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指城池周围的护城河,也有人解释为水池。
(2)沤(òu):指长时间把物体浸泡在水中。比如在纺织麻布前,要先将麻草长时间泡在水中,使其软化,才能剥离麻皮,用来编织麻布。
(3)淑:意为善良、美好。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叔”,表示排行第三的意思。姬:是周代的姓氏,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4)晤(wù)歌:指通过歌声互相回应,或者说是对唱。
(5)纻(zhù):同“苎”,苎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皮富含纤维,可以用来制作绳子或编织布料。
(6)晤语:对话,交谈。
(7)菅(jiān):指菅草,一种类似芦苇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经过浸泡和剥离后可以用来编织草鞋。
东门之外有城池的护城河,可以用来浸泡麻葛;一位美丽文雅的女子,可以和她唱对歌。
东门之外有城池的护城河,可以用来浸泡苎麻;一位美丽文雅的女子,可以和她轻声细语聊家常。
东门之外有城池的护城河,可以用来浸泡菅草;一位美丽文雅的女子,可以和她倾诉衷肠听心声。
这首诗歌描绘的是人们在欢快的劳动乐章中的生活场景。即使至今,我们仍可以时不时地看到这种情形。这样的劳动似乎很难,特别是要处理一种强烈臭味的沤麻水,包括取出长期浸泡在水中的麻,清洗出的浆液,剥离麻皮,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对于那些在艰硬的工作中找到快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享受的是当他们与自己心爱的女孩共享劳动时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艰苦的劳动转化为美好的聚会,他们理解歌声中的乐趣和欢乐。
这首诗歌由三个段落、十二行组成。其实,整首诗歌只有一个 主题,第一段已经完全表达了诗人的全部思想。而第二和第三段只是对初段的重述。这种语言的反复使用,是中国民歌的传统语言形式,它不仅表现了劳动青年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还通过反复呼吁来强化诗歌的主题。这种表达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然而,如果我们要找变化,那么只有在第二和第三段中换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描述浸泡的物质、交流的形式以及情感的升温方面都进行了些许的调整。这表明,随着劳动过程的继续,他们深深的热爱也在逐渐升温。
诗歌以浸泡麻为起点,不仅表明了感情的发生地点,也隐含了情感在交流中不断深化的过程。麻的软化正是情感深厚的象征,而关键在于爱侣们可以相互见面,有情感的互动交流的机会。
这传统的劳动过程描绘出古代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大麻和苎麻在清洗和梳理后,会产生相对较长且耐磨的纤维,这就成为了古代人们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料。由此制成的深衣是日常穿着,它是纯然的白色,没有任何装饰;而保留原麻色的粗麻布则是劳动者的工装。因此,每年都会有种植、浸洗、梳理麻的工作,这是春秋之间长久的历史中农村主要的劳动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