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wànzhāngwènyuēsòngxiǎoguójīnjiāngxíngwángzhèngchǔérzhīzhī
  • mèngyuētāngwéilínfàngértāngshǐ使rénwènzhīyuēwèiyuēgòngshēngtāngshǐ使wèizhīniúyángshízhīyòutāngyòushǐ使rénwènzhīyuēwèiyuēgòngchéngtāngshǐ使zhòngwǎngwèizhīgēnglǎoruòkuìshíshuàimínyàoyǒujiǔshǔdàozhěduózhīshòuzhěshāzhīyǒutóngshǔròuxiǎngshāérduózhīshūyuēchóuxiǎngzhīwèiwèishāshìtóngérzhēngzhīhǎizhīnèijiēyuēfēitiānxiàwèichóutāngshǐzhēngzàishízhēngértiānxiàdōngmiànérzhēng西yuànnánmiànérzhēngběiyuànyuēwèihòumínzhīwàngzhīruòhànzhīwàngguīshìzhězhǐyúnzhěbiànzhūjūndiàomínshíjiàngmínyuèshūyuēhòuhòuláiyǒuyōuwéichéndōngzhēngsuíjuéshìfěijuéxuánhuángshàozhōuwángjiànxiūwéichénzhōujūnshíxuánhuángfěiyíngjūnxiǎoréndānjiāngyíngxiǎorénjiùmínshuǐhuǒzhīzhōngcánértàishìyuēwéiyángqīnzhījiāngcánshāyòngzhāngtāngyǒuguāngxíngwángzhèngyúněrgǒuxíngwángzhènghǎizhīnèijiēshǒuérwàngzhīwéijūnchǔsuīwèiyān

注释

(1)万章:他是孟子的门徒。

(2)毫:这是一个地名,是商汤的首都,现在的位置在河南省的商丘。

(3)葛:这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4)奚:这个字在《书·仲虺之诰》中是“等待”的意思,比如“徯予后。”《虞书》:“惟动丕应徯志。”《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说文》解释为:“徯,待也。”在这里,它被用来表示等待。

(5)篚:在《书·禹贡》中,“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仪礼·士冠礼》:“洗有篚。”《仪礼·燕礼》:“设膳篚。”《仪礼·士虞礼》:“受肺脊实于篚。”原意是指一个圆形的盛物的竹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表示装进篮子里。

(6)太誓:指的是《尚书》中的《泰誓》,传说这是周武王伐商时的演讲。

(7)饷:意思是送饭。

(8)芸:也就是“耘”,意思是锄草。

(9)吊:表示慰问。

(10)绥:意思是安抚,使稳定。

(11)云儿:表示“而已,罢了”。

译文

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要推行仁政,齐楚两国却厌恶这样,要出兵讨伐它,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汤住在亳地,和葛国为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谷物做祭品。’汤便派亳地的民众去为他们种地。老弱者给种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提着酒菜好饭的人来抢劫,谁要不给就杀掉。有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杀了他,夺了饭和肉。《尚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者’,就是说的这事。”“因为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富有天下,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哪。’汤开始征战,即从伐葛开始,十一次征战,无往而不胜,天下没人能与之抗衡。朝东方出征,西夷怨恨;朝南方出征,北狄怨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排后边?’老百姓盼望他,就和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做买卖的照常营业,干农活的照样耘田,杀掉那里的暴君,抚慰那里的百姓,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王来了我们不会再遭罪!’又说:‘谁敢不服从,周王便东行讨伐,来安定这地方的人们;他们在筐中放上黄色黑色的束帛,请求介绍和周王相见,以得到荣光,做大周国的臣民。’当地官员们把黑色黄色的束帛装满筐子来迎接周王的官员,老百姓提着饭篮和酒壶来迎接士兵,这次出征只是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除掉那残暴的君主罢了。《泰誓》上说:‘我们的威武要发扬,攻到商纣的疆土上,诛除暴君去凶残,杀伐之功震四方,这功绩比汤还辉煌。’不实行王政便罢了,如果实行王政,天下的人都要抬起头来盼望,要拥护他来做君主;齐国楚国纵然是庞然大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在回答万章关于“小国如何行王政,应对大国伐之”的问题时,引用了《尚书·汤誓》的故事进行回应。此段文字典雅凝练,寓教于议,凭借着历史事实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情操。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此段文字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小国如宋的生存压力极大。而孟子以汤征伐葛伯的故事为引,阐述了行王政的理念,即以民为本,仁政为先,这是对当时战乱频仍,霸权纵横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思。

其次,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倡导的是仁政理念,他认为只有在尊重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前提下,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富强。他以汤征葛的事例,明确指出,汤之所以能够得到四海之内的支持,不是因为他富有,而是因为他能够为百姓做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样的观点,对于当时以及后世的统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从写作思路上看,孟子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先引出汤征葛的故事,然后分析汤之所以能够得到四海之内的支持的原因,再以此为据,回答了万章的问题。这样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条理分明,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另外,从修辞手法上看,孟子运用了举例、比喻等手法,使得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富有生动性。比如他引用《尚书·汤誓》的故事,使得观点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又比喻“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对仁政的渴望。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展示了孟子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行王政的理念,对于当时以及后世的统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