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离娄章句下·第一节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shùnshēngzhūféngqiānxiàmíngtiáodōngzhīrénwénwángshēngzhōuyǐng西zhīrénzhīxiāngqiānyǒushìzhīxiānghòuqiānyǒusuìzhìxíngzhōngguóruòjiéxiānshènghòushèngkuí

注释

(1)诸冯:这是一个地名,传说它位于现在的山东荷泽南部。

(2)负夏:这同样是一个地名,大约位于现在的山东滋阳西部。

(3)鸣条:这也是一个地名,它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安邑镇。

(4)岐周:这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岐山下的周旧邑,位于现在的陕西岐山县东北部。

(5)毕郢:这还是一个地名,据说是周文王逝世的地方,位于现在的陕西咸阳县东二十一里。

(6)符节:在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时会使用的凭证,双方各持一半,用以验证真伪。有铜虎符,竹使符,或称五寸,古时用圭璋,后来才以符代之。在这里,它被用作信物的意思。

(7)揆:(kuí葵)这个词出自《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说文》:“揆,度也。”在这里,它被用作大致估量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他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他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两地相隔一千多里,时代相差一千多年。他们在中原推行统治,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古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其中提及舜与文王两位古代圣人,他们生卒异地,相距千年,然而其得志行于中国之道,却如合符节,先后圣人之道竟如此契合。这段文字中充满了孟子对于圣人之道传承的崇高敬仰,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地域与文化的超越性理解。

孟子在这里并未详细铺陈舜与文王的生平事迹,而是选择了他们生涯中的三个关键点:出生、迁徙和逝世。这三个点如同生命的三个里程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舜从诸冯到负夏,最后卒于鸣条;文王则从岐周至毕郢,这两人的生命轨迹东西跨越,地域相去千里有余。这是一个宏大的地理背景,但却被孟子巧妙地压缩在简洁的叙述中,体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

然而,孟子并不满足于对两位圣人生命历程的叙述。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舜与文王生活的时间和地点相隔甚远,但他们在中国行道的理念却如同“合符节”,也就是说,他们的理念和行动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怀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于道的追求和坚守上。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前面叙述的总结,也是对于圣人之道传承的最好注解。无论是先前的圣人还是后来的圣人,他们对于道的理解和追求都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哲学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没有被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他认为,尽管历史和文化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其中所蕴含的道却是不变的。这种道不仅体现在圣人的言行中,更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此段文言文的风格和特点也值得一提。孟子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不失深沉和厚重。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如“合符节”这一比喻就生动地表达了舜与文王行道理念的一致性。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情感和意境,让人在读完之后能够产生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孟子这段关于舜和文王的文字是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