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螽斯(zhōng终):又被称为斯螽,属于直翅目昆虫类,常常被人们称呼为“蝈蝈”。有一种观点认为“斯”是一个语词。
(2)诜诜(shēn身):与莘莘含义相同,形容数量众多的景象。
(3)振振(zhēn真):描述茂盛充满生机的状态。
(4)薨薨(hōng轰):描绘大量昆虫飞舞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是形容螽斯齐鸣的情景。
(5)绳绳(mǐn):形象地描述连绵不断的景象。
(6)揖揖(jí):描绘聚集一堂的情形。这里的揖是借用集的意思。
(7)蛰蛰(zhé哲):形容数量多,聚集在一起的情况。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喧嚣震天。你的子孙繁衍盛,家族昌兴隆。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轰轰齐发。你的子嗣无穷尽,世代永绵长。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嘈杂纷乱。你的子孙多且贤,和睦乐欢畅。
全诗由三个章节构成,每章节四行,初二行描绘情境,后二行呈现祝福语。诗中交融的叠词叠句,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如“宜尔子孙”三次重复的祝词让诗的寓意明白而明亮,而六对叠词的巧妙安排,又使整首诗焕发出悠久韵致。《诗经》中使用叠词的手法屡见不鲜,而让《螽斯》别出新裳的是它的六对叠词篆刻有致,句间配合,声韵有力,带来了节奏短促但韵味长远的审美感受。同时,三章的并列结构,六词的意蕴差异,共同塑造了层次分明的诗意:首章着眼于子孙繁盛,次章聚焦于世代兴隆,末章重在欢乐汇聚。因此,方氏的评价或许可以修正为:“诗平易而含蓄,六字炼就新颖,诗意表达充实。”另外,在朱熹的《诗集传》中,《螽斯》被作为比体的首篇来解释比喻用法。实际上,全诗围绕“螽斯”展开,却隐藏了双层含义,既有物象,又富情感,两者完美交融。因此,“螽斯”不仅是明喻,更是《诗经》中罕见的象征意象。
对于诗的寓意,《毛诗序》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揭示了诗的主旨,但略显晦涩。朱熹的《诗集传》接受了这一理解,并进一步阐述了“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的意象,却没有真正贯彻其“以诗解诗”的主张。对此,姚际恒和方玉润均表示这种解读过于牵强。他们指出,诗人只是借用“螽斯”来进行比喻,并没有明确赞美君主的后妃,读者如果细心品味诗句,应能得到更具深度的理解。
在理解意象和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先民对子孙繁衍的期盼,显露无疑。从意象的角度看,“螽斯”亿万幼虫的繁殖过程,其多产和快速的特性,形象地代表了人类子孙的繁荣。诗就是运用这个动物形象来比喻子孙的繁衍,并以此寄寓着深深的情感。同时,在诗词的表述上,“宜尔子孙”的“宜”字内含着“多”的意蕴;而六对叠词,除了“薨薨”以外,都带有描述群集众多的含义。其反复的流淌,激烈的墨色,充分表达了内心的热切期待。“子孙”代表生命的继续,老年的慰藉,家族的期望。华夏的先民们都认为多子多福,这种观点在尧舜的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庄子·天地》中记载尧在华地巡视时,人们对这位“圣人”表示敬意,并衷心祝福他“寿富多男子”;而三次盛赞“宜尔子孙”的《螽斯》,就是对这种思想的热烈抒发。
从诗的整体结构来看,作为《国风·周南·樛木》的续篇,本诗祝福新婚的欢乐,并期望生育贵子,这不仅合情合理,也可能是编者深思熟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