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节

《孟子》·第二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xuānwángwènyuēwénwángzhīyòufāngshíyǒuzhūmèngduìyuēzhuànyǒuzhīyuēruòshìyuēmínyóuwéixiǎoyuēguǎrénzhīyòufāngshímínyóuwéiyuēwénwángzhīyòufāngshíchúráozhěwǎngyānzhìzhěwǎngyānmíntóngzhīmínwéixiǎochénshǐzhìjìngwènguózhījìnránhòugǎnchénwénjiāoguānzhīnèiyǒuyòufāngshíshā鹿zhěshārénzhīzuìshìfāngshíwéijǐngguózhōngmínwéi

注释

(1)囿:古代种植草木,畜养禽兽的园林。

(2)传:地位地下“经”的历史典籍。

(3)刍:指草。荛:指柴。这里当动词用。

(4)郊关:古代国都之外为郊,郊外为关,这里统指郊外。

译文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评析

本文出自《孟子·齐宣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次对话。孟子以文王的囿地与宣王的囿地之比,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这段对话既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又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是孟子在齐国宣讲儒家学说,劝谏齐宣王的一个场景。此时的齐国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孟子以此机会,向齐宣王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

其次,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看,孟子对于齐宣王的质疑,以冷静、深思熟虑的态度回应。他没有直接指责齐宣王的错误,而是通过比较文王和齐宣王的囿地大小,巧妙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这种回答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冒犯君王,又能让齐宣王深思其言,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

再次,从写作思路上看,孟子的回答非常有层次。他先是回答了齐宣王的问题,然后再引导齐宣王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使得齐宣王能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观点。

从表现手法上看,孟子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他以文王的囿地为例,表明了一个君主应该如何处置自己的囿地,应该以民为本,而不是以自己的私欲为主。这种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从情感和意境上看,孟子的语言平实而深沉,充满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他的言辞中,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使得这段对话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以其深入浅出的思想,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深沉的情感,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段深入人心的对话,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思的政治教科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