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师:负责监督和管理各类工匠的公职人员。
(2)璞玉:指的是尚未经过雕刻和开发,仍在原石中的玉石。
(3)镒(yì):原本是金的计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两。这里的“万镒”用来形容玉的珍贵程度。
孟子见齐宣王,说:“建筑一幢大屋,就一定要让工匠们找到大的木材。工匠找到大木材以后,王就高兴,认为他们能把这事情做好。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他们的责任。比如某人从小学习一门手艺,长大了便想靠它赚钱养家,可是王却对他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这样可以吗?假如这里有一块没雕琢过的玉石,即使它非常值钱,也一定要请玉工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了治国理政,您就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教导玉工雕琢玉石,又有何不同呢?”
这是一段孟子劝谏齐宣王的对话,其言辞犀利,思想深邃,充满了孟子的智慧与人格魅力。这段文言文所表达的主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君主统治的理解。
首先,孟子以“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为例,说明治理国家如同建造巨室,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而不能由外行人来插手。这里,孟子以建筑巨室为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治理国家的艰难复杂。同时,他以王的喜怒来表达出王对于专业工作的认可和对于外行人干预的反感。这是孟子用以说明君王应该尊重专业人士、尊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观点。
然后,孟子引用“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的普遍现象,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指导和熏陶。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因此,对于君王来说,他们应该尊重学者的学识和专业,而不应该干涉他们的工作。
最后,孟子以“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为例,强调了君主应该像璞玉一样,接受学者的教育和熏陶,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能力。这里,孟子用璞玉比喻君主,既表达了君主的尊贵地位,也暗示了君主的潜能和可能性。他认为,君主应该像璞玉一样,接受学者的“雕琢”,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此段文言文深入浅出,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孟子的教育观和君主观。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君主应尊重学者的专业,接受他们的教育和指导。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