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四十一节

《孟子》·第四十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gōngsūnchǒuyuēdàogāoměiruòdēngtiānránshǐ使wéiér
  • mèngyuējiàngwèizhuōgōnggǎifèishéng羿wèizhuōshèbiàngòujūnziyǐnéryuèzhōngdàoérnéngzhěcóngzhī

注释

(1)孳:(zī)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2)几:近,将及。

(3)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这条道路太高了,太美好了,就好比是要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登攀。为什么不让它变得差不多可以实行而可以每天都能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君子只引导而不发表见解,就好象能飞跃一样。站在道路中间,有才能的人就会跟从。”

评析

此段文言文,载于《孟子·尽心下》,为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主要探讨了道的高远与人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公孙丑在此对道的理解,显露出常人对于至高无上道理的普遍困惑:感觉道高不可攀,美不可触,似乎难以接近,更难以实践。而孟子的回答,则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对待道的正确态度和追求道的方法。

首先,孟子以大匠和羿为喻,表达了高明的君子在引导他人追求道时,不应因初学者的笨拙而改变道的本质。大匠不会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他的规矩,羿也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的弓弩。道之为道,自有其恒定不变的法则和规律,不会因为人的能力高低而有所改变。高明的君子教导他人时,应坚守道的原则,不因学者的水平差异而妥协。

其次,孟子提出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观点。这是对于如何引导他人追求道的具体方法。君子的教导应如射箭一般,拉满弓弦而不轻易射出,给予学者充分的思考和体验空间。这种引导方式既能激发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最后,“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一句,既是对待道的态度的总结,也是对追求道的方法的概括。道虽高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能坚守中道,不被偏见和私欲所左右,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逐渐接近并最终实践它。而那些有能力的人,更应主动承担起追求和实践道的责任,为众人树立榜样。

孟子的这段话,不仅为我们解答了如何对待高远之道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追求和实践道的具体方法。它告诉我们,道虽高远,但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追求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实现与道的合一。这也是孟子思想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性平等和道德自主性的体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