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dāngpíngshìsānguòménérkǒngxiánzhīyándāngluànshìlòuxiàngdānshípiáoyǐnrénkānyōuyángǎikǒngxiánzhī
  • mèngyuēyánhuítóngdàotiānxiàyǒuzhěyóuzhītiānxiàyǒuzhěyóuzhīshìshìyánjiēránjīnyǒutóngshìzhīréndòuzhějiùzhīsuīyīngguànérjiùzhīxiānglínyǒudǒuzhěyīngguānérwǎngjiùzhīhuòsuī

注释

(1)箪(dān):源自《左传·宣公二年》的“箪食与肉”、《论语·雍也》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曲礼》的“苞苴箪笥”、《仪礼·士冠礼》的“栉实于箪”以及《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说文》对箪的解释为“箪,笥也。从竹,单声。”所指的就是古代用来装饭的圆形竹制容器。

(2)由:与“犹”意思相同。

(3)惑:表达的是糊涂的意思。

(4)当:意指处在某种状态或位置。

译文

禹、稷处在政治清明的年代,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是贤明的人。颜子处在政治昏暗的年代,住在偏远狭窄的巷子里,一篮子饭,一瓜瓢水,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苦日子,他却自得其乐,孔子认为他贤良。孟子说:“禹、稷和颜回的处世之道其实是一样的。禹想着天下还有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好像自己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稷觉得天下还有人在挨饿,就如同自己也挨饿,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如此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换位置,也都会那样做的。假若有同住一室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即使披散着头发,连帽带也不系好去救,都是可以的;如果本乡的邻居在斗殴,也披着头发帽带不系好去救,那就是糊涂了,关门不管就可以了。”

评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讲述了禹、稷、颜回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孟子关于“救人”的观点。这段论述,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思想高度,表现了孟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以禹、稷、颜回为例,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禹、稷、颜回,他们在平世或乱世中,均能以身作则,积极奉献,忧国忧民,以至于三过其门而不入,一箪食一瓢饮,这是他们“忧天下之溺者,由己溺之也;忧天下之饥者,由己饥之也”的深刻体现。孟子对他们的赞美,也是对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

其次,孟子在赞美禹、稷、颜回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救人应当因时制宜,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同室之人斗者,应当尽快救之,即使被发缨冠也要救;但对于乡邻有斗者,就有所不同,即使被发缨冠也不应冒然去救,甚至可以闭户。这是孟子关于救人应有度的观点,体现了他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明辨是非的智慧。

再次,孟子的这段论述,既是对禹、稷、颜回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提升。他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孟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伦理观,以及他对于救人应有度的观点。其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