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通“苔”tái,指的是莎草,又名蓑衣草,这种草可以用来制作蓑衣。
(2)莱:指的是藜(lí)草,嫩叶可以作为食物。
(3)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4)邦家:指的是国家。基:在这里表示的是根本的意思。
(5)光:代表荣耀和光辉。
(6)杞(qǐ):指的是枸杞这种植物。
(7)父母:这里比喻君主爱民如子,因此民众尊称他们如同父母一般。
(8)德音:好的声誉和名誉。
(9)栲(kǎo):是一种树的名字,称为山樗(chū)或鸭椿(chūn)。
(10)杻(niǔ):檍(yì)树,也常被称为菩提树。
(11)遐:意为何。眉寿:象征高寿,因为眉毛修长是长寿的标志。
(12)茂:表示美盛,即茂盛美丽的意思。
(13)枸(jǔ):是枳椇(zhǐjǔ)这种树的名称。
(14)楰(yú):是鼠梓(zǐ)树的别名,也被称为苦楸(qiū)。
(15)黄耇(gǒu):黄:黄发,耇:老人,合起来表示长寿的老者。
(16)保艾:保养身体,保持健康。
南山的柔莎轻轻摇曳,北山的嫩叶翠绿欲滴。安然和乐的君子,为国家的稳固扎下深根。安然和乐的君子,就像万年的悠长寿命无尽头。
南山的绿桑郁郁葱葱,北山的白杨挺拔如龙。安然和乐的君子,为国家的荣耀而努力奋斗。安然和乐的君子,就像他们的寿命一样绵延无疆。
南山枸杞红似火,北山李树果满枝。安然和乐的君子,视百姓如自己的子女悉心呵护。安然和乐的君子,就这些果树般的生命力一样旺盛。
南山鸭椿展翠翅,北山菩提叶儿密。安然和乐的君子,年事虽高,但眉宇间依然充满活力。安然和乐的君子,美德如树木般充盈于天地之间。
南山枳椇果累累,北山苦楸亦成林。安然和乐的君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长寿?安然和乐的君子,子孙也会受到上天的庇佑。
此篇诗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各为六句。每一章的开端,均由描述南山、北山之间的风景开始,仿佛一首质朴的民歌。南山的台、桑、杞、栲、枸,与北山的莱、杨、李、杻、楰,无一不是象征着国家中富有各种美德的贤者。此种意象的引出,不仅穿插着比喻,也富有象征意义。同时,“兴语”(指诗歌始于兴事,兴事引发情感的诗句)的运用起到了引领全篇气氛,以及变化诗歌韵脚以求和谐之韵味的作用。这种运用在此诗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果这篇辞赋直接以“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之类的句子开篇,反倒会显得直白而生硬。但当它巧妙地进行了“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的导入,整首诗马上生动起来,变得既含蓄又委婉。此外,通过这样的温和性过渡,诗歌的节奏自然地和谐起来。
“兴语”之后,接下来部分则用来表述功德和祝贺生日。每一章都有两次直接呼唤“乐只君子”,这体现出了祝词者和被祝词者之间的亲近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的三句话,简明扼要,一笔描绘了被祝词者的形象。这种减影式的描绘,通篇节省地使用了笔墨,但字字珠贵,是祝寿的主要的基础。
而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的基础,本身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功表是否恰当透露,与诗歌的主题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前面功德的列举得当,后半部分的祝寿才显得有道理且有力。
四、五两章中用到的“遐不眉寿”、 “遐不黄耇”两个疑问句型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对祝愿的一种描绘:这样的贤者,怎么能长眉不白呢?这样的贤者,怎么可以不长寿呢?这样的表达依然是建立在前三章表功祝寿的基础上的。诗篇最末的部分,诗人依然没有忘记添加“保艾尔后”一句,这充分体现出了重视子嗣的传承的中国传统,通过祝福先辈的方式来连带祝福他的后裔,可说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纵观全篇,虽然其内容似乎单一,其架构策略却十分精巧。五个章次的起头和结尾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往复的回环结构。在语义上,诗歌采用了间隔粘连,每一个部分皆有递进,形成了强烈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诗人在选词用字上考究精确、简洁、含蓄,颇费心思,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巧思匠心。作为一首通用的赞美诗,其综合性的功能——包括娱乐、祝福、颂歌、庆贺等,都显然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