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大明會典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一

《大明會典》·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一

明朝 大明會典 李東陽等纂 著

鎮戍六

  各鎮分例三

  四川

  四川、松潘威茂、介在番虜。建昌等衛、控制西南夷。俱稱邊徼。近年平都蠻。置建武所。設總兵坐鎮。諸路官兵皆屬焉

  一城堡。正統九年題准、設松潘南先結溝等處、平夷靖夷三堡。各撥官軍二百五十人守之。鎮守都指揮二員、輪月提督巡視

  ○萬曆二年題准、改都蠻九絲城、為平蠻城。凌霄城、為拱極城。印靶山、為文印山。弔猴山、為降蠻山。雞冠嶺、為金雞嶺。內官寨、為武寧山。都都寨、為都定寨。其□縣、改名興文縣

  一兵馬。原額官軍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二員名。見額一萬八百九十七員名。馬軍一千四百八十九員名。步軍九千四百零八員名

  一防守。嘉靖二十年題准、設(□章)臘守備一員。提督榖粟等九堡、禦寇等十九墩。戍兵千人。仍建倉、貯糧二千石餉之。有斬獲功、如陜西三邊例陞賞

  ○隆慶二年題准、珙縣青岡芭蕉等隘。都蠻出沒、劫掠地方。其歇馬壩、實諸蠻往來之衝。建築城堡。令永寧參將、移駐于此、以控諸夷

  ○萬曆二年題准、將文印山等十二處、各設堡一所。每所用兵五百名。平蠻山頂、設墩四所。腳扳崖等十九處、各設墩一所。每處用兵五十名。深溝子等五處、每處用兵一百名。分投屯守

  ○五年議准、將鎮守四川總兵衙門、定為額設。都司、衛、所、宣慰、宣撫、土知府、招討等司、與副參遊守等官、俱聽節制

  ○又題准、鎮城既建。將瀘州衛、分左右中前四所、官軍割併。守禦千戶一所、名為建武所。仍將敘南衛原守隘官軍、有屯田附近九絲者、一體改附新所差操

  雲南

  雲南、民夷雜居。

  國初、內置府。外設宣慰等司、為藩蔽。正統間、麓川用兵。嘉靖中、元江武定亂。皆久而後定。近年緬甸內侵、永昌騰衝、尤稱要害云

  一城堡。隆慶元年題准、增修嵩明、晉寧、安寧、三州城。五年、修葺澂江、廣西、二府土城

  一兵馬。原額漢土官軍六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員名。見在六萬二千五百九十三員名

  一防守。嘉靖十六年題准、省城、并附近衛所操軍、揀選精壯者二千名。分為二路。每路一千名。令總兵委官訓練。於原擬地方、往來巡邏。如遇寇賊礦徒竊發、即時撲滅。若征剿叛逆、照依邊功陞賞。口糧馬草、照常給發。器械、每年量給官錢修整。守巡兵備、時加閱視

  ○四十四年題准、武定府、建守禦千戶所。將雲南右後二衛後千戶所馬步官軍、各撥二百名。右衛中左所土軍、撥一百名。并募新軍三百名。選指揮千百戶管領、前去防禦

  ○隆慶元年議准、將省城六衛軍士餘丁、每衛揀選三五百名。別衛所、每三名選一名。就抵食糧之數。行令兵備道、督同守備官、選官訓練。遇警調發。不許多調土兵。仍聽巡按御史出巡較閱。年終分別舉劾

  ○三年題准、將和曲州、并和曲驛、改附府城之內。其舊州治、存留在彼。改為巡捕館。另僉民壯、跟隨本州吏目、在彼住劄、盤詰盜賊

  貴州

  國初、置貴州宣慰使司、隸於四川、以通滇南之道。永樂間、討平田酋。始設專藩。山箐峭密。蠻夷多釁。嘉靖間、銅鎮苗、攻破思州石阡郡城。官軍夾剿。久之方定。其後防禦益備焉

  一城堡。隆慶二年題准、將程番府、改入貴州省城、名貴陽府。其湖廣沅靖平溪等州衛、四川酉陽播州永寧三土司、照舊專屬川湖統轄。仍聽貴州節制調遣一兵馬。見額官軍、民兵、二萬八千三百五十五員名。馬軍、二千三百八十二名。步軍、二萬二千三十六名

  一防守。嘉靖十一年奏准、金爐山第二層、設立哨堡。將清平衛中左所、屯種千百戶三員、正軍餘丁、共一百五十名、摘撥住守

  ○四十一年題准、貴州施秉一縣、切鄰四川容山土司。將偏橋衛哨軍一百九十名、改撥本縣。與同原設哨軍二百五十名、相兼防守。清浪守備、移駐本縣。就令統領前軍、不時訓練。仍聽清浪參將節制

  ○隆慶二年議准、行貴州撫按、將程番等十三司、先年額僉應補土兵三百七十名、查復原額。揀其精壯、給與器械。定為班次。選委官捨統領約束。常川在盧山金石等司巡緝。聽新設通判提調

  ○又題准、程番府至盧山司、七十裡。烏蘿至盧山、二十五裡。四通賊路。行貴州巡撫、著落土司、仍於交馬、復設舊哨。召募民兵、分列住守

  廣西

  國初、因廣西兩江土官納款。予世襲以羈縻之。其境內谿峒猺獞獠蠻諸種、以千數。每出沒流毒。景泰以前、常用鵰剿。其後與廣東寇合。始設兩廣總督治梧州。成化嘉靖間、再剿籐峽、及八寨。隆慶間、平古田。每大征後、建治立屯、寇少寧息。然遺種蔓延、旋復猖獗。調兵分戍、未嘗解嚴雲一城堡。隆慶四年題准、將古田桐木、富祿、常安、三鎮、改為土巡檢司。每鎮留大鎮土官弟男一人、選帶目兵、住守其地。古田縣、改為永寧州。仍立守禦千戶所、請給印信。改撥桂林中衛千戶一員、百戶二員、統軍哨守

  ○萬曆八年議准、八寨既平。以周安古卯為一鎮。思吉古缽羅墨為一鎮。都者古蓬剝為一鎮。即推擇土人頭目各充土巡檢、移家世守。其上林縣循業里、撫安里、古城里、切近賊區、為八寨門戶。今改為龍哈咘咳寨。將該路參將、移駐三裡地方控制。增築龍哈咘咳二堡。又南丹衛八所、並移於三里

  一兵馬。原額官軍一十二萬一千二百八十九員名。見在操募二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名。見額官軍一萬三千九十七員名。馬軍八百二十五員名。步軍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五名

  一防守。弘治十六年題准、湖廣備禦廣西班軍、俱以一年為期、至廣西交代。若違限半年以上者、問罪。仍罰操三箇月

  ○嘉靖四年題准、湖廣夷陵、枝江、二所班軍、備禦廣西省城。茶陵衛所轄郴州千戶所班軍、備禦武宣縣。桂陽千戶所班軍、備禦柳城縣。寧遠衛、同所轄枇杷、桃川、寧遠、三千戶所班軍、備禦柳州府。各照舊輪戍

  ○隆慶五年題准、將廣東衛所原撥官軍四千六百餘員名、照舊輪班戍守梧州

  ○又議准、牛河、三厄、二處、委指揮一員、於參將部內、選兵五百名、並將桂林中右等衛官哨旗軍、調撥該所守禦

  ○又題准、廣西思吉等八寨、並龍哈咘咳二處各夷俱聽招撫。議將那馬土巡檢、充長官司長官掌管其地。一充冠帶土捨、住守龍哈。一仍巡檢、住守咘咳。各官俱聽思田守備調度

  ○六年議准、將融縣千戶所旗軍五十名、並抽取融縣在城民兵七十名、調撥懷遠縣地方防守

  ○萬曆一年題准、鎮安府、湖潤寨、共一年。思恩各土司、一年。田州、一年。江州、並上映、下雷、二洞、共一年。每年共出兵三千名。四年一次、輪戍省城。泗城州、一年。歸順都康二州、共一年。向武奉議二州、並上林縣、共一年。思明府、思明州、遷隆峒、共一年。龍英、忠州、共一年。每年出兵四千名。五年一次、輪戍梧鎮

  ○四年議准、東蘭、南丹、那地、三州、每州出兵五百名、專戍柳州。每年於九月初旬上班。二月放回各州。敢有遷延不服調遣、及兵不足數者、俱聽參究

  ○五年題准、七山為蒼籐岑要地。連城為羅定信宜岑谿諸猺嘯聚之藪。六雲為容縣北流中衝。北科為六十三山咽喉。懷集縣與賀縣為界、五里村山猺賊、由此出沒。設指揮千戶五員、於各地方分兵劄營屯守

  ○十三年題准、府江各賊、雖經大征、未設戍守。復據舊巢為患。今自三峒峰門大窯沖起、歷桐江桐亮沖、經仙迴馬尾歸化佛槽等處、設兵立營於八路大澗面沖大窯、截其西崖、通修荔二縣後戶。桐江大亮田沖、各立一營、據其堂奧。又於木浪馬尾平峒三妹要衝、各立一營、守其腹心。歸化佛槽洛口肆沖、各立一營、截其西岸、通仙迴昭平前門。築立營堡、列以土司。募兵屯種操防

  湖廣

  湖廣幅員最大。如鄖襄跨河陜。德黃接安慶。荊控巴蜀。辰蔽雲貴。郴桂通廣東。皆多盜之區。永州、寶慶、苗夷密邇。故數郡兵防加慎焉。成化間、以環鄖山谷、多流民、大盜屢發。始專設鄖陽撫臣、兼制三省

  一城堡。嘉靖二十六年題准、保康縣望夫山、原係截山小路。川陜相通。盜賊不時出沒。築堡一所、撥軍戍守

  ○三十四年題准、五寨長官司、係湖廣接壤。麻陽乾州適中之地。東有蜜峰。西有牛拗腳。為諸苗出入咽喉。令麻陽參將、移入駐劄。仍於蜜峰牛拗腳二處、各立哨堡防守

  ○隆慶四年題准、郴州宜章縣香口嶺、僻居邊陲。接壤兩廣。猺苗雜處、不時侵犯。建城垣一座。添設衙門。每年衡永二府、輪委同知一員、統領民兵、在彼駐鎮、防禦盜賊、督收錢糧。如或同知員缺、即委通判推官代理

  ○萬曆元年題准、襄陽府光化縣治、逼臨漢江。城垣半坍。移建於去縣三里之北集街

  ○四年題准、瀏陽縣之大圍山。平江縣之連雲山。俱谿徑縈迴。密邇盧源。諸峒盜賊、往往逋逃其中。梅子園、逼近大圍山。金鋪觀、及連雲、賊必經之地。將瞿家寨巡檢司、移駐梅子園。添設一堡於大圍山附近所在。用把總一員備禦。添設一小堡於金鋪觀。撥岳州衛指揮一員哨守。悉聽本總節制

  一兵馬。見額官軍六萬八千八百二十九員名一防守。成化二年題准、荊襄在萬山中。流民逃軍、在彼躲住。安遠縣、尤為窵遠。將革去荊州護衛官軍內、查屯田近安遠者、摘撥一千戶所。發去該縣、與民相兼修築城池。設立千戶所衙門、守禦地方。如不彀、就於別所輳撥。遇賊生發、隨即撲捕

  ○弘治二年題准、梧州原分寶慶等七衛、柳州原分九谿等三衛所、各官軍、通行掣出。內撥寶慶、寧遠、永州、三衛官軍、赴柳州城操守。又撥九谿、永定、常德、三衛官軍、兌出全州灌陽富川懷賀恭城、及桂林興安等處、土著官軍、赴梧州操守。其餘長沙、衡州、岳州、夷陵、四衛所官軍、俱留廣西城操。輪流巡哨府江一帶地方。再不許分撥重瘴地方。若暫遣出征巡哨者、不在此限

  ○十二年題准、永道等處、與郴桂地方、哨守官軍數少。將荊黃枝江等衛所、與武昌襄陽二護衛官軍、摘撥輪戍。仍設郴桂守備一員、在宜章居住。聽鎮巡節制。其兵備、仍在郴桂酌中地方駐劄、以便往來調度

  ○嘉靖十七年議准、竹谿縣鄧家壩地方、界連三省。山林深密。將洪坪堡官軍、掣改防守。其洪坪堡鄉兵、照舊把截

  ○四十五年題准、支羅新舊二寨、改為守禦百戶所官軍、就於施州衛三千戶所、摘撥屯種、以便彈壓。其本衛原撥輪戍靖州官軍、盡數撤回防守

  ○隆慶二年題准、施州衛、孤懸萬山之中。與川湖交接。番漢雜處。將靖州郴桂臨武等處原戍官軍、撤回一半、以濟荊襄。存留一半、以防苗夷

  ○三年議准、瞿塘、忠州、夷陵、長寧、四衛所原戍清靖二哨、與瞿塘衛原戍郴桂班軍、照數撤回各該衛所、操練防守。荊襄等衛、枝江等所、班軍、並衡州衛原調武岡與廣西官軍、俱照舊存留。常德衛原戍道州官軍、亦准撤回。其清靖郴桂道州等哨所缺之兵、聽該衛多方查補。如果不敷、將所省行糧、召募土兵、分布防守

  ○萬曆四年議准、將荊右二衛原戍靖州班軍三百五十名、退回荊州守衛。遺下二衛、實在減班並逃故軍數、各該行糧、扣貯倉庫。募增民兵防守。其襄陽枝江、原戍清浪臨武二哨、照舊存留。仍通行鄖陽川貴南贛各巡撫、一體查照施行

  ○五年題准、德安府孝感縣新店地方、東接黃陂。西抵隨應。北聯信羅桐柏等處。兩省交錯、綿亙千里。率為盜區。設把總一員專駐、統領原議兵壯。巡緝盜賊。隨州、孝感、應山、安陸、黃陂、漢川、等處、各巡司哨堡。及德安、隨州、二所官軍。俱屬管轄。遇警聽調

  廣東

  廣東內連五嶺。外濱大海。潮惠通甌閩。高廉嚮交桂。雷瓊逼黎蠻。廣州之龍門增城諸邑、皆為盜藪。嘉靖間、自海島入犯者為倭賊。出沒海洋者為海賊據村峒者為猺賊。嘯聚山谷者為山賊。流劫無定者為浪賊。漁戶竊珠池者為蜑賊。縱橫殺掠、地方騷然。自羅旁大征之後、備禦益詳密矣

  一城堡。嘉靖四十五年題准、廣東扼塞要害。在東洋、有柘林、碣石、南頭。在西洋、有白沙港、烏兔、白鴿門。六處皆立寨、增兵、增船。統以將官。無事、則會哨巡緝。有警、則互相策應。務以擊賊外洋為上功。近港次之。如信地不守。見賊不擊。俱坐罪重治

  ○隆慶四年題准、馬耳澳、乃潮郡外戶。設水寨一所。與柘林相犄角。碣石、與馬耳會哨於甲子。馬耳、與柘林會哨於南澳。保障潮陽、澄海、揭陽、海陽、地方

  ○萬曆五年題准、羅旁東西兩山、週遭千五百裡。田地饒沃。且有籐蠟諸利。將瀧水縣、改為羅定州。徑隸廣東布政司。黃姜峒、大峒、二處、各築營城一座。各屯兵一千。選委指揮、充為把總駐劄。許其便宜撫剿。各峒地方、通屬管轄。其南鄉、富霖、封門、函口、四處、各立一所。即地立名。請給印信。各築所城一座、以備防守

  一兵馬。額設旗軍、見在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七名。召募官兵、三萬五千二百六十八員名

  一兵船。隆慶二年題准、廣東六處水寨、額數船隻、通行查理。缺者處補。壞者修治。一切刷虜商船、盡行放免。每歲終、海道副使點驗。係風浪損壞者、動支官錢修飭。係兵將損壞者、責令各役陪償

  ○四年、令東莞、新會、兩縣、勸諭大戶、仍造烏艚巨艦。聽募本地壯兵、分作四班、於南頭馬耳柘林等處防禦

  一防守。隆慶二年題准、廣州等一十七衛所、舊撥官軍一萬餘員名。前赴督府及總兵哨捕。近除撤回一千一百九十員名外。將未撤八千九百餘名內、摘留附近梧州二千名、赴督府輪班哨捕。其餘、悉發回廣州等衛所守城

  ○四年、令縣官召募精健鄉夫、一千二百名。分為四營。內立營長。量給白艚八槳船隻。分撥柘林、馬耳、防守。營長效有勤勞、一年以上、量給冠帶

  ○萬曆五年議准、富霖千戶所、添設參將。撥兵三千名。內分一枝、戍守南鄉。函口千戶所、添設參將。撥兵三千名。內分一枝、戍守封門。陽電海防參將、兼陸路陽江恩平等處

  南直隸

  國初定鼎金陵。倚長江為天險。然江洋巨盜、時有出沒。始設操江巡江等官。其沿海州縣、洪武間、時有倭警。常遣兵戍守。至嘉靖中倭寇猖獗。於是增將增兵。畿甸之間、若備邊矣

  一兵馬。江南北所屬、額設官軍、一十萬二千一百六十七員名。召募軍兵、七千一百四十九名

  ○嘉靖三十八年題准、蘇、松、常、鎮、四府所屬州縣、二百里以上者、編主兵三百名。二百里以下者、二百名。每名給銀十二兩。或均徭編派。或各里朋出。送海道兵備、管束團練

  ○又令添設遊兵一千五百名。令南京都督統領。駕沙快船、往來浙西松江京口、護衛糧船

  ○隆慶二年題准、中軍都司把總部下、留兵七百二十五名。並常鎮二府健勇、三百一十二名。常川操演、以備緩急。三江會口把總部下、留兵四百名。圌山把總、留兵三百名。儀真守備、留兵二百名。安慶守備、留兵一百二十名。見存主客軍兵、不分汛期、汛畢、日給銀三分。即將江南江北十八府州軍餉銀兩、並應天巡撫協濟丁田銀兩、應天廬淮等府州縣健勇鄉兵等項銀兩、通咨應天鳳陽各該巡撫衙門、俱免編派。每歲所需通共徵銀二萬七千六百五十七兩六錢。永為定額

  ○四年題准、蘇、松、常三府。有水哨、陸哨、客兵、家兵、併土著等項、七千七百五十四名。照舊容留。分布防禦。又陸續調撥各處軍餘民壯、以補革退軍數。總計水陸食糧官兵、共一萬五百六十五員名。又汛時、年例各該兵船、添募貼駕各沙土兵、八千二十一名。亦照舊存留分布

  ○萬曆元年題准、圌山三江二總、控禦海口。復原額各總八百之數。前項軍餘、俱掣赴鎮江操演。與京軍更番防禦。□洲驍勇腳兵、精選四百名、一併操備一防守。嘉靖二十年議准、揚州、淮安、九江、安慶等衛所軍餘。照新江口事例、分為春秋二班。每班一千名、於鎮江操守。春班、二月初一日上。七月終下。秋班、八月初一日上。正月終下

  ○二十九年、定沿江信地、責令將領防守。南湖觜守備。南岸、自城子鎮、至馬當。北岸、自龍坪、至小孤山。二百六十餘里。領原設兵船。而以九江一衛屬之。安慶守備。南岸、自香口、至池口。北岸、自小孤山、至六百丈。二百九十里。領水兵五百名。而以安慶一衛屬之。新復荻港把總。南岸、自池口、至大信。北岸、自六百丈、至西梁山。三百二十里。領水兵六百名。而以建陽一衛屬之。遊兵把總。南岸、自大信、至高資。北岸、自西梁山、至黃天蕩。三百三十里。領水兵一千二百餘名、而以遊巡軍兵、相兼分布。圌山把總。自高資、至安港。一百五十里。領水兵民壯八百名。而以鎮江一衛屬之。儀真守備。自黃天蕩、至新港。一百四十里。領水兵三百名。而以儀真一衛屬之。□洲鎮巡江衛總、操江水兵亦屬焉。仍與揚州府江防同知、協同防守。本鎮民事、則同知理之。守備不與。三江會口把總。自新港、至廟港。一百五十里。領水兵八百名。南湖觜守備。駐劄湖口。安慶守備。駐劄雷港。荻港把總。駐劄荻港。遊兵把總。駐劄上新河。儀真守備。駐劄儀真江口。圌山、三江會口、把總。各駐劄本處。不許仍前住居城市

  ○又題准、備倭所轄地方。自應天龍潭起、至鎮江、蘇州、太倉、鎮海、金山等衛、嘉興、松江、吳淞江、崇明、南匯、青村止。千有餘里。枕臨大海。給關防、以便調度

  ○三十六年議准、將瀋陽右衛官軍、照舊隸屬南京兵部。如遇江北地方有警、許鳳陽撫按官督調防禦

  ○四十四年題准、江南、江北、各有信地。三沙止當會哨、難以會剿。褚家一沙、沙南沙北、照舊分防。崇明一帶、或春或秋、照舊會哨。如果賊勢重大、逼近留都。江南江北巡撫、並操江都御史、交相應援。其餘小警、不必會剿。各守信地。永為遵守

  ○隆慶四年題准、徐州參將、將兵分為三營。徐州一營。宿州一營。歸德一營。每營選中軍官一員、常川操練。其參將、遇糧運盛行、駐於徐州、以保運道。河冰已合、則駐宿州、以防陸路。春間青黃不接、則駐歸德、以防竊發

  ○萬曆三年題准、南直隸、自吳淞以至金山。其中寶山。川沙、南匯、青村、柘林、皆臨大海。倭寇隨處可登。青南二所、尤當其衝。清查各衛所軍舍、選一千名、委指揮二員分領、於青南二處、與川柘二總、分作四枝。汛時、聽參將操練於南匯。其各軍行月二糧、亦量加厚。遇警對敵、許照北邊事例、但以血戰為功、不以損軍為罪

  ○又令蕪湖縣築城、以便防守。徽寧兵備道、照蘇松淮揚兵備例、增設兵額、應天治中、移駐新江口。太平同知、移駐蕪湖。和州同知、移駐泥漢。境內州縣巡司官兵、盡屬統率查點

  ○又令每年防汛畢日、准照防邊事例、將各鎮將官、及海防同知、沿海州縣正官、分別舉劾

  ○四年題准、寶山界於川沙吳淞之間、為全吳南北中路。地形突出。海島倭船必經。要害當守。改築城堡。而以協守所官軍守之。每年汛期、副總兵統兵移駐

  浙江

  浙江瀕海、故多倭患。嘉靖間、荼毒東南。久而後定。自是增兵置將、各據要地。以定海為倭船所從入。特宿重兵。省城營兵、分番防汛。海防之重自此始

  一兵馬。原額兵壯一十三萬一百八十八員名。見在七萬八千六十二員名

  ○隆慶四年題准、浙江通省、額設民壯一萬六千二百九十名。除留四千二百二十一名、看守各府州縣城池庫獄外。其一萬二千六十九名、自隆慶四年為始、徵收工食。挑選精壯之人、每名日給銀三分。設立隊伍。整搠器械。在杭、湖、嚴、紹、寧、台、溫七府、每府分派一總。在嘉、金、衢、處四府、每府分派二總。聽各該總參都司把總官、與軍兵合營操練

  一防守。隆慶三年題准、浙江總兵、駐定海。參將、改駐舟山。遇汛、則寧紹參將、坐駕兵船、直出沈家門外海洋。嘉台溫各參將、俱出本區海面外洋。據險結營。彼此會哨。總兵居中調度。左顧杭嘉。右顧台溫。改寧波陸兵為總兵標兵。各區參將把總、俱聽節制。水陸軍兵、俱聽調度。每遇汛期、巡海兵備官、親詣邊海巡視

  江西

  江西當吳楚之交。鄱陽之寇、出沒不常。贛州諸山、尤為盜藪。往往藉外兵。成化間、藉福建。嘉靖間、藉浙江。今廣東、福建、湖廣、各以其卒戍守。而萬曆初、令各道團練鄉兵。武備稍飭焉

  一兵馬。原額正軍三萬九千八百九十三名。見在旗軍餘丁、二萬八百四十八名。南贛所轄。江西官軍九千一百四十八員名。福建官軍八千一百七十一員名。廣東官軍八百二十九員名。湖廣官軍一千九百二十八員名

  ○萬曆二年議准、行各道督同府縣掌印官、建立操所。將各縣鄉兵、每於農隙之際、冬季、自十月初一日起、至十一月終止。春季、自正月初十日起、至二月終止。嚴加團練。每季終、聽各掌印調集操演一防守。成化二十三年題准、贛州接連閩廣三省。將福建上杭武平二所、汀州衛前所、並江西瑞金南安二所官軍、連附近各府民壯、屯聚會昌、常川操練。如遇流賊出沒、併力剿捕

  ○嘉靖十八年題准、廣信鉛山守禦千戶所人馬、及永豐縣民兵、分隸饒州兵備道。聽其兼制。時加操演、以禦礦賊

  ○二十三年題准、贛州府安遠縣、有大帽山、環繞三百餘裡。號為盜區。於本地修築城堡。遷民居其中。調移安遠官兵駐劄。添設巡檢、帶領弓兵、相兼防守

  ○四十年題准、江西永豐上饒二縣平洋銅塘地方、當閩浙交界。礦賊盤據。將福建浦城、浙江常山江山三縣、並所屬盆亭谿源高泉若仙霞小竿諸巡檢司、悉聽江西分守湖東道管轄。如遇盜賊生發、督兵擒捕。仍移文建嚴金衢溫處兵備守巡各道、發兵援剿

  福建

  福建濱海。其民資番舶之利。遂引倭寇入掠。故通番下海之禁最嚴。然莫能止。汀漳山谷、與贛相連。又多盜。防剿每藉客兵。嘉靖間、始置大帥。練民壯。減客兵云

  一兵馬。原額兵一十二萬五千三百八十一員名。見在三萬八千四百七十五員名

  一防守。嘉靖四十二年議准、行各該兵備、並府州縣官、通將闔省民壯巡司弓兵、酌量存留一半。以為護守巡緝之用。其餘精壯正丁、解赴省城、合營訓練。以次漸減客兵

  山東

  山東故無他警。惟官軍分兩班、輪赴京操。後沂州有礦盜。登州有島賊。乃編募民兵壯快義勇。嘉靖間、選其精銳。分二營於濟德。後以三千防薊鎮。近年復免上邊、徵銀濟餉雲

  一兵馬。額設官軍四萬三千六百三十一名。直隸沂莒二衛改屬班軍、二千二百一十七名

  一班軍。嘉靖三十四年題准、山東京操班軍、糧餉缺乏。將各軍及族屬同伍應輸屯種子粒、抵充行糧。仍要扣算明白、不許影射

  ○萬曆二年題准、將山東、河南二省班軍、即以本衛本所、歸併合一。或春或秋、定為一班。以地理相鄰、管轄近便者。但足三千、即屬一都司統領。有餘不足、於就近衛所、隨宜增損。上班、赴薊防守。下班、本省操練、緝捕盜賊。與地方官一體行事

  一防守。嘉靖三十二年議准、將山東民壯快馬步、精選六千。分為二營。一營、屯駐德州、委參將統領、聽候調遣。一營在省城、選委僉書都司、統率訓練。如德州一營、承調北去。即將省城一營移駐德州、以備赴援

  ○四十二年議准、將曹濮沂州二道壯快、分為四枝。二枝為前營。撥與原管把總統領。二枝為後營。常川在各道操練、緝捕盜賊

  ○又議准、山東民兵、自四十三年正月為始、務選足三千之數。推參將一員訓練。每七月初旬、赴薊鎮防禦

  河南

  河南中原都會。舊惟班軍赴京營操。上邊備禦。其民兵聽調、自嘉靖間始

  一兵馬。原額食糧正軍三萬一千一百七十七名。軍舍操餘二萬二十名

  一防守。嘉靖三十二年題准、八府原編民兵五千名、臨時分屬各兵備操練。每年六月終旬、調集磁州。令清軍副使同定委將領統率、聽候調遣○隆慶三年題准、各道督所屬掌印管操等官、將軍丁民壯義勇選補丁壯、分為兩班、四季赴道操演。頭班、正二三月。二班、四五六月。週而復始其義勇民壯、編入守城隊伍、一體操備

  ○萬曆二年議准、睢陳河南汝南三道、將額編民壯、酌留守城。分番赴道團操。與大梁河北二道一體施行。候一年之後、團練已成。仍發回守城。將守城之兵、取赴團練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