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zhěsānwángzhīzuìrénjīnzhīzhūhóuzhīzuìrénjīnzhījīnzhīzhūhóuzhīzuìréntiānshìzhūhóuyuēxúnshòuzhūhóucháotiānyuēshùzhíchūnxǐnggēngérqiūxǐngliǎnérzhùgěijiāngtiánzhìyǎnglǎozūnxiánjùnjiézàiwèiyǒuqìngqìngjiānghuānglǎoshīxiánpóuzàiwèiyǒuràngcháobiǎnjuézàicháoxuēsāncháoliùshīzhīshìtiāntǎoérzhūhóuértǎozhělǒuzhūhóuzhūhóuzhěyuēzhěsānwángzhīzuìrénhuángōngwéishèngkuíqiūzhīhuì,zhūhóushùshēngzàishūérshàxuèchūmìngyuēzhūxiàoshùqièwéizàimìngyuēzūnxiáncáizhāngyǒusānmìngyuējìnglǎoyòuwàngbīnmìngyuēshìshìguānguānshìshèshìzhuānshāmìngyuēfángèyǒufēngérgàoyuēfántóngméngzhīrénméngzhīhòuyánguīhǎojīnzhīzhūhóujiēfànjīnyuējīnzhīzhūhóuzhīzuìrénchángjūnzhīèzuìxiǎoféngjūnzhīèzuìjīnzhījiēféngjūnzhīèyuējīnzhījīnzhīzhūhóuzhīzuìrén

注释

(1)五霸:春秋时代中,五位诸侯分别崭露头角,威震天下,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2)三王:在周朝之前,有三位出类拔萃的君主,他们是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

(3)掊(pǒu):此字含义为收集、整理。

(4)让:此处的让,指责备、惩罚。

(5)搂(lǒu):引导、领导的意思。

(6)葵丘:这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地名,位于现今河南省兰考和民权两县之间。齐桓公在公元前某年在葵丘聚集了鲁、宋、卫、许、曹等国的代表,建立了联盟,这使齐国的霸权地位得到了确认。

(7)载书:在《左传·昭公十五年》和萧统的《文选序》中,载书是指记录盟约的文件。

(8)歃(shà)血:古代人在盟会时,会轻饮牲血,或含在口中,或涂在口边,以此表达对誓言的坚定信念。然而在葵丘之盟中,人们并未杀牲饮血,而是用书面文字表达诚意。

(9)摄:兼职或兼任。

(10)得:此处指的是获取贤才。

(11)曲防:四面八方设置防线。

(12)逢:逢迎,这里是指为君主的不当行为辩解。

(13)庆:赏赐,即奖励。

(14)遏籴:阻止被灾害影响的领邦购买粮食。

译文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春天里考察耕种的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考察收割的情况,对歉收的给予帮助。进入某个诸侯国,如果土地开垦得好,田野治理得好,老人得到奉养,贤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那就有奖赏,拿土地奖赏。进入某个诸侯国,如果土地荒芜,遗弃老人,排斥贤人,贪官污吏在位,那就给予责罚。第一次不朝见,就降他的爵位;第二次又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第三次还不朝见,就派军队去讨伐他。所以,天子是征讨而不发动战争,诸侯是发动战争而不征讨。五霸乃是胁迫诸侯去攻打别的诸侯的,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当中,齐桓公最为强盛。他在葵丘与诸侯会盟时,诸侯们捆绑着牲口,把盟书放在牲口上,但并没有歃血。盟约的第一条说:‘诛杀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为正妻。’第二条说:‘尊重贤人,培养贤才,用来彰明有德行的人。’第三条说:‘尊敬老人,慈爱儿童,不要怠慢前来投奔的宾客。’第四条说:‘士人不能世袭官职,公职也不能兼任。选用贤才一定要得当,不能独揽杀害大夫的权力。’第五条说:‘不要到处构筑堤防,也不要阻碍粮食流通。有封国的卿大夫不要擅自筑城。’最后说:‘所有参加同盟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就要恢复友好关系。’现在的诸侯都触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现在的诸侯都是五霸的罪人。助长君王的恶行,他的罪过小;逢迎君王的恶行,他的罪过大。现在的大夫都逢迎君王的恶行,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

评析

孟子此篇言辞,直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夫之不义,且将其罪行累累并列,展现出一幅历史的罪状画卷。他首先痛斥五霸,即历史上的五位霸主,视他们为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之罪人,原因在于五霸假借天子之命,实则行一己之私,欺凌弱小诸侯。进而,他将矛头指向当时的诸侯和大夫,认为他们不尊天子,不守礼仪,甚至助纣为虐,应当为五霸的罪行承担责任。

孟子以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例,阐述了理想中的政治秩序。天子定期巡视诸侯领地,诸侯则按时向天子述职,春耕时省察农事,秋收时帮助困乏。这种和谐的关系体现在土地的开垦、田野的治理,以及养老尊贤、俊杰在位的良好治理状态。然而现实却是土地荒芜、贤才被遗、贪婪残暴之人在位。孟子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强烈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特别提到了葵丘之会,这是齐桓公召集诸侯的一次重要会盟,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顶峰。然而孟子却指出,即使是这次被后世誉为“圣明”的葵丘之会,也未能完全摆脱私欲和霸权主义的阴影。他列举的五条命令,虽然表面上都是关于道德和社会公正的要求,但背后仍然隐藏着强国对弱国的控制和对资源的争夺。

孟子的言辞不仅充满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也透露出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和悲哀。他所说的“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表达了他对那些迎合君主恶行的大夫的深深痛恨。这些人不仅不劝阻君主的错误行为,反而助纣为虐,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苦难。

此段文言文不仅反映了孟子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也展现了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秉持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要求。孟子的言辞犀利而有力,逻辑严密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这篇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批评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对我们今天理解历史、思考政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