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乐
皇佑三年七月九日七月:原作「十月」,据《长编》卷一七○、《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等言:「按太常天地、宗庙、四时祠祀乐章,凡八十九曲,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岂特本道德政教嘉靖之美,亦缘神灵祖考安乐之故。臣等谨上议,国朝乐宜名曰《大安》。其祀感生帝降神《大安曲》,请更为《元安》。」诏曰:「朕惟古先哲王,随代立乐,亦既制作,必有称谓,缘名以讨义,繇义以知德。盖名者德之所载,而行远垂久之致焉。故《韶》以绍尧,《夏》以承舜,《濩》以救民,《武》以象伐,传之不朽,用此道也。国朝绍膺显序,表里禔福,兴坠正失,典章交备。独斯体大,而有司莫敢易言之。朕悯然念兹,大惧列圣之休未能昭揭于天下之听,是用申敕执事,远求博讲,而考定其衷。今礼官、学士迨三事之臣同寅一辞,以《大安》之议来复,且以谓:艺祖之戡暴乱也,安天下之未安,其功大;二宗之致太平也,安天下之既安,其德盛;洎朕之承圣烈也,安祖宗之已安,其仁厚。祗览所议,熟复于怀。恭惟德之造基,神功之戢武,章圣恢清净之治恢:原作「拔」,据《长编》卷一七○改。,冲人蒙成定之业,虽因世之迹各异,而靖民之道同归。以之播锺球、文羽钥文:原脱,据《长编》卷一七○补。,用诸郊庙,告于神明,曰大且安,诚得其正得:原作「安」,据《长编》卷一七○改。。恭依。」
四年十月二日,殿中丞致仕胡瑗落致仕,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同议大乐。
十二月二十一日,召两府及侍臣观新乐于紫宸殿。凡镈锺十二:黄锺高二尺二寸半,于广一尺二寸,鼓六,钲四,舞六,甬甬:原作「角」,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衡并旋虫共高八寸四分,隧径二寸二分、深一寸二厘二厘:原作「三厘」,据《长编》卷一七三、《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篆带每面纵者四、横者四,枚景侠鼓与舞,四处各有九,每面共三十六共:原作「重」,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两栾间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锺并与黄锺同制,而两栾间递减半分,至(黄)[应]锺一尺三寸四分半;容受递减至应锺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应锺重一百四十八斤。并中新律本律。特磬十二:黄锺、大吕股长二尺、博一尺,鼓三尺、博六寸九分之六,弦三尺七寸五分。太簇以下股长尺八寸、博九寸,鼓二尺七寸、博六寸,弦三尺三寸七分半。其声各中本律。黄锺厚二寸一分,大吕以下递加其厚,至应锺厚三寸五分。诏以其图送中书。按《周礼》:「大锺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锺十分其钲间钲:原作「 」,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以其一为之厚。」则是大锺宜厚,小锺宜薄。今大锺重一百六
(千)斤,小锺乃重一百四十八斤,则小锺厚,非也。又:「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今磬无博厚、无长短,亦非也。
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知制诰王洙言:「黄锺为宫最尊者,但声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体也。言锺磬依吕数为小大之制者,经典无正文,惟郑康成立意言之,亦自假之法,孔颖达等作疏,因而述之。据历代史籍,亦无锺磬依律数大小之说,其康成、颖达等即非身曾制作乐器。至如言『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一尺八寸,是磬有大小之制』者,据此以黄锺为律以:原脱,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补。。臣曾依此法造黄锺特磬者,止得林锺律声。若随律长短为锺磬大小之制,则黄锺长二尺二寸半,减至应锺,则形制大小比黄锺(则)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月以无射、应锺为宫,即黄锺、大吕反为商声,宫小而商大,是君弱臣强之象也。今参酌其镈锺、特磬制度,欲且各依律数,筭定逐锺磬长短、大小、容受数,仍以皇佑中黍尺为法,铸大吕、应锺锺磬各一,即见形制声韵所归。」从之。
时知谏院李兑等言:「去岁十二月二十一日,紫(宫)[宸]殿按试太常新乐,时议者以锺之形制未中律度,斥而不用,复诏近侍详定。窃闻今月一日崇文院聚议,而王拱辰欲更前史文义,王洙不从,言语往复,殆生諠哗。夫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岂可轻议 西汉去圣尚近,有制
氏世典大乐,但能纪其铿锵,而不能言其义。况今又千余年,而欲求三代之奇,不亦难乎 且阮逸罪废之人,安能通圣明述作之事 务为异说,欲规恩赏。朝廷制乐,数年于兹,当国财匮乏〔之〕时,烦费甚广。器既成矣,又欲改为,虽命两府大臣监总论议,然未能裁定其当。请以新成锺声与祖宗旧乐参校其声,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言:「奉诏详定大乐,比臣至局,锺磬已成。窃缘律有长短,声有大小,黄锺九寸最长,其气阳,其象土,其正声为宫,为诸律之首,盖君德之象,不可并也。今十二锺磬一以黄锺为率磬:原作「声」,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与古为异。臣亦尝询问阮逸、胡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则其声恐不能谐和。臣窃有疑,请下定大乐所更稽寻古义而参定之。」
六月七日,御紫宸殿,奏太常寺新定《大安乐》,召宰臣至省府、馆阁官预观之,仍观宗庙祭器,赐详定官器币有差。
八月十九日,诏:「南郊且用旧乐,其新定《大安之乐》,常祀及朝会用之。」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殿中侍御史里行吴中复对于延和殿,帝谓曰:「比来上封者多言阴阳未和,盖由大乐未定。且乐之不合于古久矣,朕以谓旱之来系时政之得失,非乐之所召也。」
〔嘉佑〕七年八月一日,翰林学士王珪等言:「准诏详定太常礼院所议秘阁校理斐昱奏:『大祠天地、日月、社稷,其行礼日与国忌同者,自庆历至嘉佑凡八祠,皆援太常新礼。天禧二年六月十七日秋祀白帝,以文懿皇后忌同,乐备而不作。伏缘忌日必哀,志有所至,其有不乐,宜也。然乐所以降格神祇,非以适一己之私也,在礼固不可辍。谨按开元中礼部建言:忌日飨庙应用乐。裴宽自以情立议: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令张说以宽议为是。宗庙如此,则天地、日月、社稷之祠用乐明矣。臣以为,凡大祠天地、
日月、社稷,与忌日同者,伏请用乐。其在庙,则如宽之议。所冀略轻存重,不失其称。』太常礼院据《礼》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患』,谓忌日也。忌日不乐,谓不举吉事也。然而礼令即无忌日飨庙废乐之文。至唐始有祭与忌日同,则县而不乐。裴宽建议: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当时虽从宽议,然亦无所据。礼家之说:祭天以燔为歆神之始,以血为陈馔之始;祭地以埋为歆神之始,以血为陈馔之始;宗庙以灌为歆神之始,以腥为陈馔之始。然则天地、宗庙皆以乐为致神之始,故曰『大祭有三始』,谓此也。天地之间虚豁而不见其形者,阳也;鬼神居天地之间,不可以人道接也。声属于阳,故乐之音声号呼召于天地之间音:原作「歆」,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庶几神明闻之,因而来格。故祭必求诸阳。商人之祭,先奏乐以求神,先求于阳也;次灌地求神于阴,达于渊泉也。周人尚臭,四时之祭先灌地以求神,先求诸阴也。然则天神、地祇、人鬼之祀,不可去乐明矣。今七庙连室,难分庙忌之尊卑,欲依唐旧制及国朝故事:庙祭与忌同日,并县而不作;其与别庙诸后忌同者,作之。若祠天地、日月、九宫、太一及 百神,并请作乐。社、稷以下诸祠既卑于庙,则乐(不可)[可不]为。如此,则虽纯用三代之礼,亦可广孝思之至。臣珪等议:社、稷,国之所尊,其祠日若与别庙诸后忌同者,伏请亦不去乐。余并如礼官所议。诏恭依。
四日,翰林学士王
珪言:「昔之作乐,以五声播于八音,调和谐合,而与治道通。先王用于天地、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使鸟兽尽感,况于人心乎 然则乐虽盛而音亏,未知其所以为乐也。今郊庙升歌之乐,有金、丝、竹、土、革,而无木音。夫所谓柷敔者,圣人用以着乐之始终,岂顾容有缺邪 亦尝窃迹国朝以来议乐之文,盖莫究其所失之因。且乐莫隆于《韶》,《书》曰『 击鸣球,搏拊琴瑟』,又曰『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孔安国以 击是柷敔之用,既云下『管(击)鼗鼓』,知鸣球与琴瑟之在堂,故传曰堂上堂下各有柷敔也。今陛下躬祠明堂,去并侑之渎,又将以荐至乐之和,愿诏有司考古而增定之,下太常寺详定。」既而本寺言:「乞依所请,堂上增置柷敔,以合《尚书》八音之数,仍乞下有司依法制造。其节鼓本出于江左清乐,至唐雅乐升歌用之,其事非古,欲乞停罢,复用搏拊,以备革音。」从之。
熙宁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常礼院上言:「检详景德二年七月诏书,南郊用卤簿、仪仗、冠冕、车辂、宫架、登歌、鼓吹等,并依常行郊礼,别无增减。今请一依景德故事施行。并据当年八月宰臣毕士安等三上表请听乐,批荅以为:『大坛展礼,八音降格于神祇;清庙奉先,二舞形容于德业。同和之奏,诚难阙焉。朕今勉 舆情,审思中道,除郊天之庶事,资礼乐以相成,暂举箫韶,以尽明察。俟严禋之告毕,守旧制以如初。』看详当时诏意,乐舞之类似止施于郊庙。今欲乞除郊庙及景灵宫礼神用乐外,所有卤簿、鼓吹及楼前宫架、诸军音乐,皆备而不作。其逐处警场,止鸣金钲鼓角。」从之。
熙宁九年五月十六日,同知太常礼院王仲修言:「伏以王者作乐,所以导天地之和。乐之和在乎有节,故圆丘之乐六变,方泽之乐八变,宗庙之乐九变。变者,统乎节其声,不可相续而无序也。《书》曰『合止柷敔』,所以为乐之始终也。臣为礼官,常奉祠太庙,听《兴安之曲》,举柷而声已过,举敔而声不止。臣未见其所以为始终之节,其何以感格天地宗庙之灵乎 愿诏乐工,凡祠祭用乐,一奏将终则 敔,而声须少止;听击柷,则乐复作。如此,乃尽『合止』之义,庶乎不悖于经也。」诏太常礼院定夺以闻。既而礼官言:「臣等赴太常寺设乐按试,令乐工奏六变、九变降神之乐。将作即击
柷,乐作;一奏既终,即 敔止乐;击柷,乐复作。显见节奏明白。请依仲修所请,下太常寺:今后凡祀天地、宗庙等处,用乐依此举节。」诏可。
元丰元年十月二日,详定郊庙礼文所言:「郊礼遇雨,朝服,望祭,不设乐。按《礼记》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则是臣子助祭不以朝服也。又曰:『年谷不登,祭事不悬。』则是于祭之时,既行吉礼,乐不当撤也。本朝祠祭,遇雨则望祀,不为违礼;然而服公服,又不设乐,则非所以称奉神之意。伏请遇雨望祀,服祭服,仍设乐。」从之。
三年五月六日,诏秘书监致仕刘几乘驿赴详定礼文所议乐。六月九日,同判太常寺王存言:「近诏秘书监刘几赴详定郊庙礼文所议乐。伏见礼部侍郎致仕范镇论辨雅乐,乞召镇与几参考得失。」从之。二十一日,命知太常礼院、秘书丞杨杰赴详定礼文所同议大乐,从秘书监致仕刘几请也。
七月二十七日,户部侍郎致仕范镇言:「乞下京东、京西、河北、陕西转运司,量立赏格,求访真黍,以审音乐。」从之。
八月五日,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刘几请依景佑中例,择近上使臣修制大乐器。从之。
十五日,秘书丞、同知太常礼院杨杰言:「先于去年八月上《大乐十二均图》,未蒙付外施行。」又言:「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足以权量八音,使律吕皆以人声为度,以一声歌一言,言虽永,不可以逾其声。今夫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音未终,兹所谓歌不永言也。伏请节裁烦声,一声歌一言,遵用永言之法。先儒云: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人效乐也。今祭祀乐章,并随月律月:原作「同」,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改。,声不依咏,以咏依声,律不和声,以声和律,非古制也。伏请详定大乐,以歌为本,声必依咏,律必和声。」又言:「《虞书》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盖以箫为主也。《商颂》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盖以磬声为依也。《周官》锺师『以锺鼓奏九夏』,盖以金为首也。是锺、磬、箫者,众乐之所宗,圣帝明王之所贵。数十有六,其所由来尚矣。汉得古磬十六于犍为郡;郑氏注《周礼》编锺、编磬,及《大周正乐》、《三礼图》编锺、编磬、箫,并以十六为数。示天子之乐用八,锺、磬、箫为众乐之本,又倍之为十六矣。且十二者,律之本声也;四者,律之应声也。本身重大,应声轻清,本声为君父,应声为臣子,故其四声或曰清声,又曰子声。自景佑中李照议乐以来,锺、磬、箫始不用四声,是有本而无应,有倡而无和,八音何从而谐邪 今巢笙、和笙,其管皆十有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律吕之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协。伏请参考古制,依巢笙、和笙例,用编锺、编磬、箫以谐八音。今大乐作,琴、瑟、埙、箎、笛、箫、笙、阮、筝、筑奏
一声,则镈锺、特磬、编锺、编磬连击三声,于众乐中声最烦数。伏请详镈锺、特磬、编锺、编磬并依器节奏,不可连击,所贵八音无相夺伦。本朝郊庙之乐,先奏文舞,次奏武舞。武舞容节六变:一变象六师初举,所向宜北;二变象上党克平,所向宜北;三变象维扬底定,所向宜东南;四变象荆湖来归,所向宜南;五变象邛蜀纳款,所向宜西;六变象兵还振旅兵还振旅:原作「丘还振旋」,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改。,所向宜北而南。今舞者非止发扬奋厉、进退俯仰不称成功盛德,差失所向,又文舞容节殊无法度舞:原作「武」,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改。。乞定二舞容节,及改所向,以称成功盛德。」又乞依《周礼》奏律歌吕,合阴阳之声。又曰:「今雅乐古器非不存,太常律(古)〔吕〕非不备,而学士大夫置而不讲,考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郑之杂邪 伏请审调太常锺管,依典礼用十二律还宫均法,令上下晓知十二律音,则郑声无由乱雅矣。」诏送议乐所。刘几等言,杰所请皆可施行。从之。
二十六日,罢议乐、修乐局,其范镇令降 奖谕,仍赐金绢各一百疋两,杨杰五十疋两,刘几许特用明堂恩奏子若孙一人。
四年十月六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天地之德至大,故用文舞以祀。《周礼》曰:『舞《云门》以祀天神。』《云门之舞》,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云门》则黄帝乐,所谓文舞也,于天之德,用此以求称。近世南郊乐舞兼用武舞,即《记》所谓干戚之舞,非备乐也。既非古制,又不足以称天地之德。请南郊乐舞纯用羽、钥,庶合礼意。」从之。
十一日,又言:「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匏竹在前,锺鼓在后,贵人气也。《书》曰『搏拊、琴、瑟以咏』,此堂上之乐;又曰『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此堂下之乐。堂上之乐以象朝廷之治,堂下之乐以象万物之治。后世有司失其传,歌者在堂,兼设锺磬;宫架在庭,兼设琴瑟;堂下匏柷,置之于床,并失其序。伏请每遇亲祠郊庙,及有司摄事,歌者在堂,更不兼设锺磬;宫架在庭,更不兼设琴瑟;堂下匏竹,更不置之于床。」又言:「谨按《周礼》小胥之职曰:『王宫架,诸侯轩架,卿大夫判架,士特架。』说者曰:宫架四面,轩架三面,判架二面,特架一面。又曰:『凡架锺磬,半为堵,全为肆。』说者曰:锺一虡、磬一(虚)[虡]谓之肆。诸侯之卿大夫西一虡锺,东一虡磬;士磬一虡而已。又按《仪礼
大射仪》曰:『笙磬西面,其南笙锺,其南镈,皆南陈。颂磬东面,其南锺,其南镈。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说者曰:此诸侯之制也。诸侯而西面一磬、一锺、一镈,则三面锺、磬、镈九而已。诸侯锺、磬、镈九,则天子锺、磬、镈十二虡为宫架,明矣。故或以为配十二次,则亦无过十二虡也。自先王之制废,学者不能考其数,至有谓宫架当二十虡,甚者又以为三十六虡,此隋唐以来论不一也。方唐之盛日,有司摄事,乐并用宫架。至德后,太常声音之工散亡,凡郊庙,有登歌而无宫架,后世因仍不改。所有郊庙有司摄事乐,伏请改用宫架十二虡。」从之。
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常寺言:「开封县民叶防言:太常寺大乐、鼓吹两局乐舞奏节不应古法。」送前同议乐杨杰看详。据杰定所言二事可行;防言金奏不用晋鼓为节,非是,乞以晋鼓节金奏,于经有据。又言:簨虡之制不合礼经,乞因大礼雅饰,更加详考改正。从之,以叶防为乐正。
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太常寺言:「郊庙用乐二十虡,若遇雨雪,则覆以幕,临祭恐不能应办。自今如望祭,即设于殿上。」从之。
三月六日,礼部奏:「有司摄事祀昊天〔舞名〕舞名:原脱,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补。,伏请初献曰《帝临嘉至之舞》,亚、终献曰《神娱锡羡之舞》,太庙初献曰《孝熙昭德之舞》,亚、终献曰《礼洽储祥之舞》。」从之。
七年正月十九日,诏奉宸库选玉造磬,就差太常博士杨杰审定玉磬音律,提辖主管。从协律郎荣咨道请也。
六月六日,礼部又言:「亲郊之岁,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遣冢宰摄事。礼容、乐舞请宜加常祀。而其乐虡二十、乐工百五十有二、舞者六十有四,与常岁南北郊上公摄事无异,殆未足以称明诏钦崇之意。乞自今亲郊之岁,方丘所用乐舞如亲祠:二十六虡,工人三百有六,舞人百三十有四。」从之。
哲宗元佑三年闰十二月二日,京西北路都监杨安道管押范镇所定铸成律十二,编锺十二,镈锺一,尺一,斛一,响石为编磬十二,特磬一,箫、笛、埙、箎、巢笙、和笙各二。较景佑中李照所定又下一律有奇。并书及图法上进。诏送太常寺。乐法有可行事,令尚书礼部、太常寺参定以闻。仍令尚书、侍郎、学士、两省、御史台、馆职、秘书省官赴太常寺观。翌日,赐诏奖谕,又诏与镇一子有官人升一任差遣;制造人等第支赐。
闰十二月,杨杰言不可用镇一家之学,遂撰《乐议》七篇,其《议乐章》、《议量》、《议锺》此处文句未完。原有眉批:「按已见前《律吕》。」。
《议宫架加磬》曰:「镇言:『国朝祀天地、宗庙及大朝会,宫架内止设镈锺,惟后庙乃用特磬,非也。今已升后庙,特磬遂为无用之乐。欲乞凡宫架内于镈锺后各加特磬,贵乎金石之声大小相应。』谨按《唐六典》曰:天子宫架之乐,镈锺十二、编锺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有六虡。宗庙与殿庭同。凡中宫之乐,则以大磬代锺,余如宫架之制。即无镈锺、特磬并设之,则为四十八架,于古无法,恐非所宜。是以皇帝将出,宫架撞黄锺之锺,右五锺皆应;皇帝兴,宫架撞蕤宾之锺,左五锺皆应。未闻皇帝出入,以特磬为节。《礼》曰『金声铿锵以立号』,此之谓也。」《议十六锺磬》曰:「镇以谓:『清声者不见于经,惟《小胥》注云:锺磬者编次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声,其声愈高,尤为非是。国朝旧有四声,置而不用,至刘几用之,与郑无异。』谨按编锺、编磬十六,其来远矣,岂独见于《周礼 小胥》之注哉!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帝因是陈礼乐雅颂之声,以风化天下。其事载于《礼乐志》不为不详,岂因刘几
然后用哉 且汉承秦,秦未尝制作礼乐,其称古磬十六者,乃二帝,三王之遗法也。其王朴乐内编锺、编磬乐:原脱,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补。,以其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不用。及神宗朝用仁宗皇帝时下二律锺,则四清声皆用而谐协矣。《周礼》曰:『凫氏为锺,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则清声岂不见于经哉 今镇以箫、笛、埙、箎、巢笙、和笙献于朝廷和笙:原脱「笙」字,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补。,箫必十六管,是四清声在其间矣。自古无十二管之箫,岂箫韶九成之乐已有郑卫之声乎 」礼部、太常寺亦言:「镇乐法自系一家之学,与见行乐制不同,难以摘取于见行乐内相参增损。」遂置不(同)[用],而乐仍旧制。
四年正月十三日,诏讲筵官许依秘书省职官例观新乐。
元符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诏前信州司法参军吴良辅太常寺按核雅乐。
三月二十二日,试太常少卿刘拯奏:「今大乐局前后词臣所撰乐章,辞采浅陋,援引谬误,有辞与事异而通用,有礼文所无而嗟咏之者。乞别撰降,付有司施行。」诏令学士院取索看详,其合删改者修定以闻。
十二月,大乐正叶防言:「《周礼 乐师》:『及彻,帅学士而歌彻。』郑司农谓:『将彻之时自有乐,故帅学士而歌彻。』『三家者以《雍》彻』,说者谓:『天子祭宗庙,用此以彻祭。随俎入,奏《韶夏》;彻奠,奏《雍》。』唐祀天神以黄锺为宫,地祇以太簇为宫,人鬼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今祭祀天地、宗庙,无
彻豆之曲,请考古以制乐章。」从之。其辞阙。
〔崇宁〕二年九月六日二年:原旁批「徽宗建中靖国」。按此乃崇宁二年事,见《宋史》卷一二八《乐志》。今据《宋史》补。,吏部尚书何执中等奏:「近礼部员外郎陈旸所撰《乐书》二百卷,送臣等看详。臣等欲乞特加优奖。所有旸欲考定音律,以正中声,更乞送讲议司,令知音律之人相度施行。」诏陈旸转一官,余依奏。
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魏汉津札子:「臣闻通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和天地,役鬼神,莫善于乐。伏羲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韦)[苇]钥,其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三而九,乃为黄锺之律。后世因之,至唐虞未尝易。洪水之变,乐器漂荡,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
之管。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征。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锺之律矣。黄锺定,余律从而生焉。商周以来,皆用此法。因秦火,乐之法度尽废,汉诸儒张苍、班固之徒惟用累黍容盛之法,遂至差误。晋永嘉之乱,累黍之法废,隋时牛洪用万宝常水尺。至唐室田畸及后周王朴,并用水尺之法。本(庙)[朝]为王朴乐声太高,令窦俨等裁损,方得声律谐和。声虽谐和,即非古法。汉津今欲请圣人三指为法,谓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节。先铸九鼎,次铸帝座大锺,次铸四韵清声锺,次铸二十四气锺,然后均弦裁管,为一代之乐。」从之。
十月九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郎张康国奉 撰《景锺铭》,其序略曰:「皇帝践位之五年,崇宁甲申,考协锺律,保合太和,以成一代之乐。有魏汉津者年过九十,诵其(诗)[师]说,以谓:今之所作乃宋乐也,不当稽用前王之法。宜以皇帝身为度,自度而为权量,以数乘之,则声谐而乐成,无所沿袭。其法始于鼎,以量容九斛为鼎之大。取斛之八加斗之一,则鼎变而为景锺。景,大也,九九之数兆于此,有万不同之所宗也。度高九尺,植以龙虡,其声则为黄锺之正,而律吕由是生焉。大祭祀、大朝会、大享燕,惟天子亲御则用之,以肃群臣。其下则宝锺,子以承继也。其用则四清之锺磬,奠方隅以拱卫也。平时弗考,风至则鸣,贵天籁而本自
然也。锺成于秋七月癸丑。」
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大司乐刘炳奏:「乞改定二舞,各分九成,每三成为一变。执钥秉翟,扬戈持盾,威仪之节,取象治功。」从之。
二十七日,诏曰:「乃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贱,获《英》《茎》之器于受命之邦。时端州上古银器,有乐锺,验款识,乃宋成公时。适时之宜,以身为度,铸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协于庭,八音克谐,宜赐名曰《大晟》。其旧乐可更不行用。」
大观元年五月九日,诏:「乐作已久,方荐郊庙,施于朝廷,而未及颁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先降三京、四辅,次帅府。」
陛下已降睿旨,编修乐书。乞俟书成日,颁之庠序,使承学之士得以推求义训。」从之。 十一月五日,大司成强渊明等奏:「伏
二年三月三十日,诏:「乐久不作,自唐以来,正声全失,世无征、角之音,五声不备,岂足以道和而化俗哉道:原作「适」,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改。 刘诜所上征声,可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谱按习,仍增征、角二谱。候习熟,取旨进呈。」先是,进士彭几进乐书,论五音云:「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征调尚阙。」时礼部员外郎吴时善其说,建言乞召几至乐府,朝廷从之。至是刘诜亦上征声。
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中书省提举制造大乐局所奏:「奉诏制造颁降三京、四辅、二十八帅府等处大乐官吏、作匠等,及结绝罢局,有劳,可等第推恩。」内初补使臣免
呈试参部,提举官、承受、主管制造等官转两官,有资者转两资,内提举、承受官并回授;无资可转者,与将一官改赐章服,一官许回授有服亲。主管文字、主管杂务各转一官,有资者转一资,各更减二年磨勘。前提举官及主管官、主管杂务主管杂务:「主管」二字原脱,据本书《乐》三之二五补、主管文字、监辖造作、点检文字各特转一官,有资者转一资,待诏与改换服色。
四年八月一日,御制《大晟乐记》。
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亲祠登歌之制:金锺一,在东;玉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金锺北稍西;敔一,在玉磬北稍东。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东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四,在金锺之南,西上;玉磬之南亦如之,东上。又于午阶之东设笛二、箎一、巢笙二、和笙二,为一列,西上;埙一,在笛南。闰余匏一、箫一,各在巢笙南。又于午阶之西设笛二、箎一、巢笙二、和笙二,为一列,东上;埙一,在笛南。七星匏一、九星匏一,在巢笙南。箫一,在九星匏西。锺、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于坛上,埙、箎、笙、笛、箫、匏工并立于午阶之东西。乐正二人在锺、磬南,歌工四人在敔东,俱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名:原作「各」,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改。,在乐虡之西,东向。乐正紫公服,乐工黑介帻黑:原无,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补。,执麾人平巾帻,并绯绣、抹带。 鸾衫、白绢夹
又上亲祠宫架之制:四方各设编磬三、编锺三。东方,编锺起北,编磬间之,东向。西方,编磬起北,编锺间之,西向。南方,编磬起西,编锺间之;北方,编锺起西,编磬间之自「西方编磬起北」之「起北」,至末句「编磬间之」之「编磬」,共二十六字原脱,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补。:俱北向。设十二镈锺、特磬于编架内镈锺:原作「锺镈」,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乙。,各依月律。四方各镈锺
三、特磬三。东方,镈锺起北,特磬间之,东向。西方,特磬起北,镈锺间之,西向。南方,特磬起西,镈锺间之;北方,镈锺起西,特磬间之:皆北向。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应鼓在右。设柷、敔于北架内:柷一,在道东;敔一,在道西。设瑟五十二,列为四行:二行在柷东,二行在敔西。次一弦琴七,左四右三。次三弦琴一十有八,次五弦琴一十有八,并分左右。次七弦琴二十有三,次九弦琴二十有三,并左各十有二,右各十有一。次巢笙二十有八,分左右。次匏笙三,在巢笙之间,左二右一。次箫二十有八,次竽二十,次箎二十有八,次埙一十有八,并分左右。雷鼓、雷鼗各一,在左;又雷鼓、雷鼗各一,在右:地祇:灵鼓、灵鼗各二。并在三弦、五弦琴之间,东西相向。晋鼓一,在匏笙间,少南,北向。副乐正二人,在柷、敔之前,北向。歌工三十有二,次柷、敔,东西相向,列为四行,左右各二行。乐师四人,在歌工之南北,东西相向。运谱二人,在晋鼓之左右,北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乐虡之右,东向。副乐正同乐正服,乐师绯公服,运谱绿公服,乐工、执麾人并同登歌执麾人服。诏并颁行。
同日,又上亲祠文武二舞之制:文舞六十四人,执钥、翟;武舞六十四人,执干、戚:俱为八佾。文舞分立于表之左右,各四佾。引文舞二人,执纛在前,东西相向。舞色长二人,在执纛之前,分东西。若武舞则在执旌之前。引武舞执旌二人,鼗二人,双铎二人,单铎
二人,铙二人,(特)[持]、金铜革带、乌皮履。诏颁行。 金錞四人,奏金錞二人,钲二人,相二人,雅二人,分立于宫架之东西,北向,北上,武舞在其后。舞色长幞头、抹额、紫绣袍。引二舞头及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绣鸾衫、金铜革带、乌皮履。武舞人武弁、緋繡鸞衫、抹額、紅錦臂 、白絹
同日,又上大、中祠登歌之制:编锺一,在东;编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编锺之北,稍西;敔一,在编磬之北,稍东。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俱东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一,在编锺之南,西上。编磬之南亦如之,东上。(擅)[坛]下午阶之东,设笛一、箎一、埙一,为一列,西上。和笙一,在笛南;巢笙一,在箎南;箫一,在埙南。午阶之西亦如之,东上。锺、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于坛上,埙、箎、笛、笙、箫工并立于午阶东西。乐正二人,在锺磬南;歌工四人,在敔东:俱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乐虡之西,东向。乐正公服,执麾挟仗色掌事平巾帻,乐工黑介帻,并绯绣鸾衫、白绢抹带。诏颁行。
同日,又上大祠宫架、二舞之制:四方各设镈锺三,各依月律;编锺一,编磬一。北方,应锺起西,编锺次之,黄锺次之,编磬次之,大吕次之:皆北向。东方,太簇起北,编锺次之,夹锺次之,编磬次之,(沽)[姑]洗次之:皆东向。南方,仲吕起东,编锺次之,蕤宾次之,编磬次之,林锺次之:皆北向。西方,夷则起南,编锺次之,南吕次之,编磬次之,无射次之:皆西向。十二特磬
各在镈锺之内。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设柷、敔于北架内,柷在左,敔在右。雷鼓、雷鼗各二,地祇以灵鼓、灵鼗。分东西,在歌工之南。瑟二,在柷东。次一弦琴,次三弦琴,次五弦琴,次七弦琴,次九弦琴,各二,各为一列。敔西亦如之。巢笙、箫、竽、箎、埙、笛各四,为四列,在雷鼓之后;若地祇即在灵鼓后。晋鼓一,在笛之后:俱北向。副乐正二人,在敔、柷之北。歌工八人,左右各四,在柷、敔之南,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宫架西,北向「北」下原有「东」字,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删。。副乐正本色公服,执麾挟仗色掌事及乐正平巾帻,服同登歌乐正。凡轩架之乐三面,其制,去宫架之南面。判架之乐二面,其制,去轩架之北面。特架之乐一面,其制阙。文武二舞并同亲祠,惟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绣袍、银褐裙、白绢抹带,与亲祠稍异。诏颁行。
七月二十八日,诏平江府进士曹棐撰到征调《舜韶新曲》,文理可采,特补将仕郎,充大晟东府制撰。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诏:将来夏祭用宗子学生舞乐指挥更不施行,只用大晟乐工,直候冬祀始用。
七年三月一日,议礼局奏:「先王之制,乐舞文则用羽、钥,武则用干、戚,而又有小大焉。《周官》乐师『教国子小舞』,则舞有小大可知矣。文舞之大用羽、钥,文舞之小则有羽无钥,谓之羽舞。武舞之大用干、戚,武舞之小则有干无戚,谓之干舞。《礼记 文王世子》曰:『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钥。』又曰:『小学正学干,钥师学戈。』则武舞又有戈舞焉,而戈不用于大舞。近世武舞以戈配干,未尝用戚。乞武舞
以戚配干,置戈不用,庶协古制。」又奏:「考《周礼 春官》有锺师、镈师。《国语》伶州鸠曰:『大钧有镈无锺,鸣其细也;细钧有锺无镈,昭其大也。』然则锺,大器也;镈,小锺也。以宫商为钧,则谓之大钧,其声大,故用镈以鸣其细,而不用锺。以角、征、羽为钧,则谓之小钧,其声细,故用锺以昭其大,而不用镈。然后细大不踰,声应相保,和平出焉。是镈、锺两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后世之镈锺非特不分小大,又混为一器,复于乐架编锺、编磬之外,设镈锺十二,配十二辰,皆非是。盖镈锺犹之特磬,与编锺、编磬相须为用者也。编锺、编磬,其阳声六,以应律;其阴声六,以应吕。既应十二辰矣,复为镈锺十二以配之,则于义重复。乞宫架乐去十二镈锺,止设一大锺为锺,一小锺为镈,一大磬为特磬,以为众声所依。」从之。
四月十八日,礼制局言:「尊祖配天者,郊祀也;严父配帝者,明堂也。郊祀以远人而尊,故尊祖以配天;明堂以近人而亲,故严父以配帝。所以来天神而礼之,其义一也。则明堂宜同郊祀,用礼天神六变之乐。」从之。
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诏:礼制局所铸景虚玉阳神应锺了当,应副管干详议官、管干官、书篆官、制造官、杂务官、催促物料、造作受给各转行一官。应副管干七锺以上,各减三年磨勘。应副管干六锺以下,各减二年磨勘。人吏各转一官资,无官资人补进义副尉。
宣和四年六月九日,臣僚上言:「一岁
之间凡一百一十八祀,作乐者六十二,所用乐章总五百六十九首。当时儒馆分领, 以与之,末尝择而授也,故其所作多有失义类者。」诏令尚书省措置,选官改定。除赵永裔已罢馆职外,余并送吏部与合入差遣。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五 诗 乐
诗乐按此门所录乃《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之文,非《宋会要》。
诗乐。虞庭言乐,以诗为本。孔门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记》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咏歌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此古之成材所以为易也。宋朝湖学之兴,老师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尝择取二《南》、《小雅》数十篇,寓之埙钥,使学者朝夕咏歌。自尔声诗之学为儒者稍知所尚。张载尝慨然思欲讲明,作之朝廷,被诸郊庙矣;朱熹述为诗篇,汇于学礼,将使后之学者学焉。
《小雅》歌凡六篇。朱熹曰:「《传》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谓习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三诗也。此皆君臣宴劳之诗,始学者习之,所以取其上下相和厚也。古乡饮酒及燕礼皆歌此三诗。及笙入,六笙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六笙诗本无辞,其遗声亦不复传矣。《小雅》为诸侯之乐,《大雅》、《颂》为天子之乐。」
二《南》,《国风》歌凡六篇南: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补。。朱熹曰:「《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乡饮酒》及《乡射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燕礼》
云『遂歌乡乐』,即此六篇也。合乐,谓歌舞与众声皆作。《周南》、《召南》,古房中之乐歌也。《关睢》言后妃之志,《鹊巢》言国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之不失职,《采苹》言卿大夫妻能循法度。夫妇之道,生民之本,王化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国君与其臣下及四方之宾燕,用之合乐也。」
《小雅》诗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皆用黄锺清宫。俗呼为正宫调。
《二南 国风》诗谱:《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皆用无射清商。俗呼为越调。朱熹曰:「《大戴礼》言:《雅》二十六篇,其八可歌,其八废,不可歌,本文颇有阙误。汉末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又加《文王》诗,皆古声辞。其后新辞作,而旧曲遂废。唐开元乡饮酒礼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声亦莫得闻。此谱,相传即开元遗声也。古声亡灭已久,不知当时工师何所考而为此。窃疑古乐有唱、有叹。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迭字散声,以孍发其趣。故汉晋间旧曲既失其传,则其词虽存,而世莫能补。如此谱,直以一声协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又其以清声为调,似亦非古法。然古声既不考,姑存此以见诗歌之彷佛,俟知乐者考焉。」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五 教坊乐
教坊乐与《职官》教坊互见按此门所录亦为《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之文。
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七十二人:一曰(拓)[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里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曰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挂子,执锡镮柱杖。四曰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 鞢 鞢:原作「革果」,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下文「 」字同。,带毡帽。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幞头。六曰儿童感圣乐队,衣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七曰玉兔浑
脱队,四色绣罗襦,系银带,冠玉兔冠。八曰异域朝天队,衣锦祅,系银束带,冠夷冠,执宝盘。九曰儿童解红队,衣紫绯绣襦,系束带,冠花砌凤冠,绶带。十曰射鵰回鹘队,衣盘雕锦襦,系束带,冠花砌凤冠,绶带。十曰射鵰回鹘队,衣盘雕锦襦,系银 鞢,射雕盘。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萨蛮队,衣绯生色窄砌衣,冠卷云冠。二曰感化乐队,衣青罗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绶带。三曰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四曰佳人剪牡丹队,衣红生色砌衣,带金冠,剪牡丹花。五曰拂霓裳队,衣红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红绣抹额。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七曰凤迎乐队,衣红仙砌衣,戴云鬟凤髻。八曰菩萨献香花队,衣生色窄砌衣,戴宝冠,执香花盘。九曰彩云仙队,衣黄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羽。十曰打球乐队,衣四色窄绣罗襦,系银带,裹顺风脚簇花幞头,执球杖。大抵若此,而复从宜变易。
百戏有蹴球、踏蹻、藏擫、杂旋、狮子、弄鎗、铃瓶、茶 、毡龊、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剑门、打弹丸之类。锡庆院宴会,诸王赐食及宰相筵设时赐乐者,第四部充。
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升作《长春乐曲》。干德元年,又作《万岁升平乐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又作《紫云长寿乐》鼓吹曲,以奏御焉。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
凡制大曲十八:正宫《平戎破陈乐》,南吕宫
《平晋普天乐》,中吕宫《大宋朝欢乐》,黄锺宫《宇宙荷皇恩》,道调宫《垂衣定八方》,仙吕宫《甘露降龙庭》,小石调《金枝玉叶春》,林锺商《大惠帝恩宽》,歇指调《大定寰中乐》,双调《惠化乐尧风》,越调《万国朝天乐》,大石调《嘉禾生九穗》,南吕宫调《文兴礼乐欢》,仙吕调《齐天长寿乐》,般涉调《君臣宴会乐》,中吕调《一斛夜明珠》,黄锺羽《降圣万年春》,平调《金觞祝寿春》。
曲破二十九:正宫《宴钧台》,南吕宫《七盘乐》,仙吕宫《王母桃》,高宫《静三边》,黄锺宫《采莲回》,中吕宫《杏春园》、《献玉杯》,道调宫《折枝花》,林锺商《宴朝簪》,歇指调《九穗禾》,高大石调《啭春莺》,小石调《舞霓裳》,越调《九霞觞》,双调《朝八蛮》,大石调《清夜游》,林锺角《庆云见》,越角《露如珠》,小石角《龙池柳》,高角《阳台云》,歇指角《金步摇》,大石角《念边功》,双角《宴新春》,南吕调《凤城春》,仙吕调《梦均天》,中吕调《采明珠》,平调《万年枝》,黄锺羽《贺回鸾》,般涉调《郁金香》,高般涉调《会天仙》。
宫春》,蕤宾调《连理枝》,正仙吕调《朝天乐》,兰陵角《奉宸欢》,孤鴈调《贺昌时》,大石调《寰海清》,玉仙商《玉芙蓉》,林锺角《泛仙槎》,无射宫调《帝台春》,龙仙羽《宴蓬莱》,圣德商《美时清》,仙吕调《寿星见》。 琵琶独弹曲破十五:凤鸾商《庆成功》,应锺调《九曲清》,金石角《凤来仪》,芙蓉调《
小曲二百七十:正宫十:《一阳生》、《玉葱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枝: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补。》、《鷫 裘》、《塞鴻飛》、《漏丁丁》、《息鼙鼓》、《歡流霞》。南吕宫十一:《仙盘露》、《冰盘果》、《芙蓉园》、《林下风》、《风雨调》、《开月幌》、
《凤来宾》、《落梁尘》、《望阳台》、《庆年丰》、《青鬃马》。中吕宫十三:《上林春》、《春波绿》、《百树花》、《寿无疆》、《万年春》、《系珊瑚》、《柳垂丝》、《醉红楼》、《折红杏》、《一园花》、《花下醉》、《游春归》、《千树柳》。仙吕宫九:《折红蕖》、《鹊填河》、《紫兰香》、《喜尧时》、《猗兰殿》、《步瑶阶》、《千秋乐》、《百和香》、《佩珊珊》。黄锺宫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满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春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高宫九:《嘉顺成》、《安边塞》、《猎骑还》、《游兔园》、《锦步帐》、《博山垆》、《暖寒杯》、《云纷纭》、《待春来》。道调宫九:《会夔龙》、《泛仙杯》、《披风襟》、《孔雀扇》、《百尺楼》、《金尊满》、《奏明庭》、《拾落花》、《声声好》。越调八:《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红楼夜》、《朱顶鹤》、《得贤臣》、《兰堂烛》、《金镝流》。双调十六:《宴琼林》、《泛龙舟》、《汀洲绿》、《登高楼》、《麦陇雉》、《柳如烟》、《杨花飞》、《玉泽新》、《玳瑁簪》、《玉阶晓》、《喜清和》、《人欢乐》、《征戍回》、《一院香》、《一片云》、《千万年》。小石调七:《满庭香》、《七宝冠》、《玉唾盂》、《辟尘犀》、《喜新晴》、《庆云飞》、《太平时》。林锺商十:《采秋兰》、《紫丝囊》、《留征骑》、《塞鸿度》、《回鹘朝》、《汀州鴈》、《风入松》、《蓼花红》、《曳珠佩》、《遵渚鸿》。歇指调九:《榆塞清》、《听秋风》、《紫玉箫》、《碧池鱼》、《鹤盘旋》、《湛恩新》、《听秋蝉》、《月中归》、《千家月》。高大石调九:《花下宴》、《甘雨足》、《画秋千》画:原作「尽」,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夹竹桃》、《攀露桃》、《燕初来》、《踏青回》、《抛绣球》、《泼火雨》。大石调八:《贺元正》、《待花开》、《采红莲》、《出谷莺》、《游月宫》、《望车回》、《塞云平》、《秉烛游》。小石调九:《月宫春》、《折仙枝》、《春日迟》、《绮筵春》、《登春台》、《紫桃花》、《一林红》、《喜春雨》、《泛春池》。双角九:《凤楼灯》、《九门开》、《落
梅香》、《春冰拆》、《万年安》、《催花发》、《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岛》。高角九:《日南至》、《帝道昌》、《文风盛》、《琥珀杯》、《雪花飞》、《皂貂裘》、《征马嘶》嘶:原作「斯」,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射飞鴈》、《雪飘飖》。大石角九:《红垆火》、《翠云裘》、《庆成功》、《冬夜长》、《金鹦鹉》、《玉楼寒》、《凤戏雏》、《一垆香》、《云中鴈》。歇指角九:《玉壶冰》、《卷珠箔》、《随风帘》、《树青葱》、《紫桂丛》桂:原作「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五色云》、《玉楼宴》、《兰堂宴》、《千千岁》。越角九:《望明堂》、《华池露》、《贮香囊》、《秋气清》、《照秋池》、《晓风度》、《靖边尘》、《闻新鴈》、《吟风蝉》。林锺角九九: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补。春鸡》。 :《庆时康》、《上林果》、《画帘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气清》、《风中琴》、《转轻车》、《清风来》。仙吕调十五:《喜清和》、《芰荷新》、《清世欢》、《玉钩栏》、《金步摇》、《金错落》、《燕引雏》、《草芊芊》、《步玉砌》、《整华裾》、《海山青》、《旋絮绵》、《风中帆》、《青丝骑》、《喜闻声》。南吕调七:《春景丽》、《牡丹开》、《展芳茵》、《红桃露》、《啭林莺》、《满林花》、《风飞花》。中吕调九:《宴嘉宾》、《会 仙》、《集百祥》、《刿朱栏》、《香烟细》、《仙洞开》、《上马杯》、《拂长袂》、《羽觞飞》。高般涉调九:《喜秋成》、《戏马台》、《泛秋菊》、《芝殿乐》、《鸂鶒杯》、《玉芙蓉》、《偃干戈》、《听秋砧》、《秋云飞》。般涉调十:《玉树花》、《望星斗》、《金钱花》、《玉窗深》、《万民康》、《瑶林风》、《随阳鴈》、《倒金罍》、《鴈来宾》、《看秋月》。黄锺羽七:《宴邹枚》、《云中树》、《燎金垆》、《涧底松》、《岭头梅》、《玉垆香》、《瑞雪飞》。平调十:《万国朝》、《献春盘》、《鱼上冰》、《红梅花》、《洞中春》、《春雪飞》、《翻罗袖》、《落梅花》、《夜游乐》、《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正宫、南吕宫、道调宫、越调、南吕调,并《倾杯乐》、《三台仙》。吕宫、高宫、小石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小石角、双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锺角、高
般涉调、黄锺羽、平调,并《倾杯乐》。中吕《倾杯乐》、《剑器》、《感皇化》、《三台》。黄锺宫《倾杯乐》、《朝中措》、《三台》。双调《倾杯乐》、《摊破抛球乐》、《醉花间》、《小重山》、《三台》。林锺商《倾杯乐》、《洞中仙》、《望行宫》、《三台》。歇指调《倾杯乐》、《洞仙歌》、《三台》。仙吕调《倾杯乐》、《月宫仙》、《戴仙花》、《三台》。中吕调《倾杯乐》、《菩萨蛮》、《瑞鹧鸪》、《三台》。般涉调《倾杯乐》、《望征人》、《嘉宴乐》、《引驾回》、《拜新月》、《三台》。
若《宇宙贺皇恩》、《降圣万年春》之类,皆藩邸所作,以述太祖美德,诸曲多秘。而《平晋普天乐》者,又明年制,每宴享常用之。然帝勤求治道,未尝自逸,故举乐有度。雍熙初,教坊使郭守中求外任,止赐束帛。
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词,未尝宣布于外。太平兴国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闻鸡唱,殿前都虞候崔翰问之曰:「此可被管弦乎 」茂多即法其声,制曲曰《鸡叫子》。又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太宗所制曲,干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黄锺、道调、仙吕、中吕、南吕、正宫、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吕、仙吕、双越调、黄锺羽羽: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补。。其急慢诸曲几千数。又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天圣中,帝尝问辅臣以古今乐之异同帝:原作「常」,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王曾对曰:「古乐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而听者莫不和悦。今乐则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荡人心志,自昔人君流连荒亡者,莫不由此。」帝曰:「朕于声技固未
尝留意,内外宴游皆勉强耳。」张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岂知之,愿备书《时政记》。
世号太常为雅乐,而未尝施于宴享,岂以正声为不美听哉 夫乐者乐也,其道虽微妙难知,至于奏之而使人悦豫和平,则不待知音而后能也。今太常乐县锺、磬、埙、箎、抟拊之器,与夫舞缀羽、钥、干、戚之制,类皆仿古,逮振作之,则听者不知为乐,而观者厌焉。古乐岂真若此哉 孔子曰「恶郑声」,恐其乱雅。乱之云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曰「今乐犹古乐」,而太常乃与教坊殊也,何哉 昔李照、胡瑗、阮逸改铸锺磬,处士徐复笑之曰:「圣人寓器以声,不先求其声,而更其器,其可用乎 」照、瑗、逸制作久之,卒无所成。蜀人房庶亦深订其非是,因著书论古与今乐本末不远。其大略以谓:「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焉。金石,锺磬也,后世易之为方响;丝竹,琴箫也,后世变之为筝笛。匏,笙也,攒之以斗;埙,土也,变而为瓯;革,麻料也,击而为鼓;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八音者于世甚便,而不达者指庙乐镈锺、镈磬、宫轩为正声,而 谓夷部、卤部为淫声,殊不知大辂起于椎轮椎:原作「雅」,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龙艘生于落叶,其变则然也。古者食以俎豆,后世易以杯盂;簟席以为安,(世后)[后世]更以榻桉。使圣人复生,不能舍杯盂榻桉,而复俎豆簟席之质也。八音之器,岂异此哉!孔子曰「郑声淫」者,岂以其器不若古哉 亦疾其声之变尔变尔:原作「尔变」,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乙。。试使知乐者由今之器,寄古之声,去惉懘靡
曼而归之中和雅正,则感人心、导和气,不曰治世之音乎 然则世所谓雅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岂尽为淫声哉!」当数子纷纷锐意改制之后,庶之论指意独如此,故存其语,以俟知者。
教坊本隶宣徽院,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大小都知。天圣五年,以内侍二人为钤辖。嘉佑中,诏乐工每色额止二人,教头止三人,有阙即填,异时或传诏增置,许有司论奏。使、副岁阅杂剧,把色人分三等,遇三殿应奉人阙,即以次补。诸部应奉及二十年、年五十已上奉:原作「奏」,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许补庙令或镇将,官制行,以隶太常寺。同天节,宝慈、庆寿宫生辰辰:原作「宸」,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皇子、公主生,凡国之庆事,皆进歌乐词。
熙宁九年,教坊副使花日新言:「乐声高,歌者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 杀之急,归啴缓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诏从之。十一月,奏新乐于化成殿,帝谕近臣曰:「乐声第降一律,已得宽和之节矣。」增赐方响为架三十。命太常下法驾、卤部乐一律,如教坊云。初熙宁二年五月,罢宗室正任以上借教坊乐人,至八年复之,许教乐。
政和三年五月,诏:「比以《大晟乐》播之教坊,嘉与天下共之,可以所进乐颁之天下。」八月,尚书省言:「大晟府宴乐已拨归教坊,所有诸府从来习学之人,元降指挥令就大晟府教习,今当并就教坊习学。」从之。四年正月,礼部奏:「教坊乐,春或用商声,孟或
用季律,甚失四时之序。乞以大晟府十二月所定声律令教坊阅习,仍令秘书省撰词。」
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凡乐工四百六十人,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孝宗隆兴二年天申节,将用乐上寿,上曰:「一岁之间只两宫诞日外,余无所用,不知作何名色 」大臣皆言,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上曰:「善。」干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旧例用乐人三百人,百戏军百人,百禽鸣二人,小儿队七十一人,女童队百三十七人,筑球军三十二人,起立门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以上并临安府差。相扑等子二十一人。御前忠佐司差。命罢小儿及女童队,余用之。
云韶部者云韶部及后之钧容直、四夷乐均系《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之小题,应署标题,原文阙,今以空行区分。,黄门乐也。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每上元观灯,上巳、端午观水嬉,皆命作乐于宫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节,亲王内中宴射,则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吕宫《万年欢》;二曰黄锺宫《中和乐》;三曰南吕宫《普天献寿》,此曲亦太宗所制;四曰正宫《梁州》;五曰林锺商《泛清波》;六曰双调《大定乐》;七曰小石调《喜新春》;八曰越调《胡渭州》;九曰大石调《清平乐》;十曰般涉调《长寿仙》;十一曰高平调《罢金钲》;十二曰中吕调《绿腰》;十三曰仙吕调《彩云归》。乐用琵琶、筝、笙、觱栗、笛、方响、杖鼓、羯鼓、大鼓、拍板。杂剧
用傀儡,后不复补。
钧容直,亦军乐也。太平兴国三年,诏籍军中之善乐者,命曰引龙直。每巡省游幸,则骑导车驾而奏乐。若御楼观灯、赐酺,则载第一山车。端拱二年,又选捧日捧:原作「奉」,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改。、天武、拱圣军晓畅音律者,增多其数,以中使监视;藩臣以乐工上贡者亦隶之。淳化四年,改名钧容直,取钧天之义。初用乐工,同云韶部云韶:原作「韶云」,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乙。。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温用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应奉文字一人,监领内侍二人。嘉佑元年,系籍三百八十三人。六年,增置四百三十四人,诏以为额,阙即补之。七年,诏隶班及二十四年、年五十以上者,听补军职,隶军头司。其乐旧奏十六调,凡三十六大曲,鼓笛二十一曲,并他曲甚众。嘉佑二年,兼领内侍言:钧容直与教坊乐并奏,声不谐。诏罢钧容旧十六调,取教坊十七调肄习之。虽间有损益,然其大曲曲破并急慢诸曲与教坊颇同矣。绍兴中,钧容直旧管四百人,杨存中请复收补,权以旧管之半为额。寻闻其召募搔扰,降诏止之。及其以应奉有劳,进呈推赏,又申谕止于支赐一次,庶杜其日后希望。绍兴三十年,复诏钧容班可蠲省,令殿司比拟一等班直收顿,内老弱癃疾者放停。教坊所尝援祖宗旧典,点选入教,虽暂从其请,绍兴三十一年有诏,教坊即日蠲罢,各令自便。
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栗、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
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行宫殿庭。
诸军皆有善乐者,每车驾亲祀回,则衣绯绿衣,自青城至朱雀门,列于御道之左右(奉)[奏]乐迎奉,其声相属,闻十数里。或军宴设亦奏之。
棹刀鎗牌翻歌等,不常置。
清卫军习乐者,令钧容直教之,内侍主其事。园苑赐会及馆待契丹使人。
又有亲从亲事乐,及开封府衙前乐,园苑又分用诸军乐,诸州皆有衙前乐。
四夷乐者,元丰六年五月召见米脂砦所降戎乐四十二人,奏乐于崇政殿,以三班借职王恩等六人差监在京闲慢库务门及旧城门敢勇三十六人,与荼酒新任殿侍。《大晟乐书》曰:「前此宫架之外,列熊罴案,所奏皆夷乐也,岂容淆杂大乐!乃奏罢之。然古鞮鞻氏掌四夷乐,韎师、旄人各有所掌,以承祭祀,以供宴享。盖中天下而立,得四海之欢心,使鼓舞焉,先王之所不废也。《汉律》曰:『每大朝会,宜设于殿门之外。』天子御楼,则宫架之外列于道侧,岂可施于广庭,与大乐并奏哉!」
乐 宋会要辑稿 乐六 郊社 祀乐歌 南郊亲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