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节

《孟子》·第十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zhōuzhěxiōngniánnéngshāzhōuzhěxiéshìnéngluàn

注释

(1)周:周密、周到、丰足。

(2)杀:《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集韵·怪韵》:“杀,削也。”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这里用为败坏,衰败之意。

译文

孟子说:“周密计划于利益的人,灾荒之年不致衰败;周密计划于规律的人,邪恶的世道不能够使他迷乱。”

评析

此段文言文,言简意赅,涵义深远。短短两句,尽显孟子之高尚人格与其对道德、利益的独到见解。

首句“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孟子在此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些只顾追求利益的人,在遭遇困境时,往往难以坚守原则,甚至可能因利益而丧失生命。当“凶年”来临,物质匮乏,生存变得艰难,利益至上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孟子用“不能杀”三字,巧妙地暗示了这种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而次句“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则是对前一句的深刻对比。孟子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即使身处乱世,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这种人在逆境中更能显现出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用“不能乱”三字,表达了这种人内心的坚定和生命的顽强。

孟子在这两句话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隐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选择下的命运轨迹,表达了他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利益的警惕。这也正是孟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人应该以道德修养为重,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而非仅仅沉溺于物质的追求。

从历史背景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孟子之言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度挖掘。他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构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

孟子的这段言论,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古代名人都曾引用此段文言文来表达他们对道德和利益关系的理解。如荀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便与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愈发狂热,而道德观念却逐渐淡薄。孟子的这段话无疑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示和启示。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内心的善良和道德底线;在面对困境时,更要坚守道德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

总之,孟子的这段文言文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表达了孟子对道德和利益的独特见解还体现了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关切。对于我们来说它既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也是一种道德的鞭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