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十六节

《孟子》·第二十六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xiàoyǒusānhòuwéishùngàoérwèihòujūnziwéiyóugào

注释

(1)告:禀告。

(2)犹:如同。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主要阐述了孟子对于孝道的观点,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论述,以及通过舜不告而娶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是含义深远,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以及古代中国的孝道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出了古代中国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古代农业社会,子孙是家族延续的基础,没有子孙就意味着家族的消亡,这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家族延续的深深忧虑,也是对于孝道的一种深刻理解。

其次,孟子引用舜不告而娶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舜作为古代的圣人,他的行为被视为典范。舜不告而娶,虽然违背了当时的礼仪规定,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无后,因此被君子们理解为如同已经告知父母一样。这个例子不仅进一步说明了“无后为大”的观点,也展现了孟子在孝道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

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孟子此段文字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富有力量。他通过明确的论点和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他的文字也体现出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人性的深入洞察。

至于修辞手法和情感意境,孟子此段并未运用过多的修辞手法,其情感表达也是内敛而深沉的。他通过平实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表达自己对于孝道的坚持和理解,使得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他对于孝道的重视和推崇。

至于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孟子的文字一向以平实、质朴而著称。他善于运用日常的例子来阐述深奥的道理,使得自己的学说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此段文字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文言文虽然简短,但是含义深远。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展现了孟子对于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实用主义态度。同时,孟子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