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jiǎrénzhěyǒuguóxìngrénzhěwàngwàngdàitāngshíwénwángbǎirénzhěfēixīnshànrénzhězhōngxīnyuèérchéngshízhīkǒngshīyún西dōngnánběizhīwèi

注释

(1)赡: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和《晋书·羊祜传》的“赡”,在此处的意思是供养或供给。

(2)七十子:指的是孔子的七十个弟子,此处表明孔子的弟子数量在七十人以上。

(3)思:该词出自《易·临·象》、《诗·大雅·文王之声》、《周礼·地官·司市》、《礼记·中庸》以及《释名·释言语》等文献,此处的“思”被用作“司法”的含义。

(4)假:此处的“假”意为借用或者依赖。

(5)待:原意为等待,此处引申为依靠。

译文

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

评析

这段文言文取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在此以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对霸与王的区别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将霸和王的区别归结为“以力假仁”和“以德行仁”,并以汤、文王为例,证明“王不待大”。这段文字既有历史人物的具体例证,又有普遍性的道理阐述,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思维和深沉的理论功底。

首先,孟子以历史人物作为论据,具体描绘出霸与王的不同。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两个例子在历史上都是以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但是他们的统治方式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汤以武力征服,文王以德治天下,两者的对比形象生动,同时也体现出孟子的历史观和人性观。

其次,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这里的“赡”字,意为持久,孟子在这里表达的是,以武力征服的势力,只能暂时震慑人心,维持不了长久。相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认为,以德服人的统治者能够赢得人心,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拥护,就像孔子的七十个弟子对他的敬仰一样。

孟子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这是对“以德服人”的最好诠释,只有以德行仁的统治者,才能得到四方百姓的真心归附。

孟子的这段论述,表现了他对于“仁”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以及他对于“王”的理想追求。他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历史,深度剖析了统治者的品性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既具有历史的深度,又富有哲学的智慧,充分展现了孟子的高尚品格和深邃思想。这段文字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和实践“以德治国”的重要参考,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人治”和“德治”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