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绹:(táo)《诗经·豳风·七月》中描述白日用茅草,夜晚则搜寻绳索,急忙登上屋顶,开始播撒百谷。《广雅·释器》中解释绹为绳索。此处意为绳索。
(2)阳虎:又称阳货,是季氏的家臣。季氏掌控鲁国朝政数代,而阳货则掌握季氏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合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至晋国。
(3)彻:在《诗经·大雅·公刘》中意为耕种得粮食。《老子·七十九章》中提到有德者掌管契约,无德者掌管税收。《论语·颜渊》中讨论为何不彻底实行税收制度。此处指的是周朝田税制度,即税田十取一。
(4)藉:《易经·大过·初六》中提到用白茅铺垫,可避免过失。《墨子·公输》中借指杀戮,《韩非子·孤愤》中借指凭借美名来加重权势。《汉语大字典·草部》解释藉为凭借之意。此处意为凭借。
(5)龙子:古代的贤人。
(6)校:(jiào),意为比较、衡量。
(7)盻:(xì)《三国志·魏志·许褚传》中描述许褚怒目而视,使得马超不敢妄动。此处意为怒视。
(8)庠:(xiáng)《尔雅·释官》中将庠序解释为官职。《礼记》中多处提及庠,如乡饮酒礼中的迎宾、学校教育等。《孟子·梁惠王上》强调庠序教育的重要性。《说文》解释庠为古代学校。此处指学校。
(9)序:《诗经》中多处使用序字,如继承先祖之业而不忘、按贤能排序宾客等。《左传·宣公十二年》描述内官按夜晚时间排序。《礼记》中提及宗庙礼仪的次序、日月更迭的次序等。《荀子·君子》强调长幼有序。此处意为次序。
(10)射:《易经·旅·六五》描述射中野鸡却失去一箭,最终获得荣誉。《诗经·小雅·车舝》中提及喜欢射箭。《论语·八佾》讨论君子之争与射箭的关系。《礼记》中多处解释射的意义,如绎射为陈述各自之志等。《吕氏春秋·重言》通过鸟的故事来讲述射箭与猜度的关系。《广雅·释言》将射解释为绎。此处意为猜度、陈述。
(11)毕战:滕国的一位臣子。
(12)圭:(guī)《易经·益·六三》中提到用凶事无咎,中行告公用圭。《孙子算经》定义圭为古代容量单位。圭田此处指用于祭祀的田地。
(13)润泽: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修饰。
(14)为国: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
(15)粪:施肥于田地。
(16)盻盻然:形容愤恨的眼神。
(17)勤动:形容辛勤劳动的样子。
(18)射:练习射箭技能。
(19)经界:测量和划定井田的边界。
(20)慢:通“漫”,意指诸侯和大夫故意模糊井田界限,以便从中渔利。
(21)圭田:指专为祭祀而耕种的田地,其收获物专供祭祀使用。
(22)死徒: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和人口迁移。
(23)守望:负责防范和抵御盗贼、强盗等不法之徒的侵袭。
(24)润泽: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修饰工作,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
滕文公请教孟子怎样治理国家。
孟子说:“老百姓的事是不可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把茅草割,晚上把绳儿搓;赶紧上房修理,按时把五谷播。”老百姓有他们的规律: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原则,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原则。没有一定原则的人,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哪有爱民的君主在位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礼遇臣下,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经说过:‘要想发财就不能仁爱,要想仁爱就不能发财。’“古代的税收制度:夏代每家五十亩地而行‘贡’法,商朝每家七十亩地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亩地而行‘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凭借的意思。龙子说过:“田税最好的是助法,最不好的是贡法。”贡法是综合若干年的收成得一个平均数。丰年,谷米撒得遍地都是,多征收一点也不算暴虐,却并不多收。灾年,收到的秸秆连肥田都不够交税,却非收足那个平均数不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却让他们一年到头辛苦劳顿,结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养不活,还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交足赋税,最终使老的小的只能到沟壑中去等死,这怎么能算是‘为民父母’呢?做大官的享受世袭的田租收入,滕国早就实行了。《诗经》上说:‘雨先下到公田,然后再下到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这样看来,即使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人民。‘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教射箭的意思。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学’这个名称,三代都这么叫。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明白人的伦常。诸侯、卿、大夫、士都明白了人的伦常,小老百姓自然会一团和气亲密无间了。这时如有圣王兴起,也一定会来学习效法,这等于做了圣王的老师。《诗经》说:“岐周虽然是古国,国运却焕然一新,这是赞美文王的诗。你努力实行吧,也来让你的国家气象一新!”
滕文公派毕战来问井田制。
孟子说:“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中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好好干!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和贪官污吏总是轻视田间界限的划分。田间界限正确了,人民土地的分配,官吏俸禄的厘定,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决定了。
滕国土地狭小,也有贵族和农民的区分。没有贵族,便没人治理农民;没有农民,也没人养活贵族。我请求: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都城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有圭田,每家五十亩;如有剩余的劳动力,每人再给二十五亩。无论埋葬或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一井田中的各家,平日出出进进,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罹患疾病,互相照顾。如此一来,百姓便亲爱和睦了。每一里见方划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划为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八家都各有私田百亩。共同耕种公田,先把公田料理完毕,才敢去干私田的农活,这是区别官员和农夫的办法。这不过是一个大概情况,至于如何去充实完善细节,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本人了。”
这篇文言文取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关于治国之道的提问中,阐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的经典对话。孟子的这一段话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展现了其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瑰宝。
首先,孟子以《诗》为引,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这是他主张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他认为,民生问题是治国的根本,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人们才能有安定的生活,有安定的心态,才能避免走向邪路。这是孟子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关于人性论述的重要一环。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了“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恭俭为德,礼下为行,对民众的财产有所节制。这是孟子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引用阳虎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使得他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孟子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提出了“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的观点,认为土地制度的公平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他主张将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保障,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他主张设立学校,以教育人民,这种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明白人伦,才能使小民亲于下,才能使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总的来说,这篇文言文展现了孟子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这篇文言文是孟子政治思想的经典表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