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八节

《孟子》·第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xuānwángwènyuētāngfàngjiéwángzhòuyǒuzhūmèngduìyuēchuányǒuzhī
  • yuēchénshìjūn
  • yuēzéirénzhěwèizhīzéizéizhěwèizhīcáncánzéizhīrénwèizhīwénzhūzhòuwèiwénshìjūn

注释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2)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评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其背景是齐宣王向孟子询问关于历史上的两个事件——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孟子的回答,不仅揭示了这两个事件背后的道义原则,也展现了其对于君臣关系、仁政与暴政的深刻理解。

从历史背景看,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实际上都是历史上王朝更迭的事件。但孟子并不单纯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件。当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他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观点:对于那些败坏仁义、残害百姓的君主,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君主的资格,他们不过是“一夫”。因此,当这样的君主被推翻时,并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

孟子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传统君臣观念的一种挑战。在传统的观念中,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不可挑战的。但孟子认为,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君主如果失去了仁义,就失去了作为君主的资格,臣民推翻他也是合理的。

此外,孟子还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他连续使用了三个“贼”字——“贼仁者”、“贼义者”、“残贼之人”,来形容那些败坏仁义的君主。这样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这些君主的罪恶,也突出了孟子对于他们的愤慨。

从情感和意境上看,这段文言文充满了激情和正义感。孟子对于仁政的追求、对于暴政的愤慨,都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言辞犀利、情感激昂,展现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风范。

最后,从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上看,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散文的特点:逻辑严密、言辞犀利、情感激昂。孟子的散文不仅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告诉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君主如果失去了仁义,就失去了作为君主的资格。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义时,我们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反抗,而不是盲目地服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