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三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三

清朝 宋会要辑稿 徐松 著

宋铨选

吏部详见职官

审官东院典职官同,存目不录。

两朝国史志:吏部判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凡文吏班秩品命今一出于中书,而小选(选)院不复置,本曹但掌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祠祭及幕府州县官格式阙薄、辞谢,拔萃举人兼南曹、甲库之事。南曹掌考验选人殿最式状,而送流内铨〔关〕试、勾黄、给历之事,令史九人,驱使官一人。〔甲〕库掌受制敕黄、关给签符优牒、选人改名〔废〕置之事,令史三人,驱使官一人。

元丰官制:吏部左右选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分掌其事。以上《续国朝会要》。

神宗正史职官志:尚书吏部掌文武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分选有四:文臣之禄官自朝议大夫、职事官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归尚书左选;武臣(外)[升]朝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街伏司以下,非枢密院宣授者,归尚书右选;自初仕至州县幕职官,归侍郎左选;自借差、监当至供奉官、军使,归侍郎右选。凡分职有三:封爵、赠官之事,则司封主之;赐勋、定赏之事,则司勋主之;官资、课最、名谥之事,则考功主之。凡应注拟、升移、叙复、荫补及酬赏、封赠者,随所分隶勘验法例,团甲以上尚书省,即法例可否不决应取裁者亦如之。若中散大夫、合门使以上,则(例)[列]其迁叙之状上中书省、枢密院,得画给告身,则通书尚书侍郎及所隶郎官。

尚书左选上

神宗正史职官志:审官东院,旧止名审官院,及置西院掌武选,乃以为东院。官制行,归吏部尚书左选。

神宗熙宁二年五月十八日,审官院言职方郎中张子膺当升知州军差遣,以子膺再犯私罪停降,取旨。上令且与通判。因宣谕曰:「主判官司须得人。凡如此事,若非主判申请,则朝廷或不得知。」

三年五月,诏以审官院为审官东院,置主簿。时置审官西院,乃降是诏。

六月九日,诏审官东、西院之印各六字为文,令少府监铸造,送礼部给付。

九月,审官东院言:「看详川、广、福建皆属远官,欲乞今后到院合入福建京朝官,如有骨肉在川、广守任者,依入川、广人例,权免入远,与近地一任。只是于本院编敕内『入川、广』字下,添入『福建』二字,『差遣官员见有同居大功已上亲』字下,以『在彼』二字改为『川广』二字外,即别不冲改前后条贯。」从之。

四年二月十七日,诏:「审官院定差知州、军、监人,并当日具姓名申中书,次日赴中书审察堪任差委,即引见取旨。其应申奏磨勘到京朝官外任者,便于历任前贴出转官月日,取进旨尽与转官,或展年。除中书入熟状取旨在京者,依此进画,更不引见。应有将转官或减二年已上磨勘酬奖,愿换堂除差遣,并听施行。如曾任升擢差遣因罪降黜者,并送审官院,与合入差遣。」从中书编修条例所定也。

十一月,诏应知州、知军、通判,令审官东院自今具名赴中书门下审察人材。

五年五月四日,诏增中书审官东西、三班院、东部流内铨、南曹、开封府吏禄,其受赇者以仓法论。

元丰元年正月十八日,审官东院言:「广南两路员阙愿就之人少,欲乞水上恶弱处为一等,繁难处为一等,其余并为一等,令〔转〕运司保明闻奏。」从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诏审官东院、三班院、流内铨各减主簿一员。

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知审官东院陈襄乞委本院官复位本院敕令式。从之。

三年正月五日,御史舒亶言:「铨院事无正条,止凭吏人捡到例,因缘或致奸弊。乞委官以例删定为例策。」诏铨院合施行事,并编入敕令格式。

七月六日,上批:「早进呈审官东西、三班院为本系尚书省职事,只令用公牒往还。缘司农寺、群牧等司亦皆六曹职事,今乃独许三处不用近降旨挥,若非朝廷特委随见今主判为废已行之命,则取此舍彼,殊失均直之道,未知所以。」先是有旨,审官东院于吏部皆用申状。中书以为不当申,秪当用牒。后再进呈,审官东西、三班院、司农寺、群收司等皆用申状。

四年二月十三日,诏审官东院:所请重详定令敕,并归官制所。

八月一日,诏中书自今堂选,并归有司。

十一月二十五日,宝文阁待制何正臣言:「伏见朝廷比以远官迎送之劳,特于八路立法差注。计之八路,蜀为最远,仕于其乡者,比他路为最众。今自郡守而下,皆得就差,而一郡之中,土人居其大半,僚属既同乡里,吏民又其所亲,难于徇公,易以合党。乞收守令员阙归于朝廷,而他官可以兼用(士)[土]人者,亦宜量限分数,庶几经久不为弊法。兼闻本路差注往往未至尽公,盖缘地远,朝廷不能 察,而审官吏部所见,不过文具而已。仍乞八路凡有员阙及遇指射,皆使提点刑狱司通知,如有情弊,亦许取索点捡闻奏。」诏八路差官,自今委提点刑狱司逐季取索点捡,如有违法,具以闻。仍令中书本房立法。

二十六日,诏:「自今堂选堂占悉罢,以劳得堂除者减磨勘一年,选人不依名次路分占射差。」

五年二月一日,诏:「吏部拟注官过门下省,并侍中、侍郎引验讫,奏候降送尚书省。若老疾不任事及于法有违者,退送改注。仍于奏钞内贴事因进入。」

五月,改审官东院为吏部尚书左选。

九月十六日,诏:「应尚书吏部陈乞留台宫观、国子监人年六十以上兼用执政官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

六年五月十二日,诏:「臣寮恩例陈乞差遣,承务郎以上与减磨勘一年,大小使臣减一年一季磨勘,选人免试,执政官依五年五月内旨挥。」五年五月旨挥,《实录》不载。

六月十八日,诏尚书吏部四选:应犯人合入远小处监当差遣人,并不许叙祖父母、父母老疾,指射家便差遣。

闰六月七日,尚书吏部言:「二广承务郎以上任烟瘴处

差遣,除知州系朝廷差外,余过满一年,乞放罢。」从之。

八月九日,上批:「吏部尚书李清臣,依先面谕,编集本部见隶籍承务郎以上乡贯、出身、历任及所历差遣功过目,为备选具员,凡十册,于朝廷官使人材,实亦有助。宜令依本录上中书省照用。」

二十八日,尚书刑部言:乞应吏部补授大理寺左断刑官,先与刑部大理寺长贰杂议可否,然后注拟。仍取经议得循资以上人充,正阙以丞补,丞阙以评事补。诏刑部、吏部同着为令。其后着令司直、评事阙选尚书及侍郎左选人,丞阙止选尚书左选人,仍经任司直或评事系亲民资任者。以上二件,其初改官应入知县人,亦选正阙。选丞或司直、评事,见系通判以上资序。以上所选,仍不限见任、授讫未赴,即曾失入徒以上罪以决或死罪,若私罪情重及赃罪,或停替后未成任,各毋得入选。

七年正月十三日,吏部言:「准诏定夺绘像臣僚之家食禄人法。看详致仕停俸年七十以上,受官事故勒停无叙法,残疾不堪入仕,不理选限之官,欲并不为食禄人。」从之。

哲宗元佑元年闰二月八日,资政殿学士曾孝宽言:「乞下吏部取官制以前举官名数,委官司裁定。有可以仍旧者,着为令。」诏可。

二十八日,诏:「八路知州、通判、签判、监司属官、承务郎以上知县、大小使臣员(关)[阙],并归吏部差注。内接送人合支顾钱者,并合只差兵士。内有专条并奏差,及一时旨挥及其余阙,并水土恶弱及自来差摄官处,并依旧。」

六月一日,诏新复郡县知州军并堂选,余吏部选差。

十四日,诏吏部重修简要选法以闻。

十月四日,诏内地及川、广知州、通判除堂除人外,并以三十个月为任。

二年八月十六日,三省言:「应曾历省府推判官、台谏寺监长贰郎官、监司人并合堂除,而知州军阙少,每于吏部取差,有妨本部拟授。」诏以前后条参酌,使两不相妨,立法以闻。于是以知州军阙一百四上,朝廷以九十八分吏部。

三年十一月四日,三省言:「在京堂除差遣,累有增改,而吏部阙少官多。今裁定寺监主簿、太常寺太祝、奉礼、光禄寺太官令、元丰库牛羊司、京东排岸司、诸宫院教授、太康、东明、考城、长垣知县,并吏部差,俸钱依在京分数。」从之。

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吏部言:「比诏内外官司举官悉罢,令本路立定合举官处。今请尚书(在)[左]选除榷货务等仍旧举官外,左右厢店宅务、文思院、太常寺、协律郎、内酒坊、法酒库、作坊、八作司、通判军使、准备勾当、市舶司、经抚库务等,尚书右选除都大巡河及御厨等仍旧举官外,法酒库、内酒坊、街道司、作坊、八作司、便钱博易务、排岸司、都监、巡检、军使、知监、县监、修营房等,侍郎左选职官、令录、判司簿尉并凤翔司竹监、独员县令、城寨主簿、监当、县尉等,

侍郎右选武学学谕、巡检、寨主、催纲、押纲、文思院、作坊、八作司等,城寨军使、知县、县尉、巡检、监押、巡防、勾当公事、指使、准备差使、部役、押队、退背河埽、催纲、监当等,并从本部注拟。」从之。

五年正月十八日,中丞梁焘言:「尚书左选有本等人不就,知州、通判、知县员阙数多,虽许权宜发遣,须俟过满起请,致常有积压。乞许以次等人指射差注。」诏吏部相度以闻。

四月十一日,吏部言:「大理寺并太学正、录等官,及编修敕令式之类,应不用举主转官者,乞差承务郎以上。」诏除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大理寺官外,从之。

八月二十二日,吏部言:「官员犯私罪,若老疾差替者,依近敕便令罢任外,其公罪差替并候替人,愿罢者听。」从之。

六年五月十八日,吏部言:「按条,官员不因罪犯体量离任,注谓举辟及对移、就移、避亲、丁忧、罢任之类,别授差遣,各愿补满前任月日者听,所补不及二年,愿再满一任者亦听。看详条元无对移之文,亦无添入意义,所有『对移』二字,殆为虚文,今欲于注文内除去。」从之。

六月十八日,御史中丞赵君锡言:「近论臣僚堂除差遣,今归吏部者既众,其阙至注拟不足。欲除清紧繁剧由朝廷除授外,余阙并送吏部。」诏见今堂除阙内,单、利、耀、温州知州,霸、府、石州、顺安军通判,并送吏部差注。

十二月二十二日,御史中丞郑雍言:「伏见吏部员多阙少,堂除迁徙太数,迟速不齐,非常行之法。乞今后吏部所差知州、通判人,并依旧以二年半为任;六曹郎官除非次迁进外,并实以三年为任。如以员多阙少,即乞量减年月,或以差除难定,即令少延岁时,每有阙员,随材进补,不必递迁。如任满,朝廷考察显有才效,虽不次褒(耀)[擢],亦足以风劝在位。其堂除知州及监司,如非朝廷须合迁召,并不以无名除改。」诏应内地知州、通判除堂除人外,并依元佑元年十月四日法差注。

绍圣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殿中侍御史来之邵言:「先帝尝诏有司撰选格,以堂除辟差遣悉归正吏部选授,当时士论号为至公。元佑初始罢选格,愈益苛缪。请按元丰法,参以祖宗旧制,庶几开至公之路。」监察御史郭知章言:「愿诏大臣,少革堂除猥滥之弊,为之节限。应旧属吏部阙者,皆复还吏部。」又言:「愿令吏部循用元丰选格,推而行之,则堂除之弊可以少去。」诏给事中、中书舍人裁定。

五月八日,监察御史郭知章言:「先朝有八路官员指射差遣之法,最为利便。元佑隳废,今请复行,然止于选人可也。若京朝官以上,职任稍(忧)[优],必使归于吏部。」诏吏部立法以闻。

九日,吏部侍郎彭汝砺言:「乞稍责吏部荐拔才能,上于朝廷。应尚书左选待差遣官,有才能事效可升擢者,委尚书与郎官同共铨量,具名以闻,每岁毋得过三人。三省等第

考察,上等取旨引对,中等随才试用,下等退送本部。其人材事状不可入本等差遣者,亦具名闻奏,取旨送部,与降等差遣,毋得过三人。如有铨量不当,依贡举非其人律。」从之。

十五日,门下中书后省言:「奉诏按元丰选格,参以旧制,裁定堂除。今请沂、博、唐、囗、濮、怀、卫、洺、通、泰、滁、和、舒、汉、解州、淮阳军知州军,荆南、应天、河南、大名、成都府、郓、杭州、成德、永兴军通判,左藏南北库、元丰库,系元佑后来收入中书省差人,欲复归吏部差注。」诏左藏南北库、元丰库并解州知州,仍旧中书省差人,余并从之。其吏部选格,令本部看详,具未尽未便事理申尚书省。

七月六日,吏部言:「本部选阙,旧法不限名次,并校量功过分数优劣定差。后来改立选法,只用名次,致有功人或在无功人之下,有过人或在无过人之上。欲更下有司,以前后条制参酌修立。」诏令吏部四选同看详门下中书后省所修分数选格有无窒碍,具合增损申尚书省。

三年十月五日,吏部员外郎何友直言:「伏见诸案文书多有舛讹,朝省既凭用行遣,寻复觉举追改,不惟费烦,颇于士人身计有妨。而元行之人,但用赦降首原,滋长奸弊,无以惩艾。今将旧条参合修立,应差注升改牵复违戾,若赏罚升降不当,谓已行讫者,吏人断罪有差,仍不以赦降首原。若未行而于赏罚无僭差者,自从原减。仍并量轻重,理过名上簿,事理重者,申尚书省。」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三省言:「元丰差官,职位高下称事,立为画一,革去临时旋有申请,轻重不伦之弊。元佑中罢去,今欲并依元丰条施行。」从之。

元符元年二月十五日,吏部言:「林希乞八路员阙用熙宁元丰旧条,并绍圣新制一处参酌,修完成书。诏令吏部四选同共编修。乞将川、峡、福建、湖南路季阙并去替一年使阙。」从之。

二年四月四日,朝奉郎檀宗旦言:「熙宁八年差官条,见任官去替一年内,许在任指射差遣。乞依熙宁旧制。」吏部看详:「除广东西、夔州路已令在任指射外,请将五路合使员阙去替半年,依旧制许在任指射。」从之。

六月四日,吏部言:「八路合使员阙,除二广已仍旧在任射阙外,四选勘当,欲将本路合使员阙悉依熙宁元丰旧法并见行条约施行。其已修夔州路差官条,仍乞重行改定。」从之。

徽宗崇宁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臣僚上言:「臣欲乞圣断,严立条式,每岁终委省寺监之长考其属官之成,六曹尚书考其郎官之成,尚书都省视六尚书之成者陟之,不成者黜之,如《周官》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法,庶几官师相规,亹亹夙夜,率职趋事,以上副陛下董正治官之意。」诏令吏部修立每二岁黜陟之法闻奏。

三年六月十一日,讲议司奏:「臣等窃以本朝承平日久,民事滋多,而所置员额未增。

或一员通摄数职,难以责其治办。又入仕之路寝广,吏部常患员多阙少,注拟不行。今参酌诸州军合增置通判、签判、职事曹官共三册,如可施行,乞下尚书吏部注拟。」从之。

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诏夔州知州令吏部依格选三人,申三省审差。

大观三年五月十六日,新差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韩蹈奏:「臣伏读八宝赦书,应行重法州县并特与免重法地分,天下莫不知陛下仁民爱物,无此疆尔界之异,元元 舞,孰不迁善远罪,欢仰圣泽。然臣窃见吏部晓示阙榜,尚仍旧有重法地分之文,依格注官。今陛下已免重法之刑矣,而有司选注犹循重法之格。臣愚愿诏有司厘正,仰称陛下一视同仁之意。」诏吏部去「重法」二字,仍改立选格,申尚书省。

六月十五日,诏:「知州、通判、知县阙,缘臣僚陈请收作堂除去处,今后并归吏部差注。帅府望郡职官,今后并选差资序应入人,听超一等,如曾犯赃私罪及停替后未经任者不差。」以言者论堂除差遣侵吏部员阙甚多也。

八月二十一日,朝散郎、新差权福建路转运判官柳庭俊奏:「臣闻用人有二,资、望而已。以资用人,则拘牵常格,其弊至于贤愚同滞;以望用人,则骤开要津,其弊至于奔竞成风。盖前世之所以诫,而今日所当稽者。欲望明降睿旨,申敕有司,使循守资格,以待积劳早进之士;时用望实,以擢卓立特起之才。二者相为用,而不滞于一偏,品式不废,足以弭消侥幸苟得之风。」诏令吏部看详见行格内有不合元丰法者,条具将上,取旨施行。

九月二十日,吏部言进纳出身人不许奏辟。从之。

政和元年正月二十日,朝请郎、试吏部尚书兼详定一(人)[司]敕令王襄奏:「契勘吏部尚书左选,都管朝议大夫以下至承务郎四千余员,都管知州至监当阙共二千余处,一人在任,一人待阙,方得均遍。目今在本部官共四百余员,兼日逐不住官员到部,近奉旨挥 刷一年三季阙,祇得七十余处,显是差注未行。臣窃见诸路转运、提举盐香矾事、陕西解盐、河北籴使等同奏举官阙共六十处,例各优厚,去替不远,虚有拘占,未见辟人。铨总之职,散于四方,实滋奔竞请托之风,有害元丰设官之旨。欲望圣慈加惠寒俊,特许上件六十处阙,于本部榜示,依条差注一次。及乞于一年一季外,更借两季阙次。庶几可以发遣二百余人,庶免留滞小官。」从之。

三月十六日,臣僚上言:「昨论尚书左选差注壅滞,蒙降付吏部,令措置条画闻奏。本部拘勒人吏,督其稽滞,凡数月不能与夺者,不出旬日,尽行注拟。虽已条画得旨施行,尚有未尽者。吏部旧法,每集注通已射非次经使,共许就三处,不得其上,必得其次。今每集注止许就一处,一处不可得,须俟来月,则滞留之源,又将肇

于此。如旧法通就三处,宜不可废。吏部越外修立此项,惟胥吏便于定拟,以应一时之急,而待次之官,举为非便。臣欲乞特降睿旨,更令吏部详度,条具以闻。」诏集注权许就三处,仍作一时旨挥。

二年六月三十日,手诏:「朕绍休考烈,获承丕绪。地日以辟,民日以庶,事日以繁,而建官之数,循仍祖宗之旧,逮至于今,员多阙少。世知以官为冗,而不知多士以宁之美;患事不举,而不知官少力不任之弊。乃者有司不深究其本,又减员额,削禄廪,欲省官裕国,实无所益。而士之仕者,仰不足以事,俯不足以育,朕甚悯之。在熙宁中,先帝董正治官,尝诏宫观置员,县置丞属,实在乎是。所有宫观、县丞阙,依大观三年四月以前旨挥。其余减罢官,可令尚书省具合存废以闻。」

三年三月十八日,吏部奏:「奉议郎、新差袁州司录事曾定国状,今任司录职事,正管紏察刑曹,合与不合理为实历。本部勘会,承议郎以上,须要一任实历亲民或刑狱差遣,方许关升。今来曾定国未敢许理作实历。」诏诸州司录许理实历亲民,并六曹官系第二任知县资序人,依此。

闰四月二十五日,宣德郎吕颐浩奏:「祖宗时,内外差遣并付审官院、流内铨,堂除窠阙不少,士大夫自今有调官之路,故请谒奔竞之风息。近世以来,堂除阙多侵占注拟,士人失职,若不改更,为患滋甚。欲望圣慈下吏部,考祖宗朝故事,除监司、知州军及旧格堂除通判外,如监司属官、盐场坑冶钱监等窠阙,一切拨还吏部。自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及秘书省官、书局计议编修官堂除外,如寺监丞、法寺官、外路学官,亦依祖宗及熙丰间故事,令吏部依格法注拟。如此,则数十年以来奔竞之风必衰,士人既有入仕之路,则自知廉耻矣。」诏依,内武臣依枢密院条格,并准备将领、正副将以上依旧枢密院差注外,余弓手、部将、县尉、州指使已下,并拨归吏部注拟。

十二月二十八日,诏守臣令吏部今后依格选拟,申三省审择。

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诏二广、四川沿边处不注授宗室女夫,令尚书省立法。

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吏部侍郎刘焕等奏:「伏见诸路州县官有任满酬赏,如广南新边及其它路分因事立赏之类,非得替罢任,须所属次第保明,方行推赏。然诸处保明多不依条式,不免再行会问,往复报应,动经岁月。盖为自来未有行遣日限,欲乞今后合保明推赏去处,并依任满得替文书到日,本路州军应所属去处并立限次第申奏。如出违日限,或不依条式,致推赏不行者,其合干人并科罪施行,庶使职事修举者早沾恩赏。乞下有司立法施行。」诏依,令详定一司敕令所立法(由)[申]尚书省。

五月七日,吏部言:「乞今后初改官人须入知县,其权入近地人限注见阙,六十

日不就,依次直注一次,即无冲改旧文。」从之。

八月六日,诏今后合转官碍止法人,回授与本色本宗有官有服亲。

十一月二十三日,吏部奏:「勘会假将仕郎系本部出给补帖,假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系朝廷出给黄牒,其自将仕、登仕、通仕郎并系出给官告。今承御笔旨挥,假将仕郎除去『假』字,可为将仕郎,假承务郎可为通仕郎,致本部未敢依旧出给付身黄牒补牒,亦未敢并依阶官出给官告。所有今日已前见带阶官之人,亦乞依崇宁二年九月三十日旨挥,并随本资带阶官,更不出给告身,从本部行下本州岛本司本处,一面改正带行。」勘会见带阶官合改官名人,已降旨挥,令吏部出给公据外,诏并出黄牒。以上《续国朝会要》。

选举 ~ ~ 尚书左选 下

尚书左选下

政和七年三月二十四日,诏:「成都府、利州路州军县镇文武等官,多阙正官,内成都府路见阙一百三十余员,利州路见阙六十九员,或已拟差,避怕川远,故意迁延一年已上,更不赴任。或久阙正官,时下差官权摄,一切职事悉皆苟简,课入亏失,良民受弊。仰吏部将前后川任之官条格,参酌立为永法,限半月上尚书省,取旨施行。」

六月二十八日,新知陕州李延熙奏:「窃以川、陕四蜀是为地远,而蜀道之难,利路尤剧,山峻路险,栈阁崎危,羊肠九折,上摩苍穹,故仕宦者畏而不敢来。长途远涉,般挈尤难,俸入微薄,所得不偿其费,故东西之人知而不敢授。以此本路阙官,一郡之间,或止有一人,总而计之,一路十州,阙官无虑数十员,则隳废职事,从可知也。近者陛下诏有司立法,减举官员数,以劝仕宦之人。臣仰惟立法之初,四方远宦未有知者。臣切见吏部待次之人甚多,而川路待次之人极少。方今川路阙官之际,宜在从权。欲望将四川转运司见使员阙,不以远近,权取归部,以注在部之人。仍将减举官法揭于吏部之门,其事故之人合添举官展考任者,并特与免。候及一二年,逐路不至阙官,却依旧差注。庶几东南远宦之人皆愿入川,四路州县必不患阙员矣。」诏吏部合使员阙,令本部限十日差注。

十月二十三日,臣僚上言:「承平日久,士日益众,入流日益多,尽天下员阙,不足以充选。每三人守一阙,一名在官,一名被替,一名待次,凡五七年纔成一任。其有取急一时,或凭借势援,又请宫观岳庙以去。今任宫观人已及千员,京师寓居,僧舍赁寄,邸店盈满,所在不可胜数。其间盖有尝为监司、郡守、郎官、寺监者,旅寓杂揉,动一二年。朝廷既无阙以除授,吏部又不敢收系,欲乞付三省讨论,议永久之法,以幸多士。」三省契勘,欲堂除人得越一等,谓初任知县不许除授通判之类,并未经任及见系冲差替放罢,若历任有赃罪,并不得堂除,未经堂除人不许

陈乞。诸州军军资库,并专罢文武监官一员,令吏部于承务郎以上及选人大小使臣内通注。诸路州军应置六曹去处,并随曹置官,更不得互相兼领。其差注等法,并依见行条令施行。内有掾官去处,并依旧应未应出官人及选人小使臣,并大使臣武功郎以下,并不得陈乞宫观。诸路州军甲仗备城库未置监官去处,并专置监官一员,令吏部通注大小使臣。其差注赏罚等,并依见行条法施行。诸路监司各添置准备差使、指使各二员,帅郡准备差使二员、指使三员,节镇准备差使一员、指使二员,列郡准备差使、指使各一员。内准备差使许保义郎以上指射,指使许承节郎以下指射,令吏部各依本资序差注。诸路知县、县丞员阙,许令尚书侍郎左选不以资序并许通行差注。诸县万户以上及素多盗贼去处,并添置小使臣县尉一员,令与见任官同共主管职事。诸州军应未置通判司录去处,并许添置通判司录一员。镇市人户繁多处,置监官一员。人吏诸色人并不得用减年或恩例陈乞改官,并为陈乞人并科罪。诏依拟定,违者并以违御笔论。人吏陈乞,详具职掌门。

河东路阙官处,近已措置差注。诸路视河东虽旁边,繁剧不同,而百里之寄,则事体均一。欲乞令诸路具久阙县令去处,下吏部申严差注之法,或促赴官之期,庶后不阙正官,职事废弛,民无所诉。」诏仰尚书吏部详臣僚所言,检会诸路久阙县令正官之处,依条疾速差注。或有违碍,相度措置,作一时指挥,申尚书省取旨施行。已差下人,并限三日催促赴任。其推避不赴者,依寻医侍养人例施行,以戒堕吏。 八年五月三日,臣僚上言:「京东路诸州县令多有阙官,虽本州岛或监司差权,然移易不常,职事废弛,民受其弊。伏

九月二十九日,吏部奏:「奉御笔,因事设官,咸有定额。日近州郡官额外添差至多,不唯冗滥,骚扰州县,实滋交结营私之弊,侵紊官制,莫甚于此。自今诸路监司官属、诸州掌兵及曹掾官,非奉御笔不许添差。虽系御笔,而已添差一员者,执奏不行。其添差人已到任,且令候成资罢任。其未到任人,更不前去。违者以违御笔论。仰御史台常切纠察。本部勘会宗室依条不注见阙,唯内地州军许添差一员不厘务,通州县不得过四员。及归明蛮猺人亦系添差,并任满不注替人。今承前项御笔指挥,本部即未审宗室及归明蛮猺大小使臣各有立定添差员数条法,依今来指挥,许与不许添差 」又奏:「三路都总管司教押军队,缘自来止是添差,即无正额,并满日不注替人。」诏宗室并归明蛮徭人许依旧条添差,并不厘务总管司教押军队依旧添差。

宣和二年八月九日,吏部奏:「检准政和五年六月十一日敕,勘会还堂阙,自

来虽有吏部已差下替人,若未及半年便行冲罢,显属非辜。得旨,今后合还堂阙,如有已差下替人未及一季,朝廷使阙差人。勘会已差下人,虽未及一季,亦系冲罢。」诏今后应还堂阙,未还堂以前已差下替人,许令赴任,后来却还堂一次。

十九日,中书省、尚书省言:「送到吏部供到下项:一、元丰年选人,曾任下项窠阙:太学博士、正、录,律学博士、正、录,国子监博士、正、录,武学博士、正、录,大理寺司直、评事,秘书省正字,(刺)[敕]令所删定官,国子监书库官。一、见今选人任在京窠阙下项:秘书省正字,辟雍博士、正、录、直学,太学博士、正、录,国子博士、正、录,武学博士、正、录,律学博士、正、录,大理寺司直、评事,敕令所删定官,国子监书库官,吏部架阁文字及户、礼、兵、刑、(二)[工]部架阁文字,编估局 刷折抄官,打套新法香药,开封府学博士,河南、河北诸石炭场、京西软炭场、抽买石炭场、丰济石炭场、城东新置炭场,医药中惠民局,管勾礼部贡院、平货东场(平货东场)交易官、在京都茶库、大观东库、大观东库门、大观西库、大观西库门,封桩竹木务东场、封桩竹木务东第二场、封桩竹木务西场,皇后宅小学博士,睦视宅宗子学正、录,睦亲北宅宗子学正、录,睦亲西宅宗子博士,周王宫宗子学正,广亲北宅学正,广亲南宅学正,尚书吏部官告院善利门、管勾专一入明盐事作坊料物库门、作坊料物库、东作坊库、西作坊门、金耀门、文书库,开封府架阁文字,西南北抵当所,东退材场,管勾监辖炒造丹粉、所在京裁造院东永丰仓门、在京木炭场、京东箔场、京东抽税竹木箔场皮角四场库,管勾外排岸司麦料、下第八界军器监准备差使粳米、上第八界粳米、下第八界文绣局、天驷监仓草场麦料、上第二界安肃门、广利门。」〔诏〕籍田令、搉货务、军器什物库、太社局令、城西炭场、大理寺习学公事选元丰选人窠阙并学官,并依元丰法差。管勾六曹架阁文字并罢,令本部末曹郎官兼领。打套新法香药并归(权)[搉]货务,官吏更不差。编估局 刷折抄官物,并为一局,差文武升朝官各一员。余并抄钞吏额,令尚书省措置存废。内合存留官,止差京朝官、大小使臣。

三年闰五月十日,中书省、尚书省言:「勘会文武官用恩例陈乞亲属差遣,非奉特旨,依格止合作减年免试收使。」诏令吏部申明行下。

九月十六日,吏部尚书宇文粹中奏:「乞令逐路州军委通判司录或曹官一员,专置文簿,驱催应见任新差官职位、姓名、到任年月日,若有诸般事故违年之类,并限当日申本部,照会使阙差注等。看详已有条法,并不须立文。今拟修下条:诸命官到罢事故元官限满不赴,同。已申尚书吏部者,限三日再申,仍委通判或曹官专一置簿销注,转运司每季取索点检。」从

之。

六年闰三月六日,臣僚言:「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待天下贤材,足矣。』今四选无虑一万六千余阙,而(当)[常]有员多阙少之患者,其害有二,有委法弗守,鬻法弗惩,公攘阴夺之害。诸奏辟官不许权升职任,并冲移已差注替人及半年者,此法也。自今乞应辟官并遵守成法,不许冲移已差注及半年人,违法奏差,许吏部执奏不行,则公攘之害除矣。诸州员阙并以三状,一廉访所,一吏部,一御史台,使吏无所隐,则阴夺之害除矣。」从之。

七年五月八日,吏部奏:「奉御笔,吏部取索应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及待次累年考者,并具以闻,当随材录用。又据吏部申,宣和七年二月以前,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并待次三年以上文武臣,共二百四员等,奉圣旨令吏部四选将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并待次三年以上官员数,及采刷见牓阙下项:尚书左选吉阳知军等阙五百三十一处,尚书右选三十七员,陕府潼关都监等阙五十八处,侍郎右选五十九员,勾当广亲宅门等阙共计四百处,侍郎左选七十二员,解州户曹等阙共计二百四十七处。」诏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及待次三年以上官,据今来吏部刷到窠阙,令逐官指占合入阙次,内堂除人与理作堂除。

钦宗靖康元年四月五日,诏:「今吏员猥多,注授阙少,皆有留滞之孍。有旨依熙丰法,监司守贰并替成资阙,其榷茶司、提举茶盐、坑冶、铸钱、辇运、拨发、籴便、市舶、诸州司录及太学博士、正、录、寺监丞、簿、删定京朝官并开封府官准此。内系监当资序人,即替年满阙。」

十三日,监察御史胡舜陟言:「天下奸恶如织,芜秽郡县。吏部充塞,无阙以拟注;版曹空匮,不给于禄廪。愿诏吏部稽考庶官,凡由杨戬、李彦之公田,王黼、朱 之应奉,童贯、谭稹等西北之师,孟昌龄父子河防之役,与夫夔蜀、湖南之开(强)[疆],关陕、河东之改弊,吴越山东陂田、宫观、池苑营缮之功,后苑书艺文字库等之赏,淫朋比德,各从其类。又如近习所引,献颂可采, 用宣力,应奉有劳,时赴殿试之流,此皆殃民蠹国,败俗妨贤,奸凶取位,赇贿买官,所叨恩数,不限高卑,一切禠夺,还其本(秋)[秩]。若非此族而橫竊名器,如節度橫行之貴仕,祕殿延閣之華資,或以童稚奴仆而濫 ,或以商賈胥徒而貨取,人人論列,簡牘徒繁。愿令吏部略具阀阅,关诸台谏,分使看详,上之朝廷,次第裁抑。其坐公田等事,如鲜于可等非理谴逐,宜自六巳月日,复其资秩恩数,量才旌擢,以劝忠谅。然后位着可清,贤能可进,生民可安,国用可节。昔唐去斜封墨敕之官,一日停数十员,不以为疑,则(令)[今]亦何难之有 」从之。

七月二十八日,诏吏部四选将逐曹条例编集成(删)[册],镂板印卖。从尚书莫俦之请也。

八月四日,臣僚

言:「诸路监司多于属部妄以公使为名,转托买物。州县之吏掊敛于民,稛载以献。或状称请钱,而实不支给;或虽给价直,而十无一二。及其败露,率蒙宽假,寅缘请托,更得美官。虽告戒丁宁,而犯者益众,诚以防禁之法未周也。乞令诸路监司互相察举,择其甚者置之重典。仍令吏部籍记姓名,应有除授,先具有无赃罪,彼贯盈者自当终身废弃,所犯虽轻,勿使迁擢,庶几为赃吏者知有戒惧。」从之。

十六日,臣僚言:「祖宗时未有宗室参部之法,神祖广惇叙之恩,时时选择差注一二,用以劝励,不为常制。至崇宁初,大启侥幸,混乱选举,遂使宗室任意出官,又优为立法。今日参选,即在一部名次之上,虽有年月深远、劳 显著之人,悉为所压。名州大县并差遣优便、廪入丰厚之处悉为所占。以天支之贵,其间秀茂,文字政事不为无人,而膏粱之习,贪淫纵恣,出为民害者不少,议者颇欲惩革,不注郡守、县令,罢百十人之私恩,为亿万人之公利。以臣观之,诚为至当。然臣窃虑圣慈以亲爱未忍施行,今来只乞与在部人通理名次,亦可以明德意,示至公,稍塞侥滥之门。」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

高宗建炎三年六月二十日,诏:「京朝官愿替先差下人、将来成资阙选人愿替将来任满阙者听,并申部别给付身。其有愿别注授者,即依条理元参部名次,不拘路分,在外指射合入窠阙。」

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吏部言:「左选见榜窠阙数多,在部应格人少,乞权行措置破格差注一次。」从之。

绍兴元年五月四日,吏部言:「本选见晓示县丞并朝廷送下监当阙百余处,并系合注第二任知县监当等人。其合入之人,往往不肯指射,乞限满一月,无合格人愿就,许令初任监当无举主人并新改官未经任人衮同差注。」从之。

二年四月三十日,臣寮言:「自(夹)[来]吏部阙,并以三年为一任。今员多阙少,乞应在部知州军、通判、签判及京朝官知县、监当阙,并令权以二年为一任,庶可拨遣淹滞。」从之。

五月七日,吏部尚书权邦彦言:「勘会旧来齐州诸镇并不用选法差注。今来尚书左选案牍,昨缘兵火散失,遂于建炎三年五月内申请到差注画一,内监镇兼烟火公事,差知县资序次第二任监当人,更不较量功分,见行遵用。今承朝廷送下湖州新市镇阙,令吏部依旧用选法差京朝官。本部若将官员功分较量,窃虑将旧来恩例陈乞,无案牍凭验。乞比附旧日齐州诸镇例,止依建炎三年指挥差注。」从之。

二十八日,诏:「主管西南外敦宗院、大宗正司宗室财用、搉货务都茶场并依旧堂除,御史台检法官依旧本台(与)[举]辟,盐场官依旧本路提举官举辟,寺监、丞、主簿、登闻 检院、官告、进奏院、左藏库、粮审院官,外路节镇、签判、兼盐知县、

市舶、排岸司、监官,并令吏部按格法差注。」先是吕颐浩等乞当阙自监司属官、盐场、坑冶、钱监等一切拨还吏部,寺监丞、法寺官、外路学官,亦依祖宗及熙丰故事,令吏部按格差注。」缘有合堂除及专法奏举去处,吏部以为言,故有是诏。

七月二日,吏部侍郎綦崇礼言:「尚书左选昨将县丞窠阙,如限满一月,无合入人愿就,许差破格承务郎以上第二任监当无举主,并初任监当及新改官未经任合入监当人。欲乞将见在部官,并已后到部官,并已后到部人,限至今年终,许破格差注一次。」从之。

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吏部言:「近承指挥,如寺监丞、法寺官等并拨还部,按格注拟。除已措置其余阙外,有该载未尽,如官告、检 院并系熙丰后来堂除,今拨归部,未立定差法。欲比附粮审院元丰法注知州,次通判,次知县人。」从之。

三年正月十九日,诏:「今后应用举主初改官人,许依法注见阙外,亦许通注吏部见榜示知县、县丞待阙差遣。」从吏部请也。继而侍御史辛炳言:「访闻见今吏部称系一时申请,无今后依此之文,显有妨阻。欲乞应有非次并季阙知县、县丞待次窠阙,并许通注。」从之。

四月十三日,吏部言:「本选所掌承务郎以上至特进迁转、除授、奏荐、致仕、遗表、特恩等文字,近因遗火烧毁案牍。其间有整会特旨诸被恩赏转官人,已缴干照或元降许行收使指挥文字在部。或取会诸处及元保明官司未到,并见申朝廷,候指挥间,缘火烧毁,并作无干照告示,难绝词讼。乞将前项似此之人,如所属见有当时干照及曾有本部取索符帖等,或但有官印押文字一件可以照验,召本色官二员委保,本部勘验,依条施行。」从之。

五月四日,诏:「二广、荆湖南北应承务郎以上官并大使臣窠阙任满,已差下替人一员去处,虽未曾申到任,亦从本部行下进奏院,取会 刷出阙。」以出阙须候州军报到任月日,往往违滞,尚书洪拟言,故有是诏。

六月十三日,吏部言:「诸路县丞晓示已满一月,无人愿就者,破格差注初任(洲)[酬]奖改官、未经任、依条合入监当人,并第二任及初任监当无举主人,所贵在部合入监当不致留滞。」从之。

二十九日,吏部言:「前监瓜洲镇朱公彦,在任遭金人劫虏,毁弃出身以来文字,得旨(时)[特]许用王冈曾保举印纸作干照。公彦系在通直郎被举升陟,即未有奉议郎以后干照。」诏公彦召当时在任升朝官二员委保(诸)[诣]实,依条施行。

六年五月十四日,吏部言:「勘会尚书左选官员责降,或缘罪犯到部合入远小差遣之人,依法以去京千里为远,州以二万户、县以五千户为小。今驻跸两浙,其合入远小差遣人,乞依侍右申请到比附绍兴令,权以在行在处千里为远,州以军事州、县以下县为

(水)[小],候还阙,及户部取到户口帐籍,并依旧。」从之。

十二月十八日,诏:「知州、通判,除依旧格堂除并量留外,余阙并寺监正、丞、博士、登闻、检举、进奏、官告、文思诸司、诸军粮审院、仓场、库务局所、法寺官、外路学官,并令吏部按法差注。」先是检会绍兴二年闰四月吕颐浩、秦桧札子,奏近来堂除阙多,及占注拟,乞在外除监司、郡守及旧格堂除通判,在内除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及秘书省计议编修官,尽发还吏部。又检会绍兴二年闰四月吏部侍郎郑滋札子,本部承指挥,堂除无通判窠阙,可差在部人无知州注授。今措置知州军堂除共八十九处,本部使阙共二十七处,通判堂除六十二处,本部使阙二十三处。内吏部使阙知州军二十七处,如两月无本等人差注,即取朝廷指挥。勘会知、通等阙,近往往取作堂除,致吏部员多阙少,差注不行。故有是诏。后复有厘革。

七年正月二十四日,吏部措置到堂除知州军共一百九处、吏部六十一处,堂除通判八十处、吏部六十一处。内通判双员,依旧一员堂除,一员吏部使阙。从之。

四月七日,右司谏王缙言:「近诏吏部注拟知州、通判、知县,并长贰精加选择,而差注之日,例出文引,差人追请。又令医者诊视,小人无知,因缘邀乞,士大夫实耻之。乞只告示应差注人,召赴部以俟选择,与免医人看验,以示礼重士夫之意。」从之。

五月八日,行宫吏部言:「契勘梅州已改为程乡县,仍带程江军使兼知县事,令本路帅司辟差,愿就人其第二政即合吏部使阙,欲送尚书左选差京朝官。」从之。

七月十九日,臣僚言:「朝廷立铨量之法,付之吏部,所以尽公无私也。近陈正同除提举茶事,考其资历纔为监当,而正同乃引曾除郎官,欲免铨量。契勘正同得旨除郎,资浅言罢,实未尝经任也。况今铨量士大夫,正谨于资序,若或放行,则举例者众。乞下吏部依法施行。」从之。

十月十四日,臣僚言:「顷朝廷欲革内重外轻之弊,郎官馆职三年并除外任,以至堂除部阙,稍加更易,故寺监丞至厘务官教授送部者百阙,而取知县隶堂除者四十处。未几郎官馆职应去而请者纷然,既不克行,止令别听指挥。但堂阙送部,部阙隶堂,尚仍近制。欲乞两还其旧。」诏堂除部阙并依绍兴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指挥以前旧制施行。

闰十月四日,尚书省言:「分拨归吏部知、通窠阙,内知州军榜示两月,无本等人授,申取朝廷指挥。」诏将吏部通判阙依知州军例施行。

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中书门下省言:「已降指挥,吏部注拟知州军、通判、知县、县令员阙,并令长贰将应格人精加选择,非癃老疾病及不曾犯赃,及不缘民事被罪者。内繁简不同县分,即审度合入人材力,方许具钞。仍申门下省审察,旬具注拟

过人脚色,关送御史台。如注拟非人,许弹奏。勘会吏部注拟知州、通判、知县、县令,自有成法。兼旧制知州军人定日过门引验,其通判已下即无审察之文。」诏今后守、倅、知县、县令,除内曾被罪及疾病者,仰吏部申取朝廷指挥,余并依旧制。

四月十八日,御史中丞常同言:「吏部守、倅、知县、县令员阙,先降指挥令长贰精择非疾病犯赃及不缘民事被罪者,方(详)[许]注拟。后来朝廷察见逐项情节系在格法之外,今年三月二十三日再降指挥,除内有曾缘民事被罪及疾病者,仰吏部申取朝旨,余并遵守旧制。切详民事一项,初无立定名色,失之泛滥,遂使人吏因此得以沮抑在部之人。欲乞自县令以上,非自犯民事得罪而因人连累者,止令依格法注拟,更不申取朝廷指挥。」从之。

九年十月十七日,吏部言:「见使通判、知县等窠阙,若晓示半年以上无人愿就,作破格差注。新复州军窠阙满一季,亦准此。所有兼兵其余知县阙,乞并依已立定广南、淮东西、湖北知县窠阙破格差注施行。」从之。

十一月八日,臣僚言:「近年士大夫奔竞侥求之弊,初改官人唯注知县,谓之实历,盖欲其改官之后,更练民事,以成其才。虽不拘常制,不得奏差,此祖宗之法,绍兴新重修也。比年以来,纔得改官,求堂除差遣,内则欲为寺监丞贰等官,外则欲为倅贰,自知县以下,皆不欲也。宛然干求,必欲得之,宁涉岁月,不愿参部,遂使实历之法几废。尚左之员常少,而奔走于执政之门者,止之复来也。愿降睿旨,初改官人未经实历,选人未经州县,并令赴部,依法注授,不得辄至朝廷干求差遣。有违戾者,悬惩一二,以示必行。至于诸路辟置属官,员数猥多,与夫臣僚泛乞添差不已,亦缘侥求所至,致耗费廪禄,颇喧物论。若量事减员,及杜其陈乞,在士大夫未为失职,而撙节国用,实非小补。」诏令吏部措置申尚书省。宰执进呈右正言巫伋奏:「比来调官行朝者,纔自改秩,无意作县,不肯参部,干求堂除差遣者比比。吏部亦不遵用祖宗条法,依限注授。欲望持降睿旨,申严约束,行下吏部,依祖宗格法,初改官人并与知县差遣。」上曰:「铨曹注授,自有祖宗成法,可令吏部常切遵守。」

十一年八月十日,吏部言:「本部通判阙,见依绍兴七年指挥,使四年阙。签判依绍兴四年指挥,使三年阙。即自通判、签判阙不多,欲乞将通判使五年阙一次,庶易于发遣。」从之。

十三日,吏部侍郎魏良臣言:「本部所行官员整会、升改、磨勘、酬奖、差注等事,缴到真本付身、告 、宣札、帖牒之类,并追篆文官辨验,往往因致留滞。绍兴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指挥,并从本部长贰集验,不用篆文官,见行遵用。续承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四川换给便宜付身,复追篆文官辨验。

窃详川、陕止是大使司出给付身,本部长贰郎官自可参审。欲乞遵依五年八月已降指挥,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十二年六月七日,吏部检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诏,监当资序初除郡守,其已除未到,具姓名罢之。内曾任监察御史以上职事,则不拘此令。勘会新知秀州刘阜民系监当资序,曾任待制落职。今来复除秘阁修撰,职名系在监察御史之上。诏许之任。

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吏部郎官沈虚中言:「已降指挥,知、通、县令委吏部长贰铨量,而知州又定日过门下省审察。今在部官止遵在外指射之文,及铨量过门,经时不至。乞比附四选,铨量过门六十日不到,许以次人搀注。」从之。

十一月十八日,赦:「应承务郎以上及小使臣,不因赃罪降充监当,并与牵复差遣。或乞新资监当人,愿理元资序者听。」

二十六年三月一日,诏:「二广容、贵、新、柳、南恩州、吉阳、万安军见阙守臣,令吏部权行差注一次。如一季无人就,即破格差初任通判人。」先是正月二十八日,通判肇庆府黄公度召对,上(司)[问]岭外弊事,公度奏言:「二广数小郡,如贵州、新州之类,有至十年不除守臣者。盖缘其阙在堂,要者不与,与者不要。」上曰:「若拨归部,当无此弊。」续因臣僚上言,故有是诏。

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诏:「尚书左选见榜监当阙满一月,无京官就,许右选通差。满一季者,破格差注。」从吏部侍郎周绾请也。以上《中兴会要》。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已即位,未改元。七月十二日,吏部言:「该登极赦,应文臣承务郎、武臣承信郎以上,并内臣及致仕官,并与转官。今措置乞将在外并临安府承务郎以上未经磨勘之人,令召保官一员,委保无诈冒违碍。其已经磨勘之人,并行在见任官随侍子弟,虽未经磨勘,并免召保。」从之。

隆兴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吏部言:「广南路系僻远之地,转运司使阙差注,少有京官愿就。措置欲将高、化、昭州签判员阙,依象、浔等州已降指挥,本司依见行条法破格差注。如大藩节镇注第二任知县,次初任合入知县资序人,余州注初任知县,次第二任监当资序人。如榜谕满一季,又无京朝官愿就,即许差职官人。昭州签判候今定差,仍旧本部使阙。」从之。

八月五日,吏部状:「依指挥并省吏额,尚书左选见管主事一名,令史二名,守当官二十六人,贴司楷书共二十人。令于权守当官内减罢四人,止充贴司祗应,于权贴司内减罢五人,并徙下裁减。其减罢权贴司,候将来有阙日,却依元名次,从上拨填。」诏见在人且令依旧,如将来遇阙,更不迁补。

十一月五日,权吏部侍郎余时言札子:「契勘左朝奉郎崔延祖乞换给付身,本部照得本人系从政郎上循儒林郎两资,不合收使。今乞将本人前件不该收使两

资,比附三选条法指挥,除豁挨排,将该遇建炎覃恩循承直郎一资收使,于真命从政郎上循文林郎,却于文林郎上乞依格改转左宣教郎告命。其元给左奉议郎告并承直郎札子,却从本部案后拘收毁抹。所有磨勘转承议郎,并未曾换给朝奉郎两官,令尚书左选于宣教郎上依条施行。」从之。

二年六月五日,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事石敦义言:「英州知州见阙正官之久,乞将上件窠阙下本路转运司,许破格差注通判资序人一次。委转运使躬亲铨量,保明申省,出给差敕,仍令就权。」吏部勘当:「欲令本路转运司照应本部破格条法差注第二任通判,次初任通判如同日却有本等人愿就,先差本等人。仍许先次就权施行,候本司差人一次讫,日后却从本部使阙。」从之。

干道元年二月六日,权尚书吏部侍郎叶颙言:「京朝官合使窠阙,除知州军、通判、知县依指挥系四年以下阙。其余签判、县丞、监当、教授、安抚司干办公事并使三年以下阙,内捡法官到任使阙,窃缘京朝官在部员多,年限太窄,乞依知、通已得指挥,使四年以下阙。」从之。

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侍郎陈之茂等集议:「承前改官人理知县资序,两任内一任实历知县,方许(开)[关]升通判。自后循袭,将堂除差遣理此实历,遂致士大夫往往不历民事,越次(开)[关]升。欲乞将初改官所历两任内,须实历知县一任外,一任如系内外堂除及到部或举辟注授,并与揍理为任(阙)[关]升。宫观岳庙非。奏补承务郎以上(阙)[关]升知县,及宗室换授理亲民人,准此。」诏吏部看详。已而吏部言:「切详既不得越次(阙)〔关〕升,其初任知县人,亦难以注授通判。欲自今合理第二任知县资序,须自理知县后,曾实历知县一任,方许注授通判及别差遣。如不曾实历知县一任,止注知县。虽作县未满二考,或寻医侍养,并不理任。理第三任以上知县资序人,准此。」从之。其后臣僚复言:「干道二年集议条旨,非不严尽,近年自承务郎合关升知县资序人,径干通判、干官差遣,履历寖久,即除知军州。如此则初理知县资序,必欲实历知县,止行于磨勘改官人,而不及关升知县资序之人。伏望下吏部,自今以往,凡初授承务郎关升知县资序,必备申朝廷,并须实历知县一任。」诏复下其言。吏部因备列见行条令以闻,诏常切遵守。

六年五月四日,吏部状:「尚书左选见管主事一名,令(吏)[史]二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一十一人,正贴司一十六人,内二人系元额,权手分私名二人,楷书三人,法司一名。今欲将正额书令史、守当官内各行减罢一人,正贴司内减罢四人及法司一名,其法司令书令史兼管。」诏依拟定,各从下裁减,将来见阙日,依名次拨填。其减下人愿依条比换名目者听。

八年五月二十

八日,臣僚言:「已降指挥,临安知、通等已复置签判、推官,令堂除使阙一次。日后吏部差注,臣以谓凡在吏部待选者,无非孤寒寡援之人,幸而有此三四见阙,又堂除一次,则有寅缘之人常得见禄,而孤寒在部之人,永无所望,非所谓大公至正之道。」诏临安府签判、推判官阙,并令吏部依格法差注。

八月二十九日,权吏部尚书张津言:「宗室使臣因应举登科,改授承务郎以上官者,注县丞或监当,理亲民资序一任回,有升陟举主二员,注知县。切详上条,意谓宗室任使臣,未曾履历民事,于试换后须注县丞监当一任回,有举主,方注知县。切详缘其间使臣任内有累曾实历亲民厘务及有举主二员,试换登科,若拘上条,一 差注,即是反因登科试换,再入监当,宜升而降,轻重不均。今欲措置登科宗室于使臣任内,不曾实历亲民差遣,自依条制。如先任使臣,自监当关升亲民资序后,曾实历亲民厘务及有举主二员,许通注知县、县丞。」诏从之。

九年三月二十五日,门下省言:「勘会四川到行在初改官人,乞四川定差阙。吏部供到四川不该定差窠阙,方许注授四川因事到部人。今来四川定差窠阙,照得昨曾堂(堂)除过一十员。目今除成都府郫县外,并无定差到人。」诏令吏部将眉州青神县等阙,许注授四川初改官人。以上《干道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四 宋铨选 审官西院 典职官全同,存目不录。 尚书右选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