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指的是反思,自我审查。
(2)答:在此处是指回应礼仪,以礼相待。
孟子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问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问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问自己恭敬是否到位。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诗经》说得好:终身不违天命,幸福在于自身。’”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之口,深邃而精炼,富含哲理。它表达了孟子对于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反思与修正的极力推崇。
孟子首先提出了三个假设情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这些假设都以人的主动行为为出发点,以行为的反面结果为目标,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人们通常在面对这样的结果时,会责怪他人或外部环境,但孟子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认为,当我们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时,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做到了仁、智、敬。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要求。
孟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的内省思想。他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行为的一致性,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内心的善良和纯洁,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仁、智、敬。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孟子也提到了“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观点。这是对于个人品质和社会影响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的行为将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这种影响力并不是通过权力或财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示范来实现的。
在文段的最后,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永远保持与命运的配合,不断自我反思和修正,才能求得更多的幸福。这是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于孟子内省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表达了孟子对于人的内在品质、行为和结果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于自我反思和修正的极力推崇。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心的善良和纯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人,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