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wángyuèyuēshīyúnrényǒuxīncǔnduózhīzhīwèinǎixíngzhīfǎnérqiúzhīxīnyánzhīxīnyǒuyānxīnzhīsuǒwàngzhěyuēyǒuwángzhěyuēbǎijūnérmíngcháqiūháozhīérjiànxīnwángzhīyuēfǒujīnēnqínshòu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ránzhīwéiyòngyānxīnzhījiànwèiyòngmíngyānbǎixìngzhījiànbǎowéiyòngēnyānwángzhīwángwéifēinéngyuēwéizhěnéngzhězhīxíngyuē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rényuēnéngshìchéngnéngwèizhǎngzhězhézhīrényuēnéngshìwéifēinéngwángzhīwàngfēi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zhīlèiwángzhīwàngshìzhézhīzhīlèilǎolǎorénzhīlǎoyòuyòurénzhīyòutiānxiàyùnzhǎngshīyúnxíngguǎzhìxiōngjiābāngyánxīnjiāzhūértuīēnbǎohǎituīēnbǎozizhīrénsuǒguòrénzhěyānshàntuīsuǒwéiérjīnēnqínshòu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quánránhòuzhīqīngzhòngdoúránhòuzhīchángduǎnjiēránxīnwéishènwángqǐngduózhīwángxīngjiǎbīngwēishìchéngòuyuànzhūhóuránhòukuàixīnwángyuēfǒukuàishìjiāngqiúsuǒ
  • yuēwángzhīsuǒwénwángxiàoéryányuēwèiféigānkǒuqīngnuǎnwèicǎishìshēngyīntīngěrpián便shǐ使lìngqiánwángzhīzhūchénjiēgòngzhīérwángwèishìzāiyuēfǒuwèishìyuēránwángzhīsuǒzhīcháoqínchǔzhōngguóérruòsuǒwéiqiúruòsuǒyóuyuánérqiúwángyuēruòshìshènyuēdàiyǒushènyānyuánqiúsuīhòuzāiruòsuǒwéiqiúruòsuǒjìnxīnérwéizhīhòuyǒuzāiyuēwényuēzōurénchǔrénzhànwángwéishúshèngyuēchǔrénshèngyuēránxiǎoguǎzhòngruòqiánghǎinèizhī,fāngqiānzhějiǔyǒuzōuchǔzāifǎnběnjīnwángzhèngshīrénshǐ使tiānxiàshìzhějiēwángzhīcháogēngzhějiēgēngwángzhīshāngjiēcángwángzhīshìxíngjiēchūwángzhītiānxiàzhījūnzhějiēwángruòshìshúnéngzhī
  • wángyuēhūnnéngjìnshìyuànzhìmíngjiàosuīmǐnqǐngchángshìzhīyuēhéngchǎnéryǒuhéngxīnzhěwéishìwéinéngruòmínhéngchǎnyīnhéngxīngǒuhéngxīnfàngxiéchǐwéixiànzuì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shìwǎngmínyānyǒurénrénzàiwèiwǎngmínérwéishìmíngjūnzhìmínzhīchǎnshǐ使yǎngshìsuìzhōngshēnbǎoxiōngniánmiǎnwángránhòuérzhīshànmínzhīcóngzhīqīngjīnzhìmínzhīchǎnyǎngshìsuìzhōngshēnxiōngniánmiǎnwángwéijiùérkǒngshànxiázhìzāiwángxíngzhīfǎnběnzhīzháishùzhīsāngshízhětúngǒuzhìzhīchùshīshíshízhěshíròubǎizhītiánduóshíkǒuzhījiājǐnxiángzhījiàoshēnzhīxiàozhībānbáizhědàidàolǎozhěshíròumínhánránérwàngzhěwèizhīyǒu

注释

(1)惛:这里的“惛”与“昏”同义,表示混乱或迷糊的状态。

(2)恒产:指那些可以稳定提供生活所需的财产,例如土地、田园、林木和牧畜等。

(3)放:在此处含有放荡不羁的含义。

(4)辟:与“僻”同义,意指邪门歪道,与正道相悖的行为。

(5)侈:表达挥霍无度、奢侈浪费的意思。

(6)放辟邪侈:形容人放纵私欲,行为违法乱纪。

(7)罔:与“网”同义,用在这里表示陷害、欺诈的意思。

(8)制:意指建立或制定制度和政策。

(9)轻:在此处表示轻松、不费力的意思。

(10)赡:代表足够或充裕,能够满足需求。

(11)奚暇:问的是怎么有空闲。其中,“奚”是疑问词,表示“怎么”,“暇”表示空闲时间。

译文

”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心里想什么,我就能揣摩出来。’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当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躬自问,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经您老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我的这种想法合于王道,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王报告说:‘我的臂力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见很细小的毛发,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火。’这话您信吗?”
宣王说:“我不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王的爱心好意足以施及于鸟兽,但恩泽却不能达到百姓身上,这是为什么呢?所以说,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下力气的缘故;一车子柴火都看不见,只是不用心看;老百姓不被爱护,那是因为您不肯对他们施恩的缘故。所以,王未曾实行王道,只是不肯做而并非做不到。”
宣王说:“不肯做和做不到有何不同呢?”
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年长的人折一根树枝,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之所以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替年长的人折一根树枝一类的。”
“孝敬自己家里的长辈,并把这孝敬推广到别人家的长辈;呵护自己的儿女,并把这呵护推广到别人家的儿女。如果一切施政措施都基于这一点,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那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然后推广到兄弟,直至推广到封邑和国家。’说的就是把自己的这份心也施之于别人。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展开,便足以保四海之内的安定;如果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行推而广之罢了。如今您的恩情能够施及到动物,百姓却得不到恩泽,这是为什么呢?
“物体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万物莫不过于如此,人的心更是这样。大王还是好好想想吧!“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让将士们陷于险境,去和别国结仇构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非要这样做才高兴呢?这样做,不过是追求满足我最大的目标。”
孟子说:“我可以听听王的最大目标吗?”宣王只是笑,不作声。孟子接着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华丽的衣服不够穿吗?或者是为了鲜艳的色彩不够看吗?是为了曼妙的音乐不够听吗?是为了妃嫔侍女不够您驱使吗?这些,您的臣下都能尽量供给,但是王真的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广辟疆土,您是想要秦楚来朝,您是想要独霸中原而安抚四夷。不过,以您这样的作为来满足您这样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更严重呢!爬上树去抓鱼,虽然抓不到,却没有灾祸。以您这样的作为去满足您这样的愿望,殚精竭虑去干了,后面一定还会有灾祸发生。”
宣王说:“可以说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设邹国和楚国打仗,王以为谁会胜利呢?”
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这样看来,小国本来就打不过大国,人少的国家打不过人多的国家,弱国不可以抗拒强国。四海之内,方圆千里的大国有九个,齐国不过占有它的九分之一。凭九分之一想叫九分之八归服,这跟邹国抗拒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从根基着手呢?”
现在王如果能改良政治,广施仁德,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站立在齐国的朝廷,种田的也都想到您的田野里耕种,经商的都想把货物囤积在齐国的市场,出门远行的人都想从您的路上过,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也都想到王这儿来一吐苦水。若能做到这样,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所说的没法进一步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恒定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就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也没有固定的信念。若没有固定的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犯了法,然后再处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他们。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之位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或逃亡;然后驱使他们往善良的路上走,这样老百姓要听从教导也容易。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这样,每个人要活一口气都怕做不到,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
“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基着手呢?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每家都有百亩田地,不耽误他的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吃饱肚子了。好好地兴办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学生,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韩非子·说难》一篇,主要描绘了韩非子向齐宣王提出的一番治国之策,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韩非子深厚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人文思考。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文言文是韩非子对齐宣王治国之道的建议。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和权威的政治手段来治理国家。齐宣王是韩非子的主人,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接受了韩非子的建议,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这个角度看,韩非子的这段话是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齐宣王的治国策略。

然后,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看,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家的运行需要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的政治手段。他强调君主的权威,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观点,这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强调和赞扬。同时,他也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这是对人心的一种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再者,从写作思路看,韩非子的这段话是一种对话形式,他通过对话的方式,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首先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然后通过比喻和举例,向齐宣王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既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看,韩非子的这段话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证,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和深入。比如他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通过比喻,他向齐宣王解释了“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道理。同时,他也使用了一些形象的例证,比如他说:“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这是一个形象的例证,通过例证,他向齐宣王解释了“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韩非子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通过这段话,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的这种启发和指导,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深邃的人文思考。他的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