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八节

《孟子》·第十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rénzhīyǒuhuìshùzhīzhěhéngcúnchènchénniècāoxīnwēihuànshēn

注释

(1)慧:《周书·谥法》:“柔质受谏曰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韩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书箧。”《贾子·道术》:“亟见窕察谓之慧。”慧是指这个人善于理解、想象,有才华,有胆略,聪敏而有口才之意。

(2)疢:(chèn)引伸为灾患之意。

(3)孤臣:指被疏远的臣子。

(4)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亦称庶子。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规律、理解能力、权术、知识,常常是心里存在着灾患的缘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发愁的是危难,很深的忧患,所以他们能发达。”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表达了他对于人的品德与才智如何形成与展现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的德、慧、术、知,即道德、智慧、技能和知识,往往是在经历困难和痛苦中得以锻炼和显现的。特别是那些孤立无助的臣子和受苦受难的子女,因为他们的内心常处于危机感中,对于患难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往往能够达到较高的道德和智慧境界。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观点深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战乱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强调人的品德与才智是在经历痛苦和患难中得以锻炼和彰显的,这也反映出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同时,孟子对于人的成长与修养的见解也充满了深度。他认为,人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不断面对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看法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揭示了人的成长与经历的密切关系。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他通过描述“独孤臣孽子”的处境和心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观点,也使得他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此外,孟子的这段文字也充满了情感的表达。他对于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同时也对于他们的坚韧和不屈表达了赞美和尊重。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也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文言文是他对于人的成长与修养的深刻见解的精彩表达。他的观点独到且深邃,他的表达方式生动而有力,这都使得他的这段文字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