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七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zàngfǎnzhǐyíngchōngqǐngyuēqiánzhīzhīxiàoshǐ使dūnjiàngshìyángǎnqǐngjīnyuànqièyǒuqǐngruòměirán
  • yuēzhěguānguǒzhōngguāncùnguǒchènzhītiānshùrénfēizhíwèiguānměiránhòujìnrénxīnwéiyuècáiwéiyuèzhīwéiyǒucáizhīrénjiēyòngzhīwèiránqiěhuàzhěshǐ使qīnrénxīnxiàowénzhījūntiānxiàjiǎnqīn

注释

1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工作期间,母亲离世,于是他从齐国把母亲的遗体运回鲁国安葬。

2嬴:这是一个地名,原来的城市位于现在的山东莱芜西北部。

3充虞:他是孟子的一位学生。

4敦:在这里是指管理或者治理的意思。匠事:指木匠制作棺材的工作。

5严:在这里是指时间紧急。

6以:在这里是“过度”的意思。

7棺椁(guǒ)无度:在古代,棺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棺椁无度是指棺和椁都没有固定的尺寸。

8中古:指的是周公治礼之后的时代。

9不得:意思是不符合法规的规定。

10为:在这里是“与”的意思。

11比:在这里是“为”的意思。

12化者:在这里是指已经去世的人。

13恔(xiào):在这里是指快慰或满足的意思。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把自己的母亲安葬后,又返回齐国,停在了嬴县。

学生充虞请问道:“承您看得起我,让我总管棺椁的制造工作。当时时间紧迫,我便不敢请教。今天敢来请教:棺木似乎太豪华了。”
孟子答道:“上古棺椁的尺寸,并没有什么规范;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的厚度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单单为了美观,而是必须这样,才算尽了孝子之心。好材料不能得到,当然不称心;没有财力买那好材料,还是不称心。好材料最终到手了,当然就是有财力;古人又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而且,仅仅做到不让死者的遗体挨着泥土,对孝子来说,难道就称心如意了吗?我听说过:无论如何,君子都不应以任何原因在父母身上省钱。”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描述了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途中在嬴地停留时与弟子充虞的一段对话。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的葬礼习俗、礼仪制度以及孟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从文中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之严密。孟子提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这说明在古代,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有明确的棺椁制度和尺寸规定,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约束。

其次,孟子对于孝道的理解也在此段文言文中得以体现。充虞询问孟子关于棺椁美观与否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尽于人心”的角度阐述了孝道。他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最好的安葬条件,以表达内心的孝顺之情。但同时,他也强调了“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即不能因为追求奢华而违背自己的经济能力,否则就是虚伪和不孝。

此外,孟子还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他将人死后的身体比作土地,认为应该让身体与土地隔绝,以免受到侵蚀。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关怀,也暗示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即使是死者,也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怀。

最后,孟子的语言风格也在此段文言文中得以展现。他的言辞简练而富有力量,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自己的论证力度,使得整段文言文读来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此段文言文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孝道观念,也展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