报其君何以晏子对曰臣虽不
知必务报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
之君则争其不义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
择君而事之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民所患何也晏子对曰所患
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
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
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也
邓析子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亲所信一累
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亲三累也何谓四责受
重赏而无功一责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责也为理而
不平三责也宽以御军陈而奔北四责也君无三累
臣无四责可为安国家也
荀子王霸篇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则外贤而
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园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
上下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任数篇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
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
韩子功名篇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春秋孔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
孔丛子对魏王篇魏王问何如可谓大臣子高答曰
大臣者事成主裁其赏事败臣执其咎主任之而无
疑臣当之而勿避君总其美臣行其义然则君不猜
于臣臣不隐于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是以臣主
并各有得也
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不量
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
命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
淮南子主术训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
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论是
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
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
相使也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意清明而不暗
是故群臣辐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
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人
主所任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
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
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故绳正于上
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
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
忠者隐蔽矣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
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
也是故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
不能以为治也
说山训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上求楫而下
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
三衰下有九杀
缪称训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
之闻也
董子上臣事君以人中臣事君以身下臣事君以货
春秋繁露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
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
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明
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
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
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
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
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
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为人
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险易坚
要刚柔肥臞美恶累可就财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
而财也为人臣者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主亦
得而财之故王道威而不失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
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犹地之竭竟其情
也故其形宜可得而财也
潜夫论明忠篇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人臣之誉莫美
于忠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忠
不万全者非必愚暗不逮而恶名扬也所道求之非
其道之尔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断
金能如此者两誉俱具要在于明操法术自握权秉
而已矣所谓术者使下不得欺也所谓权者使势不
得乱也术诚明则虽万里之外幽冥之内不得不求
□权诚用则远近亲□贵贱贤愚无不归心矣周室
之末则不然离其术而舍其权怠于己而恃于人是
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尽力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
乱于下故遂衰微侵夺而不振也夫帝王者其利重
矣其威大矣徒悬重利足以劝善徒设严威可以惩
奸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则举世之人可
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汤火而不难岂云但率之以共
治而不宜哉若鹰也然猎夫御之犹使终日奋击而
不敢怠岂有人臣而不可使尽力者乎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夫神明之术其在君身而忽之故令臣
钳口结舌而不敢言此耳目所以蔽塞聪明所以不
得也制下之权日陈君前而君释之故令君臣懈弛
而背朝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诗云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敖敖夫恻隐人
皆有之是故耳闻啼号之音无不为之惨凄悲怀而
伤心者目见危殆之事无不为之恻怛惊而赴救之
者君臣义重行路礼轻过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
贫非贵而犹若此则又况于北面称臣被宠者乎是
故进忠扶危者贤不肖之所共愿也诚皆愿之而行
违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言而身败尔历
观古来爱君忧主敢言之臣治势一成君自不能乱
也况臣下乎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曰号令然
势自乱乱势一成君自不能治也况臣下乎是故势
治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也尧舜恭己
无为而有余势治也胡亥王莽驰骛势乱也故曰善
者求之于势弗责于人是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
不行私以欺法不黩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
其禁竭其心而称其职此由法术明而威权任也夫
术之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有余故
能兼四海而照幽明权之为势也健悍以大不待贵
贱操之者重重故能夺主威而顺当也是以明君未
尝示人术而借下权也孔子曰可与权是故圣人显
诸仁藏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然后致其治而成
其功功业□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
乃得称忠此所谓明据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
利断金也
申鉴杂言或问致治之要君乎曰两立哉非天地不
生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统之者君臣也
哉先王之道致训焉故亡斯须之间而违道矣昔有
上致圣由教戒因辅弼钦顺四邻故检柙之臣不虚
于侧礼度之典不旷于目先哲之言不辍于身非义
之道不宣于心是邪僻之气末由入也
缺
有间
缺
必
有入之者矣是故僻志萌则僻事作僻事作则正塞
正塞则公正亦末由入也矣不任不爱谓之公惟公
是从谓之明齐桓公中材也永能成功业由有异焉
者矣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群臣盈朝非无亲近也
然外则管仲射己卫姬色妾非爱也任之也然后知
非贤不可任非智不可从也夫此之举弘矣哉膏肓
纯白二竖不生兹谓心宁省闼清净嬖孽不生兹谓
政平夫膏肓近心而处厄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
不可二竖藏焉是谓笃患故治身治国者唯是之畏
人主之患常立于二难之间在上而国家不治难也
治国家则必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难也有难之难
暗主取之无难之难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于二
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
则必矫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无罪之罪
忠臣置之人臣之义不曰吾君能矣不我须也言无
补也而不尽忠不曰吾君不能矣不我识也言无益
也而不尽忠必竭其诚明其道尽其义斯已而已矣
不已则奉身以退臣道也故君臣有异无乖有怨无
憾有屈无辱人臣有三罪一曰导非二曰阿失三曰
尸宠以非引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
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进忠有三术一曰防
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
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下不钳口
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有钳之钳犹可解也无钳之
钳难矣哉有塞之塞犹可除也无塞之塞其甚矣
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义申以义屈高祖虽
能申威于秦项而屈于商山四公光武能申于莽而
屈于强项令明帝能申令于天下而屈于锺离尚书
若秦二世之申欲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太后之申
意而怨于郑是谓不屈不然则赵氏不亡而秦无愆
尤故人主以义申以义屈也喜如春阳怒如秋霜威
如雷霆之震惠若雨露之降沛然莫能御也
或问人君人臣之戒曰莫非戒也请问其要曰君戒
专欲臣戒专利患之甚矣
原本
缺五字
城重译而献珍非
宝也腹心之人匐匍而献善宝之至矣故明王慎内
守除外寇而重内宝云从于龙风从于虎凤仪于韶
麟集于孔应也出于此应于彼善则祥祥则福否则
眚眚则咎故君子应之
盐铁论君笃爱臣尽力上下交让而天下平
说文君者尊也臣者牵也心常牵于君也
黄宪外史夫君者大臣之表也故明主有击壤之歌
则大臣有舆人之诵上有画一之谚则下有五□之
谣此表树而影必从者也
抱朴子官理篇夫君犹器也臣犹物也器小物大不
能相受矣
文中子问易篇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君失于上
则臣补于下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此王道所以不
跌也
两同书君者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
能辅君亦能危君是以三杰用而汉兴六卿强而晋
灭陶朱在而越霸田氏盛而齐亡虽任使之同而成
败尤异也
鹿门隐书不以尧舜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
周公之心为臣者具臣也
吹剑录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虽不
君臣不可不臣何至如此不如贾谊云主上遇其臣
如犬马彼将犬马自待刘公挚亦云谓人以犬马彼
将以犬马自为
林下偶谈尧典有君道焉犹易之干也舜典有臣道
焉犹易之坤也诗周南召南亦然
册府元龟良臣之于君也有股肱之喻有腹心之寄
故存则倚任没则追思此哲王之所同也汉氏而下
乃有怀其勋烈念其才德形于震悼发乎喟叹以至
申命文学颂其画像亲枉舆驾临其馆舍或裒述其
懿范或存记其谠言称咏发于章句赗赙越于彝等
逮夫罢宴停乐惊食流涕靡涓日而发哀遥望车而
增恸极云亡殄瘁之痛深慭遗予之嗟斯足以笃
爱贤之心厚同体之义者传所谓听鼓鼙琴瑟而必
有所思焉其是之谓矣
夫琴瑟是听君子有志义之思卿佐或亏元首有股
肱之痛君臣之道不亦重乎粤若天历余分鼎峙立
国宋齐而下互专霸业必有良士勤宣令图或经武
以着能或纬俗而底绩及夫守节死义先时物故竭
诚率职奄忽沦谢是用震悼上心悲涕斯集形于嗟
叹发乎言谕乃至撤去盛食具乃素服托深辞干文
诔摅哀兴于风什躬设祖奠亲临吊祭易徽名而表
行加异数以报功赐予便蕃追□优渥谅非德侔咸
一情敦终始者畴克以当之哉
传曰礼大臣则不眩盖夫勋德之重位望尊显既注
意而属任又改容而体貌斯哲王之懿范也至有虚
怀宴见前席咨访或尊以官呼或异其礼数亦有告
归谢病加渥缛之赐引年上绶进优崇之秩宠灵焕
赫度越彝等皆所以眷待旧老褒显纯懿厚股肱之
礼增堂陛之峻者也非夫茂功懿行隽臣硕望其何
以当之哉
渔樵对问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
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渔者曰
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
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
之臣尧舜之臣生于桀纣之世犹桀纣之臣生于尧
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
西畴常言君臣相与谋谟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
帝天资浑厚闻张释之长者之言而悦景帝资禀不
及而晁错术数之说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
错之风以智驭物循致七国之变一言契合治体以
分可不谨夫
文脍天下大器也有有此器者有负此器者君者有
此器者也臣者负此器者也匹夫有百金之器则必
择其负择其负故重其人
续志林汉高帝既定天下谓群臣曰运筹帏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
也君子曰知人善任使此帝王之略也夫以高帝之
雄姿大度而当其任使者又皆天下之才其得天下
不亦宜乎虽然高帝固善知人为可尚抑所以任使
之道则未免持驾御之术以束缚驰骤之盖有无足
多者当韩信为治粟都尉萧何数言其奇而高帝故
不用殆欲激之使亡尔既亡而追得之则信以为必
死矣反遽拜之为大将使其以任遇太重为过望效
死以酬恩不复叛而信遂谓汉遇我厚也此在其术
中而不知者也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欲立六国后高
帝非不知六国后不可立也而以问良是特以尝其
心焉耳盖良始惟为韩报仇又尝说项梁立韩诸公
子横成君成为王而己为韩司徒而后又自褒中去
汉而归韩高帝恐良终为韩不为汉故因疑其谋以
尝良岂果不知六国后不当立哉而子房固且力陈
其难以为不可此又在其术中而不知者也萧何与
高帝同起事膺专任守关中汉廷诸臣功无与比盛
高帝恐其脱自骄以取祸故遣卒为卫又系之廷尉
以抑折之使自谨守以保令终非诚疑何也设诚疑
之则已以待韩彭者待之矣而何至自污以求免此
又在其术中而不知者也嗟乎三子者皆人杰然役
于高帝术中而皆不知而高帝既知三子之为人杰
矣乃徒以术御之不复知有忠信之为道君臣之际
其不俱可惜哉且吾闻之舜之于十二牧武王之于
十臣其君臣之相与无非忠信之道焉上以诚求下
下以诚事上元首股肱视同一体乌有所谓相持之
术哉呜呼此古帝王之所以为盛也高帝非不得天
下也然其君臣之际如此其有愧于古帝王也夫
魏征尝言于唐太宗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无俾臣
为忠臣也君子曰人臣委质以事君其义一也而以
为有良臣忠臣之异者则以其君有道无道有不同
焉耳人君有道人臣直道以事之而得明哲以保身
故谓之良臣君臣之名两全而无失此处君臣之常
者也人君无道人臣不容于直道而杀身以殉之故
谓之忠臣君臣之名两败而不全此处君臣之变者
也是故有禹汤文武之为君则皋陶伊尹周召之流
因而为良臣有夏桀殷纣之为君则龙逢比干之流
因而为忠臣呜呼使其君为桀纣而己为龙逢比干
之为此岂人臣之所愿乎宜乎魏征拳拳焉以为太
宗告也且三代而下受谏如太宗之为君尽谏如魏
征之为臣可谓各极其志无愧乎君明臣良者矣而
征犹为是言何哉呜呼此政征之所为善谏者也征
之意以谓君有道则臣得为良臣君无道则臣必为
忠臣愿陛下为有道无为无道苟为无道则臣将必
为忠臣矣是殆欲绳其君使不得为无道云耳不然
则忠良虽异称要皆美名而征亦何择焉盖征非为
其身谋实为其君计藉令其君以无道见丑于天下
后世而已独以忠节闻孰与君都显号臣荷美名而
臣主之善两立也抑征之为是言盖亦深知太宗之
足以为有道矣苟太宗果不足与为有道也则与龙
逢比干游于地下征其宁有贬哉幸而太宗力致贞
观之治而终为有道之君虽征之所以谏之者非一
端安知非忠臣良臣之论有以启之也虽然良臣未
始不为忠而忠臣未有不为良者也征之此言抑有
所矫而言之世有庸回之臣韦脂塞默惟以持禄固
位为务者将必坐视其君之昏愚暴戾而无所匡救
因据魏征良臣之言以为解卒致臣主有两败之祸
呜呼此又征之罪人也哉
野航史话人主假少君之术以见所嬖者有矣无如
唐太宗假以见马周真君臣知契千古一人也
寓简人臣虽得君要须使人主尊敬而惮不可狎也
故言听谏行而不敢忽汲长孺之于汉武帝魏郑公
之于唐文皇正如此使其身得以亲近而易之则其
言亦轻矣宫之奇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已
为敌国所料矣
稿简赘笔阮嗣宗□怀诗云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
饥周周鸟名垂头屈尾饮于河则没常衔鸟羽然后
得饮北有兽曰蛩蛩蛩蛩能择美草距虚负之而走
以喻君臣相须而济
书蕉宋君崇礼儒臣过于汉唐正史所遗有二其一
真宗临杨砺之丧降辇步吊重其清介也其一富弼
母卒仁宗为之罢春宴虽三代令主不过此也其后
徽宗之于蔡京王黼南宋之待秦桧冑似道恩礼
倍此其前之如荡子之交狎客后之则如弱主之畏
豪奴书之秪辱耳
贤奕王先生鏊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不交之弊未有
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章奏批答
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
地势使然则莫若复内朝之法盖天有三垣天子象
之正朝象太微也外朝象天下也内朝象紫微也自
古然矣国朝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奉天门即古之
外朝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则内朝之遗制乎洪武
永乐以来常奏对便殿今内朝无复临御常朝之后
人臣无复进见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
是而积矣夫外朝以正上下之分内朝以通远近之
情大臣或三日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
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
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
颜色而道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
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