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质在这里是指“贽”,是古代在见面时赠予对方的礼品。
(2)旃(zhān):出自《谷梁传·昭公八年》的“置旃以为辕门”和《说文》的“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释名·释兵》中也提到“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在这里,旃是指用红色制成的弯曲的旗杆。
(3)旂(qí):旂是指顶部绘有交叉的龙并装饰有铃铛的旗帜。这种旗帜的铃铛声音可以用来召集人群。
(4)旌:引用自《礼记·明堂位》中的“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和《国语·吴语》中的“建旌提鼓”以及《说文》的“旌,游车载旌析羽。”在这里,旌是指顶部装饰有牦牛尾或五彩羽毛的旗帜。
(5)底:底在这里是“砥”的意思,指用来磨砺刀剑的石头。
(6)视:引自《书·太甲中》的“王懋乃德,视乃厥祖。”,《诗·小雅·大东》的“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和《诗·小雅·白华》的“念子懆懆,视我迈迈。”在这里,视是指效仿或模仿的意思。
万章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道:“没有职位的人,若住在城市则被称为市井之臣,若住在乡野则被称为草莽之臣,他们都属于庶人。庶人没有通过送见面礼来取得臣属资格,因此按照礼节,他们不应主动去谒见诸侯。”万章进一步追问:“但是,庶人在被召唤去服役时会前去,那为何在君主想要接见他时,却不去谒见呢?”孟子解释说:“去服役是庶人应尽的义务,所以是应该的;而去谒见则不是他们分内之事,所以是不应该的。此外,君主想要见庶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万章回答:“或许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或者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孟子说:“如果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那么即使是天子也不能随意召唤老师,更何况是诸侯呢?如果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那我从未听说过想要和贤人见面却采用召唤的方式。”鲁缪公多次造访子思,向他请教:“在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君主是如何与士人交往的呢?”子思听后心生不悦,回应道:“古人所言,乃是以士人为师,而非与士人交友。”子思之所以不悦,难道不是因为他内心在想:“从地位上讲,你是君主,我是臣子,我岂敢与你平起平坐交朋友?从道德层面看,你是来向我求学的人,又怎能与我相提并论成为朋友呢?”由此可见,即使是拥有千乘之国的君主,想要与子思交友也难以实现,更何况是随意召唤他呢?再说齐景公外出打猎时,曾使用旌旗召唤猎场管理员。然而管理员并未前来,齐景公因此大怒,欲将其处死。这时,有些志士宁愿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受辱于山沟;而勇敢的人则见义勇为,不惧丢失性命。面对这种情况,孔子会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坚守原则,不接受不合礼制的召唤,坚决不去。有人问道:“那么,召唤猎场管理员应该用什么方式呢?”孟子回答:“应该用皮帽子。”召唤百姓时使用旃,召唤士人时使用旂,而召唤大夫则使用旌。如果以召唤大夫的礼仪去召唤猎场管理员,即使面临死亡,猎场管理员也不敢前往;若以召唤士人的礼仪去召唤普通百姓,百姓又怎敢贸然前往呢?更何况,如果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仪去召唤贤人,那贤人又怎么可能会来呢?因此,如果想与贤人会面,就必须遵循适当的规矩和礼节。否则,这就好比邀请别人进门却紧闭着大门。义就像是前行的道路,而礼则是进入的大门。只有君子才能行走在这条道路上,通过这扇大门进入。正如《诗经》所说:“大路平坦如磨石,笔直如箭矢。君子行于其上,小人以之为榜样。”万章问道:“孔子在听到国君的命令后,不等车马备好就急忙赶去,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也有错呢?”孟子回答道:“这是因为孔子当时正在担任官职,有具体的职务和责任。国君是按照他所担任的官职来召唤他的,因此他必须迅速响应。”
这段文言文取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万章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全文通过孟子的口,深入讨论了君子与庶人的身份,以及君子应如何对待君命的问题,以此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首先,孟子通过解释“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明确了君子和庶人的身份区别。这里的“庶人”是指普通的百姓,而“君子”则是指有品德、有学问的人。孟子认为,庶人不可以随便见诸侯,这是礼的规定。这反映出孟子对于尊卑有序、各守其位的社会秩序的尊重和维护。
接着,孟子通过解答“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进一步阐述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孟子认为,君子去役是应尽的义务,而去见,则是不义的。这是因为,君子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以君命为准则。这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君子应以德行为本,而不是以君命为本。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孟子引用了子思拒绝缪公的例子,以及虞人拒绝齐景公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以礼拒君命,体现了孟子主张的君子应以道义为准则的伦理观。特别是虞人的例子,更是阐述了孟子的“礼”的观念。虞人因为齐景公以大夫的礼招他,而不敢前往,这表明,虽然君命在前,但如果不符合“礼”的规定,依然可以拒绝。
最后,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君子应以道义为准则的观点。他认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表明,君子应以道义为行事的准则,以礼为行为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及他对于君子行为的高标准。同时,通过对话和例证的形式,使得这些深刻的思想得以生动、具体的展现,使人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