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十四节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四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chényuēzhījūnshìmèngyuēsuǒjiùsānsuǒsānyíngzhīzhìjìngyǒuyánjiāngxíngyánjiùzhīmàowèishuāiyánxíngzhīsuīwèixíngyányíngzhīzhìjìngyǒujiùzhīmàoshuāizhīxiàzhāoshíshíè饿néngchūménjūnwénzhīyuēzhěnéngxíngdàoyòunéngcóngyánshǐ使è饿chǐzhīzhōuzhīshòumiǎnér

注释

(1)陈子:人名,也就是陈臻,他是孟子的弟子。

(2)周:这里是“赒”的通假字,意指救济。

(3)就:就职或就任。

(4)礼貌:礼节或者态度。

译文

陈子问:“古代的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担任官职?”
孟子回答:“有三种情况可以担任官职,也有三种情况可以辞去官职。当君主迎接他时态度恭敬、举止得体,表示愿意实践他的主张时,君子便可以去担任官职。如果君主的态度和礼仪依然恭敬得体,但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君子便可以辞官。其次,尽管君主没有明确表示要实践君子的主张,但只要迎接时表现出恭敬和礼貌,君子也可以去担任官职。然而,如果君主的态度和礼仪有所降低,君子便可离开。最后,当君子生活艰辛,早上没有吃,晚上也没有吃,饿得无力出门时,如果君主知道了这个情况并说:‘我不能实践他的主张,也无法听从他的建议。如今还让他在我的国家挨饿,这让我感到耻辱。’这个时候,君子可以接受君主的救济,也仅仅是为了免于饿死。”

评析

此段文言文为孟子与其弟子陈子之间的对话,主要探讨了君子出仕的原则与态度。孟子所阐述的“所就三,所去三”之理,不仅为古代的士人提供了行为准则,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职场选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孟子首先提出了君子出仕的三种情境。第一种情境,是君主对士人言听计从,以礼相待。士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毫无顾虑地为君主出谋划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若君主虽然表面上维持礼貌,但实际上并不采纳士人的建议,那么士人就应该选择离去。这种情境下,孟子所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君主只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士人的信任和忠诚。

第二种情境,是君主对士人礼遇有加,但并未完全采纳其建议。士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选择为君主效力,但一旦君主的态度变得冷淡,士人便应选择离去。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对于人际关系中尊重与信任的看法。尊重是合作的基础,而信任则是长久合作的关键。

第三种情境,是士人因直言进谏而遭到君主的冷落甚至迫害,以至于生活困顿,饥寒交迫。此时,若君主能够悔悟,对士人表示愧疚并给予救济,士人可以接受这种救济,但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再对君主抱有任何期望。这种情境下,孟子所倡导的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士人即使面临困境,也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不为五斗米折腰。

从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出仕的谨慎态度以及对于人际关系中尊重与信任的重视。这种态度与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选择、职场发展乃至国家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尊严,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如何建立与维持信任,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孟子所阐述的“所就三,所去三”原则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君子在出仕与否的问题上,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既不为权势所诱惑,也不因困境而气馁。这种中庸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中坚守原则与底线。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君子出仕的原则与态度,还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坚守原则与底线的智慧与方法。孟子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