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jiézhòuzhīshītiānxiàshīmínshīmínzhěshīxīntiānxiàyǒudàomíntiānxiàmínyǒudàoxīnmínxīnyǒudàosuǒzhīzhīsuǒshīěr
  • mínzhīguīrényóushuǐzhījiùxiàshòuzhīzǒukuàngwèiyuānzhěwèicóngquèzhězhānwèitāngmínzhějiézhòujīntiānxiàzhījūnyǒuhàorénzhězhūhóujiēwèizhīsuīwáng
  • jīnzhīwàngzhěyóuniánzhībìngqiúsānniánzhīàigǒuwéizhōngshēngǒuzhìrénzhōngshēnyōuxiànwángshīyúnnéngshūzàizhīwèi

注释

(1)圹:通“旷”,意指辽阔的野外,如《庄子·应帝王》所描述的“圹埌之野”,在《荀子·礼论》中形容其外貌如同广阔的房屋。

(2)爵:通“雀”,这里用来表示飞禽。

(3)鹯(鸇):音zhān,此处指的是猛禽,如鹞、鹰之类。

(4)艾:即艾蒿,多年生的菊科植物。其叶可制成艾绒用于针灸,存放时间越久效果越好。

(5)淑:通“俶”,意为善良、美好。在《诗经》中多用来形容淑女和君子的美德。

(6)载:意为施行、实践,如《周易》中所说的“尚德载”,指的是推崇德行并将其付诸实践。

(7)胥:此处意为观察、考察,如《诗经》中描述君子乐于细察事物,以及《孟子》中提到帝王应细心考察天下。

(8)及:用为比得上、能与…相比之意,如韩愈《师说》中的“其贤不及孔子”。

(9)溺:这里指的是沉湎、无节制,如《庄子》中所描述的沉迷于某种状态无法自拔的情况。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的身上,如此而已。”
“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为商汤、周武把百姓赶来的,就是桀和纣了。当今天下的君主中如有好施仁政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百姓赶来的。即使他不想用仁政一统天下,也是身不由己的。
不过如今这些希望用仁政一统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痼疾,要寻求三年以上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平时若不积蓄它,终身都不会得到。如果不立志于实行仁政,便将终身沉溺于忧患与屈辱中,直到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全都落水淹死了。’指的就是这个情况。”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尽心下》,是孟子以桀、纣为例,指出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得失民心,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并通过比喻和引用诗经,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首先,孟子在历史背景下,对桀、纣的失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桀、纣是中国历史上的暴君,他们的失政,导致了民心的流失,最终失去了天下。孟子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例,强调了得民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了后世的统治者,要重视民心,才能稳固政权。

孟子的观点明确、态度坚定,他认为得民心就能得天下,失民心就会失去天下。这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学,也是他的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这种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

孟子的写作思路清晰,他首先提出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得失民心,然后通过比喻和引用诗经,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通过比喻,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象生动,更加易于理解。他的修辞手法巧妙,通过反复强调得失民心的重要性,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孟子的情感热烈、意境深远,他深感桀、纣的失政之痛,对仁政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文章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快,逻辑严密,富有哲理。他的文字,既有深厚的学问,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他深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孟子的这段文言文,不仅是他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表现。他的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