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城:这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现在的位置在河南登封县的北部地区。
(2)箕山:同样为地名,具体位于现在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3)益:此处是指古代舜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这里被用作人名。
(4)启:这是夏朝的创始人夏禹的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他的都城设在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5)丹朱:这是一个人名,是尧的儿子朱的封号,因为他被封在丹地,所以被称为丹朱。
(6)桐:这也是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商丘西部,是当时商朝的都城的西南方。据传说,桐是商朝的创始人汤的墓地。
(7)毫:这是商汤的都城的名称,现在位于河南偃师县的西部。《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
万章问:“有人议论说,到了禹的时代,道德开始衰落,天下不再传给贤良之人,而是传给了儿子。这是真的吗?”
孟子回答道:“不,事情并非如此。天授予贤良之人,就会传给贤良;天要授予儿子,就会传给儿子。当年,舜将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守丧期满,禹便避让到阳城。天下的百姓跟随禹,就像尧去世后他们不跟随尧的儿子而跟随舜一样。禹又将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三年守丧期满,益便避让到箕山的北边。然而那时朝见天子的人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去找益,而是去找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歌功颂德的人也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良,舜的儿子也不贤良。而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的时间都很长,他们为百姓谋求幸福的时间也很久。启非常贤明,能够认真地继承禹的传统。益辅佐禹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为百姓谋幸福的时间也短。从舜到禹,再从禹到益,时间相隔已久,他们的儿子是好是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有些事情,即使人们非常想做也做不到,这就是天意;有些事情,没有人叫他来却自然来了的,这就是命运。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得到天下的人,他的德行必然要像舜和禹那样高尚,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没有得到天下。而那些世袭拥有天下却被天所废弃的人,必然像夏桀、商纣那样残暴无道。所以益、伊尹、周公也没有得到天下。伊尹辅佐汤在天下推行王道,汤死后,其子太丁未立即继位,而是由外丙继位二年、仲壬继位四年。之后太甲继承了王位却推翻了汤的法度,伊尹便将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自我反省、努力向善;又过三年便能够听从伊尹的教导了,于是又回到亳都做了天子。周公没有得到天下的情况与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时相似。孔子曾经说过:‘唐尧、虞舜将天下让给贤良之人而夏商周三代却将天下传给了子孙后代,道理是一样的。’”
本文出自《孟子·万章上》,是孟子在回答万章的问题时的言论。孟子以史实为依据,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即君位的传承,并非只能由父传子,而是取决于天命,取决于是否具有治理国家的德行和才能。
首先,孟子借历史史实反驳了万章的观点。万章引用的是人们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的质疑,认为这是德行衰退的表现。孟子首先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禹之所以传位给启,是因为启有能力继承禹的道,而非仅仅因为启是禹的儿子。孟子通过描绘禹、益、启三人的历史事迹,说明了禹之所以传位给启,是因为启有承袭禹道的德行和才能,而非因为他是禹的儿子。这个观点,实质上是在强调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德行和才能,而非血统。
然后,孟子引用了伊尹和周公的例子,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观点。他认为,伊尹和周公之所以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和才能没有得到天子的认可,而非因为他们的血统。这里,孟子实际上是在强调,君主的合法性不仅取决于其德行和才能,还取决于天命。换言之,君主的合法性,既需要得到天命的认可,又需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在表述观点时,孟子运用了详实的历史描绘、深入的历史分析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他的这种写作思路,实质上是在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规律,从而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从修辞手法来看,孟子运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例如,他先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否定了万章的观点,然后通过对比禹、益、启三人的历史事迹,强调了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德行和才能,而非血统。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总的来说,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详实的历史描绘、深入的历史分析、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巧妙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即君位的传承,取决于天命,取决于是否具有治理国家的德行和才能。这种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