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湍:(tuān)指的是水流湍急,有如奔腾的江河。
(2)信:代表诚实,真实无伪。
(3)就:表示朝向,追求。
(4)颡:是描述人的额头部位。
告子说:“人性就像水流的势头,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并没有善恶之分,就如同水流没有东西方向之分。”
孟子反驳道:“水流确实没有东西方向之分,但难道没有上下流之别吗?人的本性天生善良,就像水流往下游一样。人的本性本无恶意,水流也天生向下。然而,现在的水,在受到冲击时可以溅得很高,甚至高过额头;堵塞水道使它逆流,就能让它流上山岗。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实际上,这是因为外在条件使水流如此。人性之所以可能转向不善,其本性的变化也是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其“人性本善”的理论。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孟子则坚决反对,认为人性本善。他以水的特性做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段故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伦理哲学的经典。
首先,孟子的这段论述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哲学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他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像水一样,有其固有的倾向和趋势,这是不可更改的。人性的本质就是向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才会使人偏离这个本性。
其次,孟子的这段论述富有辩证法的精神。他反驳告子的观点,用水的性质做比喻,巧妙地运用了事物的两面性这一辩证法原理。他指出,水的性质是向下流,但如果受到外力的影响,也可以使其逆流而上。这并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样,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外界的影响下,也可能做出非善的行为。这并不是人的本性改变了,而是环境和教育的问题。
再次,孟子的这段论述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他以水的性质为比喻,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他的论述充满了情感色彩,显示出他对人性善良的深深信仰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期待。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之一,它深刻阐述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具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化价值。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