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大雅·崧高

《诗经》大雅·崧高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sōnggāowéiyuèjùntiān
  • wéiyuèjiàngshénshēngshēn
  • wéishēnwéizhōuzhīhàn
  • guófānfāngxuān
  • wěiwěishēnwángzuǎnzhīshì
  • xiènánguóshìshì
  • wángmìngshàodìngshēnzhīzhái
  • dēngshìnánbāngshìzhígōng
  • wángmìngshēnshìshìnánbāng
  • yīnshìxièrénzuòěryōng
  • wángmìngshàochèshēnjiāng
  • wángmìngqiānrén
  • shēnzhīgōngshàoshìyíng
  • yǒuchùchéngqǐnmiàochéng
  • chéngmiǎomiǎowángshēn
  • jiǎojiǎogōuyīngzhuózhuó
  • wángqiǎnshēnshèng
  • ěrnán
  • ěrjièguīzuòěrbǎo
  • wǎngjìnwángjiùnánshìbǎo
  • shēnxìnmàiwángjiànméi
  • shēnhuánnánxièchéngguī
  • wángmìngshàochèshēnjiāng
  • zhìzhāngshìchuánháng
  • shēnxiè
  • tāntānzhōubāngxiánróngyǒuliánghàn
  • xiǎnshēnwángzhīyuánjiùwénshìxiàn
  • shēnzhīróuhuìqiězhí
  • róuwànbāngwénguó
  • zuòsòngshīkǒngshuò
  • fēnghǎozèngshēn

注释

(1)崧(sōng):又称嵩,形容山峰的巍峨壮丽。维:相当于“是”,岳:非常高大的山峰。《毛传》中提到的“岳”是指中国古代的四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以及北岳恒山。

(2)骏:庞大,极:极端、最高点。

(3)维:常用作文章的开头,起着引导作用。

(4)甫:甫侯的国家,其领土位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西侧。申:指的是申伯的国家,位于今河南南阳市北部。

(5)翰:是对“干”的一种引申,指在建墙时用来支撑土壁的木柱。

(6)于:在这里的意思是“为”,蕃:则是“藩”的同义词,指藩篱或屏障。

(7)宣:借代“垣”,即围墙。

(8)亹亹(wěi):形容勤奋不懈的样子。

(9)缵:借意“践”,表示任命、使用。

(10)文中出现的第一个“于”字,意指为了、筑造。谢:是指位于现今河南唐河南部的一个地名。

(11)式:在这里指做事的法则或方式。

(12)召伯:召虎或召穆公,是周宣王时期的一位显赫大臣。

(13)定:决定、确认。

(14)登:意味着上升或攀登。

(15)执:坚守或维持,功:指事业或成就。

(16)因:依靠、根据。

(17)庸:通“墉”,城墙。

(18)彻:管理,特指划分领域或界限。

(19)傅御:是诸侯的臣子,主管各项事务的官员,是家臣的首领。

(20)私人:在此指的是傅御的家臣。

(21)俶(chù):一方面表示丰厚或端庄,另一方面也指建设或创立。

(22)寝庙:是周代的宗庙建筑,分为庙和寝两个部分。

(23)藐藐:形容美好的样子。

(24)锡(cì):同“赐”,表示授予或赏赐。

(25)牡:公马,蹻蹻(jué):形容马匹强健有力的样子。

(26)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27)遣:赠送。

(28)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9)图:图谋,谋虑。

(30)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1)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32)保:保有。

(33)信:真。迈:行。

(34)饯:备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35)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36)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zhāng):米粮。

(37)遄(chuán):加速。

(38)番(bō)番:勇武貌。

(39)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chǎn)啴:众盛貌。

(40)戎:汝,你。或训“大”。

(41)不(pī):通“丕”,太。显:显赫。

(42)元舅:长舅。

(43)宪:法式,模范。

(44)柔惠:温顺恭谨。

(45)揉:即“柔”,安。

(46)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47)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48)风:曲调。肆好:极好。

译文

四岳巍峨是高山,通天巨柱高耸入云间。神明灵气洒落,孕育了甫侯申伯,他们都是贤人。如同国之栋梁,为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成为了藩国的坚实屏障,天下的稳固墙垣。
申伯勤勉而能干的国士,受王命而赴南疆,肩负重任。他在谢地建立了新的城邑,成为了南方藩国的典范。周王对申伯的信任与器重,可见一斑。他命令召伯为申伯丈量新居,更封他为南国之长,子孙无穷福祚绵长。
为了树立南国的表率,周王再次下令给申伯,依靠谢地的百姓,修筑新的城墙。又命令召伯为申伯重新划定田界,命令傅御迁移家臣,与申伯共同生活。
在召伯的苦心经营下,申伯的城邑建设得如火如荼。城墙厚实坚固,祭祀宗庙富丽堂皇,新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周王为了嘉奖申伯的功绩,赐给他四马驾车的荣耀,马饰樊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周王的赏赐源源不断,大车驷马载满了丰厚的物品。他考虑申伯的居处,认为南方最为适合。赐给申伯大玉圭,这是镇国之宝永不磨灭。尊称申伯为王舅,请他前往南方安邦定国。
申伯果然动身出发,周王亲自在郿郊为他饯行。申伯回到南国,前往谢邑就任。周王再次命令召伯,为申伯划定疆界,嘱咐路上要备足粮草,保证申伯一路顺畅驰骋。
申伯勇武豪情,踏入谢邑新城,率领着步卒车骑,军容鼎盛。周邦人民欢欣鼓舞,有一位贤能的封疆大臣在,国家必将得到安宁。尊贵与显赫的申伯,周王元舅不寻常,文武双全深受崇敬。
申伯的德行高远名远扬,品行端正温和恭敬。他为安抚万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声誉传遍四海赢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又情感深重。曲调典雅音节美妙,赠送申伯纪念功绩。

评析

这首诗,自古以来,学者对其解读各异。有如《毛诗序》主张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作,而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则提出是讽刺宣王疏远贤臣的讥刺之诗。无论如何,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含义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这首诗是对申伯的赞美。申伯,一个在周室担任卿士,后被封为方伯的重要人物。此诗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详细描述了周王对他的重视和宠爱。周宣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的诸侯国进行安抚,而申伯正是他选派的重要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方有众多诸侯国,其中有些因王室的式微而不再顺从,因此选派一位有威望的领袖去统领这些诸侯国,对于周王室来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而申伯作为周初所封的申国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和威望,他的入选,无疑是众望所归。

此诗以王命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从申伯的降生之异,到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再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表达了宣王对申伯的深厚倚重和期待。这种重复的叙述方式,也成为了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此外,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被后人广为传颂。这两句以山的高大比喻申伯的威望和地位,既显示了作者对申伯的高度赞美,也为全诗定下了庄严凝重的基调。后世如杜甫等大诗人,常常借鉴此种手法,用以开篇或起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崧高》一诗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古代王朝的辉煌与荣耀。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