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殽:同“崤”,崤山。黾(měnɡ):黾隘,古隘道名。
(2)走集:往来必经的要地。
(3)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4)蹂(róu)蹴(cù):蹂躏。
(5)榭(xiè):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6)囿(yòu):园林。
(7)治忽:治乱。
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央,挟着崤山、黾隘的险阻,正当着秦地、陇地的要害,是赵、魏之间的必经要道,因此成为天下四方的必争之地。天下太平无事则罢了,如果有事,则洛阳必先遭受兵乱。所以我曾经说过:“洛阳的盛衰,是天下太平与混乱的征兆啊。”
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营造馆舍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处。到了唐末,就变成了一派散乱破败的样子,接下来又遭受了五代残酷的战祸。洛阳的池塘竹树在兵车的践踏之下成了土堆废墟,高亭大榭也都在战火的焚燎中化为了灰烬,它们都随着唐朝的灭亡而一道消失了,找不出什么幸存的。所以我曾经说:“园林池苑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啊。”
既然天下的太平与混乱,看了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知道;洛阳的盛衰,看了那里的园林池苑的兴废就能知道。那么我作的《名园记》,又怎么是没有用处的呢?
唉!公卿大夫刚到朝廷任职,就一味放纵自己的私欲,一切只为了自己,忘记天下的太平与动乱,想引退下来享受这园林池苑带来的惬意,可以吗?唐朝的灭亡就是这样的呀。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这篇散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全文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非常具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