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一节

《孟子》·第十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宿zhòuyǒuwèiwángliúxíngzhězuòéryányīngyǐnéryuèyuē宿érhòugǎnyánértīngqǐnggǎnjiàn
  • yuēzuòmíngzhěgōngrénzhīnéngānxièliǔshēnxiángréngōngzhīnéngānshēnwèizhǎngzhěérjuézhǎngzhězhǎngzhějué

注释

(1)昼:齐国西南部的近邑,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

(2)隐:(yǐn)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之意。

(3)几:(jǐ)《·大雅·行苇》:“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礼·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礼记·曲礼》:“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檀弓》:“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考工记·匠人》:“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白虎通·致仕》:“几杖,所以扶助衰也。”这是指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之意。

(4)齐:通“斋”。 《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左传·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礼记·中庸》:“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仪礼·士冠礼》:“齐则缁之。”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5)鲁缪公:即鲁穆公,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君,在位三十三年。

(6)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7)泄柳:鲁穆公时的贤人。

(8)申详: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

(9)长者:本义指年老的人,这里是孟子的自称。

(10)及:《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里用为比得上,能与…相比之意。

(11)绝:决绝,不交往。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在这段对话中,孟子是主角,一名名叫昼的客人是对话的另一方。孟子在此段对话中的智慧与风度,展现了他的卓越的道德品质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首先,孟子在这段对话中,体现了他对于道德的坚守和对于权力的淡漠。当客人企图以权力诱惑孟子时,孟子没有被诱惑,而是以他的道德信念拒绝了客人的邀请。这种对于权力的淡漠,反映出孟子高尚的人格魅力。

其次,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运用了寓言的方式,向客人阐述了他的道德观念。他通过讲述鲁缪公和子思的故事,告诉客人,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权力是无法稳定的,而道德的根基在于对于长者的尊重。这种通过寓言阐述道德观念的方式,既能使人深刻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又能使人感受到孟子的智慧。

再次,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了他对于道德的坚守和对于权力的淡漠。当客人以权力诱惑孟子时,孟子没有被诱惑,而是以他的道德信念拒绝了客人的邀请。这种对于权力的淡漠,反映出孟子高尚的人格魅力。

最后,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向客人表达了他对于道德的看法。他用“安子思”和“安其身”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比喻的手法,既能使人深刻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又能使人感受到孟子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展现了孟子的高尚人格和智慧。他用寓言和比喻的手法,向人们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对于权力的淡漠,以及对于长者的尊重,使人们深刻理解了孟子的道德观念。这段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道德观念,更在于其展现了孟子的高尚人格和智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