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十八节

《孟子》·第二十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jūnzisuǒrénzhěcúnxīnjūnziréncúnxīncúnxīnrénzhěàirényǒuzhějìngrénàirénzhěrénhéngàizhījìngrénzhěrénhéngjìngzhī
  • yǒuréndàihèngjūnzifǎnrénzhìzāifǎnérrénfǎnéryǒuhèngyóushìjūnzifǎnzhōngfǎnérzhōnghèngyóushìjūnziyuēwàngrénqínshòuzāiqínshòuyòunányān
  • shìjūnziyǒuzhōngshēnzhīyōuzhāozhīhuànnǎiruòsuǒyōuyǒuzhīshùnrénrénshùnwéitiānxiàchuánhòushìyóuwèimiǎnwéixiāngrénshìyōuyōuzhīshùnér
  • ruòjūnzisuǒhuànfēirénwéifēixíngyǒuzhāozhīhuànjūnzihuàn

注释

(1)逆:《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左传·昭公四年》:“庆封惟逆命,是以在此。”《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玉篇·辵部》:“逆,不从也。”这里用为不顺从之意。

(2)存心:即养心。

(3)自反:反省自己。

(4)由:同“犹”。

(5)难:责备。

(6)横逆: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存的心思不一样。君子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存于心中,以社会行为规范存于心中。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人能爱别人,心中有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能尊敬别人。能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能常常爱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而不顺从,那么君子就要自我反省:‘我必然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然有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出现呢?’他自我反省而达到仁爱,自我反省而达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那人仍然是蛮横而不顺从,君子又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不诚挚的地方。’自我反省而达到忠诚,那人蛮横而不顺从的情况仍然如是,君子就会说:‘这无非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一样就是了。至于君子所忧虑的,就会消亡。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事不做,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也不行为。如果有后患发生,那么君子也不用担心。”

评析

这段文字出自《孟子·离娄下》,是孟子在讲述君子的德行和修养方式时的一段深入浅出的论述。孟子以仁、礼、忠、爱、敬为君子应有的五种美德,通过具体的情境设定和反思,引导人们明白君子应如何以此为准则去塑造自我,修身立德。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这句话是孟子对君子与常人之间区别的精辟概括。君子之所以能超乎常人,关键在于他的存心之道,即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里的“存心”,既包含了修养之意,又蕴含了对道德规范的坚守和追求。君子以仁、礼为准则,爱人、敬人为行动,这是孟子对君子德行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他赋予了“仁”和“礼”以深远的人文精神,成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

孟子提出,当君子遭遇他人横逆时,必须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过错。这一思想体现了孟子的自我反思精神,也是孟子的修身立德的重要方式。当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和反对时,君子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失,是否缺乏仁、礼和忠诚。这种自我反思,既是对自身的敬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态度,无疑是孟子对君子的高度期待。

此段文字中,孟子通过舜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君子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舜作为古代尧舜时代的明君,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精神,成为孟子推崇的楷模。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像舜一样,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有所忧虑,对社会的责任有所担当。君子应该有终身之忧,即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持久关注,而不应有一朝之患,即对眼前利益的短视追求。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人格理想,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和独特见解。他通过对君子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光明面,也为后人树立了道德修养的楷模。孟子的这种人文精神和道德追求,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