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这里指的是墨子,全名墨翟。墨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姓是墨,名字是翟,但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具体年月并未被历史记录下来。现代的学者普遍认为,墨子大约在公元前476年左右出生,公元前390年左右去世。至于墨子的出生地,各种说法都有。《史记·孟荀列传》记载他是宋国的大夫,而《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墨子原本是宋国人,但后来在鲁国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2)杨:这里指的是杨子,全名杨朱,又被称为阳子居或阳生。他是魏国人,也是战国初期的一位思想家,主张“贵生”和“重己”的理念。在《孟子·滕文公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3)豚:(tún)在《论语·阳货》、《礼记·曲礼》、《孟子·梁惠王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文》和《方言八》等书中,豚都被用来指代小猪。
(4)苙:(lì)这是一个词语,用来形容圈养牲畜的地方,也就是围栏。
(5)招: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羁绊动物的脚。
孟子说:“脱离墨家观点必将接受杨家思想,而脱离杨家观点则必归于儒家学说。所谓归,即是接纳之意。如今与杨家、墨家学说辩论的人,犹如追逐在山野间的小猪。既已将其圈养在猪圈里,还要把它捆起来。”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展现了孟子对于当时学派之争的深刻见解。首先,要理解这段文字,我们需简要回溯到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学派并起,思想交锋激烈的时代,尤以儒家、墨家与杨朱学派之间的争论最为显著。
孟子所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揭示了三大学派之间的思想流动与交锋动态。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差别的爱;杨朱则主张“为我”,即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儒家,以仁义为核心,提倡中庸之道。在孟子看来,那些从墨家思想中逃离出来的人,往往会归于杨朱学派,而逃离杨朱思想的人,最终又会回到儒家。这种思想的“归”与“逃”不仅仅是学派的选择,更是对于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抉择。
孟子用“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来形容当时与杨、墨两家的辩论,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儒家在思想交锋中的自信与从容。放豚入苙的比喻,既显示了儒家对于自身学说的坚定信仰,也暗示了其他学说的局限性。一旦人们真正理解了儒家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就会如同放豚入苙,自然而然地归顺于儒家的大道。
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看,孟子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风格不仅使得孟子的思想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也展现了其作为儒家大师的语言艺术魅力。
情感和意境方面,这段文字透露出孟子对于儒家学说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仰。他深信儒家思想是拯救时弊、引导人们走向正道的不二之选。这种情感与信仰的融入,使得整段文字在传递思想的同时,也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与感染力。
此外,从古代名人的评价来看,这段文字也被视为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者多引用此段文字来论证儒家学说的优越性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与深刻的思想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思想交锋与融合的绝佳视角。通过深入赏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