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牼(kēng):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也被称作宋荣,或者宋荣子。他是宋国的人,与尹文并列为名,他是宋尹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主张仁爱和公平。
(2)石丘:这是一个地方的名称。
(3)号:出自《易经·夬·辞》:“夬,扬于王庭,字号,有厉。”,《楚辞·九章·悲回风》:“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劳。”,《吕氏春秋,怀宠》:“先发声出号。”高诱的注释是:“号.令。”在这里,它被用来表示召唤的意思。
(4)构兵:这是指进行战斗。
(5)说:这里的意思是劝导。
(6)遇:这里的意思是说话并达成一致。
(7)指:这里是指大致的意思或者目的。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最后国家不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父子、兄第之间都完全抛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也是没有的。何必一定要去谈‘利’呢?”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宋牼与孟子的对话,其中涉及到了关于说服秦楚之王罢兵的策略问题。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利”与“仁义”的明确态度,以及他对于政治和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
首先,宋牼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即通过向秦楚之王陈说利害关系,以说服他们停止战争。然而,孟子却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他指出,如果以利害关系去说服君主,那么君主和臣民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关系,这将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甚至产生冲突。因为一旦利益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联系,那么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关系也就难以维持了。
相比之下,孟子认为应该以仁义去说服君主。他主张,如果君主能够被仁义所感动,那么臣民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以仁义为纽带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会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种以仁义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不仅能够避免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还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孟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性本善,而仁义正是人性的本质体现。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人们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准则。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自觉地去追求和维护仁义,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此外,孟子还通过这段对话表达了他对于政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政治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斗争。这种政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意义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展示了孟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崇高的政治理念。他以仁义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仁义为准则来处理各种关系,追求和谐与进步。这种思想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