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八节

《孟子》·第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wángshuōyuēshīyúnrényǒuxīncǔnduózhīzhīwèinǎixíngzhīfǎnérqiúzhīxīnyánzhīxīnyǒuyānxīnzhīsuǒwángzhěyuēyǒuwángzhěyuēbǎijūnérmíngcháqiūháozhīérjiànxīnwángzhīyuēfǒujīnēnqínshòu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ránzhīwéiyòngyānxīnzhījiànwèiyòngmíngyānbǎixìngzhījiànbǎowéiyòngēnyānwángzhīwángwéifēinéngyuēwéizhěnéngzhězhīxíngyuē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rényuēnéngshìchéngnéngwèizhǎngzhězhézhīrényuēnéngshìwéifēinéngwángzhīwángfēi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zhīlèiwángzhīwángshìzhézhīzhīlèilǎolǎorénzhīlǎoyòuyòurénzhīyòutiānxiàyùnzhǎngshīyúnxíngguǎzhìxiōngjiābāngyánxīnjiāzhūértuīēnbǎohǎituīēnbǎozizhīrénsuǒguòrénzhěyānshàntuīsuǒwèiérjīnēnqínshòu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quánránhòuzhīqīngzhòngránhòuzhīchángduǎnjiēránxīnwèishènwángqǐngduózhīwángxīngjiǎbīngwēishìchéngòuyuànzhūhóuránhòukuàixīnwángyuēfǒukuàishìjiāngqiúsuǒ
  • yuēwángzhīsuǒwénwángxiàoéryányuēwèiféigānkǒuqīngnuǎnwèicǎishìshēngyīntīngěrpián便shǐ使lìngqiánwángzhīzhūchénjiēgòngzhīérwángwèishìzāiyuēfǒuwèishìyuēránwángzhīsuǒzhīcháoqínchǔzhōngguóérruòsuǒwèiqiúruòsuǒyóuyuánérqiúwángyuēruòshìshènyuēdàiyǒushènyānyuánqiúsuīhòuzāiruòsuǒwèiqiúruòsuǒjìnxīnérwéizhīhòuyǒuzāiyuēwényuēzōurénchǔrénzhànwángwéishúshèngyuēchǔrénshèngyuēránxiǎoguǎzhòngruòqiánghǎinèizhī,fāngqiānzhějiǔyǒuzōuchǔzāigàifǎnběnjīnwángzhèngshīrénshǐ使tiānxiàshìzhějiēwángzhīcháogēngzhějiēgēngwángzhīshāngjiēcángwángzhīshìxíngjiēchūwángzhītiānxiàzhījūnzhějiēwángruòshìshúnéngzhī
  • wángyuēhūnnéngjìnshìyuànzhìmíngjiàosuīmǐnqǐngchángshìzhīyuēhéngchǎnéryǒuhéngxīnzhěwéishìwéinéngruòmínhéngchǎnyīnhéngxīngǒuhéngxīnfàngxiéchǐwéixiànzuì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shìwǎngmínyānyǒurénrénzàiwèiwǎngmínérwéishìmíngjūnzhìmínzhīchǎnshǐ使yǎngshìzisuìzhōngshēnbǎoxiōngniánmiǎnwángránhòuérzhīshànmínzhīcóngzhīqīngjīnzhìmínzhīchǎnyǎngshìzisuìzhōngshēnxiōngniánmiǎnwángwéijiùérkǒngshànxiázhìzāiwángxíngzhīfǎnběnzhīzháishùzhīsāngshízhětúngǒuzhìzhīchùshīshíshízhěshíròubǎizhītiánduóshíkǒuzhījiājǐnxiángzhījiàoshēnzhīxiàozhībānbáizhědàidàolǎozhěshíròumínhánránérwàngzhěwèizhīyǒu

注释

(1)惛:同“昏”,昏乱,糊涂。

(2)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3)放:放荡。

(4)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

(5)侈:放纵挥霍。

(6)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7)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8)制:订立制度、政策。

(9)轻:轻松,容易。

(10)赡:足够,充足。

(11)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这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韩非子·说难》一篇,主要描绘了韩非子向齐宣王提出的一番治国之策,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韩非子深厚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人文思考。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文言文是韩非子对齐宣王治国之道的建议。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和权威的政治手段来治理国家。齐宣王是韩非子的主人,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接受了韩非子的建议,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这个角度看,韩非子的这段话是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齐宣王的治国策略。

然后,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看,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家的运行需要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的政治手段。他强调君主的权威,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观点,这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强调和赞扬。同时,他也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这是对人心的一种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再者,从写作思路看,韩非子的这段话是一种对话形式,他通过对话的方式,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首先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然后通过比喻和举例,向齐宣王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既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看,韩非子的这段话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证,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和深入。比如他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通过比喻,他向齐宣王解释了“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道理。同时,他也使用了一些形象的例证,比如他说:“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这是一个形象的例证,通过例证,他向齐宣王解释了“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韩非子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通过这段话,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的这种启发和指导,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深邃的人文思考。他的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