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一节

《孟子》·第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téngwéngōngwéishìjiāngzhīchǔguòsòngérjiànmèngmèngdàoxìngshànyánchēngyáoshùn
  • shìchǔfǎnjiànmèngmèngyuēshìyándàoérchénggànwèijǐnggōngyuēzhàngzhàngwèizāiyányuānyuēshùnrénrényǒuwéizhěruòshìgōngmíngyuēwénwángshīzhōugōngzāijīnténgjuéchángduǎnjiāngshíyóuwéishànguóshūyuēruòyàomiànxuànjuéchōu

注释

1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2成覸:齐国的勇士。

3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

4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指药物发作时心里难受的感觉。

5瘳(chō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评析

滕文公,作为世子,于将往楚国之际路过宋国,与孟子相遇。此刻的相遇,似乎预示着一场哲学与道义的盛宴即将拉开序幕。而此段文言文的背后,不仅揭示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坚持,也展现了滕文公对于治国的追求与困惑。

孟子,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后世推崇。在此,孟子向滕文公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言谈间,每每提及尧舜,这两位儒家眼中的圣王,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君主的典范。孟子借此告诉滕文公,一个好的君主应当效法尧舜,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滕文公从楚国归来后,再次拜访孟子。他心中或许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有着诸多的疑虑和困惑。孟子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导他说:“世子是否对我的话有所怀疑呢?其实道理都是一致的。”他引用了成覸、颜渊和公明仪的话,告诉滕文公无论是何人,只要有决心和行动,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滕国虽小,但只要滕文公能秉持着儒家的思想,致力于行善政,那么滕国也必定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家。

此段文言文中,孟子的言论充分展现了他的儒家思想。他坚信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潜能。同时,他也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儒家“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孟子希望滕文公能够不被滕国的国小所限制,勇敢地去追求和实践自己的治国理想。

此外,《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这句话也被孟子引用,意在告诉滕文公,如果不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家就不会真正强盛。这也是对滕文公的一种鼓励,希望他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现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和儒家治国的理念,也揭示了滕文公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君主的追求和困惑。而孟子的开导和鼓励,无疑为滕文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却是深邃而丰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