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十节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báiguīyuēèrshíér
  • mèngyuēzhīdàodàowànshìzhīguóréntáo
  • yuēyòng
  • yuēshēngwéishǔshēngzhīchéngguōgōngshìzōngmiàozhīzhūhóuyōngsūnbǎiguānyǒuèrshíérjīnzhōngguórénlúnjūnzhītáoguǎqiěwéiguókuàngjūnqīngzhīyáoshùnzhīdàozhěxiǎozhòngzhīyáoshùnzhīdàozhějiéxiǎojié

注释

(1)白圭:人名,姓白,名字是丹,他是周王朝的一名臣子。

(2)貉:这是古代对一些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可以写作“貊”。

(3)黍:在古代,黍是指一种叫做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煮熟后会变得粘稠,可以用来酿酒或制作糕点。

(4)饔飧:原本是指早餐和晚餐,但在这里,它是指用饮食来招待客人的礼节。

(5)去人伦:表示没有君臣的关系,没有祭祀活动,没有社交礼仪。

(6)无君子:表示没有官员和管理者。

(7)尧舜之道:指的是尧舜时代的税收制度,即每十份收入中,只收一份作为税款。

译文

白圭提议:“我想实行二十取一的税收政策,您觉得如何?”
孟子回答:“您所提倡的道路,实际上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做法。设想一个有万家人口的都城,仅有一位陶器制作者,这样能满足需求吗?”
白圭承认:“不能,这样陶器会供不应求。”
孟子接着道:“北方少数民族的地区,五谷不丰收,主要依靠黍作为食物来源。没有城墙。房舍、祖庙及祭祀礼仪,没有诸侯间互送礼物,宴饮之类的联系,官僚机构和各级官员也不完善。因此,对他们而言,二十取一的税收制度足以满足需求。然而,今天我们身处中原之地,如果抛弃人伦道义,削减管理社会的官吏,又怎能治理得好一个国家呢?就像做陶器的人太少了,无法满足需求一样,更何况没有官吏,国家怎能运作良好?若想让税收比尧舜时期还轻松,那只能是大貉小貉这样的国家。反之,若税收比尧舜时期还沉重,那就是大桀小桀这样的暴君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与白圭的一段对话,对白圭的“二十而取一”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驳。这段对话充分展示了孟子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

首先,从历史背景看,这是战国时期的一段对话,那时社会动荡,人心不定,大家都在寻找一种能够使社会安定,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孟子的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话中,白圭提出“二十而取一”的观点,意指以二十户人家供养一户,这是一种草率的、以权力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对此,孟子运用举例、类比等修辞手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批驳。他以貉为例,貉是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只种黍,没有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二十取一或许足够,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社会中,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白圭的观点显然是不可行的。

孟子的这段对话,表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他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反对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观。他认为,只有尊重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幸福。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孟子的这段对话,表现出他的政治观,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并不在于它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它的人民是否幸福。他反对权力的滥用,主张以人为本的政治观。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对话,既表现出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体现出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